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2-10-22

主办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客观要求和现状,笔者本着探索的精神,运用现场观察法和调查问卷法,走访调查了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带状绿地.提出了目前清华东路带状绿地中常见的游人活动行为,重点分析典型人群的组成结构及其行为模式特点,从而阐述游人行为与清华东路带状绿地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这些结论不仅可以为日后清华东路带状绿地的改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可以为将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客观、合理的依据.
  • 摘要:本文以河道淹没区场地空间为切入点,对城市河道淹没区域以及滨水地区景观要素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由于河道淹没区场地受防洪要求、岸滩状况、空间场地、植被状况以及城市功能定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河道及滩涂地区域的开发建设中,首先,在保证堤坝安全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以生态为本"的原则;其次,利用水位变化区域的大面积可伸缩的空间场地,为更多市民提供有效的休闲空间和一个展现亲水本性的空间平台;最后,以辽阳衍水公园为例,针对河道淹没区内的不同空间场地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利用,为更多的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使淹没区的荒地变成一处生机盎然的、具有生命力的乐活公园.同时,为更多河道淹没区域内的滩涂地、荒地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一点作者的思考与建议.
  • 摘要: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我国北方滨海区盐碱地生态改良园应当以生态优先、科学修复、科普示范、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核心原则,从规划场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出发,形成滨海区盐碱地独特的景观风貌,规划完善的生态改善系统和休闲系统,并拓展其生态旅游、示范展示和科普教育的功能.通过景观、生态、经济、社会的多角度思考,最大化地发挥土地资源效益,满足城市发展中更多方面的需求.
  • 摘要:在众多类型的城市游憩地中,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游憩权益的重要保障.然而城市公园的游憩服务使命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为反映城市公园在提供游憩服务方面的实际情况,本文构建相应的游憩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评价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服务质量,评价思路与方法有一定的可推广可能.同时,游憩服务质量评价可以作为公园评比的一项依据,并有助于重新界定公园准入标准.
  • 摘要:荷花是山东省会济南的市花.荷花的形象,荷花的品质,已经融入了济南市民的生活.本文从泉城赏荷、荷文化在济南的传播、市民对荷花的喜爱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荷花在济南的应用、发展情况.在泉水风貌老城区,大明湖的荷花让人体会闹中取静的悠闲;市区北部,多有池塘植藕,市民在赏荷之余,还可以品尝鲜藕,同时可以体验一下采摘蔬果的农家乐趣;来到白云湖,又是另一番景色,三千亩红莲映日怒放,野趣盎然。市花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浓缩和城市繁荣富强的象征,能有效地推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增强人们的城市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与往年不同的是,不仅景区、公园内能看到荷花仙子的绰约身姿,近二十年来,荷花还再次走上了泉城街头,扮靓了市区的各条主要道路。
  • 摘要:本文通过将两本书的造园意象作比较,在“画”的意义、“因之制宜”、“山”的意象三个方面得出异同。“画”,在《园冶》中更直接地指向“神游”,而在《浮生六记》中则具有更多的构图、色彩配置的意义。由此导致二者截然不同的“制宜”策略,营造出虽同出南宗,却形态迥异的“山”的意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计成宗关荆,而沈复推倪瓒;二是由于计成受到实践经验的局限,其所述理论更多的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园林营造,沈复虽无实际的造园经验,其游记所述之广,可以间接反映其造园意象,并据此推测其应用于实际的造园策略。
  • 摘要:结合文献资料考证与现场调研结果,本文就扬州个园"冬山"景区现状及20世纪60年代景观格局的气动噪声特征进行仿真,分别计算出景窗附近风速及其表面声功率级.结果表明,在扬州地区各种典型风况下,两种景观格局的风场流速分布均不具备景窗声景效应的形成条件;部分景窗表面声功率级为0dB,最高不超过45.6dB,比大多数情况下景区背景声压级低;且景窗附近墙面存有大量声功率级高过景窗表面的气动声源,最高可达61.7dB,景窗产生的气动噪声应该不易被听到.这一仿真结果为考证扬州个园"冬山"景窗声景效应提供了技术上的依据.
  • 摘要:景观空间与诗词歌赋相互交织是中国风景园林的重要特征,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中国诗词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本研究试图借助于历代文人墨客关于自然景观的诗词,分析其感受体验所表达的景观时空,寻求可以将诗词进行分类、提炼、总结并物化成视觉景观空间形象的途径,以风景旷奥度为线索,研究中国诗词的景观感受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转换途径、形态、模式.研究分析了影响景观视觉感受的诗词要素与时空转换的再现、借喻、解构的基本途径,提出了诗词元素应用模式和转换机制下的意境空间,初步构建诗词风景园林景观感受时空转换机制模型基本框架,并在中国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的阙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实证.
  • 摘要: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南宋恭圣仁烈杨皇后宅院遗址,是至今发现最为完好的南宋园林遗址,对研究南宋园林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南宋杭州恭圣仁烈杨皇后宅院园林遗址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庭院遗址所用营造尺的研究、遗址的建造年代的考证,以及对遗址中方池与假山的特点的分析探讨,总结出了遗址中可能存在风水因素,宋代园林中风水文化方面。
  • 摘要:通过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两方面讨论古典园林的遗产价值,从而阐述其原真性,并论述原真性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意义.再者,从古典园林的环境、营造思想和技术工艺、功能三方面浅析古典园林的原真性保护.
  • 摘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不仅仅是单纯景致的相借,更可以是一种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工业的衰退留下了大量的城市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地段本身确实在城市发展史、工业发展史和建筑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甚至有些已经成为地标性的文化遗产.因此,因地制宜地使这些废弃工业用地重新融入城市,融入百姓生活,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就成为了改造的重点.本文就以"因借论"为人手点,以景观设计手段为媒介,以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工业遗产的物质、文化价值为着眼点,阐述工业废弃地改造与"因借论"的巧妙结合,从而达到改造后工业废弃地与居民生活及城市环境完美融合的景观效果.
  •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深化和发展了对健康理念的认识,而且在身体和社会高强度的压力下,在满足了物质生活之后,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人们需要亲近大自然,疗养度假区就提供了这么一种心理和身体的庇护区.本文以升钟湖疗养度假区规划设计为例,探讨景观疗法在风景旅游度假区的运用.依照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进行选址和提升,靠山面水的聚落的排列方式与环境融为一体.以庭院疗养为单元,利用风景区所具有的优质环境因子,营造适宜修养的生活空间和疗养型小气候,借助一系列的康复景观的设计原理加以优化,目的是规划一个具有疗养性特征的山水生态疗养村落,缓解人们平日的疲劳,避免亚健康带来的不适,帮助精神和疾病的预防,恢复,调养乃至健康者身心状态的维持.
