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
乡村规划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0年内共计108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8篇、会议论文368篇、专利文献11篇;相关期刊258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乡村科技、城市规划等;
相关会议78种,包括2015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年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乡村规划的相关文献由17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京生、张京祥、洪亮平等。
乡村规划
-研究学者
- 李京生
- 张京祥
- 洪亮平
- 乔杰
- 周剑云
- 周游
- 申明锐
- 张佳
- 李伟
- 赵之枫
- 乔路
- 伍世代
- 冯旭
- 刘力田
- 刘小喜
- 刘赚
- 刘鹏发
- 南泓乔
- 卢希峰
- 吉玫成1
- 吴叔明
- 吴淼
- 周琳
- 和红星
- 唐燕
- 姚瑶
- 娜德玛
- 孙敏
- 孙莹
- 孟莹
- 宋芸
- 宿迪
- 崔亚飞
- 张尚武
- 张心欣
- 张悦
- 张昕欣
- 张泽鑫
- 张祖国
- 张立
- 张驰
- 徐斌
- 徐辰
- 朱健
- 朱喜钢
- 李志刚
- 李旭
- 李麦产
- 杨帆
- 杨槿
-
-
范勇;
尹可图
-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转型,乡村规划面临规划思想、规划内容、规划主体、规划内涵、规划作用等方面的变革.随着"多规合一"的全域空间规划逻辑逐渐清晰,通过构建基于底线思维的生态空间管控、基于结构变化的人口规模预测、基于基本农田保护的用地结构优化、基于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基于结构转型的乡村产业重构、基于文脉传承的乡村风貌指引、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规划实施的乡村规划体系,应对国土空间规划新视阈下的乡村规划变革.
-
-
李咏华;
葛晓丹;
马淇蔚
- 《华中建筑》
| 2020年
-
摘要:
乡村规划中普遍存在开发主体和使用主体利益偏好差异、不对等甚至冲突的情况.该文以杭州市小古城村为实证案例,运用空间制图法直接反映利益主体的偏好特征:①使用主体利益偏好由高到低排序为生态、文化、经济;开发主体利益偏好由高到低排序为经济、生态、文化.②开发主体和使用主体的利益偏好在空间分布和偏好强度上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③开发主体和使用主体在休闲观光、历史文化和开发建设类项目上偏好对立,在商业服务和康体疗养类项目上偏好易协调,在农事体验类项目上偏好统一.总结得出乡村规划存在开发主体和使用主体利益偏好对立模式和统一模式,并从多利益主体偏好协调的视角提出乡村规划策略.
-
-
张园林;
刘玉亭
- 《规划师》
| 2020年
-
摘要:
新时代的乡村规划需要改变单纯自上而下推进的被动模式,提倡多元主体共治,平衡各方利益以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章以广东省F贫困村为例,重点分析政府、驻村工作队、规划师、乡贤、村集体、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下的村庄整治规划实践及其效应.研究指出,驻村工作队是政府权威下沉进村并精准投放政府资源的重要主体,也是贫困村整治规划各阶段链接其他主体的重要纽带;在驻村工作队的“领导”下,村民主人翁意识回归,实质性参与增多;乡贤的参与有利于整合乡村社会资本,提升村落共同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村集体则在于组织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表达自身诉求.多主体协作互助参与乡村规划,能有效促进规划方案的落地实施,解决村民实际需求与乡村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上、中、下”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
-
-
-
-
-
-
-
-
-
刘旸;
刘复友;
罗洁;
申文浩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通过乡村规划的机制优化以编制更科学、合理、可行的规划,同时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政村治"的现实治理特征决定了乡村规划需真正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真实倾听与解决基层的实际需求.扩大"自主权"与加强"顶层设计"是当前乡村规划机制优化的两个方向,但近年来城乡规划界对两者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呈现相互割裂的局面,如何实现"自主权"与"顶层设计"的有机结合缺乏深入研究.以各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的村庄分类为切入点,以无为县为案例地区,本文提出了多级联动的规划编制机制.县、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合理分工,根据职责承担顶层设计任务或行使自主权;规划技术团队则扮演辅助角色,制定理想技术方案并通过"三下三上"的沟通协调流程,在各个层面将"自主权"和"顶层设计"结合在一起,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最终将全县263个行政村(农村社区)划分为示范引领、特色发展等四类村庄,将6000余个自然村划分为重点改造或提升、一般整治、撤并三类,为乡村地区的合理有序管控和下一阶段的村庄规划奠定基础.
-
-
陈雷;
刘昕语;
付克强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近十年,国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乡村建设政策,2018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此全国将掀起新一轮的乡村建设浪潮.目前乡村规划学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规划编制领域,而关于乡村规划实施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针对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以及实施策略的研究较为贫乏.更重要的是目前乡村规划实践中面临规划方案难以实施,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相互脱节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规划实施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本文以临洮县王家咀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样本,对第一阶段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本文针对第一阶段王家咀美丽乡村的实施情况,建构相适应的第一阶段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涉及产业发展指导性指标、建成环境建设指导性指标,其中规划目标实施评价结果为良;然后笔者根据评价结果从产业层面、建成环境层面以及规划参与层面出发确定了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规划编制角度以及规划实施机制角度出发,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完成了第一阶段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内容.
