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9篇,主要集中在地理、农业经济、社会与环境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4篇、会议论文83篇、专利文献19413篇;相关期刊857种,包括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等; 相关会议63种,包括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等;人地关系的相关文献由225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雷、薛冰、温铁军等。

人地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4 占比:7.56%

会议论文>

论文:83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19413 占比:92.05%

总计:21090篇

人地关系—发文趋势图

人地关系

-研究学者

  • 张雷
  • 薛冰
  • 温铁军
  • 莫多闻
  • 王爱民
  • 刘毅
  • 潘玉君
  • 吴传钧
  • 王辉
  • 缪磊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琳琳; 吕宜平; 周维国
    • 摘要: 中国人民面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所表现出的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防灾减灾面前应用自然规律、不懈求索的科学精神,都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自然灾害”教学为例,以地理视角解读新闻为基础,创设灾害与防灾救灾背景,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将中国精神渗透在灾害教育中,展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 黄娟; 冉佳莉; 杨芳; 杨丹; 韦恩宇
    • 摘要: 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及耦合关系的变化,是农村人地关系变化的重要特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文章以印江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四个时期的农村人口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近三十年来印江县农村人口变化与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并采用弹性系数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6年农村户籍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而常住人口呈先慢速减少再快速减少后缓慢增加的变化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农村人口人均用地面积变化呈现“双增”趋势;(2)1990—2016年印江县农村人口数量变化与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的耦合类型主要以A类为主,表现为失调型,说明居民点土地利用呈不协调、粗放状态。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参考,为促进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
    • 殷小翠; 张振涛
    • 摘要: 文章从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视角出发,以佛山传统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佛山传统武术文化现代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佛山传统武术文化现代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组成的内部动力机制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劳动力与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政治制度、广府文化传统组成的外部动力机制。
    • 王颖; 王巍静; 孙子文; 胡秉真
    • 摘要: 近年来,基于人地关系的场所依恋研究成为热点,在古村落、旅游景区、公园等场所中被广泛研究。相比西方,中国史无前例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导致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也被放大,但这一现象被以往研究忽视,如相关研究中缺少对童年和成年场所环境变化程度的考虑。以浙江省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采集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题分析,探索童年场所依恋与童年居住环境自然度的关系,探讨对童年场所的依恋如何因环境变化的程度而影响成年后的幸福感。结果表明:较高的童年居住地自然度有助于形成较高的场所依恋;成年后幸福感与童年场所依恋呈直接正相关,但童年场所与当前环境差异程度对成年后幸福感具有调节作用。阐明了城市快速发展给个体带来的环境不适性,同时提出童年场所依恋与成人幸福感模型,旨在拓展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
    • 欧熠曙
    • 摘要: 生态文明的概念是由德国学者伊林·费尔切在1978年提出的,针对工业文明阶段环境质量降低而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问题,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生态文明环境的重要性。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人地关系是最重要的内容。地理学科既包含自然生态文明内容,也包含社会文明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生态教育,地理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态文明教育这个重点,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发展。
    • 吴永杰; 卢远; 邓绮琪
    • 摘要: 一、分析框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之“四层”1.核心价值人地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高考地理在核心价值方面的考查体现在学生对人地关系秉持的看法与认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与核心价值的考查是一致的,如地理2的课程标准提到“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就是对正确人地关系认识的培养。通过高考内容考查,引导学生认识人地关系问题,逐渐形成尊重自然观念,在实践中增强保护环境、遵守环保法规的意识,养成文明生产、关爱地球的良好习惯。
    • 安佑志; 张凤太
    • 摘要: 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人地关系矛盾较突出的区域之一,山地-坝地地貌组合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随着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出台和生态红线的划定,广顺镇加快了村庄规划设计,确保有效指导和规范农村建设行为,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和提升。以广顺镇山地-坝地系统为研究区,构建乡村聚落质量评价指数,探讨了人地关系类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广顺镇乡村聚落质量总体上是下降的,是由于聚耕比、聚水比的数值呈增加趋势,聚路比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从聚耕比、聚水比、聚路比指数来看,各种类型都出现了波动变化的特征,但各指数在山地和坝地等不同区域的变化类型各异;(3)广顺镇3种人地关系类型之间出现了相互转化的关系,在3种人地关系类中以两两发生变化的类型为主;(4)广顺镇乡村聚落经历了自然扩展、道路指向型扩展和按规划扩展等阶段。
    • 黄明海
    • 摘要: “返乡叙事”相比广义的“乡土小说”更加聚焦人地关系的制度调节及其成效与缺憾,反映中国城镇化现状与乡村个体心态转变。返乡叙事面对土地物质层面的熵化过程,呈现物性批判与神性期待的张力表达;针对土地经济价值与情感价值的悖论式判断,表现乡村个体离土与返乡的双重失落;应对土地之熵与心灵困境,积极探索乡土重建的可行性,包括乡村主体的自我生成、资本下乡、教育发展等问题,反思乡村闭合与开放的辩证发展。返乡叙事的人地关系书写显示出“贬城崇乡”的伦理站位,因此要以理性姿态重审城乡关系,挖掘土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体察土地上的人民,书写好新时代返乡故事,使其作为精神能量和思想资源,对当前乡村振兴产生积极的启示意义。
    •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 摘要: 基于街道尺度结构特征构建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分析和耦合度模型,分析2000-2015年武汉市人地时空分异和耦合关系,识别人地静态与动态耦合的组合特征和类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模式,人地静态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高度耦合为主;武汉市街道尺度人地动态耦合度显著低于静态耦合度,整体以静态高度耦合-动态中度耦合类型为主,部分静态耦合度较高的街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水平动态耦合,人口变化率快于建设用地变化率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人地失调的主要原因,应致力于建设用地的存量盘活和以人为本的结构优化。
    • 张爱弟
    • 摘要: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上位和具有统摄地位的大概念,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和育人价值。基于“人地关系”大概念设计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可将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内容有效整合。以“人地关系”学科大概念为线索,将整合的学科课程内容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推进“人地关系”大概念的学习进阶,既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利于学生构建与深入理解学科大概念,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