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喀斯特

喀斯特

喀斯特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3年内共计328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89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844篇;相关期刊843种,包括山地学报、中国岩溶、中国国家地理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全国第二十届洞穴学术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第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分论坛等;喀斯特的相关文献由5175位作者贡献,包括熊康宁、王克林、陈洪松等。

喀斯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89 占比:72.64%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1.70%

专利文献>

论文:844 占比:25.66%

总计:3289篇

喀斯特—发文趋势图

喀斯特

-研究学者

  • 熊康宁
  • 王克林
  • 陈洪松
  • 池永宽
  • 刘子琦
  • 张伟
  • 周忠发
  • 李渊
  • 曾馥平
  • 晁建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熳; 张丽敏; 武亚楠; 严令斌; 袁冬梅; 喻理飞
    • 摘要: 土壤碳是重要碳库,其对碳的吸收与排放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为探究植物群落凋落物与土壤碳之间的关系,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亚热带湿润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草本(Herb)、灌木(Shrub)、乔林(Arbor)和顶极(Climax)4个植被恢复阶段的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分组法将土样分为粒径>250μm的粗颗粒有机碳(CPOC)、粒径在53~250μm的细颗粒有机碳(FPOC)以及粒径<53μm的矿物有机碳(MOC)3个组分。研究表明:(1)随着植被群落向顶极的恢复,凋落物量、凋落物碳含量、凋落物碳投入以及土壤有机碳(SOC)都呈增加趋势;顶极群落阶段(Ccs)的土壤总有机碳(TOC)比Hcs、Scs、Acs的TOC分别多232.14%、44.15%、10.45%;凋落物量对凋落物碳投入的影响贡献更大;(2)颗粒有机碳与总有机碳比值(POC/TOC)的均值约为84%,约是MOC/TOC均值的5倍,表明研究区内SOC易矿化,可被利用的有机碳含量较高,而稳定性有机碳含量较低;凋落物碳含量与MOC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凋落物碳含量与土壤稳定性有机碳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 俞月凤; 何铁光; 曾成城; 宋同清; 彭晚霞; 韦彩会; 苏利荣; 张野; 范适
    • 摘要: 为摸清喀斯特植被退化对群落各组分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稳态特征的影响,为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退化程度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的C、N、P含量,分析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相互关系及植物内稳性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叶片C、N、P含量、N∶P和凋落物N∶P、微生物量C显著下降,而叶片C∶N、C∶P则显著增加,且植物叶片N∶P<14;随退化程度加剧,凋落物N、P含量、土壤C、N、P含量、微生物量N、P呈先略有增后显著降低的趋势,且不同退化程度群落土壤N∶P和微生物量C∶N无显著差异。(2)叶片N、P含量与土壤N、P含量,叶片C∶P与土壤C∶N、C∶P、N∶P,叶片N∶P与凋落物N、N∶P,叶片C、N、P含量与微生物量C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C∶N与土壤C、N,叶片C∶P与土壤N、P,叶片N∶P与土壤P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喀斯特地区植物叶片N、P元素的内稳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2.74和2.31,属于弱稳态型,叶片N∶P的H值为5.14,为稳态型,相对于N、P元素,元素计量比N∶P具有更高的内稳性。喀斯特地区群落退化引起系统C、N、P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发生明显改变,植物N∶P呈现一定的内稳性,说明其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有较好的适应性;但退化导致叶片N∶P下降植物生长受N限制作用不断增强,因此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要注重N的供应。
    • 吴路华; 王世杰; 白晓永; 周苗; 宋小庆; 田义超; 罗光杰; 李汇文; 操玥; 李琴; 陈飞; 邓元红
