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陕西咸阳
  • 出版时间: 2015-07

主办单位:中国煤炭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现场调查、钻探、岩土测试、综合地质分析等方法对淮北市相山区河北村民房开裂破坏情况及致裂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市相山区河北村民房开裂变形现象普遍,损毁程度以轻度~中度损毁为主;民房损毁原因主要是由于河北村周边长期抽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诱发地基粉土层发生潜蚀及压缩变形,从而导致上部民房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破坏.
  • 摘要:为讨论瞬变电磁法共轴方式对掘进巷道前方不同异常体的响应特征,运用Ansoft Maxwell 3D有限元软件,建立地下全空间计算模型,并于发射框中供以斜跃阶脉冲电流。观察不同时刻全空间和各异常体中感应磁场强度和方向变化规律表明,异常体对一次场有良好的响应。但由于二次场强度小,衰减快,对接收装置精度要求更高。两套装置正演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不同之处在于铸铁异常体中激发的二次场更加强烈,并显著改变了感应磁场方向的分布,可能是由于装置偏转后减小了与该异常体间的距离。因此,在现场探测过程中,收发装置应尽量避免与周围支护、铁轨等干扰靠离太近。不同时刻,异常体中磁感应强度、方向和变化规律与垂直方向时基本一致。相对而言,装置旋转30°方向后,各阶段铸铁异常体中激发的二次场更强,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 摘要:煤炭资源的开采导致了矿区地表下沉、建筑物毁坏和水土流失等,因此研究矿区的地袁塌陷规律对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技术在预测开采沉降领域中采用不同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方法,分别是二轨差分方法、三轨差分方法以及四轨差分方法。在分析矿区概况和数据来源的基础上,基于D-InSAR二轨法对矿区进行变形监测,并获取地表变形相关特征,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表来分析该矿区地表已出现形变,其中大部分区域下降明显,少数区域略微上升。经过D-InSAR技术二执法对矿区变形进行监测与分析,可以为矿区提供地表沉降的区域和数据,使矿区进行地表塌陷综合治理,有了可靠的依据。
  • 摘要:介绍了我国煤矿的安全形势,应急救援工作保障安全生产,降低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起到了明显效果,主要体现在煤矿事故总数、伤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和重特大事故四个大幅度下降,煤矿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中存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制定不细、步骤制定格式化、演习现场设定过于简单、纵向与横向协作较差、职工对应急救援预案熟悉不够和 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应急救援预案没有及时更新的问题,今后应在矿山救援指挥管理系统建设;全国矿山救援队伍技术装备配备及更新;国家矿山救援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工程;矿山救援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矿山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工程;矿山救援队伍标准化示范工程几方面加强工作。
  • 摘要:利用GM(1,1)和AR(p)的基本理论,利用GM(1,1)模型对某煤矿工业广场地表沉降监测特征点(ZN2、ZJK、1#、E8、W2、E3)进行了分析预测。最大残差为1.4mm,最小残差为0.0mm,平均残差为0.2mm。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工业广场地表沉降监测特征点(ZN2、ZJK、1#、E8、W2、E3)序列依次建立了AR(p)模型。模型预测的最大残差为1.1mm,最小残差为0.0mm,平均残差为0.4mm。2种模型的精度均能满足要求,但灰色系统模型的稳定性较高,在该煤矿工业广场地表沉降监测预测系统中灰色系统模型略优于时间序列模型。
  • 摘要:分析了南屯煤矿地质条件,其致灾因素主要有断层、褶曲、矿井采空区、导水通道和瓦斯,总结了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可能对土地环境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在煤矿开采与土地复垦规划中应相互结合应用,根据实际条件和生产需要,选择农作物种植、基塘复垦、林果种植三种复垦方向。农作物种植复垦方向影响因素有积水状况,土地利用现状、排灌条件、区位条件、土壤条件等, 基塘复垦方向影响因素有水源条件、积水状况、治理现状及其他外部条件,林果种植复垦方向影响因素有环境污染程度、治理现状、地表标高及区位条件等,评价因子的权重反映该因子对指定复垦方向的重要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等级分值用以区分同一复垦方向不同适宜等级间的差异,科学合理的对煤矿地质条件及致灾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 摘要:MapGIS K9平台是以数据中心、搭建平台为基础支持框架,以基础GIS平台、三维平台(TDE平台)、遥感平台(RSP平台)、互联网平台(IMS平台)、嵌入式平台(EMS平台)为应用支撑,集“基础”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与应用的集成平台。煤炭地质勘查的工作流程,实际上是一个煤炭地质数据采集、管理与应用的过程,MapGIS基础平台提供集数据管理、地图制作、地图编辑、地图分析于一体的完整的解决方案;MapGIS - TDE三维开发平台具有专业特色的三维分析应用以及2D、3D一体化的数据处理分析等功能,结合原始勘探数据库和储量估算过程中产生的二维图件,可有效模拟煤炭矿体三维形态,针对煤炭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勘查图件制作、储量估算、三维建模等关键技术,以MapGIS平台为支撑建立了"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系统",二维系统可提供钻孔柱状图、对比图、剖面图、煤岩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估算图等图件的绘制,三维系统通过建立煤田地质结构模型能够模拟地层面、断层面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从而显示地质体的位置、形状,进而辅助各种工程设计,该系统通过设计、编码、测试,已经成功在陕西省陕北三叠纪煤田、马达加斯加SAKOLI矿区的多个勘查区中得到应用并获得广泛赞誉。
