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遗产价值

遗产价值

遗产价值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0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3335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文化月刊、中国名城、城市发展研究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古代灌溉工程现状与保护研讨会、2015中国旅游科学年会、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等;遗产价值的相关文献由48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华、熊康宁、王思渝等。

遗产价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7.42%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88%

专利文献>

论文:3335 占比:91.70%

总计:3637篇

遗产价值—发文趋势图

遗产价值

-研究学者

  • 孙华
  • 熊康宁
  • 王思渝
  • 阙维民
  • 周向频
  • 周敏
  • 李晓峰
  • 柴珺
  • 肖时珍
  • 陈晓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君
    • 摘要: 钟山文化景观与南京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历代文人墨客对钟山“形胜”多有溢美之词,其中包含金陵四十八景中“钟阜晴云”“灵谷深松”等图册,也有王安石“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的诗文,这些评述是钟山文化景观遗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待归纳与梳理,印证其遗产价值
    • 肖竞; 张晴晴; 张芮珠; 曹珂
    • 摘要: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 郭建强
    • 摘要: 拟建吉木乃草原石城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版图的最西端的新疆吉木乃县境内,其核心地质遗产为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石蛋石臼石穴地貌,木斯岛冰川、双弧构造、喀尔交雅丹地貌和峡谷,以及典型莫斯特文化遗存--通天洞遗址和草原游牧文化--岩画等,通过分析研究具有极高的国际意义和综合价值。吉木乃草原石城通过近年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地方政府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但还存在原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地质遗迹的国际意义提升不够,以及公园的范围、边界、管理等问题。为此,结合吉木乃草原石城国家地质公园的现状及周边资源情况,对上述问题展开一些讨论,供申报主体参考,避免因这些问题影响申报和以后的建设,并预祝申报成功。
    • 林辞心
    • 摘要: 宗谱作为村落历史书写的一类,是记载宗族世系与事务的历史资料。宗谱多方面展现宗族及其居地的整体格局与发展演变,在遗产地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帮助遗产工作者认定有价值且需要保护的对象,同时建立起历时性和共时性认识,对于遗产的价值做出尽可能全面客观的阐释。文章以《高隆诸葛氏宗谱》为例,重点解读宗谱纂修体例、内容和修编意义的延续性特点,探究延续性对于宗谱成书的影响,以及宗谱在乡村遗产价值阐释过程中,对村落保护对象的确定和遗产价值的阐释所起的铺垫作用。
    • 李晶晶
    • 摘要: 从“民居研究”到“乡土建筑研究”,再到“古村落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我国乡土建筑保护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社会密切相关。知识分子的自觉、外部原因的推动,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价值认识的提高,影响保护实践,保护实践又进一步引发新的研究,使中国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内容、方法以及保护实践中折射出的价值认识的发展与演变,梳理中国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历程,探讨当前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及保护思想的未来走向。
    • 吕舟
    • 摘要: 针对世界遗产中城镇类遗产的保护问题所提出的城市历史景观概念,提供了具有整体性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考虑到对城镇遗产的物质形态特征的保护,也考虑到城镇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历史景观源于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深刻地影响了世界遗产的发展。城市历史景观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城镇遗产的新类型,形成自身的价值特征和形态特征,突破建筑群类型在价值辨识、保护管理方法上的局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北京中轴线在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尝试用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审视遗产价值和制定保护管理规划,是一次具有重要价值的实践。
    • 刘永辉; 李晓峰
    • 摘要: 民间书院空间遗产的保护大多仍停留在物质层面,与之密切关联的非物质层面文化遗产保护的缺位,往往导致其遗产空间活态性缺失。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分析民间信仰背景下闽南民间书院祭祀功能被强化的现象及其所致的空间格局变化。依托对空间节点、空间路径、空间区域的剖析,厘清闽南民间书院祭祀空间的特征,探讨书院祭祀空间要素与祭祀行为的“对话”关系,解析民间信仰背景下闽南民间书院祭祀空间的价值所在。进而充分揭示闽南民间书院“儒”“俗”相依的特质,总结其在民间信仰背景下得以存续并保持活态的动因,为书院及类似空间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文化传承探索新思路。
    • 任卓
    • 摘要: 2022年,南京城墙博物馆正式开馆,在这座城市会客厅里,古都南京的历史获得了新的诠释。城墙博物馆是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南京城墙学术研究与保护利用成果的一次全景式呈现。与中华门瓮城相辉映,与老城南地区相融合,建筑语言的巧妙表达与展览内容的匠心表达,极大地促进了南京城墙遗产价值的阐释与传播。
    • 唐孝祥; 白颖; 袁月
    •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正面临城乡全面融合的现实挑战,城乡特色风貌塑造是提高城市影响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广东省东莞市乡村风貌塑造中,充分发挥乡村承载的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价值,对进一步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高效流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东莞32个乡镇传统建筑的实地调研及资料梳理,从地域文化、科学技术、审美取向、族群记忆四个方面展开东莞乡村传统建筑价值的认知、挖掘与阐释;以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为工具建立传统建筑价值与具体要素的逻辑关联,归纳总结乡村风貌类型特点,提出基于多元价值的乡村建筑风貌控制体系,从而对东莞乡村建筑风貌塑造科学指引,以期为城乡融合发展中乡村建筑风貌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 艾开开
    • 摘要: 淤地坝属于黄土高原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兼具淤地造田之效。以淤地坝为载体,坝地作物种植为核心的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是黄土高原独特的农业系统和农业景观。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对黄土高原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黄土高原淤地坝的人工修筑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距今至少已有400余年的历史,1950年代以后得到普遍推广;(2)淤地坝传统的修筑技术和坝地旱作农业耕作技术体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准则和先民智慧的生活理念;(3)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社会价值与科研价值等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耕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