  • 摘要:园艺疗法是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兴起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主要通过植物及其与植物相关的活动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恢复产生一定的作用.本文简要阐释了园艺疗法的概念、发展、特点等,并结合疗养院花园中的园艺活动区介绍了开展园艺疗法需要的场地设计、园艺治疗师的引入、园艺活动设施配备及园艺课程的安排等,以期对今后园艺疗法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
  • 摘要:景观材料作为景观设计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随时间变化直接记录场地时间维度的信息.本文重点研究了景观材料时间语言的概念及其内涵、形成、基本类型及表达特点,并通过实际案例对时间语言的运用进行探讨分析.景观材料的时间语言与材料的感观属性、使用属性和文化属性关系密切;不同材料对时间的敏感度各异;不同时间语言的材料共同作用体现场地的时间维度.通过时间语言的运用,可以丰富场地的时间维度,延续场地的历史意义,创造和延伸场地的生态价值.不仅拓展了场地时间的储存,丰富场地的效果,同时,营造时间维度和谐的景观,让有限的材料能够相互"共生",体现可持续的设计观,营造"生长的风景".
  • 摘要:作为区域和城市生态网络的连通道,绿色廊道目前已受到广泛重视,其规划理论也在逐步完善,重点在于绿色廊道的适宜性评价,它将直接指导绿色廊道景观格局的确立.本文针对绿色廊道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专门研究,介绍三种代表类型绿色廊道(综合功能绿色廊道、生态保护型绿色廊道、遗产型绿色廊道)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希望对当前绿色廊道等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摘要:城市广场具有塑造城市形象,组织公共性集会活动,提供户外活动空间及交往场所,提供交通集散空间,提高城市防灾疏散的能力等诸多作用,本文对天津城市广场的研究,根本目的不是研究如何增加人均广场面积,而是探讨如何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结构体系。建立完善的广场体系是完善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需求,城市广场的建构要素包括海河、主要的城市轴线、旧城区等,城市广场设计应通过合理的设施配置、和谐的空间组织、完善的市政配套,实现城市广场的使用功能,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并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问题。
  •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雨水径流的处理受到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学界的日益重视.以增加雨水回渗量和实现雨水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设计手法也被应用于许多景观设计项目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试总结出雨水景观化设计的一般定量化技术流程和技术路线.雨水景观化利用的关键是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在满足生态、景观、安全、社会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结合地形特点,充分利用绿地、裸地或草坪地,确定汇水管线及湿地涵养水池的位置;分析绿地特点及环境资源,确定绿地雨水收集范围和再利用方式;科学计算蓄水量,确定景观水体的调蓄容量和溢流量。同时充分考虑城市中人为活动需要、景观形象需求等环境条件和城市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城市河(道)湖(体)绿地相关的地段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围绕着它们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日益增多.不同于位于独立地块内的城市公园,城市河湖绿地规划需要面对一些特有的问题,比如缺水的问题,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色导向的问题,保护自然及生物多样性环境修复的问题,与水文水力专业配合的问题,如何将防洪工程与滨河空间形态整合设计等等.本文通过六个河湖绿地项目介绍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路线,并提炼出"无用之用"、"因水以为师"、"天然之趣"三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最后提出河湖绿地的三个特质及五点规划设计建议.
  • 摘要:现代康复性景观起源于上世纪初的西方,并于八十年代开始走向成熟.儿童康复景观是针对于儿童病患所设计的康复花园.本文分析介绍了两个在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上均不相同的儿童康复景观案例,研究其设计手法及语言,并进一步分析了儿童作为其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希望给景观师、建筑师一些新的启示,在儿童医院、疗养院的户外环境设计中,能够更多地关注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使其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 摘要: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重要的场所.沽源县文体广场景观设计紧扣文化、体育两个主题,景观空间设计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功能需求,形成既有恢弘大气的广场空间,又有尺度亲切以人为本的活动空间,为不同层次的公共活动的提供了场地.沽源县文体广场的建成及使用为北方城市集会空间和体育活动场所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效案例,虽然工程质量受到工期和高寒地区冻胀因素的制约,同时植物生长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但根据场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广场的建成最大程度地解决了市民和周边用户的各类户外活动需求,受到群众及领导的一致好评。
  • 摘要:广东省绿道网的规划建设,覆盖广东省陆域范围约17.98万km2的土地,形成约8210km的省立绿道游径网络.立足于其生态与人文价值方面,绿道网规划连通破碎化的栖息地,优化全省"大海、大江、大山"的景观结构;将居民的户外休闲和主要的开敞空间资源(河流、景观资源)联系起来,为创造宜居城乡与高品质生活提供载体.其意义具体体现在物种资源与栖息地保护、生态网络构建、整合地区景观资源、形成便捷网络、连接城乡基础设施、策划多功能游径和实现广泛社会效益等方面.
  •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也愈发彰显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创造高效、宜人、富有活力和特色的城市环境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探讨城市设计的设计要素具有突出的现实及理论意义,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延续性,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城市设计内涵的拓展方面的思考。
  • 摘要: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是朝阳行业,发展机遇很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澳大利亚的景观设计行业发展较成熟,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本文以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差异中找到差距和方向,促进中国在景观职业教育、设计师的职业精神、行业协会管理与作用,对市场甲方的引导等方面进行大力改善,以形成更好的行业发展环境、利于行业健康和顺利的发展.
  •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街道整治项目受到极大关注,本文则着眼于城市街道中的步行者空间,通过借鉴发达国家街景建设中的相关经验,定性地对人行道区域设计提出了要求.文章首先比对国内外对人行道构成要素及宽度的定义.其次分别从安全和美学的角度理性分析步行空间与外侧车行交通、步行空间与内侧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包括对通行方式、人行横道、转角处理、安全设施等4个方面的讨论;后者则区分商业或居住用地,总结基于停留、穿越和观赏等功能的三种房前空地设计模式,并对各类提升步行者空间质量的街道设施予以探讨.最后通过对巴塞尔阿尔巴花园大街、扬州汶河北路及大阪御堂筋大街、北京知春路的比较分析,总结安全舒适的街道特质,以期为我国街道整治项目提供一些借鉴.
