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危险性评价

危险性评价

危险性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9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安全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8篇、会议论文313篇、专利文献483170篇;相关期刊507种,包括山地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灾害学等; 相关会议238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等;危险性评价的相关文献由4195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川、许开立、施龙青等。

危险性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8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31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83170 占比:99.68%

总计:484701篇

危险性评价—发文趋势图

危险性评价

-研究学者

  • 唐川
  • 许开立
  • 施龙青
  • 王运生
  • 吴树仁
  • 周小元
  • 崔鹏
  • 张春山
  • 张礼中
  • 朱吉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段景川
    • 摘要: 文章针对某采空区长期影响所致的地面沉降及塌陷,及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对该场区进行了勘察作业,发现该场区存在下伏采空区的同时伴随溶洞发育,并根据勘察结果对场区进行了危险性分区,针对不同的危险区及可能的开发强度,提出了相应的应急及治理措施,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 张万鹏; 李松营; 姚小帅; 赵红利
    • 摘要: 为了建立针对义马煤田地质条件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借鉴综合指数法原理,分析确定了义马煤田冲击地压的8个主控地质因素,并对地质因素进行归一化分级、赋值,引入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地质因素权重,建立了基于义马煤田地质条件的冲击地压危险性综合指数计算模型。通过计算198个地质勘探钻孔的综合指数,并对比分析以往发生冲击事件区域的地质条件,确定了分区评级指标,并将义马煤田划分为无冲击危险区、弱冲击危险区、中等冲击危险区和强冲击危险区,并对分区结果进行了验证。基于AHP优化的冲击地压危险性地质因素指数评价模型针对性强,为义马煤田各矿从地质条件科学评价冲击地压危险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为其他地区的冲击地压矿井建立针对自身条件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提供借鉴。
    • 姜峰; 赵宇晴; 梁瑞; 潘甜
    • 摘要: 近年来,建筑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为了对建筑火灾环境进行危险性评估,文中将火灾环境危险性定量化。火灾环境中威胁到人员安全的因素较多,因此通过对火灾环境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选取CO浓度、CO;浓度、烟气温度、O;浓度与能见度5种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建立建筑火灾环境安全的数值评价模型。采用Hamacher算子和高斯分布函数分别对模糊运算符和隶属度函数进行定义,进一步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综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再利用贴近度分析最大隶属度原则的有效性。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某一建筑火灾环境危险性的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已有研究所得结论较为吻合,可为建筑火灾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一种较为科学的数值评价方法。
    • 董建辉; 李海军; 赵建军; 朱要强
    • 摘要: 为了合理评价不稳定斜坡的危险性,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采用UDEC离散元软件对贵州尖山营不稳定斜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及影响范围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斜坡区域内采空区分布较广,在煤层采动作用下,山顶形成了多条地裂缝.得到该斜坡在天然工况下最大滑移距离为3.15 m,影响范围为4512.3 m^(2);在暴雨工况下最大滑移距离为6.36 m,影响范围为9345.8 m^(2);在暴雨+地震工况下最大滑移距离为243.4 m,影响范围为444969.2 m^(2);主要威胁对象包括居民241人、建筑物131栋、公路、耕地及林地.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尖山营不稳定斜坡危险性较大.
    • 丁海; 詹润; 李宏泽; 孙贵; 陈新宏; 顾承串
    • 摘要: 为准确评价、预测新集矿区11-2煤层顶板突水问题,利用矿区近些年积累的水文地质资料,选取了断层强度、断层交叉点与尖灭点、导水裂隙带高度、关键层厚度、含水层厚度、隔水层厚度、砂泥比8个因素作为顶板突水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建立了主控因素专题图,并对专题图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结合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主控因素影响权重。通过对归一化数据与权重值的空间复合叠加,获取了新集矿区11-2煤层顶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分区模型,评价结果与矿区实际地质条件与突水点相吻合,可为矿区今后煤层开采与水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高涛; 张小宇; 王速勇