  • 摘要:在已有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彬长矿区蒋家河煤矿首采工作面实际掘进和生产过程中观测的数据分析,认为首采工作面的掘进和回采揭露了首采工作面中部(向斜构造的轴部)为矿压显现强烈、顶板淋水较大、瓦斯涌出较大的区域,对实际生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赵坡向斜是蒋家河矿区的主要控制构造,控制了煤层及邻近岩层的展布,也对矿区应力、瓦斯富集、地下水赋存的也起到了控制作用,生产过程中要及时收集总结该构造的产生的应力、瓦斯、地下水、矿压数据,便于提供更切实可靠的数据,为安全生产提供客观科学的技术支持。彬长矿区总体受控与一系列近东西向宽缓褶皱,蒋家河煤矿首采工作面的揭露的井田构造、水文、瓦斯、矿压等地质特征为蒋家河矿井的生产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同时也为彬长矿区相邻矿井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杨村煤矿基建矿井巷道围岩处于深部断层破碎带影响范围内,介绍了地面钻孔施工概况和成果资料分析,提出了预注浆加固技术,通过穿过断层破碎带的地面钻孔进行预注浆,将制成的浆液压入地层空隙,使其扩张凝固硬化后,起到堵、截补给水源或加固地层的作用,达到了对DF33断层较精确控制目程误差中所引起的形变误差为0.0056m,这种误差是可以接受的。验证了该区域裂隙较发育,断层的导水性较好,同时注浆效果评价说明本次注浆施工效果良好,对该区域的围岩性质、水文地质条件都有所改善,这对今后的巷道施工增加了有力的安全保障。虽然已经采取了地面注浆措施,但是不能保证在该区域不会发生安全事故,由于巷道掘进,地质构造受后期采动影响,所以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必须做好防水和支护措施,确保安全施工。
  • 摘要:针对卧龙湖矿8101面涌水现象,在水7孔处投放示踪剂KI,接收检测老塘水水样,研究K3砂岩与涌水点间的连通性,推测涌水补给源;结合涌水实况,采用FEFLOW研究区域地下水流场特征,分析补给源分布.结果表明,水7孔处K3砂岩含水层与涌水点之间水力联系较好,8101工作面涌水主要水源来自于矿井北部侧向补给。运用FEFLOW软件模拟,还发现区域流场在涌水点附近发生绕流现象,即北部一部分来水在泄水点东部发生绕流,最终从南部进入泄水点,在边界处流线由南北方向往东西方向偏转。
  • 摘要:根据刘桥一矿勘探与生产过程中收集的地质资料,以分维值和平面变形系数为基本特征量,统计刘一矿褶皱平面变形系数及断裂分维值,采用灰色模糊评价法进行计算,得出刘一矿6煤底板岩体结构类型:以碎裂结构为主;散体结构主要有两块,一是9-10线以南陈集向斜两侧的区域,二是9-10线以北,F3断层以西的区域;块裂结构分布较少,无整体结构区。岩体结构类型总体上表现为碎裂-散体结构。刘一矿6煤底板岩层岩性类型以软质岩体为主;中硬岩体较少,分布于矿井北部;仅有极少量的硬质岩体;综合岩体岩性类型和底板结构类型将底板岩体稳定性分为四类:稳定型底板(Ⅰ),中等稳定型底板(Ⅱ),不稳定型底板(Ⅲ)及极不稳定型底板(Ⅳ)得出刘一矿6煤底板稳定性类型以不稳定型与极不稳定型为主,稳定性底板极少。
  • 摘要:在系统收集桃园煤矿Ⅱ2采区地质资料和放水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对Ⅱ2采区底板的突水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Ⅱ2采区底板的直接突水水源是太灰水,在对太灰含水层进行突水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整个n2采区底板都有突水的可能性。对于巷道底板,在破坏区段存在突水危险性。采区-700m标高以浅区域为突水威胁区,-700m标高以深区域为突水危险区。由分析可知,Ⅱ2采区不适宜采用疏干降压带压开采的方法,可采用含水层改造的方法实现带压开采的目的。
  • 摘要:龙固井田八采区三维地震勘探中发现一个疑似陷落柱异常区.通过施工探查钻孔,结合地震、电法和钻孔资料综合分析,本陷落柱是一个奥灰岩溶塌落引起、陷落幅度较小、由几个错动断块构成的断块式、非典型性陷落柱,各较大断块中地层基本完整,地层受力挤压变形明显处主要在陷落柱顶部和边缘附近。由于本陷落柱陷落幅度较小、持续活动时间不长、后期压实胶结较好,陷落柱本身的含导水性不强,钻孔所在断块中3砂和奥灰均未见明显富水异常,3砂与奥灰的水力联系也不密切。由于3煤层附近地层结构和含水性基本正常,巷道在钻孔附近和3煤层附近层位中掘进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后基本能够保证安全掘进。
  • 摘要:采用了宏观、微观煤岩分析、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工艺性能,线性回归法,matable软件及surfer软件模拟,主要分析研究了安徽淮南丁集矿区13-1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煤质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煤变质作用的主控因素的研究和深层预测,主采煤层煤类总体分布规律为垂向上从上部煤层到下部煤层由气煤逐渐变为1/3焦煤;平面上矿区东北部以1/3焦煤为主,西南部以气煤为主,十五线-二十线之间F9断层以北由于受岩浆岩侵入影响,煤层挥发份和粘结性降低,个别煤层出现小范围的贫煤或弱粘结煤,甚至出现个别无烟煤或天然焦见煤点。灰分分布规律为在横向上看,主采煤层由复向斜的边缘向核部呈现递减的趋势,纵向上,随着煤层深度的增加,其灰分进一步降低,煤质增高。挥发分分布规律为从垂向上来看,挥发分随着深度增加,其进一步降低,并在岩浆岩侵入地区,挥发分发生急剧性的变化,煤质变高或成天然焦。主控因素分析丁集矿区煤变质成因主要以浅层岩浆热变质作用为主,在矿区的东翼附近由于岩浆岩侵入致使煤层变质程度较高,主要是由于在原来变质作用的基础上附加了浅成岩浆热变质作用。主采煤层的深层煤层煤质主要以1/3JM为主,并在岩浆热变质作用下出现更高煤阶的WY等。