    • 摘要: 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区域水热条件,并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然而,目前长时间尺度上极端气候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明晰。采用Mann-Kendall趋势及突变检验法、连续小波变换和Hurst指数法揭示了喀斯特槽谷印江河流域极端气候的变化趋势、突变时间、周期性特征和未来演变规律,并利用Lindeman-Merenda-Gold模型定量评估了极端气候溶变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印江河流域极端气温显著上升,降雨量增多,呈现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未来极端气温事件持续等级将更高,持续强度也更强。(2)同类型极端气候具有潜在的关联性,但不同类型极端气候间的影响较小,且多呈负相关。(3)印江河流域平均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2000-2015年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NPP平均值为598.53 g C m^(-2)a^(-1),平均减少速率为-3.32 g C m^(-2)a^(-1)。NDVI平均值为0.59,平均增长速率为0.0013/a。(4)冷持续指数(CSDI)、平均温差(DTR)、系统阈值结冰日数(ID6.4)和生长期长度(GSL)对NPP的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12.64%、11.50%、11.05%和7.4%。其中,CSDI、DTR、GSL对NPP变化表现为负贡献,而ID6.4则表现为正贡献。大部分极端气候指数对NPP变化的贡献都不超过5%。ID6.4对NDVI变化的影响最大,暖夜日数(TN90p)、热持续指数(WSDI)和暖昼日数(TX90p)相对次之,贡献率分别为13.67%、13.54%、12.95%和10.02%。总体上看,在2000-2015年间,印江河流域湿热多雨的气候对NDVI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的原因,对NPP累积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流域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 段景川
    • 摘要: 文章针对某采空区长期影响所致的地面沉降及塌陷,及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对该场区进行了勘察作业,发现该场区存在下伏采空区的同时伴随溶洞发育,并根据勘察结果对场区进行了危险性分区,针对不同的危险区及可能的开发强度,提出了相应的应急及治理措施,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 章龙管; 朱小海; 庹洪涛; 王良栋; 谭江; 王伟
    • 摘要: 在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盾构隧道施工中,采用普通刀具易出现滚刀多边形磨损、偏磨、刀刃崩裂等异常磨损和刀圈脱落现象。为改进滚刀刀圈的耐磨、耐冲击性能,提高刀具的综合寿命,提出采用球状碳化钨刀具替换普通刀具,并介绍了激光熔覆焊工艺以及宏观磨损检测工艺。经过施工现场的实际应用,发现球状碳化钨刀具具有更好的耐磨性,新型球状碳化钨刀具平均磨损量为0.00255 mm/延米,相邻普通刀具平均磨损量为0.01655 mm/延米。在第338~736环掘进中,新型球状碳化钨刀具最大磨损量为0.015 mm/延米,刀具无崩刃现象,滚刀轴承、密封等均无异常,有效解决了普通刀具易磨损、磨损不均的问题,为喀斯特地质条件下盾构刀具的选型提供参考。
    • 安佑志; 张凤太
    • 摘要: 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人地关系矛盾较突出的区域之一,山地-坝地地貌组合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随着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出台和生态红线的划定,广顺镇加快了村庄规划设计,确保有效指导和规范农村建设行为,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和提升。以广顺镇山地-坝地系统为研究区,构建乡村聚落质量评价指数,探讨了人地关系类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广顺镇乡村聚落质量总体上是下降的,是由于聚耕比、聚水比的数值呈增加趋势,聚路比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从聚耕比、聚水比、聚路比指数来看,各种类型都出现了波动变化的特征,但各指数在山地和坝地等不同区域的变化类型各异;(3)广顺镇3种人地关系类型之间出现了相互转化的关系,在3种人地关系类中以两两发生变化的类型为主;(4)广顺镇乡村聚落经历了自然扩展、道路指向型扩展和按规划扩展等阶段。
    • 高泽超; 潘焰菲; 徐勤学; 张帅普; 付智勇; 陈洪松
