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9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37118篇;相关期刊512种,包括兵团工运、领导决策信息、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退耕还林还草的相关文献由154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继军、权松安、李世东等。

退耕还林还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9 占比:3.05%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7118 占比:96.87%

总计:38317篇

退耕还林还草—发文趋势图

退耕还林还草

-研究学者

  • 王继军
  • 权松安
  • 李世东
  • 米文宝
  • 彭珂珊
  • 王克林
  • 张洪明
  • 白岗栓
  • 胡建忠
  • 谢永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炳成; 山仑
    • 摘要: 平衡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间的关系,是有效发挥草地多功能性的基本原则之一。基于黄土丘陵区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特征,延安市人工草地建设现状,延安实施退耕还林(草)20年来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总产值中的占比变化,1990―2020年间延安农林草土地面积占比以及不同覆盖度等级草地构成变化等分析,提出延安市草地建设应重点围绕天然草地改良和功能提升,对部分封禁恢复草地可开展适度放牧利用的探索研究。
    • 宋雪; 李超然; 张惠琪
    • 摘要: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之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逐年加大,全市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明显。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 摘要: 北票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0多年来,将大枣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来培育,通过大力推广种植当地乡土良种金丝王大枣,促进大枣产业发展,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 杨海娟; 孙来玎; 周美君; 李飞
    • 摘要: 粮食生产空间重构集中了土地系统变化的主要矛盾,探索粮食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变化有利于明确粮食安全、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及均方根偏差法,对2000—2018年陕北榆林市粮食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的固碳、食物供给、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及其权衡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退耕还林还草、城市扩张与毁林垦草是榆林市粮食生产空间重构的主要路径。(2)2000—2018年,榆林市粮食生产空间重构使得固碳及土壤保持两项服务显著提升,而对食物供给和产水服务产生了负面效应。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固碳与土壤保持服务的显著提升,对食物供给产生了负作用;城市扩张后,固碳、土壤保持、食物供给服务均呈下降趋势;毁林垦草则显著提升了食物供给服务。(3)粮食生产空间重构导致区域各服务间的权衡有所提升,然而,不同重构路径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影响有所差异:退耕还林还草、毁林垦草对固碳与食物供给、土壤保持,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之间的权衡变化影响最为显著,城市扩张则在产水与其他服务的权衡中作用明显,不同重构路径导致的服务间相对收益的变化是权衡呈现不同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
    • 吕景辉
    • 摘要: 近年来,赤峰市坚持“生态立市”基本市策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原国家林业局2003年将赤峰市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来,赤峰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力度,走出了一条快速高质量发展之路。“十三五”时期,赤峰市完成营造林面积641万亩、人工种草面积981万亩、水利建设面积44.04万亩,落实草原禁牧面积5202万亩,实施草畜平衡面积3397万亩,划定基本草原面积6145.06万亩,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7715.5万亩,防沙治沙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 李志飞; 徐金忠; 杨庆楠; 王玉玺; 陈生永
    • 摘要: 1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任务,是落实《黑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的具体举措。通过调查黑龙江省1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情况,在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基础上,分析全省15度以上坡耕地分布范围及特征,总结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结果显示:全省15度以上坡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和东南部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占比达到80%以上;造林整地采取了水平阶、鱼鳞坑、穴状等多种方式,造林树种选取了适宜于当地自然条件的针叶林、阔叶林等,造林配置模式以纯林居多、混交林少,存在配置模式单一的问题。研究结论对黑龙江省1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冷鹏
    • 摘要: 以澜沧江流域中段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的10种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样地土壤的养分状况,旨在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防治水土流失提供数据支撑,为当地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武永辉; 巨阿迷; 李润武
    • 摘要: 根据嘉陵江略阳段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流域降水,分析径流量、泥沙特性规律和变化情况,反映本流域段退耕还林复草工程实施以来,泥沙量变化对本段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 王芸; 赵鹏祥; 李治国; 夏冰; 高健洲; 马鹏宇
    • 摘要: 了解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和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热点区域,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至关重要。陕北地区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关键区域之一,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该地区2000—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结合多种模型量化了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识别出该地区可同时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区域。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的土地利用主要呈现出耕地减少且转换为草地和林地的变化特征;产水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保持量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自南向北递减的格局,粮食产量的空间分布因耕地分布分散而比较分散;2000—2015年,产水量、粮食产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现出增加趋势,而土壤保持量呈现出减少趋势;2000年所有生态系统服务关系之间的协同作用在2015年出现衰减甚至逆转为权衡作用;研究区自南向北呈现出4类热点区域向无热点区域逐渐过渡的空间格局,表现为4类、3类和无热点区域的面积缩小,2类和1类热点区域面积增加的变化特征。
    • 王理德; 王梓璇; 陈思航; 吴昊; 闫沛迎; 赵赫然; 宋达成
    • 摘要: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康养生活的重要方法。现阶段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不但可以有效改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促使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有效落实,本文从退耕还林还草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取得成效、存在不足、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提出展望。结果可知:世界各国以不同方式、不同目的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分为三个阶段,即政府引导阶段(1949年~1998年)、试点示范阶段(1999年~2001年)、全面建设和成果巩固阶段 (2002年~2020年)。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中,对退耕土地的整体管理体系建设仍有不足。在深化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应科学经营管理退耕土地、林草苗木种植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构建科学有效的监测评价体系。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科学开展,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构建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