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02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旅游经济、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97篇、会议论文127篇、专利文献5059篇;相关期刊1628种,包括丝绸之路、风景名胜、文化月刊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2013年滇越铁路昆明论坛、中国第五届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年会等;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献由3486位作者贡献,包括葛剑雄、和仕勇、段松廷等。
世界文化遗产
-研究学者
- 葛剑雄
- 和仕勇
- 段松廷
- 单霁翔
- 孙克勤
- 刘庆柱
- 张勇
- 陈安生
- 何葆国
- 佚名
- 冯骥才
- 周剑生
- 张达明
- 本刊编辑部
- 李瑞
- 王喆
- 章尚正
- 陈玲玲
- 丁浩
- 伍振
- 叶克飞
- 周钰雯
- 张祖群
- 徐光
- 李文儒
- 李斌
- 江志伟
- 范文静
- 裘国伟
- 霍斯佳
- 之道
- 佳音
- 俞孔坚
- 刘勇
- 刘志宏
- 卢松
- 叶克飞(文/图)
- 吴涛
- 唐培
- 姜文心
- 孔繁峙
- 季行
- 宋奕
- 张国超
- 张宝贵
- 张斌
- 徐卉
- 徐迅雷
- 文东红
- 无1
-
-
王莹
-
-
摘要:
二十四节气在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能当选世界文化遗产,可见它的文化价值非同一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利用传统节日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文化,以此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激发民族自豪感。因此,将二十四节气作为载体融入到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
张蕊(摄影)
-
-
摘要:
天坛位于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
-
王陶
-
-
摘要:
2月4日至15日,我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率写生团一行来到元阳哈尼梯田开展“贴近人民、走进群众、深入生活”采风写生活动。短短10天,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用手中的画笔浓墨重彩绘红河,以艺术形式让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哈尼梯田焕发生机,用手中的笔墨描绘新时代生态文明新画卷。2月4日,范迪安在北京传递完冬奥火炬的第二天,就搭上飞往云南的航班。
-
-
李晨炜;
侯宪权(摄影);
张佳艺(译)
-
-
摘要:
故宫也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其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曾居住过24位皇帝。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
石艳军
-
-
摘要: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是辽政权都城上京城的遗址。辽上京城是中国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都城,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1961年辽上京遗址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辽上京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3年12月,辽上京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1年10月辽上京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
孙晓东;
陈嘉玲
-
-
摘要:
世界文化遗产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深刻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关注度的时间分布以及潜在客源市场关注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帮助遗产地提出针对性的旅游开发和营销推广策略,通过“以旅彰文”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此,可依据2015年至2020年我国33处世界文化遗产百度搜索指数的年度数据和月度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年际变动指数、季节集中指数等方法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关注度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刻画,采用季节调整法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关注度的季节性特征进行识别,以季节性因子为变量并采用聚类分析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类型划分和特征识别;进一步,可从潜在客源市场角度,探究各省份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关注度的空间分布情况。上述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关注度呈现淡旺季差异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各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总关注度和人均关注度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今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营销推广和文旅融合方面,可进一步采取包括与学校合作、发行纪念品、举办会议、协同发展以及保护与传承并重、提炼文化特色、遗产资源旅游产品化并打造互动体验场景等对策措施。
-
-
赖晓文
-
-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永定客家土楼的永定区抚市镇社前、新民两个毗邻村,抓好村级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双双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又分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美丽乡村,成为永定区名村“双子星”。其档案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始终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档案工作的落脚点,为村级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示范。
-
-
韩坪均;
姚温丽
-
-
摘要:
2021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借助综艺节目的外壳,把节目定位到公共教育的层次,达到对其文化内容的核心共振。节目精准定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来自不同圈层的人物共同探寻文化足迹,在专业讲解和实景体验中既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知识储备。即使教育背景和专业领域有偏差,碰撞交流共同指向的是跨越时间的人文关怀。
-
-
郑雅妹
-
-
摘要: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龙门山与香山东西相对,伊河在两座山间流淌,唐代诗人白居易赞其:“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自北魏至宋代400余年间,古代匠师以鬼斧神工的技艺创造了今天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龙门石窟存有洞窟2300余座、造像10万余尊,还有各代碑刻题记2800余品,30余万字,其中700余品刻有纪年,为我们研究历史、宗教、书法、艺术等留下了宝贵资料(图1)。
-
-
刘小新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回顾总结了五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五年来,福建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廖俊波、杨春、孙丽美、潘东升等一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八闽楷模”;成功举办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鼓浪屿、泉州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创作播出《山海情》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会议指出,今后五年福建要加快精神文明和文化强省建设,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提升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水平,让更多福建文化走出去。在这份前景规划中,文化强省建设被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
-
陈少乐;
刘阳;
冯小刚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历史跨度大,影响深远,但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区域联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出现遗产与周边区域发展的矛盾.如何协调其发展矛盾,发挥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其文化脉络的连续性,是建设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坚强基石.本文以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与周边地区的规划为例,通过博弈分析、探讨“文化+区域规划”、“文创小镇”、村庄有机更新等方法延续龙门石窟历史文脉,更新文化传承创新载体,对同类文化遗产周边地区的规划提供借鉴和思考.