  • 摘要:查明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础.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查明各类可能致灾的"地质异常体",避免采掘活动误揭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以三维地震勘探、地面钻探、井下物探、钻探相结合的“地质异常体”探查技术路线为在矿井采掘接替计划、生产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以“先急后缓、突出重点采区、兼顾全面排查”为原则,按照“先物探、后钻探,先地面、后井下”的技术路线,开展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综合探查与治理工作;采用综合探查技术手段,查明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水文地质情况、构造性质及成因,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探查验证工程为三维地震发射波异常区圈定后,矿采取了积极的探查、防治措施。按照“先物探、后钻探,先地面、后井下”的技术路线,开展了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综合探查与治理工作。以刘庄煤矿为例具体介绍了整个过程,做好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杜绝或减少地测防治水事故的发生。
  • 摘要:岩浆活动在祁东煤矿较为强烈,岩浆岩多以似层状侵入煤层,对煤层煤质有很大的影响.在分析区域地质构造对岩浆岩的控制作用的基础上,对岩浆岩的主要成分、岩浆岩侵入煤层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岩浆活动在研究区较为强烈,岩浆岩多以似层状侵入煤层,主要侵入10、9、8、7与6煤层,其中10、9煤层受侵入影响严重,岩性较单一,主要为基性、超基性云煌岩,其次正长斑岩和辉石正长岩,属印支期的脉岩。岩浆岩侵入煤层对煤层厚度结构起到破坏作用,结构复杂化,稳定性变差;使煤质变劣,严重地破坏了煤层使用价值,可采的变为不可采,优质煤变得降低使用或不可使用的无烟煤或天然焦,减少了储量,降低了效益。对矿井岩浆岩侵入规律及对煤层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岩浆岩的岩性、侵入方式与成因等,对矿井采区布置与准确估算资源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为了得到新集一矿13-1煤层构造煤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构造煤层分布的因素,根据正常结构煤与构造煤的物性差异,结合钻孔测井曲线与钻井资料,对13-1煤层各钻孔的构造煤厚度进行识别、统计,并绘制构造煤层厚度等值线,在此基础上对13-1煤构造煤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13-1煤层的构造煤普遍发育,井田内构造煤整体呈南厚北薄的规律分布.井田构造煤分布主要受断层构造,小构造与地应力综合因素的影响.对构造煤分布规律的研究为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提供有效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 摘要:为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延长矿井服务,新集三矿在13-1煤回采过的基础上对该煤层残遗煤量进行回收,资源回收范围主要包括石门煤柱、上下工作面区段煤柱及顶、底板残遗煤.本文介绍了13-1煤原始赋存特征和巷道掘进范围内的煤层赋存特征,从煤顶底板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介绍了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地质构造以褶曲和断层为主,从地表水、新生界松散层孔隙含水层、二叠系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采空区水、灰岩岩溶承压含水层和构造带水阐述了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并分析了其充水因素,进行了涌水预测。
  • 摘要:依据五沟煤矿勘探阶段和生产过程中的地质资料,对五沟煤矿10煤底板岩层岩性特征分析评价,划分出底板岩体岩性类型;在统计分析平面变形系数和断裂分维值的基础上采用灰色模糊评价法划分10煤底板岩体结构类型,综合底板岩性-结构类型将底板岩体稳定性分为四类,整个矿井砂岩含量偏低,矿区中部1012、1011工作面附近及矿区东北部砂岩含量在35%-65%之间,属于中硬岩体;其余大部分底板砂岩含量均低于35%,属于软质岩体;无硬质岩体分布。要介于0.12-0.42,平均值为0.25;断裂分维值在0.8-1.82之间,各单元点分维值较大,平均值为1.53;各块段的相关系数均在0.981l以上。井田主要岩体结构类型的是块裂结构,岩体结构类型总体上表现为块裂-碎裂结构。该煤矿底板类型以不稳定型底板(Ⅲ)型为主,主要发育在五沟向斜两翼及其次一级褶皱孙瓦房背斜所影响的区域,占整个井田面积60%-70%;井田中部为五沟向斜核部地区,岩体结构类型为松散结构,底板类型为极不稳定型(Ⅳ)型;底板类型中等稳定型底板(Ⅱ)和稳定型底板(Ⅰ)仅在井田东北部和中北部有较少分布。
  • 摘要:通过对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生产连续性、矿压规律显现、瓦斯抽放量、采放高度及探煤数据、水文长观孔水位变化等资料的全面系统分析,查明了此次综放面高位巷发生涌水的诱因、机理,受供水不正常、机械设备不完好等因素制约,造成工作面回采速率不均、压力分布不均、向采空区传递速度不规律,来压频次和强度增大。自1月25日以来,工作面共计经历了4次明显的安全阀开启现象,压力增大,顶板发生多次复合破断,导致其完整性减弱、裂隙通道形成;为离层水体的涌出提供了有效的导水通道。为达到工作面平均采放高度,生产过程中增大了50#支架至机尾段的放顶煤高度;因局部区段的过度放煤,使导水裂隙带向上发育的高度同步增大,触及离层空间积水,形成导水通道。因工作面G6泄水孔钻孔孔径小,无法实现周期性透孔,其泄水效果减弱,随工作面向前不断推采煤层顶板各含水层水,一部分洛河组水导入采空区、一部分不断补给到离层空间中形成离层水体,形成离层涌水的水源。洛河组水文长观孔距离工作面回采距离较远,其水位降幅变化无法满足当前预警需要。提出了预警体系的完善方法及离层水的防治对策,也为相似条件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指明了方向.