  • 摘要:沃克斯-勒-维贡府邸园林的轴线体系,在平面上看似清晰、简明,但在人视点的轴线构图中,却经过十分复杂的设计,使用了透视修正、多重灭点、空间深度的错觉、稳定感与动态感并存、遮挡与隐藏等手段,在表面上强势、清晰的轴线秩序,与动态的、错觉的构图间形成张力.勒诺特主要用透视计算和地形来造成空间深度的错觉。维贡府邸轴线交叉,强调了横纵轴纵深空间交会、空间流动的效果,而不是平面的图形样式。维贡府邸的轴线构图,并非仅仅是一种平面形式,它在强势的、清晰明确的主轴线对称构图中,蕴藏了张力和复杂的层次。这种张力的“解决”,必须通过观者的移动、视野的改变来渐次完成。但由于视错觉的“欺骗性”,也由于空间的开阔平坦,它比有高大遮挡物的园林中的序列空间更微妙。
  • 摘要:本文围绕文化景观价值研究,梳理了文化景观理论诠释的景观价值和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价值评价标准及二者的内在联系,作为认知本土文化景观价值的国际理论背景和基础.以识别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多重价值和识别竞争性价值为核心,从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定义,文本解读和价值评价标准三个方面,探讨了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研究的理论框架.
  • 摘要:历史名园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已逝时代文明的实物见证,是"活"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北京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市中心的北海公园,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建园最早的皇城御苑,它对北京城850年的建都史和城市规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北海的历史就是北京城发展的历史.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园林的精华荟萃,是苏州古城的魅力名片.1997~2000年间,有包括拙政园、网师园在内的9座历史名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是苏州城市建设的丰厚资本.在今天,历史名园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结晶还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助推器.保护历史名园就是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民族的骄傲.
  • 摘要:本文通过对岭南园林建造思想结合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对当前住区环境建设,进而提出了居住区环境的建设必须顺应地域以及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实效的园林环境;在居住区花园环境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应当灵活使用植物、山石、水景等各种元素设置能为居民提供可坐、可玩、可交往,以及尺度宜人的林荫活动场所的原则性建议,为广东住区环境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 摘要:"生态旅游"一词自1983年提出之后,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地尤其是自然风光较好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景区有着壮丽的景色和独特的图瓦文化,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些年,景区管理者在如何发展生态旅游、如何完好的保留图瓦文化、如何尽量减小二者的矛盾冲突等问题上做了一些探索,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规划与实施的脱节等原因,景区内暴露了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总结出了游客在这里进人屋内的模拟场景中,结合博物馆和展览等形式,了解图瓦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议和设想。
  • 摘要:露天矿开采时限长,影响范围广,对原有地貌的毁坏程度重,形成了与周边相异的生态环境.随着采掘场、排土场和基本配套设施在内的生产和生活场所的形成,形成了矿区生态系统.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能够定量地反映出矿区地表植被质量、土地复垦质量、增加的复垦面积等情况,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对复垦工作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衡量,为矿业征地补偿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资料,有利于对矿业废弃地复垦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合理开发利用矿业废弃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矿为例,选取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即物质生产能力、调节空气、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及旅游文化进行计算,得出开矿前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总价值约5.61亿每年,根据总体规划和复垦计划,预测2060年到复垦末期形成稳定的7.25亿每年.整个生态服务价值中,水分调节价值和侵蚀控制价值明显增大.
  • 摘要:在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传承这一课题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化是人类与土地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景观.在回答"承"与"传"的思辨中,本文从乡村景观对东、西方历史园林的影响、乡村景观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乡村景观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三个方面,探索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乡村景观思想回答文化传承课题的可能性.
  • 摘要:由国务院新近公布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标志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城市老龄化的加剧,对城市公园绿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园绿地的无障碍建设有其自身特点,其实施应遵循可达性,易识别性、协调性、系统性的原则,其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贯穿通用设计和全方位设计的理念.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年来对城市重点公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积累了宝贵经验.根据现有相关规范标准,结合项目实践,提出公园绿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施策略,包括无障碍设计理念、实施范围、实施要则等.
  • 摘要:以《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为研究背景,针对《标准》中与公园绿地规划相关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总结出《标准》出台初期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如概念模糊、精度误差、统计口径争议、公平性缺失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调整完善建议,以期对《标准》进行优化和补充,从而更好地指导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
  • 摘要:本文以西方住区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为理论基础,总结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模式中各典型住区的户外空间主要特征.同时,根据国际住区规划理论思潮对北京住区规划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制度、宏观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变动,将北京的住区户外空间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最终,将各阶段代表案例结合规划理论依据进行实地调研和空间分析,以此来探索建国后北京市住区户外空间的发展历程,并对不同阶段住区的户外空间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 摘要:闽北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植被茂密,山川秀丽,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农业发达,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为了推动当地生态观光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提高农民收入,决定建设一个集生产、加工、物流、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本规划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对园区产业、生态和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观光园分成树园、果园、菜园、草园、菇园、花园、花溪、花田、花湖、鱼塘、牧场、养禽区、休闲区、农产品物流园和有机肥厂共16个区,各区既各具特色又有机联系.通过构建植物生态系统——饲料——畜禽——废弃物——沼气——肥料——植物生态系统等生态循环系统,改变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线性输入和排放模式,在源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的,达成园区产业繁荣与景观生态质量提升相互促进的目的,为闽北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范例.
  • 摘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文保界针对那些具有保护与展示价值的大遗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保护方式.这个概念的提出把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其核心工作就是科学地、真实地、整体地和持续地保护与展示好大遗址.如何开展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规划工作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核心工作.文章从大遗址保护展示规划的理论和原则谈起,重点探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大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的规划手法.
  •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乡村生态景观建设已逐步成为综合研究农村产业发展、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社会进步的重要课题,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规划设计学原理和乡村景观规划AVC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概念、内容、规划原则和实施重点,"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从构成要素看是一个由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可供游人观赏的旅游景观共同构成的综合体,在价值取向上,"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必须要具备旅游价值,既要展示独具乡村特色的审美价值,更要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 摘要:产业园区广泛存在于我国各个城市中,但在规划和建设层面,绿地系统建设都没有受到重视.本文以营口市沿海产业基地(二期)(以下简称为基地)为例,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指导园区绿地建设.基地为营口市新建产业园区,基地用地原为盐田,无自然植被,产业区预留绿化用地少.针对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主要解决对策包括盐碱地绿化和绿地规划建设两大方面.盐碱地处理包括客土回填、物理脱盐等;确定耐盐植物种类和种植次序以及栽培改良措施等.绿地规划建设方面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建设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型绿地网络.基地规划成果提出适当的绿地率指标,平衡生产企业用地与绿化用地之间的矛盾;提出适合产业园区的绿地建设模式和其他技术措施.本文希望通过绿地系统建设规划的探讨,为产业园区尤其是盐碱地条件下的园区绿地建设积累经验.