    • 摘要: 喀斯特坡地幼龄橘园人为扰动剧烈,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秸秆覆盖是坡地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但其在喀斯特坡地橘园的水土保持效益还不清楚。通过人工土槽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水稻秸秆覆盖对喀斯特坡地幼龄橘园产流产沙的影响,试验设置了2个雨强(60 mm/h和120 mm/h)和4种水稻秸秆覆盖度(0,20%,50%和80%)。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减小地表径流的效果受降雨强度控制。在中雨强(60 mm/h)条件下,秸秆覆盖可以有效降低地表径流系数。在大雨强(120 mm/h)下,只有20%覆盖度可以减少地表径流系数;(2)在中雨强(60 mm/h)条件下,20%和50%的秸秆覆盖显著增加壤中流和地下径流量;在大雨强(120 mm/h)条件下,20%的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壤中流量,50%和80%秸秆覆盖度对壤中流量影响不显著;(3)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土壤侵蚀总量,地表土壤侵蚀总量与秸秆覆盖度呈负相关。(4)秸秆覆盖减弱了地表径流的携沙能力,在50%和80%秸秆覆盖度时地表径流的携沙能力得到显著减弱。结果可为喀斯特坡地幼龄橘园合理布设秸秆覆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司琴; 赖本忠; 付智勇; 徐勤学; 陈洪松
    • 摘要: 基于西南喀斯特坡地近地表岩溶管道的调查统计,建立喀斯特区地表—地下二元空间水土过程试验微区,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下(52,133 mm/h)岩溶管道孔径大小(1,2,5 cm)对水土地下漏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岩溶管道孔径的增大显著增大了地下径流系数和径流强度,但对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在中雨强(52 mm/h)条件下,随着孔径的增大,初始产流所需要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在大雨强(133 mm/h)条件下则相反。(2)随着孔径的增大,中雨强(52 mm/h)下的地下径流特征曲线呈现先增强后趋于平稳状态;大雨强(133 mm/h)下的径流强度随着孔径的增大呈现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且2 cm和5 cm孔径的地下总径流强度较1 cm时分别扩大75%和74%。(3)不同岩溶管道的地下产沙量均与其孔径大小呈正比。在中雨强(52 mm/h)条件下,2 cm和5 cm岩溶管道孔径的产沙量分别是1 cm孔径的2.5,14.9倍;大雨强(133 mm/h)条件下,2 cm和5 cm岩溶管道孔径的产沙量分别是1 cm孔径的6.9,10.3倍。(4)大雨强(133 mm/h)条件下,不同粒径范围的泥沙漏失质量大小顺序为粒径3~2 mm>5~3 mm>5 mm以上。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理解岩溶管道孔径的大小对西南喀斯特区地下漏失的影响,为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 李树青; 雷斌; 鲍万伟; 冯志辉; 申小平
    • 摘要: 在喀斯特岩溶发育区,一般地质结构比较复杂,溶洞、裂隙普遍发育,在岩溶发育区进行灌注桩施工,旋挖钻机钻头受力不均匀,易发生斜孔、卡钻、掉钻,冲击钻进需要反复回填块石、黏土进行纠偏,遇到无充填的大溶洞易发生泥浆渗漏、垮孔,严重的甚至造成地面塌陷。结合实际工程,提出喀斯特无充填溶洞全回转钻进灌注桩钢筋笼双套网综合成桩施工技术,对其原理、流程、操作要点、实施效果进行了系统阐述。实践表明,本项技术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钻进效率高、成桩质量好、综合成本控制好、保证现场文明施工等优点。
    • 资如毅; 赵龙山; 钱晓鹤; 陈娟
    • 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高原山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以马尾松人工林地(PMP)、桂花人工林地(OFP)、天然乔灌混交林地(ASL)、天然草地(NGL)、撂荒地(AL)、农地(CL)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水槽冲刷试验法,根据研究区地形及气候特点,设置3个坡度(5°,15°,25°),3个冲刷流量(3.2,4.8,6.4 L/min),冲刷时间均为15 min,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机械组成等),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原状土冲刷试验过程中,各地类初始径流含沙量较高,但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径流含沙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趋势,且随着坡度和冲刷流量的增大,径流含沙量趋于稳定的时间有所提前;(2)土壤抗冲系数随坡度和冲刷流量的增大而减小,且坡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比冲刷流量更明显。在同等条件下,各地类土壤抗冲系数依次为NGL>PMP>ASL>AL>OFP>CL,土壤抗冲系数分别为13.44~87.84,8.14~93.15,2.93~45.36,1.21~10.01,1.25~5.48,0.17~1.27(L·min)/g;(3)土壤抗冲性与土壤容重、砂粒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78)。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研究和水土保持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