  • 摘要:范各庄煤矿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自建井以来矿区内因采掘工程揭露的岩溶陷落柱就有14个,其大多属全充水型和边缘充水型陷落柱且规模巨大;矿区内地层中含水层也较多且分布范围广.如二者有组合再加断裂构造及采动裂隙影响极有可能促使采掘工作面突水事故发生.通过对2022工作面进行音频电透视、钻探、化探及水文实验验证分析,在风运道施工前方及工作面内底板均发现富水性较强地段,对施工及下一步工作面回采均构成一定影响。但均无奥灰水特征,排除了大的隐伏导水构造的存在及突水隐患。2022工作面煤层底板距奥灰含水层间距在180m左右,回采时对底板的破坏深度约15m,奥灰裂隙导高带约30m。在不存在岩溶陷落柱及大型导水断裂的情况下,经计算其岩层厚度足以抵御该处约5MPa奥灰高压水的冲击,可以安全回采。外围的两个陷落柱经多年观察均已无水,下部溶洞平面范围及导水性经探测未发现赋水异常,且保护煤柱完整有效,正常开采不会导致两陷落柱活化。
  • 摘要:查明矿井断层的导、隔水性,对煤矿井下巷道施工进度及施工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潘北矿区内断层发育,煤层底板太灰、奥灰和寒灰等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为密切。F1断层西段处于灰岩露头区,为导水断层;露头区以东为东段,东段为隔水断层。F70断层位于井田的西翼,对局部水文地质条件有控制作用,为阻水断层。由于断层作用,太、奥灰发生水力联系,使奥灰水直接补给太灰含水层,即断层垂向也是导水的。因此,开采A组煤层时应采用疏水降压、条带开采等方法,防止底板突水,预防水害事故发生。
  • 摘要:开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研究,对矿井防治水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阳煤二矿为例,从矿井主要含(隔)水层组特征、矿井充水条件、矿井涌水量等方面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阳煤二矿井田范围内,各含水层之间都存在稳定的相对隔水层,各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弱、富水性较弱。15#煤层采动形成的导水裂缝带波及上覆三层灰岩含水层(K2、K3、K4灰岩含水层)和8#煤层采空积水区,为15#煤层的直接充水水源。矿井正常涌水量(Q正常)为89.52m3/h,矿井最大涌水量(Q最大)为179.29m3/h。现阶段矿井生产受上部8#采空区积水、奥灰水影响,但不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 摘要: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RTK-GP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矿山地形条件复杂,仪器信号不佳等.VRS-GPS网络RTK技术的出现克服了它的局限性.VRS技术和基于一般广播网技术的最大不同在于移动站与数据处理中心的通信上,虽然Ntrip协议可以允许客户机选择“NMEA-GGA”来达到数据处理中心与移动站的双向通讯,但是一般广播网的移动客户端都是单向只收不发,而基于VRS技术的必须是双向通讯。Ntrip协议是基于Http协议的,所以在数据传输上需要经过编码和解码的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数据。Ntrip只是RTCM数据通过Internet网络传输的协议,它没有具体的规定数据处理中心对基站数据的处理方式以及发送给移动站数据的内容。VRS技术的出现标志着高精度GPS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网络RTK技术。未来几年,GPS网络建设将高速发展,而这种CPS网络RTK技术将代表GPS发展的方向.
  • 摘要:通过对东林煤矿主采煤层4#层、6#层的煤进行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得出工业分析中挥发分、灰分、固定碳、发热量与元素分析中的w(碳)、w(氢)、w(氮)参数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煤的w(碳)随着w(固定碳)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由于煤的固定碳的组成成分以碳元素为主,含有H、N及有机硫等其他少量元素。由于有机物是挥发分的主要物质,而其含有大量的氢元素。因此煤w(氢)总体趋势是随着w(挥发分)的增大而增大。煤的发热量增大,则w(碳)也增大。这是因为煤w(碳)与w(氢)成正比,也就是发热量增大,w(氢)也在增大。发热量与w(氢)也成正比的,但增长的趋势比w(碳)较缓慢。由于煤的发热量大部分来源于煤中的碳元素,其次为煤中氢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煤中硫元素燃烧产生的热量很少,因此对于大部分煤来说,其发热量随着w(氢)和w(碳)的增大而增大,增长的趋势前者较慢。这些关系不仅对东林煤矿或同一区域的煤建立各参数指标间关系提供帮助,而且有助于验证煤基础数据的分析测试结果。
  • 摘要:以淮南谢一矿矸石山为例,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软件对影像进行去噪处理、增强处理、几何校正,对矸石山信息进行提取.从精度检测可以看出,基于ENVI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提取煤矸石信息的精度较高,可广泛用于煤矿矸石山动态监测与研究.
  • 摘要:通过对东峡煤矿急倾斜(55°~74°)特厚易燃煤层群走向长臂倾斜分层综放37200-1和37220-2工作面顶煤中深基点位移观测,对顶煤的破碎和放出规律进行研究,掌握了顶煤变形及运移规律,在煤层倾斜方向,或在煤层的法线方向,上部煤体的移动量大,下部煤体的移动量小,上下不同层位煤体混合时,也造成上部岩石的混入。倾斜下部放煤,带动倾斜上部顶煤移动,容易造成上部支架失稳。工作面支架放煤量一次不可过大,在放煤工艺上,建议采取多轮放煤,有利于保持工作面支架的稳定性,同时也可避免研石过早混人煤炭,有利于提高煤炭的回收率和原煤质量。
  • 摘要:花道包格勘查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高力罕煤田的—部分.该区的地质条件与整个煤田基本一致:构造形态为一较对称弧形向斜构造,地层倾角5°~10°,为简单构造;为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合煤地层,5-3煤为主要可采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型;可采煤层的煤类为低灰、特低硫、低~中磷、中热值长焰煤及高热值褐煤;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中等矿床.全区煤炭资源总量244125万t.适合建设大型煤矿.
  • 摘要:水害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在巷道掘进过程中由于地应力的重新分布,隔水层的破坏,是引起矿井突水灾害的最重大危险因素。因此对工作面顶、底板含水构造和掘进巷道前方突水构造的预测川,是保证煤矿安全建设和生产的前提。采用瞬变电磁的扇形观测系统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并应用在淮南潘北矿-580m放水大巷水文地质超前探测中,发现一处低阻异常,根据异常特点资料,结合巷道已经揭露的地质情况和岩性变化分析,推断低阻异常为灰岩裂隙水水引起。本次瞬变电磁法物理实验模拟设计合理,达到了预期的探测目的。结合潘北矿-580m放水巷道证明,利用瞬变电磁法进行水文探测有良好的效果,对煤矿防治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断层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及效率的重要地质因素,探测断层在工作面内的走向及其摆动情况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瑞雷波探测某矿回采工作面断层进行了研究,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说明该方法在矿井里进行构造探测是有效的。瑞雷波是根据物性条件来圈定构造的位置,在探测深度较大时,其推断构造的位置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应综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免产生误判。与大多数其他地球物理反演问题一样,由于瑞雷波频散曲线的反演是一典型的高度非线性、多参数、多极值的地球物理反演问题和最优化控制问题。本文主要利用半波长法、拐点发、渐近线和近似计算法,但这些方法简单、粗糙、主观性强,用到的仅是vs与VR近似计算关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反演,所以结果有一定误差。总之,瞬态瑞雷波勘探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勘探速度快、费用低、分层精度高等特点,在岩土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摘要:在初步分析断裂构造的基础上,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采用分维值法对刘庄煤矿11-2煤层复杂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分维值越大,表示断裂长度较长,小断层及分支断层繁多,对岩体切割严重;反之,断层稀少。通过对分维值与断裂构造的对比研究,可知分维值是评价刘庄煤矿断裂网络复杂程度较为可靠的指标。根据复杂程度分为四类,得出其断裂构造具有自相似性,比较客观的反映11-2煤层断裂构造的复杂程度.