  • 摘要:为回顾龙沙公园建园百余年,本文从仓西公园营建时间、营造方式、造园艺术、营造原因及所历经的风雨岁月和时代背景等方面,历史客观地去研究探讨评价,总结出了是向当时帝国主义以及殖民性质公园的所谓“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示威挑战,龙沙公园的营造对于研究齐齐哈尔的园林历史乃至中国近代风景园林史及近代造园艺术具有里程碑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齐齐哈尔市知名度以及为其提升城市品位的深远影响方面的历史价值及社会意义。
  • 摘要:绍兴越城区古桥因年代久、数量多、建造技艺高超,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当今古桥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资料,着重对绍兴越城区的现存古桥的数量、形制、具体分布及建造技艺特点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梳理与分析,并针对现存古桥面临的一些不良状况,提出了采用合理措施处理年久失修的古桥,加强古桥维护工作,加强保护古桥环境的意识方面的保护措施.
  • 摘要:兰州是西北地区典型的"川谷型"城市的代表,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城市已具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黄河之畔古老的"丝路重镇",依托于典型山水地貌特色建设形成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是展现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文章对兰州历史曾存在过的文化景观情况以及现状存在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重点对兰州市历史文化景观的现状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对兰州现状历史文化景观进行分析评价,进而为历史文化景观保护、规划与展示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本文即聚焦于乾县城镇化进程中乾陵遗迹的保护问题,尝试提出合理的共生模式,以期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通过组织多层次的生态体系将规划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人居环境充分融合。
  •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生产势头的大幅迈进,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新进展,工业生产逐步走向高效化、低耗化.在我国早期崛起的一些工业城市中,这一趋势导致很多老旧的、生产能力低下的工业设施被逐步淘汰,部分工业城市已迈入后工业时期,废旧工厂的处理方式对于一些工业城市来说成为一项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工业设施的景观改造成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将工业景观融入风景园林也成为一种独具艺术价值的绿化造园手法.本文以德国鲁尔区工业景观改造的成功实践为导向,以人居环境学为理论切入点,选取我国早期兴起的工业城市进行考察,挖掘工业景观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探索我国工业遗产景观改造利用的可行性并阐释其意义.
  • 摘要:"精神家园"是一种与物质家园相对应的概念,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系统,是人们建构起来的一种意义世界和理想境界,是人们生息繁衍的精神性处所,是人们实现精神存在的世界.研究传统园林的"精神家园"建设正是从考虑人类生存价值的另一种角度重新认识中西方的传统园林,溯流而上,当一层一层剥开历史的面纱,希望看到一个朴素的充满人文情怀的让人感动的传统园林,并且在这样的传统园林中探寻人类关于"精神家园"建设的追求,同时给当今景观设计中"精神家园"建设的活动以启发.
  • 摘要:本文试藉对山东长山镇范公广场景观设计项目的分析,探讨传统与现代园林设计方法在中国现代山水广场中的融合应用.本项目设计打破广场常规做法中出现的大而空旷,形式大于功能,绿化较少的弊端,在营造山水城市的大背景下,以山水为要素,提供多样化的人性化空间.将传统山水画意境、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园林设计方法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尊重历史与地区文脉,令人耳目一新的诗意广场空间.
  • 摘要: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角度,立足于城市自然资源保护,提出保育子系统概念,对保育性绿地——城市绿地主导功能以保护、整治、恢复功能为主的相关绿地进行阐述.针对现今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进行探讨和思考,力求寻找到一种适合保育性绿地系统规划的最佳模式,以便论证规划更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保育子系统规划编制过程中,需以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方法为支撑,明确城市绿地保育性子系统的“生态网络”导向,兼顾现行的绿地分类方法,提出基于可操作性有法规可依据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可从分布区域以及主导功能两个方面入手。
  • 摘要:本文以著名的广东广雅中学的校园环境建设为例,提出一些思考和对策:校园环境建设要符合当地文化特色;校园特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首先对广雅中学所处的地域进行分析,广雅中学正处于西关的核心地段,带有浓重的岭南文化印记,这种文化与校园自身的文化交织在一起,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然后通过了解学校的自身历史文化渊源和校园的现状布局,确定广雅中学的自身校园文化;最后调查研究学校是如何对校园内的旧有的物质的文化载体的进行保护,如石桥、护院河以及大量的古树,以及校园环境的建设是如何被赋予文化意义来完成了自身校园文化的传承.
  • 摘要:舒压性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与人类健康关系调和的产物,旨在为大部分处于心理高压下的人群提供舒缓与缓冲压力的场所,协调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色彩经心理学家证实对人们的心理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今,它已广泛应用在社会分工的各个领域.笔者认为色彩是舒压性景观功能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舒压性景观设计,色彩通过自身属性、设计方法、舒压的需求来辅助景观功能的实现.本文以色彩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为基础,针对受压力人群对景观不同层次的需求最终总结出色彩在舒压性景观设计中的实现方式以及影响因素.
  • 摘要:本文介绍了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一期示范段景观设计中应用的三种生态水质净化处理方法,包括重力过滤系统,廉布过滤系统,沉淀溢流过滤系统.并通过实施并运行一年后获得的水质监测数据,以及向公众开放五年来的运行和维护状况,一方面从建设实施造价、净化效果、后期维护等方面,分析每种方法的特性以及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针对每种技术的特性和要求,寻找同景观设计有机融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三种方法的利弊,为今后类似的景观设计项目提供技术和检测参数参考.
  • 摘要:辽阳河东新城位于辽阳市老城区的东部,太子河东岸,处于沈阳经济区的区域位置中心,规划面积19.47km2.新城基址为低山丘陵与太子河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整体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拥有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同时,规划范围内遗存有一定数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彰显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然而,辽阳河东新城景观规划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如何消弭河流对新城城市安全的潜在影响;依托河流系统搭建城市生态网络及安全格局;减弱新城建设对水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实现新老城之间的联系及在新城建设过程中传承历史文脉等问题为出发点,阐述城市滨水景观营造的设计方法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 摘要:本文以促进保护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的,按照"信息收集-综合评析-策略设定"的研究路线,以田野调查、访谈、统计、分析、评价以及文献调查为研究方法,讨论生态旅游背景下的保护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对马头山保护地社区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涉及村落、产业、人口、资源以及管理5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其制定策略的方法具有普适性,对保护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首先对哈尔滨市城市公园中人工水体斑块环境的声景进行了客观数据采集及主观问卷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着重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基于生态水体斑块的声景舒适度主观评价.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生态水体斑块环境的声舒适度普遍低于比较人工的水体斑块环境的声舒适度,而生态水体斑块的园林景观因素如景观背景、亲水距离、动物因素都会对声舒适度造成影响,且活动声、自然声、信号声元素的声舒适度表现出一定差异.
