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坛

天坛

天坛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66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体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3篇;相关期刊387种,包括风景名胜、旅游、股市动态分析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明日的风景园林学国际学术会议、第九次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2009·北京中国历史名园保护与发展论坛等;天坛的相关文献由601位作者贡献,包括汪洋、陈志伟、马茜等。

天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0 占比:95.8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23 占比:3.44%

总计:668篇

天坛—发文趋势图

天坛

-研究学者

  • 汪洋
  • 陈志伟
  • 马茜
  • 俞文光
  • 姚安
  • 徐志长
  • 贾陇生
  • 张晶晶
  • 张林琦
  • 方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蕊(摄影)
    • 摘要: 天坛位于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 刘彦华
    • 摘要: 李晓梅自谦是个“小人物”,不过,这个“小人物”却有个大梦想——搭建平台,帮助全球华文学校抱团取暖,走出阴霾,共创美好明天,让中华文化之花在全球盛开。在北京,有一个红桥市场,位于东城区天坛东路,向西,与象征着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璀璨明珠天坛一路之隔;向东,与代表着现代中国发展速度与高度的中国尊星月相望。更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一个以珍珠为龙头的国际化旅游商品市场,每年都能吸引近百万的外宾前来参观购物。
    • 姜波
    • 摘要: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经典手法,代表了东方木构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儒家礼仪制度的城市载体。北京中轴线是一个极具潜在价值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北京中轴线指的是从北京城南门永定门向北,经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一直到钟鼓楼的城市中轴线,同时也包括了故宫前面的左祖右社(太庙与社稷坛)和中轴线南端两侧的天坛、先农坛等祭祀设施。
    • 曾泽伊; 王铭
    • 摘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与其三大物质空间——神乐署、天坛公园及北京中轴线联系紧密。由于中和韶乐自古时起便以神乐署作为生存地,两者又共同依赖天坛而得以展示,再加之中和韶乐文化内涵中的“中和”思想与北京中轴线密切关联,种种特殊性决定了中和韶乐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这三大物质空间,并且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其联系还具体体现在这三者能够推动中和韶乐的展示、传承与传播,并可以促使中和韶乐在未来获得更好地发展。
    • 刘祎
    • 摘要: 中和韶乐就是人们俗称的“雅乐”,是古代皇家专用的礼仪性音乐。封建王朝的制度给它披上了“封建迷信”的外衣,而皇家专用又给它戴上了“阳春白雪”的帽子。但深究其内涵会发现,中和韶乐其实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乐器的选材与制作中,古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它那庄严肃穆的旋律、一招一式的动作,更是人们对自然的探索与追求。它那富含文化内涵的礼仪,传承着中国千年来的社会思想。这个包含着科学、自然与礼仪的音乐——中和韶乐,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科学智慧,还有他们对自然、对社会的探索与总结。
    • 若有所思
    • 摘要: 许多年前的某个秋天,和大多数第一次去北京旅游的游客一样,我打卡了很多著名景点。记忆里的长城、天安门、故宫、天坛、地坛……因为大多是走马观花,景点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我脑海中日渐模糊.只记得那是个深秋,你陪在我身边。
    • 王薇
    • 摘要: 中国研究创新思维的创新专家郎加明在其著作《创新的奥妙》中曾提到:“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勇于创新同时又拥有正确的思路,这就是“天坛”品牌给人的深刻印象。拥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天坛”男装,始终保持着一颗朝气蓬勃的“心”,技术与时俱进,渠道重塑价值,管理先进科学,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用脚踏实地的行动翻开了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时尚篇章。
    • 摘要: 天坛,六百年历史的皇家建筑,曾经是祭天的场所,如今是许多人旅行的目的地,更是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它像一方古老水塘,将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人生际遇,一一映照出来。作者用自己在天坛写生的机会,贴近他们,记录他们,以朴实真诚的文字,写下了祈年殿、双环亭的美,也写下了此处北京生活的剪影——老北京人对悠长岁月的回忆,年轻一代的烦恼快乐,也有保安、环卫工对天坛的守护……正是这些人无论苦乐努力生活的劲头,让古老的天坛有了新生的力量。
    • 肖复兴
    • 摘要: 神乐署和斋宫和其他皇家园林相比,天坛园子轩豁,地方空阔,游人再多,散落开后,一下子被稀释,显得很清静。而且,古树多,浓荫遮蔽下,有灰喜鹊飞起飞落,斑鸠。周啾鸣叫,显得古意悠远。更主要的,还有碧瓦红墙,对于画画来说,它们的色彩和线条,最适合不过。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神乐署和斋宫。
    • 赵赵
    • 摘要: 长城和天坛是北京的著名景点,也都是中国建筑的瑰宝。今天,请你当一回小小粉刷匠,给它们涂上颜色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