-
-
凌志常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中国逐渐步入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后期,乡村发展日益得到关注与重视,乡村对于城乡居民的文化、休闲、生态等价值得到显现.乡村多元价值受到规划界的关注,如何有效利用乡村生态文化资源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战略的研究重点.乡村绿道是基于乡村生态空间要素的绿带网络,同时也有机结合了乡村的生态、文化与产业.本文把握乡村绿道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对乡村绿道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互促进关系进行剖析,基于乡村绿道的视角来探讨当前形势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并以朱元冲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进行实践探索,通过推进乡村绿道为核心的相关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功能完善与资源的优化配置,盘活了乡村经济,带动乡村区域价值提升.
-
-
唐涛;
龙腾霄;
熊媛
- 《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空间规划的逐步落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针对乡村建设中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和相关利益群体需求调查的关注也在逐步增大.而由于乡村地域空间的复杂性、聚落空间的分散性以及乡村规划工作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导致数据涵盖范围较大和获得信息难度也较大,对于数据采集后的使用也不尽人意,缺失规划反馈机制.因此,针对目前关于村庄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的数据庞杂、相关利益群体需求多样化和区域统筹困难等问题,本文以贵州省百里杜鹃管理区大荒村和岩脚村的村庄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例,提出大数据视角下的乡村规划与建筑设计初步研究.
-
-
李炬;
吴左宾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山地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良好生态环境是山地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如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是发展滞后的陕南山区乡村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以绿色协同效应为导向,在解析商洛市腰市美丽乡村现状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乡村"三生"空间的绿色协同路径,提出以生态管控作为发展本底,建立生态协同管控体系,将生产和生活空间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以产业作为发展动力,建立绿色产业体系,适度向生态区和生活区借用空间,最大化的发挥空间效用;最后以人居环境作为发展目标,建立环山的人居空间模式,合理组织"三生"空间,从而引导产业优化布局,指引乡村生态和建设空间有效融合,从空间角度指导未来陕南山区的乡村振兴,并资同类型乡村规划建设借鉴参考.
-
-
周晓然;
刘嘉伟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乡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基于生态视角的乡村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我国山地乡村生态环境脆弱,空间发展无序、布局分散,如何在空间上协调生态保护与村庄发展,成为山地乡村空间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生态流域视角,立足田野调查,以湖北省长阳县流域为研究样本,总结山地乡村的生态流域空间特征,提出山地乡村空间发展单元与层次模式,并据此提出山地乡村"主流域廊道——小流域单元——主次多节点"的空间规划策略.
-
-
王瑛兰;
戴彦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政策往乡村发展的倾斜,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展开给乡村全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在乡村快速建设中生态失衡、农业荒废、聚居环境丧失特色等问题迎面而来.依托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除了加强乡村产业升级、人居环境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建设,乡村风貌环境的塑造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挖掘乡土特色、重振乡村活力的需求,本文首先从乡土意象环境的概念构成入手,结合实例探讨当前中国乡土意象环境塑造出现的困境和原因;其次,在乡土意象环境塑造引入"拼贴"一说,并以问题为导向从结构优化、视觉塑造、细节精化3个维度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从而探索一条乡村振兴命题下乡土意象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
-
王瑛兰;
戴彦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政策往乡村发展的倾斜,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展开给乡村全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在乡村快速建设中生态失衡、农业荒废、聚居环境丧失特色等问题迎面而来.依托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除了加强乡村产业升级、人居环境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建设,乡村风貌环境的塑造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挖掘乡土特色、重振乡村活力的需求,本文首先从乡土意象环境的概念构成入手,结合实例探讨当前中国乡土意象环境塑造出现的困境和原因;其次,在乡土意象环境塑造引入"拼贴"一说,并以问题为导向从结构优化、视觉塑造、细节精化3个维度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从而探索一条乡村振兴命题下乡土意象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
-
王瑛兰;
戴彦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政策往乡村发展的倾斜,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展开给乡村全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在乡村快速建设中生态失衡、农业荒废、聚居环境丧失特色等问题迎面而来.依托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除了加强乡村产业升级、人居环境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建设,乡村风貌环境的塑造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挖掘乡土特色、重振乡村活力的需求,本文首先从乡土意象环境的概念构成入手,结合实例探讨当前中国乡土意象环境塑造出现的困境和原因;其次,在乡土意象环境塑造引入"拼贴"一说,并以问题为导向从结构优化、视觉塑造、细节精化3个维度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从而探索一条乡村振兴命题下乡土意象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
-
王瑛兰;
戴彦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政策往乡村发展的倾斜,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展开给乡村全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在乡村快速建设中生态失衡、农业荒废、聚居环境丧失特色等问题迎面而来.依托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除了加强乡村产业升级、人居环境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建设,乡村风貌环境的塑造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挖掘乡土特色、重振乡村活力的需求,本文首先从乡土意象环境的概念构成入手,结合实例探讨当前中国乡土意象环境塑造出现的困境和原因;其次,在乡土意象环境塑造引入"拼贴"一说,并以问题为导向从结构优化、视觉塑造、细节精化3个维度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从而探索一条乡村振兴命题下乡土意象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