  •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新模式的确立,医院逐步从单纯的治疗疾病的场所演变为预防、诊疗、康复等多功能的健康服务中心.随着人们对医院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让景观环境成为医院康复病人的一部分,景观设计师须潜心思考.医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在满足防火等规范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的内心需求,以人的尺度思考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医院景观设计的一些借鉴之处,为以后从事医院景观的设计人员提供可循的经验,其中包括色彩的运用、植物配置设计、消防设计等.
  • 摘要:人工湿地净水工艺景观系统不仅可以保障净水功能,更能结合植物要素调节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创造独特的景观美.现有寒地人工湿地景观案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重视水质净化忽视生态群落建构与景观价值;景观建构模式与工艺流程结合度不足;冬季景观考虑不足.本文从工艺流程建构模式、审美空间组织模式两个角度阐述结合人工湿地净水工艺的植物景观建构模式.工艺流程建构模式旨在搭建工艺流程系统框架,即预处理系统、湿地净化系统和调节系统.审美空间组织模式,利用植物要素围合、分割、连接、遮蔽的四种组织模式实现空间改造.最后,结合穆棱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中滴道河生态公园景观规划案例,将工艺流程建构模式与审美空间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与提升,具体分析了寒地植物要素建构结合工艺流程的水平模式与构建群落圈层的垂直模式.
  • 摘要:近代是中国园林史的重要转折阶段.在这一阶段,西方的思想学说传入我国,在我国的文化界尤其是教育界引发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上的变革在近代不同时期的校园规划中均有体现.本文选取广府广雅书院、岭南大学和国立中山大学三个案例,这三个案例同处岭南地区和近代时代背景之下,但具有不同特点和代表性,分别对应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时期和辛亥革命后的校园规划,其思想亦因规划者和学校创立者的学术背景而有所差异.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与实物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各自的产生背景,分析这三个案例规划思想、模式的异同及其联系,从而探析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近代校园规划沿革,供当代设计研究人员参考借鉴.
  • 摘要:荷花是圆明园最主要的水景植物之一,乾隆一向喜爱荷花,在他的诗文中对御园荷花的歌颂充满了政治、哲理色彩.本文根据《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的图和题咏,确定了圆明园乾隆九年的荷景,分析了其文化内涵和意境,以期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圆明园荷景和水景特征,为圆明园遗址的科学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
  • 摘要: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国际和地区遗产组织制定的宪章、公约、建议、宣言等文献,梳理"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国际发展理念,提出文化景观(含历史园林、乡村景观)、自然遗产(含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历史城市景观是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主要类型,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应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社区等尺度的遗产地,保护方法应依据遗产境况采取彰显遗产价值的相应措施,提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向景观保护延伸的发展趋势.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调查中发现的"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浙南廊桥是逐步被发现、研究和关注的.2009年开始申报浙江省文物保护并最后审批通过的丽水石门桥是浙江古桥技术地域演变的有力证据,其遗产价值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论文首先介绍了云和石门桥的概貌和特点;在考察、分析、论证了桥的遗存和文献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该桥的技术背景,认为该桥设计关联了当地木拱桥技术传统,以石构形式凸显了木构传统,是浙江古代造桥技艺中的木桥技术向石桥技术过渡证据.浙江古代木拱桥和石拱桥技术突出,既有浙南的"中国木拱廊桥之乡",又有绍兴的"古代桥梁博物馆",这两个古桥技术体系共同受到浙江地域根深蒂固的木构传统之影响,石门桥是重要证据之一.
  • 摘要:本研究采用现场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白云山声景资源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了鸟鸣声、松柏声、流水声和雨声等声景观元素在各景区内的显著程度,以及游人对这些声景元素的感受和文化体验,指出鸣春谷、明珠楼两大游览区自然声景和人文声景尤为丰富.本研究在实地踏勘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就白云山声景资源的保护策略提出了每日适量开放应有“度”,虽然白云山现在有限制机动车上山,但是力度仍显不够,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将广州白云山的生态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相结合,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策略.
  • 摘要:稻作文化景观是"以稻作生产而形成的文化景观",其包括在大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种植景观形态的物质景观,和由稻作生产而影响的民俗民风、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礼俗信仰等人文景观.江南稻作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形成了江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信仰,是研究江南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水稻种植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形、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而正是这种制约加上人们数千年与自然相协调作用,水稻种植景观与大自然精妙结合的朴拙种植景观具有其独特的美感、形态和肌理。更应该去关注稻作人文景观部分,并对其中较为独特的民风民俗、社会结构和景观形态进行分析、保护和利用再生,使之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 摘要:随着"十二五",规划将大遗址保护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长期以来,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难题.随着洛阳城市的发展,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由城市的边缘逐渐成为城市的中心区,使大遗址的保护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新时期,洛南里坊区的保护与开发,以及这片土地下众多的历史名园应如何保护和发展,成为了洛阳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摘要: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出台意味着城乡用地体系的建立.绿地作为用地分类中特殊的一类,在城乡统筹大背景下也将面临着调整.分析目前城乡绿地规划面临的问题,通过城市绿地与乡村绿地的比较和绿地功能的重新解读,建立城乡绿地协调目标体系.以问题分析为背景,基于目标体系的指引,从绿地分类、编制内容、管理部门和发展模式等四个方面提出城乡绿地协调策略,最后制定一个城乡绿地协调与规划研究框架,用框架的演绎来适应不同层级规划的需要.
  • 摘要:露天煤矿因其开采规模巨大,历时漫长,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远,其生态修复日益受到重视.如何以景观规划的视角介入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是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对露天煤矿开采和生态修复的研究,提出分"土地复土""植被恢复""生产利用"三个阶段进行生态修复;以"生态修复单元规划设计"的方式,落实总体策略,整合土地复土、生态修复和后续利用,方便管理实施的规划方法.
