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18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54篇、会议论文204篇、专利文献26499篇;相关期刊1422种,包括风景名胜、现代园艺、风景园林等;
相关会议116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等;文化景观的相关文献由3972位作者贡献,包括韩锋、刘沛林、李和平等。
文化景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499篇
占比:89.35%
总计:29657篇
文化景观
-研究学者
- 韩锋
- 刘沛林
- 李和平
- 单霁翔
- 肖竞
- 严国泰
- 张杰
- 邓运员
- 杜爽
- 林箐
- 肖绚
- 陈祺
- 陈耀华
- 徐文廷
- 王向荣
- 石鼎
- 俞孔坚
- 司徒尚纪
- 张敏
- 杨斌
- 林广思
- 申秀英
- 周甜甜
- 宋峰
- 曹珂
- 李伟
- 李兴华
- 李明洁
- 李松杰
- 杨翠霞
- 毛华松
- 汤茂林
- 沈旸
- 王云才
- 王磊
- 蒋子龙
- 解黎晴
- 高凯
- 代莹
- 刘娜
- 周尚意
- 夏坤
- 宋钰红
- 张东强
- 张俊玲
- 张浩
- 张琳
- 戴代新
- 朱亚斓
- 李海燕
-
-
张蕾;
汤昪;
陈雨秋;
于婧
-
-
摘要:
针对湘西州传统村落特点与景观特征,结合AHP层次分析法,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角度出发,构建湘西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完整性评价体系,以该地区20个传统村落进行实证研究,评价其文化景观的完整性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物质文化景观的8项评价指标中传统民居建筑平均得分值最高,完整性较好,但工业用具完整性较差;2)非物质文化景观的7项评价指标总体得分较高,完整性程度较好,最高为节日,最低为织染;3)20个湘西州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总体处于较好保护状态,文化景观完整性水平较高,内部差异性一般.研究结果对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王君
-
-
摘要:
钟山文化景观与南京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历代文人墨客对钟山“形胜”多有溢美之词,其中包含金陵四十八景中“钟阜晴云”“灵谷深松”等图册,也有王安石“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的诗文,这些评述是钟山文化景观遗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待归纳与梳理,印证其遗产价值。
-
-
李晨颖
-
-
摘要:
以太湖流域塘长荡湖浦圩田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现状调查法,分析太湖流域塘浦圩田文化景观发展历史、特色,研究长荡湖塘浦圩田现状。研究发现,太湖流域塘浦圩田文化主要分为唐代形成期、吴越成熟期、北宋破坏期、元明改善期、清代恢复期5个时期;景观主要分布在金城街道、尧塘街道、儒林镇、指前镇4个镇,儒林镇占比最大;存在圩田建设与防洪建规划不统一、建设呈破碎化、圩田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长荡湖塘浦圩田的分布、面积大小、建设局限等,提出文化景观保留继承的可行性策略。
-
-
任树杨;
凌悦
-
-
摘要:
本文试以恒山悬空寺为线索,从文化景观角度着手,先分析寺庙建造样式,后分析寺庙背后的魏晋历史渊源,再分析魏晋思想合流,最后得出其所承载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一、“寺”之众寺,乃指寸土之地,所谓寺庙,指人所尊敬仰止处,自有妙法箴言藏于此,为我国灿烂历史文化中一大瑰宝。
-
-
谢宇为;
林慧娟;
肖楚晗;
黄莉;
袁莹;
李霄鹤
-
-
摘要:
基于网络照片共享平台,通过GooSeeker爬取靖港古镇旅游照片作为研究数据,应用NVivo11.0和Ucinet6软件,采用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结合扎根理论、旅游凝视等理论分析游客对于靖港古镇的景观关注度。研究结果显示:靖港古镇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关系处于破裂与失衡状态,游客与靖港古镇仍处于单向凝视关系,因此对古镇景观规划提出以下建议:①打造古镇名片,发展古镇特色;②增强游客体验,创造文化氛围;③规划景观布局,丰富旅游产品。
-
-
潘虹;
刘正涛;
金嘉伟
-
-
摘要:
明代南直地区是国家政权核心区域之一,其地名文化景观不但直接反映明代南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建设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作为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缩影。具有自然景观特征的地名可分为地形水文、动植物、经济、军事、建筑、工程、姓氏等类,反映出南直水系发达、低山丘陵众多、植被多样性等自然景观特征;文化景观类地名则展现了南直地区在明代军事海防部署严密、商业贸易发达、人口众多、建筑密集和人文气息浓厚等文化景观特征。此项研究有利于还原当时南直地区的历史环境,对当下进行历史地名研究、保护历史文物、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
-
-
肖洪未;
郑理芳;
蒋晓慧
-
-
摘要:
现代都市空间扩张过程中历史文化村镇历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保护历史文化村镇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协调处理其与现代都市空间发展的矛盾,运用文化景观理论,结合保护规划实践,探索了大都市边缘区历史文化村镇的适应保护方法。以重庆龙兴古镇保护实践为例,梳理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文化景观的原理总结了保护价值及其载体;然后,从景观格局、保护圈层、景观廊道、绿色开放空间、场所精神层面探索了适应性保护策略。此保护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历史文化村镇在功能、景观、环境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丰富了历史文化村镇聚落保护策略。
-
-
袁咏莲
-
-
摘要:
随着我国现在主要矛盾的转变,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也随之改变,由以往“大拆大建”的发展方式,到现在主张盘活存量空间的方式来发展城市,校园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亟待与时俱进。十九大报告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景观、生态与文化自信如何融在一起,如何更好地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值得去思考的议题。基于此,明确了价值观倡导下景观提升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检索近20年校园景观中文化建设的文献研究现状,思考了价值观倡导下对校园风貌的影响机制,绘制出其内在逻辑闭环,提出价值观倡导下的景观提升对策,以期为高校建设思路提供参考。
-
-
林伟
-
-
摘要:
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将过往的影像穿插于1969年的洛杉矶都市空间想象中,打造出一幅流动的“电影绘图”,呈现出一系列充满怀旧色彩的景观拼贴。影片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城市地理想象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景观书写:通过对城市景观的怀旧式再现,对过往精神进行重新阐释,建构出一种“想象都市共同体”,以唤起当下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这种对后现代都市地理的反向书写,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疆界的瓦解所引发的都市文化焦虑,并影响着现实中的都市空间建构。
-
-
张红;
撒莹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遗产地城镇建设性破坏、地域文脉消失的现实背景下,动态、具体的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成了文化景观遗产与遗产地城镇二元共生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的新指向.研究选择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核心区及所在城镇元阳县为研究对象,以世界遗产区域化整体保护理论为基础,依托遥感及GIS技术等分析方法,从"外围-中心"、"城镇-遗产核心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对遗产核心区及所在城镇元阳县进行景观空间分异规律及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7年间,元阳县及遗产核心区景观类型变化趋势差异不大,类型以林地、水田、旱地为主,景观破碎度逐年增加,连通性逐年降低,元阳县景观类型变化给遗产核心区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以遗产核心区为源地的MCR模型,经一至四级优化后,生态服务功能阻力由253.14下降到137.30,元阳县各个区域到达遗产核心区的生态连通性增加,稳定性得到增强.
-
-
严妮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北京市浅山区作为山区与城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极高的生态敏感性,同时拥有大量的文化景观遗产.如何在保护遗产资源的同时合理开发浅山区成为新时代风景园林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切入,以北京市五里坨浅山区为例,依据"宏观定位—中观网络微观设计"相结合的规划策略,对其绿色空间网络构建进行深入研究,在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区域发展.
-
-
Huang jinkui;
黄金葵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在人类学话语中,文化景观是公共文化的外在表达,蕴含了独特的叙事机制.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该机制在本质上体现为劳作与休闲的矛盾运动,主要涉及秩序性与自由度两个维度.本文主张借用中国哲学"礼乐二分"思路,抽象出一对概念分析工具——礼性与乐性,用来进一步阐释公共文化的矛盾运动.研究发现,这种运动体现为一套围绕文化助记符系统运转的客观存在,这是公共文化的礼性反映.而当公共文化助记符系统发生变异,其外在的文化景观调性会相应改变,甚至呈现风格迥异的调式,这是公共文化的乐性表达.其中,公共节日是体现文化景观周期性变化的突变节点,是人类社会对冲群体成员离散危机的强化仪式,为调和礼乐矛盾提供了载体.