  • 摘要:大型水体下针对突水事故的灾害预警和应急预案信息系统研究,是以气象、水文、地质、钻孔、抽水等数据为基础,以水害防治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C#语言和SQL Sever数据库结合GIS而开发的大型水害防治系统,充分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式以及设计标准实现的,分为数据输入与编辑子系统、可视化子系统、数据分析子系统、水害预测子系统和应急预案子系统,提供接警、处警指挥调度、事件时空分析等综合管理功能的辅助决策功能,为安全开采提供有力保障.
  • 摘要:近年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发展很快,许多新的手段和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但是,在深度到达1000m以上的煤田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工作较少,在该地区要查明5 m左右的断层和20 m左右陷落柱等小的构造难度很大.东部地区某矿深部区域开展的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在采集时激发、接收和村庄等障碍物,以及在资料处理时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资料解释时小构造的解释等问题,采取了有针对性技术措施,确定了合理的采集和处理参数,深部区域的资料得到明显改善,在资料解释时充分挖掘数据的信息,利用多种解释手段对构造进行展示,解释的构造真实可靠。受障碍物的影响,深部资料信噪比较无障碍物区域的资料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一些小的构造反映不清楚,解释时难以准确判断,仍然存在多解性,需要在煤矿巷道掘进过程中继续跟踪,以便积累类似地区的经验。
  • 摘要:煤矿井田范围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封闭不良钻孔,为防止在开采过程中,封闭不良钻孔成为矿井充水通道,造成矿井突水.通过绘制钻孔分布图、建立钻孔止水质量调查表对封闭不良钻孔进行调查与分析,对采煤工作面过封闭不良钻孔开采安全性主要从矿井含水层充水因素分析、煤层采动覆岩破坏规律、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钻孔封闭施工质量情况、煤层顶界面向上封堵高度等方面对煤层开采可能造成封闭不良钻孔垂向透水进行分析和评估。封闭不良钻孔综合处理可采用留设防隔水煤柱井下探放封闭不良钻孔、地面启封钻孔及井下封堵水交孔等措施,封闭不良钻孔回采过程跑水在处理时可采用一种自制的双层注浆导管封堵装置,其原理是首先封闭孔口周围岩石裂隙,使其不跑水,不漏浆,然后再进行深部注浆堵水。
  • 摘要:由于采煤塌陷区地质构造发生改变,导水裂隙的发育使得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发生更加频繁的相互交流和干扰,研究地下水环境特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研究以淮南潘集采煤塌陷区为例,通过对塌陷区积水水域周边浅层地下水采样和监测分析,并使用W值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水质较差,主要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氨氮(NH3-N).
  • 摘要:侏罗系煤系地层开采充水含水层主要包括侏罗系煤层顶底板含水层及上覆白垩系含水层.白垩系地层中常见的砂岩裂隙含水层通常包含孔隙-裂隙双重介质,其中孔隙多为含水介质,裂隙多为导水介质.在钻探过程中裂隙通道常常被填充,孔隙通道一般不导水,故不受泥浆冲洗液侵入的影响,因此,孔隙率可以反映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砂岩含水率.基于此种情况,可以利用淮南西部公司(属鄂尔多斯煤田)某矿测井曲线资料,运用阿尔奇公式衍生而来的公式,并结合已知钻孔岩层含水率情况,来预测评价未知区域岩层的含水率,前提需要将测井曲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含水饱和度与视电阻率之间的相应关系,代入处理确定的参数,可以获得砂岩层含水饱和度以及含水率的情况,达到评价该含煤地层中砂岩层含水性的目的。利用测井曲线预测砂岩含水性,可快速判断出其富水性。本次采用Archie公式预测评价淮南某矿延安组3煤上覆白垩系砂岩含水层含水率,为进一步评价砂岩含水层富水性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但Archie公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岩性参数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差异,不能依靠少量数据来处理,需要针对不用区域重新分析确定各参数,使得处理结果更为准确,符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 摘要:宿南矿区新生界松散层厚度大,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简称四含)分布广泛且富水性较强,局部地段直接赋存于煤系地层之上,对于近松散层工作面安全开采具有重大影响,易发生突水、涌砂事故.本文以祁东煤矿6163工作面为例,通过抽水试验与钻孔资料的分析,四含属弱-中等含水层,q=0.034-0.219L/s·m,κ=0.114-3.282m/d,四含底部底粘不发育或发育不良,6163工作面位于古地形较低洼处,其四含处于古地形的谷口冲洪积扇沉积区域,含水性中等。71煤覆岩层砂岩的干燥饱和吸水率低,为0.31%-2.05%,泥岩的干燥饱和吸水率为2.18%-7.87%,崩解类型为整体不变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到61煤覆岩的透水性弱于61煤至71煤之间的覆岩,相对于71煤而言,61煤对于实现四含下顶水安全采煤较为有利。在研究含水层厚度分布特征、水头高度和水位降深规律,渗透系数测试等基础上,通过“大井法”计算得到研究区四含涌水量为2303m3/h,基于此可以为6163工作面排水系统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四含”富水特征分析、煤层上覆煤岩柱渗透性隔水性分析和工作面涌水量计算,评价松散层对工作面开采影响性,为工作面水害防治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 摘要:介绍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原理及特点,结合某矿14102工作面切眼实际情况,进行了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测.经数据处理、成图显示及资料解释,并结合探测区相关地质情况分析,最后圈定了富水异常区.验证结果表明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测的范围能达到100m以上,不仅可以超前预报掘进巷道正前方的富水地质异常体,而且可以对巷道的左帮、右帮、顶板及底板进行探测,在巷道有限空间内使用小线圈超前探测,施工方便,效率高。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预测掘进巷道前方富水地质异常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成图后,效果明显。使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掘进巷道前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合理地安排掘进计划,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提高掘进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了井下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由于物探资料的多解性,若已知资料过少,会影响解释精度。实际资料解释中,必须结合具体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综合分析。矿井瞬变电磁受到掘进巷道内各种金属设备和电缆的影响,对实测数据形成干扰。另外,矿井瞬变电磁在探测前方有20m左右的盲区,使得这个范围内的情况无法确定。
  • 摘要:介绍了巷道建模的数据源、巷道中线构建、巷道断面构建,三维巷道通过绘制巷道路径、绘制巷道断面面域、第一次平面旋转及平移、拉伸断面形成三维巷道、打开三维动态观察器完成,可直接反应巷道相对位置和对风险占的排查,为设计提供依据,解决井下巷道二维模拟面临的四大困难,为矿井通风系统提供设计平台与指导,完善可视化人员定位系统,具备矿井生产的实际意义,不仅能确保巷道资料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也减少工作量,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能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生产过程的可控性,为实现现代矿山的科学化管理,构建数字化矿山奠定了基础。
  • 摘要:为准确判别矿井涌水水源,针对矿井各主要突水水源的水化学特征数据样本,利用BP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实现对随机挑选样本的判别,并与Bayes判别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方法判别涌水水源的总体正确率为86.67%,优于Bayes判别.该研究为有效开展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了参考.
