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淤地坝

淤地坝

淤地坝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5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7508篇;相关期刊234种,包括西部大开发、山西水土保持科技、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监测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等;淤地坝的相关文献由186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占斌、张金良、冉大川等。

淤地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5 占比:13.25%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62%

专利文献>

论文:7508 占比:86.13%

总计:8717篇

淤地坝—发文趋势图

淤地坝

-研究学者

  • 李占斌
  • 张金良
  • 冉大川
  • 史学建
  • 李超群
  • 魏霞
  • 曹文洪
  • 梁小卫
  • 李鹏
  • 申震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吕薛锋; 王程
    • 摘要: 本文以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能否蓄水问题进行探讨,比较淤地坝与小(2)型水库的区别与联系,结论为淤地坝不宜长期蓄水,提出淤地坝(碾压型式筑成)确有蓄水需求,必须经专家论证,提高工程建设和防洪标准,除险加固后,按照水库模式运行管理,同时认为水坠坝不宜作为水库蓄水使用。
    • 姚西文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纸坊沟小流域土壤水分、养分测定资料、多年气象水文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坝库淤积测量资料的计算和统计分析,研究了平凉市纸坊沟小流域在有人为活动参与下的沟坡坝地土壤水分、养分效应、坝地土壤结构效应和坝群蓄水蒸发入渗滞洪效应、水土保持和保肥增地增产效应,从微观和宏观2个方面分析研究了基于淤地坝建设为主导的综合治理条件下小流域水土资源耦合效应。
    • 王志坚; 桂莉莉; 张晓静
    •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中游淤地坝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治理工程。淤地坝坝系工程除险加固受资金配置、施工力量等因素影响,不可能同时开工。如何根据大中型淤地坝在坝系中的位置,科学合理安排施工时序,是淤地坝除险加固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临县万安沟小流域坝系工程为例,通过分析坝系中各坝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坝系相互影响关系图,并考虑下游影响范围内居民以及淤地坝淤积情况,较好地解决了施工时序安排问题。
    • 李智广; 王楠; 王英顺; 樊晓华
    • 摘要: 为做好大中型淤地坝的动态监控和安全风险预报预警,推进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在全面分析淤地坝安全风险及溃坝原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大中型淤地坝安全度汛“四预”模型的重点主题与必需的算据,对建设高保真孪生淤地坝小流域,科学评估淤地坝坝库汇入物、工程稳定性、放水建筑物和泄洪建筑物运行状态、工程安全状态和下游影响区遇险范围,优选除险抢险预案等具有支撑作用。
    • 李晓兰; 董俊天
    • 摘要: 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淤地坝的效益,2021年甘肃省提出了淤地坝“四变”改革,安定区被选定为试点。为夯实试点工作,安定区从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和宣传保障等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大胆探索,积极试验。阐述了安定区坝变库、坝变路、坝变田、坝变沟如何变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以期能为全省淤地坝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张金良
    • 摘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超过23万km^(2)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生态脆弱、民生发展滞后问题依然突出。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存在溃决风险高、管护压力大、拦沙不充分三大痛点,导致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高标准免管护新型淤地坝的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其以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为统领,构建沟底、沟坡、沟缘、坡(塬)面立体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口相对聚集的区域强化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山上有林果、坡上有梯田、沟底有坝系、坝上有水有田、村村有产业,打造山青、水美、岸绿、村融、低碳、高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产业型、生态宜居型、生态旅游型新农村。
    • 张强; 达古拉; 侯琳
    • 摘要: 截至2021年年底,鄂尔多斯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58万km^(2),累计建成1758座淤地坝,显著增强了坡沟系统与生态结构的调控作用和稳定性,使坡沟侵蚀与滑塌的概率明显变小,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在总结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基础上,介绍了通过科技创新运用钢筋混凝土预制管板桩组合技术推进水土保持建设的实践成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 常兴; 刘刚; 刘亚
    • 摘要: [目的]设计淤地坝巡查管理系统,借助现代便利的智能手机和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落实“3个责任人”管护制度,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管理水平。[方法]以智能手机为移动终端,开发“淤地坝安全运用巡查管理系统”微信小程序,辅助各级淤地坝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巡查工作管理。[结果]构建了淤地坝工程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人员数据库,实现了安全巡查打卡、淤地坝工程安全隐患识别、问题描述、拍照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可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消除隐患,降低风险。同时为智慧水务应用平台构建了一个应用模块。[结论]该系统可以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缩短巡查责任人安全问题上报和主管部门处置的反应时间,帮助各级管理部门随时掌握辖区内工程风险点。
    • 兰立军; 杨俊; 李晓霞; 孙栋元; 贾玲; 武兰珍; 王兴繁; 张军
    • 摘要: 水资源是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为缓解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短缺现状,提高淤地坝工程水资源利用效率,结合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分布不均等特点,分析了淤地坝工程存在的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初步探讨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水资源利用模式,提出拦蓄灌溉、雨水蓄集及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利用3种模式,为淤地坝工程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学保障。并建议今后应着重加强对淤地坝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淤地坝水资源管理系统、雨水蓄集利用、淤地坝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的研究。
    • 马力; 张秋芬; 倪用鑫; 李勉; 吕锡芝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明确次暴雨条件下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利用岔巴沟流域不同淤积状态淤地坝泥沙沉积信息,结合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淤积状态下淤地坝淤积深度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淤积状态淤地坝的最大淤积深度和平均淤积深度由高到低为堵塞坝(1.07 m,0.62 m)>水毁坝(0.72 m,0.53 m)>完好坝(0.70 m,0.45 m)>淤满坝(0.19 m,0.15 m)。(2)不同淤积状态下坝地淤积深度与降雨强度相关性拟合不明显;堵塞坝和水毁坝坝地淤积深度与B值(坝地面积与坝控流域面积之比)呈指数负相关,相关指数分别为0.73,0.71。(3)不同淤积状态淤地坝平均拦沙模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堵塞坝(14274 t/km^(2))>完好坝(12480 t/km^(2))>水毁坝(11725 t/km^(2))>淤满坝(3350 t/km^(2))。综上所述,暴雨条件下,堵塞坝具有高效的拦沙作用,但小库容坝地极易产生较大的淤积深度,从而对坝体产生威胁;堵塞坝和完好坝的合理配置是流域高效滞洪拦沙的关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