  • 摘要:本文在阐述"蓝绿"空间网络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选取北京城区和近郊内的六条河流,分析其"蓝"空间与"绿"空间的结合现状,提炼其空间分布模式与特征,提出以"蓝绿"结合为核心构建北京生态网络的建设思路.
  • 摘要:明代园林的兴盛导致了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促成了园林题材绘画的勃兴.园林题材绘画所表现的不仅是文人理想的栖居环境与生活方式,它还将文人的视线由对外部的关注转向心灵的内省,无论是筑园于山林、田园还是闹市,旨在借丘园以养素,涵养清明、高远、宁静、幽深的品格,使内在的心灵与外部的环境达到外适内合.
  • 摘要:文章讨论了当前德国鲁尔推动区域更新的经验及其模式.首先结合"鲁尔2010"的"欧洲文化首都"活动,介绍文化在鲁尔区域转型中的重要性,并回顾作为鲁尔区域更新源头的IBA埃姆舍国际景观展的建设过程,讨论了文化、生态和景观在区域更新和转型中的多样性作用.此外,结合鲁尔转型的基本特点,文章总结了鲁尔转型集中于坚持多方合作、以可持续性和文化发展为目标、基于过程的科学决策方法的模式,并介绍了德国其他地区借助该模式在州内开展的REGIONALEN区域复兴计划.最后文章分析了鲁尔经验对我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借鉴意义.
  • 摘要:目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效益不够高、生物多样性被忽视等严重影响城市生态体系的完整度和科学性.文章以长株潭云龙两型社会示范区生态体系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要素分析、景观生态环境评价、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三大方面进行研究.结论如下:通过对示范区生态环境调查,从生态要素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主要特点:自然环境质量好,适合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但是整体表现为场所精神缺失、人文景观单调.采用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对整体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生态环境良好,但景观生态结构不合理;景观生态效益好,但是整体效益优化度低,需进行生态控制,以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结合生态环境特点,形成"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的生态体系,构建"一环、一带、两楔、三片、绿道联网、公园均布"生态安全格局.
  • 摘要:城市湖泊近些年来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型中心.首先,提出城市湖泊对周边地区产生多个方面的影响.而后,提出提升城市湖泊影响的评价因子.随后,通过对苏州金鸡湖、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三个国内不同类型城市湖泊的研究,分析案例中评价因子的主要特征.最后,探讨城市湖泊周边地区发展合理性规律,从而为国内许多城市湖泊提供环境、经济、交通、空间、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建议.城市湖泊通常会在一定范围内建设公园,而周边地区,由于地形地貌、湖泊形态等自然因素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功能构成。如果地形复杂,多会被划入风景区范围。若为平原易于发展为城市建设用地,视湖面面积及岸线长度决定。对于岸线较长,湖面面积较大的城中湖,会像多方向发展,一般以商业或居住为主,辅以文化教育、金融办公用地。湖面面积较小、岸线较短的城中湖,多以发展商业、金融办公为主,其他用地类型次之。但在布局规划时,也应考虑当地的历史沿革、文化风情等问题。
  • 摘要: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景观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轨道设施规划与工程设计的工作当中.本文以北京西郊线为例,通过对设计工作中的矛盾与难点分析,旨在寻找设施类景观设计在复杂、综合性强的专业合作中的定位,探求适应性与可操作性更强的工作模式.环境艺术层面,需配合配合轨道工程设计以体现新型现代交通的独有形象;城市更新层面,轨道景观同时也将综合生态环境、景观展示、历史文化保护等多项要求,实现绿化隔离与缓冲、城郊环境优化、历史文脉之协调等复合式功能。
  • 摘要:近代尤其是民国以后,田园城市理论经由市政学者传入中国,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都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文探析了1911~1949年民国期间田园城市理论在我国的传播途径,立足于民国政府推进市政建设的时代背景,聚焦以广州、南京、杭州、重庆、上海、长春六个城市为代表的近代城市在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田园都市"式的绿地规划实践情况.文章归纳总结了这一时期田园都市背景下绿地建设实践的内容和特点,评价其利弊,并分析其作为中国城市绿地规划实践源头的历史意义.
  • 摘要:本文讨论了观赏草分类、特性、景观配置应用形式以及在推广应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等.观赏草质朴自然,动静皆宜,它们不但拥有丰富的株型、叶色、花序和独特的气质,与传统园林植物相比,还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于栽培,管护成本低等特点,符合发展节约型现代园林的宗旨和建设目标,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高尔夫球场建设、公路绿化、荒山治理以及河流绿化上.
  • 摘要:城市绿地植被能够影响产生高密度的负氧离子,对于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在北京海淀公园绿地植被生长季节,在典型植物群落区域设置试验样点获取负氧离子数据来探明负氧离子密度特征的日变化特征,及其与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类型、结构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区域内的负氧离子密度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双层植物群落,尤其是乔草结构群落区域相对于其他群落结构区域具有较高的负氧离子浓度和较好的空气质量;常绿针叶型植物群落区域相对于其他群落类型区域具有较高的负氧离子浓度和较好的空气质量.该研究成果将为城市绿地区域的功能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湖海塘公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城南片区,属新城的核心公园绿地,总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在城市发展策略中,定位为高品质的核心绿化景观,具有带动居住地块发展,吸引商业投资,并引导居民至此休闲娱乐的功能.设计以"湖海塘十景园"为主题,以金华地区独特的自然山水、城市格局、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原型,从中提取适宜的园林主题和造园要素,并结合园址的用地特征,力求创造富有金华地域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山水"一词的哲学和文化渊源,以及它与中国传统的山水城市的联系.山水城市是以中国的山水理念为依据,以传统山水和风景园林设计为借鉴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文中比较了山水城市理论与当前国际流行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策略,并以旅顺临港新城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作为实例进行论证.相信山水城市理念可以有效地指导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受景观环境和空气质量等多方面优势影响备受人们关注,因此优化和改善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健康已经成为城市滨水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哈尔滨马家沟河为例,从生态修复角度出发,通过生态技术手段,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在重新划分区域功能,选择植被种类,规划河道形态等多层面进行论述,有效解决作为季节性河流的马家沟自身的生态循环和恢复对策,进而达到马家沟滨水景观带的生态健康,实现马家沟滨水景观的多元化、生态化和健康化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之美,妙在天趣;苏州有园林之胜,贵在匠心.苏州园林以其典雅精致的造园艺术而享有"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作为中国和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是私家园林的典范,其多样的造景手法、无限的空间意识、园主人情怀的寄托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本文以拙政园的造景手法为切入点,详细分析障景、对景、借景、框景、漏景、点景、添景等各种造景手法在拙政园是如何的运用和体现,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空间意识.作为现代景观设计,虽不去刻意地矫揉造作,但为在有限地场地创造无限的空间意境,确实应该不断发扬和创新.