  • 摘要:为了能更好的预防和解决煤与瓦斯突出问题,本文以淮南潘北矿为例,从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构造因素入手,分析断层、褶皱、构造煤等地质条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作用,潘北矿区内瓦斯含量较高,通过钻孔资料显示矿内煤层都有瓦斯突出的可能性,因此矿井生产中应关注煤与瓦斯突出。潘北矿内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分布广泛,中小型断层比例较大,造成煤层碎裂带和瓦斯富集区;褶皱、构造煤的发育以及岩浆岩侵入,煤层顶底板以粘土岩为主,这些特征都使煤与瓦斯突出容易发生。结合潘北矿区多断层、褶皱的地质构造,在采取防治措施时要因地制宜,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区域性防治方法可以结合局部防治措施,以求取得最大的防突效果。
  • 摘要:从煤层厚度的变化、煤层产状的不同、煤层受到岩浆的影响和煤层与断层的关系四个方面总结出影响煤形成和聚集的主要地质因素.分析表明在成煤时期,地面的沉降和地表水体的运动情况对煤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成煤后,由于煤被埋深在地下,这时埋藏的深度在总体上会决定了煤的变质程度,而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会影响到煤的聚集.
  • 摘要:利用导水裂缝带计算公式计算了四台矿8#煤层上部采空区导水裂缝带高度,分析了8#煤层顶板突水危险性;利用突水系数计算公式对8#煤层底板突水系数进行了计算,确定了在带压开采范围内,正常块段不存在底板突水危险,断层附近的局部块段有突水危险,应做好水文地质监测工作,预防底板突水.研究结论对矿井水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煤层顶板砂岩突水是华北型煤矿的主要水害类型之一,分析煤层顶板砂岩赋存条件,对顶板砂岩赋水规律与突水防治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顾桥矿南二采区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统计和镜下鉴定方法,研究11-2煤层顶板岩性组合特征、顶板砂岩骨架矿物组成与岩层沉积特征.研究表明:南二采区11-2煤层顶板砂岩层从南向北逐步变薄,赋存更加稳定,体现了在沉积过程中,古地形对砂岩层厚度分布的控制作用.同时裂隙发育程度也有增强.研究成果为南二采区11-2煤层顶板砂岩赋水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对类似条件下煤层顶板砂岩赋存条件分析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摘要:基于分形理论基础,分别选取断层构造和褶皱构造的分维值作为评价指标,用网格覆盖法对研究区的构造进行分形计算,并借助计算机软件画分维等值线图,对煤层构造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青东煤矿10煤层断层构造较为复杂,褶皱构造为中等至较复杂的程度.无论从断裂分形还是从褶皱分形分析,青东煤矿地质构造都属于较复杂的等级.
  • 摘要:为预防文宾山煤矿的局部瓦斯积聚造成瓦斯事故,从瓦斯含量、生产工艺、开采强度等方面总结了低瓦斯矿井的瓦斯涌出特征;从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埋藏深度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文宾山煤矿开采的煤层是贫瘦煤,原生的瓦斯量较大。但因为围岩透气性、地质构造等地质原因有利于瓦斯的排放,因此该矿的瓦斯含量不高,为瓦斯矿井。向斜、复式向斜构造,瓦斯含量比较高;紧密褶皱形成的煤包,可能就是瓦斯包。根据该区的瓦斯梯度特点,随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涌出量将随之增大。封闭性断层和岩浆岩体周围,可能造成局部的瓦斯积聚。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研究矿井的瓦斯地质特征及影响因素,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改善通风条件.
  • 摘要:通过对孙疃井田10煤层的空间分布范围、厚度、结构、顶底板岩性的研究,掌握了煤层的变化规律,研究区共237个钻孔揭露了10煤层,其中最大煤厚为4.58m(18-6孔),最小煤厚为0.23m(22-23-1孔)。井田煤厚走向上呈东部薄西部厚,倾向上有浅部薄深部厚的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37个边长单元网格,计算煤层的可采指数和变异系数。可采指数为0.61-1,变异系数为0.02-0.70,根据《矿井地质规程》,得出孙疃井田大部分区域10煤层为较稳定煤层和稳定煤层。研究区10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为砂岩和泥岩,顶底板岩性对10煤层的分布影响较大,顶底板岩性与煤厚关系为顶底板为泥岩的区域煤层相对较厚,而砂岩分布区域煤层则相对较薄。
  • 摘要:以某矿5煤层开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研究砂岩含水层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的多元信息拟合方法对砂岩富水性进行分析与定量评价.在研究砂岩含水层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面顶板砂岩富水性主要受到砂岩厚度、砂泥比、富水异常区与构造发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对工作面顶板砂岩富水性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工作面顶板岩性、富水异常区与构造发育程度特征与规律,对砂岩富水性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评价。建立以砂岩特征、富水性探测与构造控水规律为次目标层;以砂岩厚度、砂泥百分比、砂岩裂隙率、富水性物理探测、富水性钻孔探测、断层控水作用、导水裂隙带高度与褶皱控水作用为准则层建立砂岩赋水性层次结构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模型的建立,评价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计算,对工作面砂岩富水性进行综合定量评判,评判结果为0.4277。确定NⅡ529工作面砂岩富水性较弱,即529工作面由于顶板砂岩突水的可能性较小.