-
-
李俊融;
罗金华;
李想;
李静宜;
杨方
- 《中国观察——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自21世纪伊始,由于世界遗产总数急遽扩增,加上各种失衡现象,通过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多次决议,对于各国每年申报世界遗产的数量与类型皆有越来越严格的限制规定.虽然我国目前拥有的世界遗产总数已居全球第二位,但由于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报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总数仍多达59处,加上全国各地对于世界遗产的热潮仍未有稍减,积极进行预备申遗的处所至少达上百处,其中又以文化遗产占多数.显而易见的是,《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从严修正,对于我国未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进程,必有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有关各国申报数量与类型限制规定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于其修正导致我国在申报世界遗产时所造成的影响加以评估,进而提出若干应对策略,期望有助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持续蓬勃发展.
-
-
刘剑;
史丽秀;
赵文斌;
刘环;
璐璐
- 《2017年第18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km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500余m2,城墙总长733m,高11.7m.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嘉峪关长城是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长城关隘,它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城价值的具体体现.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是集合了历史考古、遗产保护、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等专业的综合规划设计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更是涉及居民安置、水库改造、湿地恢复等方面的庞大工程。各方在始终以保护为前提,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基础,最终形成了较好的建成效果。
-
-
黄墨樵;
张小古
- 《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随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不断开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地开始利用相关数字技术的海量(采集)、准确(记录)、智能(分析)、快速(反应)等优势建立数字化监测体系,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风险因素影响,满足不断提高的保护要求.本文将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对如何构建数字化监测体系及相关构架路径进行分析,勾勒出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体系的应有轮廓和形成样式.
-
-
-
曹兵武
- 《中国观察——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中国大运河是指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的巨型运河体系,它是自春秋时期连接长江与淮河的邗沟开通以来中国运河工程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水利工程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历史上帝国特有的漕运制度和相关水利文化的集中体现.漕运功能终结后的大运河缓慢开启了自己的遗产化过程,实现了运河功能与价值的延伸与转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大运河历史的新篇章,应该以将大运河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为前提,以大运河新的生态、景观、文化、社会功能拓展及融入运河沿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目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该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地标工程.
-
-
Liu Jian;
刘剑
- 《第二届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会议暨济南泉水文化景观保护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国际遗产保护语境中的"环境"在遗产保护工作中,遗产环境是仅次于遗产本体的重要保护对象,地位非常重要.纵观近现代国际遗产保护发展历程,不少国际宪章涉及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对于遗产环境的关注经历了从初识到重视的过程.早在1964年,《威尼斯宪章》就明确指出,"古迹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环境分离".随着对遗产类型认识的不断扩展,人们愈发重视遗产周围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涉及历史城镇的保护时.2005年在中国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环境保护作为主题,会议成果《西安宣言》首次提出将环境也视为遗产价值的一部分,指出环境包括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及其相关关联,并系统提出了保护环境的方法.
-
-
庞骏;
张静雅
- 《两岸大学生闽南聚落文化与传统建筑调查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世界遗产田螺坑土楼概况和土楼旅游开发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具体论述当前土楼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合理、可行性强的解决方法,以更好地提升作为世界遗产的田螺坑土楼群的经营管理水平.
-
-
张志源
- 《第15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分析中国澳门历史城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策略与历程,特色包括文化遗产潜力点与历史意涵连结密切、重视文化遗产管理维护策略、申报世界遗产前办理翔实的管理维护与学术交流、教育倡导,建议台湾淡水未来建筑文化保存应拟定相关法令及配套措施,并从文化地景角度订定相关古迹及历史建筑物修复、保存、再利用、管理维护及文化观光推动办法,结合学术界及产业界力量进行文化资产保存研究、宣传与教育推广.
-
-
- 《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申遗成功对广西花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它不仅提升了花山文化的世界知名度,细化了花山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且为花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用资源.同时,申遗成功也给政府与当地民众带来经济纠纷、当地民众与游客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应该借助申遗成功的影响与资源,采取扩大宣传、申请花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健全文化传承发展制度等措施以摆脱困境,从而更好地推动申遗成功后广西花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