  • 摘要: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北移,在隋代及其以后的有唐一代,全国的经济重心实际已移到了江南,但社会动荡,园林以非魏晋六朝之繁盛.这一时期是江南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发展缓慢的时期,但它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对这一时期的植物景观的发展继承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隋书》、《全唐诗》、《吴郡志》以及《吴郡图经记》等古籍的梳理、总结,试图归纳江南地区早期园林植物景观的风貌和特色.着眼于该时期各类型的代表性园林,包括皇家园林2座、私家园林14座寺观1座以及公共园林2座,从植物种类、种植规模、植物景观色彩倾向、植物景观主题以及种植类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以此总结和归纳隋唐江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色,分析和探讨了植物景观风格两种分化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摘要:牌匾标识的好与坏,对城市的市容市貌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的同时,应对其进行全面的考虑.本文以唐山开平区荣盛道牌匾标识改造项目为例,对荣盛道两侧的建筑牌匾标识进行设计,分别从牌匾位置、大小、材料、设置颜色、照明、以及设置类型等几个方面,对牌匾标识的规划和设计进行统一的整理,并在建筑立面模型中仔细推敲,归纳了一系列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摘要:本文选取日本优秀的现代公共建筑外环境设计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分类比较和分析,从而归纳出每一类型外环境的特点、功能、构成要素、设计原则与方法.本研究还提出了公共建筑外环境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建议,以期为将来的设计实践提供创作思路.
  • 摘要:本文以城市道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着重论述了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文章结合宜兴经济开发区科创新城道路景观设计的实践,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相关理念和方法,特别对城市道路景观体系的构建、景观个性的营造以及特色景观风貌的展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今后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可行思路和相关参考.合理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根据不同的道路条件、不同的区域环境、不同的人文历史情况来建设融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城市道路景观环境,拓展和深化城市道路景观的外延和内涵,最终实现道路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持续发展,营造出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空间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环境系统,这不仅是道路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
  • 摘要:公园是城市居民游览休憩的场所,也是城市居民交流和文化活动的场地,千篇一律的公园景观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也不能满足公众的城市文化认同.本文以天津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公园景观文化规划建设中的问题,探讨了提炼和表达天津地域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的景观文化表达方法,主要分析了直引、抽象、模拟、象征等文化内涵的表达和营造手法,增强公园景观文化地域性和认同感,满足公众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
  • 摘要:民勤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在全国生态格局中战略地位显著.本文通过对民勤生态文化园的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设计方案的解读,从相地、立意、布局、理景等几个方面进行展开,探讨特殊地域纪念性景观设计模式.设计以民勤历史文化传承的记忆文脉为基础,以其生态演变过程为表现重点,从生态和文化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通过"生态线"和"文化线"将全园贯穿为统一整体,利用"风"和"沙"提取景观形式语言,展现民勤生态中"平衡—打破平衡—重建平衡"的演变历程与期望,同时展现其悠久的文化历史,让游人深刻感受到民勤的生态历程与历史变迁,起到生态警示与文化展示作用.
  • 摘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历来受到现代景观设计师的重视,而传统纹样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能够具体、形象地运用在实际设计中.设计师不断努力创造具有传统文化的景观,他们将传统文化浓缩到传统纹样之中,通过现代景观这一实体媒介,运用景观丰富的语言给参观者带来感观上的刺激,从而在其心理上产生触动,引发心灵的共鸣,达到以具体的形式与手段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目标.本文通过对景观设计师运用传统纹样的景观设计实例进行研究与整理,按照由"形体-寓意-文化"逐步提升的层次实现对传统纹样的"重现-发展-扩展",梳理出传统纹样运用的方式方法,并就传统纹样的运用方向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 摘要:杭州西湖作为唯一一座湖泊类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其与城市紧密结合和开放性的特征,注定了其要面对城市建设发展、交通旅游压力等因素带来的各种难题.本文从杭州西湖世界遗产中面临的保护管理问题出发,介绍了西湖数字化系统建设背景,阐述了西湖数字化系统的基本构成,着重论证了动态监测系统、文化景观监测预警系统、气象因素监测及防汛抗灾系统、可视化调度指挥系统、交通视频监控及高清智能卡口系统、船舶GPS系统、门禁票务系统等数字化系统在西湖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的应用与实际功效.最后,提出了系统建设的不足与展望.
  • 摘要:白居易不仅是我国中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也被视为杰出的园林艺术家.他在长庆二年(822年)十月至长庆四年五月任杭州刺史期间写下大量与山水风光、园林景物相关的诗文.以他在杭的20个月为时间跨度,考察这一期间的园林论述及相关实践,分析其园林思想,并以此了解唐代杭州园林建设情况.
  • 摘要:工业棕地等不良场地在设计和利用中存在不少障碍,本文通过分析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公园设计建设中对原有伦敦东区斯特拉特福工业地区的改造和利用,分别从生态层面和社会经济层面探讨城市大事件对不良场地复兴的影响.
  • 摘要:中国园林与中国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国画在思想、手法、作者、作品等方面都影响着中国园林.南齐著名画家谢赫提出的画论"六法"是评论中国画的重要法则.根据"画园同理"的特点,通过延伸画论"六法"的内涵,优化顺序,从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推导出鉴赏、应势、成型、布局、出彩、升华的造园"六式",指导重庆园博园的建设,营造出一个大型天然山水园林,构成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卷.中国园林与中国画同源于自然,画者以图映心,造者以园喻志。以明计成的《园冶》为标杆,造园者一直在追寻园林营造之道,当代的风景园林设计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具有良好山水察赋的园博园是不可多得的造园佳地,为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在营造过程中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学习中国画的优秀理论,从画论“六法”中推演出一些营造方法,粗浅地总结为造园“六式”,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仍需继续深入研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升完善。
  •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甚至成为城市重要的节点及标志物.中、法两国对于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的设计,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手法.中国城市公园景观常常运用众多的设计手法和景观要素,去营造自然的景象,而法国的现代城市公园绿地则几乎完全保留自然的原貌,简单而直接营造出完全自然的绿地景观.本论文列举中法两国若干城市公园绿地的案例,分析不同城市公园绿地现状和景观设计手法,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各自设计特点及优势的解析,寻求更加合理的现代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方式,促进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的持续发展.
