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4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文学、传记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2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340708篇;相关期刊278种,包括文史知识、经济导刊、读书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3第五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2012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等;中国建筑史的相关文献由49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兵兵、王贵祥、杨天明等。

中国建筑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2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0708 占比:99.87%

总计:341153篇

中国建筑史—发文趋势图

中国建筑史

-研究学者

  • 赵兵兵
  • 王贵祥
  • 杨天明
  • 刘大平
  • 周学鹰
  • 张帆1
  • 徐虹
  • 李莎莎
  • 玄峰
  • 罗哲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洁; 刘渌璐; 陈全荣
    • 摘要: 以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相统一为目标,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在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课程结合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融入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杰出工匠匠心和著名的蕴含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建筑案例等课程德育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
    • 张蕊(摄影)
    • 摘要: 天坛位于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 郭谌达; 薛雯
    • 摘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从课程思政的要求出发,以价值塑造为思路引导,分析《中国建筑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优势,探讨挖掘思政元素及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以期为《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启发。
    • 任鹏远; 刘祯圆; 张军学
    • 摘要: 中国建筑史作为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对毕业要求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根据江苏科技大学课程建设的原则并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点,文章围绕“学生中心,文化自信”理念不断对教学模式、手段、资源、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对该课程教学资料的分级重构,对学生课程参与深度与广度的延伸,对课程相关课群进行联动,将劳动实践和文化自信等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融于专业教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构建“课前初识,课中精讲,课后提升”三位一体的课程培养体系。在具体教学中,在保证向学生传授建筑史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建筑历史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性,紧密联系现代建筑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中国建筑师自身民族文化的修养,同时密切配合学校服务地方的指导思想,拓展了有关地方建筑历史文化和建筑历史知识的实践与应用方面的内容。文章抛砖引玉,探讨切实提高学时不足情况下大容量理论课程教育实效的途径,激发课程教学“活力”。
    • 伍芳青; 余昉
    • 摘要: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但由于课程内容多、教学模式僵硬等原因,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建筑史教学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摆脱此困境。对分课堂通过教师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的三大环节将课程讲授与自主探索两种课堂形态结合在一起,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教学的引导性。因此尝试将对分课堂引入中国建筑史的课堂教学,教学实践表明,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引入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对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善了建筑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僵硬的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 宋源; 姚蔚峰
    • 摘要: 《中国建筑史》课程多维赋能教学改革与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通过教学目标赋能、教学内容赋能、教学方法赋能、教学评价赋能,使学生切实提高高阶思维、综合应用、动手操作、创新创造、适应社会的能力,继而在持续推进的教学改革进程中,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高校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 刘友恒; 杜平
    • 摘要: 正定开元寺钟楼是一座无明确纪年但具早期建筑特征的二层楼阁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于1933年4月、11月,1963年3月先后三次来正定对其进行考察,并以图文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不仅根据建筑特征确定该钟楼为唐代遗构,而且还为后世重修勾勒出基本方案。开元寺是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在其发展进程中,历经了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静观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解慧寺、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元)大云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开元寺几次寺名更易。静观寺、解慧寺是以富含深刻哲理的佛教术语命名,而大云寺、开元寺则是由皇帝诏敕在全国诸州统一设立、统一寺额且承担若干特殊功能的官立佛教寺院。
    • 周堂波; 陈珞茜
    • 摘要: 受近代东洋建筑与中国建筑研究先驱伊东忠太的启发和倡议,汉学家后藤朝太郎1912年在日本建筑学会上连续发表了以“从文字看中国古代建筑”为题的系列演讲,但这些演讲稿在中日两国近代建筑史上并未提及。梳理“从古文字研究古建筑”这一研究思想的起源,分析以汉学成就闻名的后藤朝太郎从文字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背景,并归纳与总结其发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理论体系与研究成果,对中国近代建筑研究史重新溯源并探寻其滥觞,以期为建筑史研究与建筑考古学研究提供参考。
    • 文林峰
    • 摘要: 在中国建筑史上,传统木结构建筑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建筑史上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众所周知,木结构的典型代表—山西应县木塔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更有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成为千年木结构建筑的奇迹,国家文旅部于2020年10年在奉国寺举行了盛大的千年纪念仪式。“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的奇特现象,是传统木结构至今待解答的谜题。木结构建造法式是中华文明浩瀚星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彭长歆; 李欣媛; 顾雪萍
    • 摘要: 仙坑村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河源地区客家建筑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现存传统客家民居20余座,其中包括大夫第八角楼、荣封第四角楼两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堂横屋作为客家民居单幢建筑的代表,在仙坑村聚落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不同形态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东江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