    • 摘要: 为优化小庄煤矿40302工作面防冲措施,采用微震监测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对该工作面顺槽掘进期间分区段防冲技术展开研究。根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可将40302掘进工作面分为中等冲击危险性区段和弱冲击危险区段;从经济、安全及有效的角度考虑,结合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及不同冲击危险性区段选择合理的钻孔卸压方式保障工作面安全掘进。
    • 徐恩宇; 李希建; 薛峰
    • 摘要: 为了更有效地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考虑煤层瓦斯压力、瓦斯放散初速度、煤的坚固性系数、煤的破坏类型和煤层孔隙率5个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与灰靶决策模型(GT)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评价模型,并通过贵州省的大良田煤矿(DLT)、清河煤矿(QH)、耳海煤矿(EH)、顺发煤矿(SF)、青松煤矿(QS)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煤的坚固性系数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最大,孔隙率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最小;EH煤矿和SF煤矿属于小的突出危险,DLT煤矿和QS煤矿属于一般突出危险,QH煤矿属于大的突出危险,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 赵铮; 陈建华; 甘先霞; 谢华伟
    • 摘要: 地质滑坡对人员和经济形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区域地质滑坡危险性评价变得极其重要。为了将滑坡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里以芦山县作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内地质环境的滑坡成因等相关特征,选择12种滑坡因子作为其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滑坡因子权重,使用基于径向基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和信息量模型,对芦山区域进行地质滑坡危险性评价,采用自然断点法生成危险性评价结果图。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评价结果优于信息量模型的评价结果,其更适合于该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定量评估;芦山区域滑坡发生受路网、水系、人类、地震活动影响较大;将芦山区域评价结果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高危险区域面积占比最小而其内分布滑坡点最多,低危险区域面积最大而分布滑坡点数目较少,说明评价结果与实验预期一致。所得到的滑坡危险性分区结果,可为该区域的滑坡灾害防治和土地规划利用提供参考。
    • 王淑祺; 施琦皓; 毕馨予; 郑琰
    • 摘要: 为提高乙炔脱水工艺的安全性,本文采用HAZOP与LOPA结合的方法对乙炔脱水工艺的气液分离单元进行危险性分析。由HAZOP定性分析得到流程中分离罐V-202存在较大危险性,通过LOPA定量分析得到分离罐V-202危险发生的概率为2.5×10^(-4),风险等级为高;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在分离罐V-202处增设独立的压力变送器、开关阀和压力报警装置,在气相出口管道处增设独立的压力变送器及开关阀的预防措施,将危险发生的概率降低至2.5×10^(-7),风险等级降为低。结果表明:HAZOP-LOPA分析方法对乙炔脱水工艺危险性评价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保障乙炔脱水工艺的生产安全。
    • 朱怡飞; 姚鑫; 姚磊华; 周振凯; 姚闯闯; 肖诗豪
    • 摘要: 贵州鬃岭滑坡群具有孕灾规律性强、发育集中密集、威胁严重等特点。文章利用InSAR和光学遥感进行精细识别,获取了区域滑坡灾害信息,总结了鬃岭区域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基于此建立了该地区的滑坡风险评价的体积-距离统计公式,并对典型灾害体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一些重要认识。地下采煤活动是引起鬃岭桌山边缘山体变形的主要原因;InSAR观测结果显示鬃岭地区变形具有明显的带状特征,年平均变形速度为-20.4~10.2 cm/a,与下部采空区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大位移区域集中在采煤沉降和斜坡重力叠加的桌山边缘地带;鬃岭地区现存变形现象64处,其中滑坡37处,裂缝27条,危险变形体2处;滑坡主要发生在飞仙关组深灰色灰岩岩层和暗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岩层中,根据滑源岩性及变形特征将滑坡划分为拉裂-倾倒和拉裂-剪断两种类型,其中拉裂-倾倒型滑坡堆积体粒径大,运动距离远,威胁较大;文中建立的岩质滑坡碎屑流滑移距离计算公式,对鬃岭地区上硬下软地层中发育的采煤滑坡滑移距离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验证误差在5%以内,利用该公式对鬃岭滑坡群左家营和箐脚危险变形体进行计算,预测危险避让距离在220~386 m。文章提出的基于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和光学影像的采煤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对黔西、滇东地区的采矿滑坡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