  • 摘要:河流对宜居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人类文明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河流应与城市相互协调,塑造便利、易到达、开放的滨河空间.本文以北京昆玉河为例,通过分析其滨河绿地交通组织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如何改造进行探讨.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重视河流的特点,考虑人的需求,提倡前瞻性和整体性的规划以及有效的后期管理,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做出贡献.
  • 摘要:"小鸟天堂"栖息着数以万计的各种野生鹭鸟,是独特的鸟类生态景区,因巴金先生的散文《鸟的天堂》而全国闻名.本文通过介绍该景区的规划设计方案,阐述以"源于自然、适于生态、立于岭南"为核心的规划设计理念和生态景观设计策略,探讨在城市不断扩张发展的时期如何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摘要: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城市不断扩大与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也成为一个既严重又紧迫的问题.各地污水处理厂出厂中水水质一般属于Ⅴ类水,需要进一步净化.在白浪河景观工程人工湿地中水净化处理技术中,采用了生态沉淀塘——浮生植物塘——湿地活水塘——景观河道的生态技术净化中水技术.人工湿地中水生态深化改造是一种净化效果好,投资小,运行成本低的处理技术,体现了生态治理、节能、自然、水净化与景观塑造有机结合,实属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新型技术工程.
  • 摘要:吸收中国古典山水意境的精髓,与中国山水画、山水园、山水诗融合一体,构建具有传统山水美的景观是中国现代风景区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景区是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景区规划概念设计传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依托天生三桥壮美的现状自然景观,在最小干预自然遗产原则下,追求对"中国古典山水意境"的展现与表达,将生境、画境与意境注入风景区规划设计中.旨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和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情怀"的世界遗产,体现天生三桥独特的自然魅力.提升人们对风景区"古典山水意境"的感知与体验,形成人在画中游的理想境界,与中国古典山水之意境产生共鸣.
  • 摘要:"创新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文章提出"疏通山水经络,塑造创新栖息地"为环境发展目标,探讨营造环境氛围与激发创新主体灵感的环境行为学问题.首先,梳理并保护特色资源要素,打通地区水系经络,展现具有地域山水特征的城市自然基底;其次,传承岭南传统园林的居住内涵,延续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挖掘岭南文化的创新基因,构建文化创新节点;最后,筑岛营园,营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高品质的环境培育科技创新的工作氛围,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
  • 摘要:"百年公园"是中国风景园林的宝贵财富,它们的发展和变迁不仅是中国传统园林近现代转型的有力证据,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生活变化的侧写.在中国大规模城市更新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一些旧的必然要被新的必然所代替,涉及这类城市公园的更新、改造活动尤其值得关注.论文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济南商埠区保护利用规划核心项目——中山公园扩建改造工程进行文脉分析,以探讨"百年公园"更新发展的可行之路.
  • 摘要:《园冶》把借景定义为园林中最重要的对象,而这一论断似乎与现存古典园林的借景案例相矛盾,因而本文旨在探讨《园冶》的这一论断的内在机制.具体地,整理了现存园林的借景实例,考察了古典文献中的借景的历史模式,发现在借景的内容上二者并无太大区别.接着,探究了与古典的借景相联系的巧与妙,及与古典艺术论中的评价概念的关联,阐释了借景的经济性和偶成性以及与艺术论的至高境界的相通性,并把这个相通性解释为《园冶》中的借景论断的依据.
  • 摘要:河流是世界上众多著名城市的发祥地,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摇篮.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恶化、自然与文化特征丧失的现象日益凸现,从而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以日本"多自然型河川计划"为首的城市河流改造日渐成为当今水域空间景观规划的主流.与国外相比,我国在河道整治方面主要注重河道的水利功能,而忽视了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出现了河道越挖越宽、越挖越深、越修越直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对环境、生态的重视,生态治河的理念才逐步受到重视.近自然治理的实质就是景观生态学与荒溪治理学的完美结合,就是既有防护作用又能维护荒溪自然景观的管理工程.
  • 摘要: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是世界上最骇人听闻的战争遗址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独特的景观特征和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正愈显现出重要地位.本文剖析731遗址公园的功能转变、景观要素及景观特征,阐述了作为一段惨痛历史的记忆与见证的731遗址公园在历经世事变迁后,由物质场地转变为精神场所,抚平战争的伤痛,渴望世界的和平,承载深刻的内涵,突出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最后本文在保护现存遗址的基础上,强调文化景观与生态景观相结合的更新理念,规划功能复合的遗址设计,寻求在城市文化诉求与自然景观之间新的平衡点.
  • 摘要: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建筑、园林等方面都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皇家园林.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不断扩张,对于土地的利用和需求越来越大,而在历史文化景观密度较大的区域,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街区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位于北海公园东门(陟山门)到景山公园西门的陟山门历史街区的考察,分析历史街区与风景名胜地区的关系.根据地块特点,了解实际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针对各个问题,对陟山门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完善街道体系,同时保留其文化底蕴.通过景观环境的创造,改善生活在该历史街区原住民的生活,与此同时增强地段的公共效益,减缓城市压力.
  • 摘要:本文在总结羌族传统聚落生成原因及其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萝卜寨和牟托寨在新建前后不同的景观形态,试图厘清羌族聚落景观新的发展趋势和特性,展示新羌寨的风貌.羌族聚落历经千年保持至今,究其功用性而言,传统的布局模式和建筑功能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城镇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但羌族建筑却保持了鲜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羌族建筑文化内涵的延续和继承。这种内在的精神就是羌族人古朴的生态观和因地制宜的聚落修建思路。无论是传统羌族聚落或是新羌族聚居区的小城镇,二者在文化是一脉的,而景观形态是连续的、虽有变化却不失传承。
  • 摘要:本文就明瑟园的寓意及园内植物配置手法、四季特色景观表现加以概述.植物造景的主要原则可概述为:群落配置的科学性、景观内涵的文化性,园林造景的功能性、配置手法艺术性。大明湖景区是众泉汇流而成的自然湖泊,虽位于闹市区,但是园区内丰富的园林植物和水系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作为园中园的明瑟园,其植物景观延续了园区植物特色并蕴含园林文化,植物的季相变化明显。其实做植物配置相对后期的养护管理而言,养护管理的难度要大一些。目前这个园子还很“年青”,还需要不断加强精细化养护管理才能促使植物群落生长稳定,个别区域还需逐年做适当的苗木调整,逐年的调整度要越来越小才能保证景观的稳定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