  • 摘要:蒙西长城三矿1905S工作面是长城三矿的首采工作面,运输巷在掘进时遇到DF1正断层,落差3.2m.掘进期间揭露断层最大涌水量达到171m3/h,后逐渐减小,目前基本稳定在26m3/h,至今从断层处累计出水量已达23万m3.通过各钻孔及出水点水质矿化度分析比较,确定水源为1煤层顶底板砂岩。由于该砂岩厚度大、赋存范围广,在剥蚀面附近与新近系底部砂砾石层存在水力联系近,补给水源较充足,故小断层也涌出了较大水量。通道钻探成果表明,随着断层的向上延展,断层破碎带发育更宽,断层带内物质更疏松,易随水流冲出,富水性更强,导水性更好。多次水质分析及相邻含水层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涌水水源主要来自1煤层顶底板厚层砂岩含水层。
  • 摘要:通过对蒋家河煤矿两个采区首采工作面掘进和回采过程中淋、涌水情况的观测,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含水层和延安组砂岩含水层埋藏深,裂隙不甚发育,补给来源单一,导水性差,迳流滞缓,富水性微弱,对矿井开采威胁不大,是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白垩系洛河宜君组砂砾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富水性强,是矿井的间接充水含水层,随着矿井的开拓会造成较大的安全威胁,应该引起重视,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二采区“透水天窗”是矿井地下水比较容易进入的区域,需要提前制定科学可靠的防范措施。实际测量数据与地质勘查结果对比表明,一二采区首采工作面掘进和回采期间涌水均为延安组及直罗组地层含水,涌水量和涌水强度不是很大,可以采取及时安全的措施予以防治。但是采用大井法预计得到导水裂缝带波及不到白垩系含水层时二采区开采最大涌水量为225m3/h;导水裂缝带波及到白垩系含水层时二采区涌水量为2862m3/h,会造成较大的安全威胁,也是矿井在未来生产中需要切实防范的安全隐患。蒋家河煤矿的生产实践表明,采取合理的开采工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水措施,4#煤层可以实现富水层下安全开采,同时也为彬长矿区矿井防治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摘要:根据南屯煤矿下组煤水文地质情况,掌握-432水平的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下组煤-432含水层是第四系、侏罗系上统砂岩、第三层灰岩含水层对下组煤开采无影响;第十下灰岩含水层,4.03-6.53m,平均厚度5.21m,基本比较稳定。该含水层补给条件差,以静储量为主,富水性一般,是16上煤的直接顶板,是下组煤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煤层顶底板岩层是阻水的屏障,岩层越完整阻水的作用越大,-432水平水文地质边界断层西界马家楼断层和东界峰山断层为导水断层,北界黄浦断层为弱导水断层,下组煤主要可采煤层是16上和17煤,直接充水含水层是十下灰,间接充水含水层是十三灰、十四灰和奥灰,未来下组煤开采存在的水害隐患主要有顶板水害和底板水害。加强煤层底板突水评价与防治方法的研究。保证南屯煤矿后期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具有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 摘要:以淮南杨村矿为例,利用两次放水试验中水量与水位、水温动态变化曲线,结合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其变化特征,形成机理以及地下水动态特征深化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结果表明:水压突变是由于在井筒范围内渗透系数大,补给条件好导致;随着降落漏斗增大,影响范围内存在补给边界,其补给边界是井筒附近的导水裂隙或导水断层,这也是水流后期稳定的主要原因.
  • 摘要:通过对长城三号井田1905S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地表水、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孔隙潜水、新近系含水层砂砾岩水及奥陶系含水层石灰岩水对工作面开采没有影响,二叠系石盒子组合水层砂岩水、山西组合水层砂岩水对生产影响较小;太原组砂岩含水层是影响9煤层开采的主要含水层.采用"大井法"对1905S工作面的涌水量进行了预算,预计了工作面的正常涌水量为24m3/h,预算结果为工作面的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
  • 摘要:依据火石咀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矿井充水因素,依据4-2煤层开采状况计算了导水裂隙带高度和波及范围,认为4-2煤层开采厚度变化和工作面推进速度等因素造成了采空区冒落裂隙带范围扩大,导通了4-2煤层顶板以上的洛河组砂岩含水层,这是造成本矿井涌水量变大主要原依据新颁布的《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进行必要的水文地质补勘,进一步查明煤矿地质构造、矿井水文地质、采空区积水、封闭不良钻孔等隐蔽致灾地质因素,重点查明本矿井充水的水源和通道,提高矿井水文地质勘探程度;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总结经验,实施合理的矿井防治水方案,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总结本矿井4-2煤层开采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等因素对矿井涌水量大小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在井田4-2厚煤层区以及南部边缘地带开采时应留足保安煤柱,预防导水裂隙带范围扩大造成上部含水层的水涌人矿井的威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中防治水要求,井下采取防、堵、截、疏、排等防水安全措施,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逐步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利用井下长期水文观测孔及地面水文观测孔,掌握地下水动态,了解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预计矿井涌水量,为矿井防治水工作积累资料。
