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汾河流域

汾河流域

汾河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6149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生产力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华北地区)学术年会、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等;汾河流域的相关文献由45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庚、牛俊杰、胡彩虹等。

汾河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4.40%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6149 占比:95.24%

总计:6456篇

汾河流域—发文趋势图

汾河流域

-研究学者

  • 刘庚
  • 牛俊杰
  • 胡彩虹
  • 苏迎庆
  • 林菲
  • 郭文炯
  • 任世芳
  • 任健美
  • 李素清
  • 杨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向林; 姬世保; 仇亚琴; 郝春沣; 杨月
    • 摘要: 针对汾河流域河川径流量、河川基流量急剧减少和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问题,根据汾河流域上游控制站兰村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数据,对比了数字滤波法、时间步长法对汾河流域基流分割的适用性,分析了基流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数字滤波法(α=0.925)适宜汾河流域基流分割,可以客观反映汾河流域基流情况;河川基流量在1956—2016年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在2008年之后有所缓解,突变发生在1981年和2008年;汾河流域上游基流年内分布呈典型双峰型结构,峰值流量从之前的8月转移至3月,2000—2009年平均基流量仅为1956—1959年的1/8;降水量减少对基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仅为9.96%,不考虑气温影响时人类活动对基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83.19%;人类活动中煤矿开采和地下水开采是造成基流减少的主要因素。
    • 张会霞; 李永梅; 张娜
    • 摘要: [目的]研究汾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为汾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IS NDVI遥感影像数据,选取汾河流域2005—2020年中的2005,2009,2013,2017,2020年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汾河流域15 a的5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结合线性趋势分析研究汾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DEM数据探讨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 2005—2020年汾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植被覆盖度均值超过60%,其中主要以中、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为主,沿着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的植被覆盖度状况良好。从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来看:(1)随着高程的不断增加,汾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不断增高,在2 000 m以上的地区植被覆盖度较高;(2)随着坡度的增大,汾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在不断提高,在大于12°的地区覆盖度达到最大;(3)坡向与汾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关系较小,植被覆盖变化呈现平缓趋势,但在阴坡覆盖度较高。[结论]汾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植被生长状况逐年变好,地形因子是植被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 解园
    • 摘要: 为加强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23日审议通过了《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在规划与管控、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第一大河流。针对汾河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山西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相关立法工作,制定了《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三件地方性法规,在推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 摘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实施方案在省政府网站上予以公布,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2022年4月2日(此件公开发布)
    • 摘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加强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决定成立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主要职责负责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重大问题,推进工程建设。
    • 摘要: 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及2022年全省“两会”精神的重要时刻,2022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如期召开。中交汾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交汾河公司”)将认真学习领会本次会议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
    • 摘要: 《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于2022年1月23日通过,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使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流域实际,制定本条例。适用范围在汾河流域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汾河流域各类生产生活、开发建设等活动,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汾河流域,是指由汾河干流、支流、湖泊和水库形成的集水区域所涉及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 苏迎庆; 张恩月; 刘源; 刘庚; 林菲
    • 摘要: 选取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地学信息图谱、生态价值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综合分析研究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效应问题。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流域建设用地、林地呈现增长趋势,增长面积分别为1350.90 km^(2)、85.50 km^(2),增长率分别为92.83%、0.96%;耕地、草地出现小幅下降趋势,缩减面积分别为729 km^(2)、674.10 km^(2),缩减率分别为-5.02%、-7.63%;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维持多年平均水平,平均面积为297 km^(2)、7.92 km^(2)。空间格局呈现建设用地、耕地集中于流域核心区,草地、林地集中于边缘区的分异特征。(2)各时序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移图谱、土地利用涨落势变化近似,显著变化区主要位于流域盆地及其与山地过渡区,多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4.34%,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涨势幅度最高的是建设用地及林地。(3)基于不同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生态价值指数时序演变呈现“下降-增长-下降”的波浪状曲线特征;植被覆盖度经历“增长-下降-增长”的演变特征;空间格局上与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呈现空间斑块重叠。地形结构、用地标准、社会经济及环保政策等因子驱动下,未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或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胁迫增强。
    • 林菲; 池泽龙; 杨伟; 刘庚; 马小红; 常博
    • 摘要: [目的]分析1980—2020年汾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为该流域生态环境的科学调控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汾河流域1980—2020年5期Landsat-MSS/TM/E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研究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估算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1980—2020汾河流域土地利用中耕地、林地和草地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土地利用整体变化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土地利用动态度表明2000—2020年土地变化明显高于1980—2000年。1980—2020年汾河流域土地利用总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减少,空间分布整体上呈上游高,中下游低的趋势。从不同功能价值来看,调节和支持服务减少最多。不同土地利用程度与ESVI双变量LISA聚集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负相关性,主要以汾河上游的低土地利用程度与高ESVI聚集分布为主。[结论]1980—2020年汾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有较大影响。可以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向高生态服务价值发展。
    • 王雪纯; 瞿思敏; 石朋; 沈玲怡; 林源君
    • 摘要: 为研究汾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流域径流过程产生的影响,利用FLUS模型模拟2040年在自然发展、耕地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情况,载入SWAT模型模拟多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过程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耕地、林地、草地是汾河流域主要用地类型,其变化的主要特征是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流域年、季径流量增大,建设用地相对于耕地会增大径流量;夏季、秋季径流量的增长量大于春季、冬季,说明建设用地对径流量的增大作用在汛期更加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