-
-
莫家宇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脉络与灵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实质阶段的时候,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之路却还漫长而遥远.保护滞后的背后,隐藏的是高投入与低产出的无奈,地方发展与保护矛盾的聚焦.本文选取正处风貌被侵蚀、逐步衰败的云南省通海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例,以此作为探索地方小城市古城发展的典型,深入挖掘资源破碎化、意识薄弱化问题,从"文化修饰、功能修补、风貌修复、设施修整"四个方面提出"古城复兴"的"四修"策略,以此实现对文化资源的织补、串联和利用,对功能与空间进行耦合,对城市文化景观风貌进行重塑,对基础设施和管网系统实现修补提升.
-
-
岳博卿;
王曈;
宁昭伟;
王韵嘉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当前,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并纳入城市未来发展计划.同时,聚落型历史地段随着保护、活化利用视野的扩大以及城市的扩张也越来越多的被列入活化利用的计划中.但是由于其本身所处的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不成熟的建成环境,导致其活化利用的模式不能单出复制城区内的历史地段传统"从城市吸血"的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本文结合"福州市梁厝古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实践,探索通过产业的导入形成历史地段"自我造血"的开发模式,以及通过探索片区文化景观塑造提升历史地段景观辨识性的方式.
-
-
朱佳钰;
李欢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城市居民墓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城市墓地资源供不应求,中国各地区均开始对殡葬业进行深化改革,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而能够高效利用地域空间资源、构建生态、舒适殡葬环境的"生态公墓"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城市公墓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传统公墓在生态功能、景观结构、情感空间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现代生态公墓规划的应对策略,同时总结出现代生态公墓规划在选址、功能布局、各类殡葬形式布置、交通组织、文化景观设计五个方面的规划手法,并以《崇左市现代生态公墓规划设计》为例,对五个规划手法进行具体分析,为今后的现代生态公墓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
-
曹叶晨;
张杰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伴随国家公园运动全球化,国家公园概念包括定义、管理目的、设立标准、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梳理国家公园理念扩张过程,将国家公园概念分为五种类型——移民世界的实用主义、欧洲小国的民族主义、非洲的野生动物保护地、欧洲强国的文化自信、亚洲的多类型融合.选择典型国家公园概念,尝试将实践中及不同时代的概念侧重纳入概念研究的范畴,进行初始与现有概念比较,结合国际标准变化,总结归纳其概念发展趋势——生态过程保护的重视、实用主义的回溯、文化景观的再认识、多种管理模式的尝试,为中国国家公园概念完善提供参考.
-
-
李巍;
权金宗;
杨斌;
冯斌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历史城区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与集体记忆,是城市起源与发展的原生空间,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品质魅力形成的原动力,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和空间气质.本文利用空间句法和城市认知意向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访谈资料,对夏河县历史城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夏河县历史城区空间整合度和认知意向呈正相关;②夏河县历史城区整体上选择度较低,结构单一,历史城区空间内尽端式街巷较多,城区内街巷道路网分布分均匀,道路等级层次较少;③城市公共空间认知度很高,均分布于历史城区整合度值较高的轴线上.通过分析夏河县历史城区空间形态与认知特征,从城市空间肌理、景观风貌、遗产展示的角度提出了优化保护策略.
-
-
李巍;
权金宗;
杨斌;
冯斌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历史城区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与集体记忆,是城市起源与发展的原生空间,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品质魅力形成的原动力,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和空间气质.本文利用空间句法和城市认知意向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访谈资料,对夏河县历史城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夏河县历史城区空间整合度和认知意向呈正相关;②夏河县历史城区整体上选择度较低,结构单一,历史城区空间内尽端式街巷较多,城区内街巷道路网分布分均匀,道路等级层次较少;③城市公共空间认知度很高,均分布于历史城区整合度值较高的轴线上.通过分析夏河县历史城区空间形态与认知特征,从城市空间肌理、景观风貌、遗产展示的角度提出了优化保护策略.
-
-
李巍;
权金宗;
杨斌;
冯斌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历史城区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与集体记忆,是城市起源与发展的原生空间,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品质魅力形成的原动力,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和空间气质.本文利用空间句法和城市认知意向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访谈资料,对夏河县历史城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夏河县历史城区空间整合度和认知意向呈正相关;②夏河县历史城区整体上选择度较低,结构单一,历史城区空间内尽端式街巷较多,城区内街巷道路网分布分均匀,道路等级层次较少;③城市公共空间认知度很高,均分布于历史城区整合度值较高的轴线上.通过分析夏河县历史城区空间形态与认知特征,从城市空间肌理、景观风貌、遗产展示的角度提出了优化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