  • 摘要:详细介绍了基于MapGIS的山西数字煤田信息系统的数据中心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包括11个子系统,分工明确,相互协作,串联起完整的煤田勘查业务流程,涵盖了煤田地质从外业勘查,内业制图,工程设计,储量计算,成果数据公众服务等多个业务层面.系统开发完成后,已陆续在山西省煤炭地质局下属8个单位开始推广运行,实现了对全省范围内煤田地质及相关资料数据的有效管理,改变了过去资料缺乏集中有效的管理,无法有效共享的问题。完成了煤田地质数据管理与维护子系统研发,可面向系统管理人员提供原始数据、基础数据、成果资料及系统信息的维护管理。完成了煤田地质信息子系统研发,可面向各类用户提供对数字煤田及相关数据的二维、三维可视化处理和专业分析。完成了煤田地质信息共享与服务与社会化服务子系统研发,可面向广域网用户提供数字煤田咨询服务,大大扩大了数字煤田工作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积极进行成果推广应用:目前子系统煤田地质主流程信息系统、煤田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煤炭地质野外数据采集标准化录入系统已经开始试运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综合运用数据库、二维GIS、三维GIS、网络通讯等技术,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程度和可视化程度。将传统的单纯依靠手工绘图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的工作模式转换到以共享数据库建设和计算机自动成图上来,优化了工作流程,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 摘要:对国内含有悬浮物的矿井水净化处理技术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高河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及其特点以及采取的节水措施,根据水源情况以及矿井生产、生活用水的特点,按照“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用污排清”的原则,对矿并用水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利用。采取分质供水及废水处理复用等节水措施来安排矿井用水。有效的实现了供水与排水相结合,从而达到了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矿井水处理工程,同时担负着向矿区供应饮用水、中水,向矿井供应生产用水,向电厂,洗煤厂供应生产用水,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大,其处理技术在其他矿区应用,会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 摘要:通过分析祁东煤矿7130工作面开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和"三下"规程,提出工作面安全防水煤岩柱和防砂煤岩柱留设方案,对比分析两种开采方案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合理试采方案.7130工作面位于古冲洪积扇沉积区边缘或残坡积-漫滩沉积区内,松散层底部四含分布、厚度及富水性有较大差异,由西向东划分为第Ⅰ、Ⅱ、Ⅲ块段,四含厚度逐渐增大,富水性逐渐增大。结合“三下”规程和7130工作面实际情况,计算得第Ⅰ块段防水煤柱高度为80.5 m,防砂煤柱高31.5 m;第Ⅱ块段防水煤柱高度为80.5 m,防砂煤柱高35.0 m;第Ⅲ块段防水煤柱高度为91.0 m,防砂煤柱高35.0 m。根据工作面开采范围松散层特别是四含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从安全可靠性角度分析,第Ⅰ、Ⅱ块段可以留设防砂安全煤柱,第Ⅲ块段四含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从安全角度考虑,建议留设防水煤岩柱。工作面开采安全煤岩柱留设除根据“三下”规程外,还应充分考虑工作面上覆四含水文地质条件,研究成果为类似条件下松散层水害防治提供良好的借鉴。
  • 摘要:介绍了音频电穿透视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及资料处理,通过工程实例对煤矿的工作面进行了富水性探测,经论证,音频电透视法施工速度快,可以进行大范围勘查,收集的数据量大,能用于精细探查。矿井音频电透视法对采煤工作面内部的导含水构造及含水层的富水性探测的空间定位、范围控制的准确性及精度更高。音频电穿透视探测的是某个界面附近的电性异常,在深度的准确定位上还存在着发展空间。音频电穿透视是目前探测回采工作面内部及附近富水性、构造的一种有效的矿井物探手段,经论证探测效果两良好。
  • 摘要:通过对东峡煤矿急倾斜(55°~74°)特厚易燃煤层群走向长臂倾斜分层综放37200-1和37220-2工作面矿山压力现场监测研究,掌握了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围岩变形、破坏、运动(移)特征以及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及其特殊性,分析了回采工作面"支架—围岩"关系,探讨工作面支架的适应性, 工作面支架经历了老顶初次来压和多次周期来压,支架基本上完好,无损坏,工作正常。说明其结构形式和工作性能合理,能够适应该工作面的地质与生产技术条件,满足工作面各生产工序的要求,但支架设计用于此顶板条件下的工作阻力(初撑力、额定工作阻力)富裕量较大、支架重量较大,导致其工作阻力利用率偏低,调整有一定难度。支架存在主要问题是从操作上不能带压移架,导致拉架降架时支架的支撑力降至零,造成架顶上的破碎顶煤下滑,致使支架下滑倾倒。
  • 摘要:针对目前矿山岩矿层产状测定工具罗盘、挂罗盘测定岩矿层产状困难和测定值误差较大的问题,设计出测定值精度高于罗盘13~25倍的测定仪(尺),使用时只要有岩矿层层面线即可,克服了不好找岩矿层层面和岩矿层层面不规则等困难.此方法将原测取岩(矿)层产状必须在岩层层面上,改变为只有岩(矿)层层面线即可,克服了不好找岩(矿)层层面和岩(矿)层层面不规则及受施工振动影响等问题。罗盘只能测取16cm范围的产状,且受岩层面不规则影响,此方法可根据巷道大小制造不同尺长如KYC-2.O、KYC-2.5、KYC-3.0、KYC4.0、KYC-5.O等型号,能控制揭露范围产状,不受岩层面不规则限制,保证矿山揭露巷道测取产状的准确性。由于矿山测取产状旨在巷道,故此方法适宜矿山巷道,在矿山工作面意义不大,但精度高于罗盘13- 30倍。此仪(尺)可附计算机和微型打印机,型号可为KYC-2.0、KYC-2.5、KYC-3.0、KYC4.0、KYC-5.0A,使其直接输入计算机并打印输出结果。
  • 摘要:无线电波透视法,俗称坑透法,是根据电磁波在地下岩层中传播时,由于各种岩层和煤层的电性(电阻率P和介电常数)的不同,它们对电磁波的吸收不一致的原理,来探测待采工作面内的地质异常体,井下坑透法一般在两巷道间进行,发射点和接收点可布置在上巷、下巷等易于通行和干扰小的地段。井下观测方法为定点法,无线电波透视资料的解释方法有综合曲线法和成析层像法,一般采用的是综合曲线法,分析了陷落柱和断层在综合曲线上的异常特征,并进行了实例验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