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地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23912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资源开发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华北地区)学术年会、首届广西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全国第十三届旅游地学研讨会等;地域分异的相关文献由43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勇、曹军、郑度等。

地域分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3912 占比:99.82%

总计:124135篇

地域分异—发文趋势图

地域分异

-研究学者

  • 徐勇
  • 曹军
  • 郑度
  • 陶澍
  • 田均良
  • 范士陈
  • 谭见安
  • 高如嵩
  • 丁文峰
  • 伍光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可达
    • 摘要: 在目前明清江南史的研究视阈中,“江南”区域常被视为一个几无差异的整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江南”内部长期存在的地域分异现象。从明代官私文献记载来看,时人对于“江南”核心地域的认知,发生了由明前期“苏松嘉湖”到明中后期“苏松常镇”的变迁。这一变迁,既受到了现实行政区划的直接制约,又受到地域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在明代“江南七府”行政归属长期分裂的政治背景下,属南直隶的“苏松常镇”与属浙江的“杭嘉湖”在行政管理、文化认同层面逐渐拉开了距离,进而在明代中后期隐隐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系统。这种地域分异过程,是明人“江南”观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 阳利永; 吴利; 杨艳俊
    • 摘要: [目的]多视角深入研究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是破解农地流转瓶颈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途径.[方法]文章基于地域分异与农户分化的双重视角,在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的基础上,利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地域分异与农户分化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结果](1)农户参与农地转出有一定广度,但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却缺乏深度,主要表现在农地全部转出的农户率低和农地面积转出率低两个方面.(2)地域分异与农户分化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均有显著影响.经济地域分异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区位地域分异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亦有显著影响;农户经济分化程度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3)家庭劳动力数、承包地面积、承包地块数,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分别有显著的负向、正向和正向影响.(4)家庭非农劳动力数和承包地距离,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则不显著;年龄、教育年限和职业类别等户主个体特征,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也不显著.[结论]地域分异与农户分化是影响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农地流转和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府应根据地域差异和异质性农户的不同需求,为农户转出农地提供差异化的制度安排.
    • 张永芳; 张跃胜; 冯云廷
    • 摘要: 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使其城市人地矛盾出现日益激化现象.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与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结合生物学异速生长方程,利用反映器官相对生长速度的异速生长系数来表征城市人口与土地的相对生长速度.整合中国29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与夏普利值分解法对中国异速生长系数区域差异空间异质性特征及成因进行系统测定.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各地级市异速生长系数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态势显著.中国大量城市处于第一象限H-H高高集聚区,多分布在中国的东中部地区,主要为土地显著扩张型和土地明显扩张型城市.城市地理区位和土地市场化程度两个影响因素相互助力,共同改变城市人地异速关系现状.其中土地市场化率对异速生长系数的贡献度最高,达43.89%,是主要影响因素;行政区位对异速生长系数的贡献度达16.19%,是次要影响因素.政策建议东部发达地区合理安排不同用地性质土地,结合土地置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稀缺土地效用最大化发挥.中部地区赶超区加快实施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西部后进区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进程,完善西部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土地盲目开发与使用.
    • 刘薇
    • 摘要: 文章在分析北京市生态经济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生态经济综合分异特征基础上,得出北京市生态经济区划方案.首先获取北京市大尺度的主要生态环境数据,运用GIS软件计算各乡镇的具体数值,并以此值作为区划的生态指标;其次是收集183个乡镇2017年的主要经济社会人口发展数据,按照要素真实情况,利用kriging法模拟形式找出要素变化情况,并以此作为社会经济要素划分的依据;最后通过生态环境背景值和社会经济指标值的叠置分析,并参考地形特征、人类主要活动方式、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要素,兼顾行政区界,进行生态经济区划.以乡镇为单元对北京市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划分出3个一级生态经济区和9个二级生态经济亚区.由于地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从平原到山区、从市区到郊区的地域分布及结构特点.
    • 李宇; 段建南; 刘思涵; 唐月亮
    • 摘要: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土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8年土地功能值,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模型分析土地功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功能在各县(市、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地势平坦的湖区地带土地生产功能较强,社会功能与生产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性,生态功能较强区域沿洞庭湖流域呈带状分布.(2)自然区位条件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基础性因素,社会经济水平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环境状况是影响土地功能地域分异的关键因素,在各因素类型中对土地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距地级市中心距离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 李鸿梅; 王志宝; 赵娜娜; 高伟
    • 摘要: 基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全国人口普(抽)查等数据,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分析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特征,揭示城市群演变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群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以长三角、成渝、京津冀为最,各城市群老龄人口分布重心变动不大,分布格局相对稳定;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呈现由老龄人口集聚点引导的相对均衡演变格局,整体上由浅度老龄化阶段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但局部地区出现后退;初级阶段城市群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中高级阶段城市群人口老龄化起点相对较高,珠三角、京津冀等受行政城镇化等影响人口老龄化率有所波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速度有所下降,整体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增加1%,人口老龄化率增加0.15%.
    • 董永波; 罗艳玫; 张冬梅; 彭文甫; 罗瑶; 祝聪
    • 摘要: [目的]文章以四川省贫困县仪陇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IS空间表达,揭示了仪陇贫困化空间格局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方法]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对仪陇县贫困化影响因素进行探测分析,分析得出影响仪陇县贫困的主导因素,划分出不同贫困化地域类型.[结果]仪陇县贫困化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集聚特征,并存在贫困发生率高值热点区和低值冷点区;海拔、到县城中心距离、粮食总产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大病保险人数占比、危房改造占比6个要素为制约仪陇县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不同因素共同交互作用于贫困发生率时,影响效应大于单一因素;仪陇县存在自然环境制约型、地理区位制约型、经济条件制约型和社会要素制约型4种贫困化地域类型.[结论]仪陇县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健全各项扶贫工作保障机制,统筹各项工作安排,科学、因地制宜地精准施策.
    • 黄麟; 曹巍; 祝萍
    • 摘要: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为我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其生态经济社会效应是行业部门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选择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量作为指标,依据遥感反演和模型模拟得到的结果,分析了2000-2015年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时空差异,退耕还林还草区域植被覆盖度与土壤侵蚀变化及其对县域生态状况变化的贡献,并基于规划目标评估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宏观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特征.结果 表明:(1)近15年,工程区耕地转林地面积12.75万km2,耕地转林地区域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32%、土壤水蚀和风蚀模数分别年减少0.43 t/hm2和0.21 t/hm2.(2)耕地转草地面积9.43万km2,耕地转草地区域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43%,土壤水蚀和风蚀模数分别年减少0.55 t/hm2和0.94 t/hm2.(3)工程区全县域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17%,平均土壤水蚀和风蚀模数分别年减少0.13 t/hm2和0.68 t/hm2.(4)遥感估算结果与工程规划目标相比,退耕还林的面积完成率达到87%,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4.8%-6.5%,工程区平均土壤水蚀和风蚀模数逐年减少,大部分县域15度及以上坡耕地退耕比例超过50%.工程在黄土丘陵沟壑、东北山地及沙地、云贵高原等区域凸显了提高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抗蚀效应的正面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