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3年内共计13103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综合运输、交通运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05篇、会议论文1570篇、专利文献124520篇;相关期刊2234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山西建筑、城市道桥与防洪等; 相关会议503种,包括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2年年会暨第26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天津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论坛等;城市交通的相关文献由1609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炜、毛保华、杨涛等。

城市交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05 占比:7.69%

会议论文>

论文:1570 占比:1.15%

专利文献>

论文:124520 占比:91.16%

总计:136595篇

城市交通—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超; 李世杰; 张鹏; 尹浩为; 蔡宇航
    • 摘要: 为提升城市出行及停车供需匹配的效率,提出了一种面向出行系统最优配置的停车选择及泊位分配整合模型。构建考虑共享停车用户出行费用和非共享停车用户出行费用的停车选择均衡模型,并设计下降算法求解停车选择均衡模型;对共享停车用户,建立共享停车平台运营商、泊位供给者和泊位需求者综合泊位分配整数规划模型,出行选择模型与泊位分配模型之间通过共享停车泊位分配决策变量建立联系。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泊位分配模型对用户预约请求接受率达到83%,且模型能够高效应用于实际停车问题;出行用户更倾向于选择行驶距离和步行距离近的停车场,共享停车与非共享停车流量增速差距最大的停车请求规模既可以使运营商获得较高利润,又能够提高共享停车与非共享停车流量之间的平衡性。
    • 赵传林; 贺少松; 孙淑敏; 王钰涵
    • 摘要: 研究交通网络疏散问题的文献较多,但鲜有基于理性疏忽理论来分析交通网络疏散问题的。本文考虑疏散网络交通状态的随机性和出行者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性,将交通状态信息成本内生化,建立基于理性疏忽理论的疏散网络双层优化模型。上层以系统总疏散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将路段是否单行作为决策变量,下层建立基于理性疏忽理论的用户均衡模型。设计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与逐次平均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混合算法(DPSO-MSA),上层采用粒子群算法求解,将上层得到的单行策略传递给下层,下层模型采用MSA方法求解,将得到的路段交通量返回给上层。并通过算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最优单行策略要优于非单行策略和全单行策略,设计的算法可以快速识别疏散网络的关键路段。对于整个疏散系统而言,出行者获取的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研究结果可以为疏散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刘春禹; 刘永红; 罗霞; 朱颖
    • 摘要: 信号交叉口对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以及车辆的燃油消耗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提出一种在自动驾驶车辆和人工驾驶车辆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自动驾驶车辆的轨迹优化方法。基于交叉口信号灯的配时方案,构建车辆旅行时间估计模型,并以自动驾驶车辆燃油消耗最小以及通行效率最大为目标,构建自动驾驶车辆轨迹优化模型,对车辆进行动态轨迹规划和控制。车辆轨迹滚动优化模型采用高斯伪谱法进行离散化求解,并基于SUMO仿真平台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自动驾驶车辆可以通过优化自身控制变量影响人工驾驶车辆的运行状态,减少交通流的排队以及时走时停现象。本文提出的车辆轨迹优化方法对于降低车队整体燃油消耗、提升车队平均速度、缩短平均行程时间具有重要作用。
    • 郝妍熙; 刘戎阳; 胡华; 方勇; 刘志钢
    • 摘要: 行人和自行车混合行驶是一种常见的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方式,然而目前对于其混合流动力学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基于社会力模型,提出一种面向行人-自行车混合流的混合流社会力模型(MFSF)解析行人-自行车混合流的运动机理,修正了以往研究中的自行车模型,通过实际道路上行人和自行车混合流的观测数据校准模型,构建仿真平台,最后使用仿真平台重现单向道路中行人和骑行者的自组织现象。根据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流量-密度基本图的对比分析,验证了MFSF模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可以看出,MFSF模型可以再现行人和自行车混合流的自组织现象。当行人与骑车者的比例相同时,行人和骑车者的密度越低,骑车者的车道宽度变化就越小;当行人与自行车比例变化时,骑行者的比例越大,骑行者占用的道路越宽,且骑行者的车道宽度越不稳定;如果行人输入显著减少,则自行车者车道宽度显著增加。
    • 陈小红; 蓝秋雨
    • 摘要: 为解决混合交通流的不确定需求,合理描述不确定参数用以信号配时优化,本文提出交叉口信号控制配时参数区间优化模型。首先,以高峰时段5 min采集标段数据,构造交通量区间,修正Highway Capacity Manual 2010(HCM2010)饱和流率计算公式,估计混合交通饱和流率区间;其次,构建信号配时参数区间非线性多目标规划模型,并以交叉口服务水平为性能目标,利用区间序关系与区间可能度模型进行转换,采用多层嵌套遗传算法求解;最后,以北京市道路等级相差较大的两相位与三相位交叉路口高峰时段数据为例,验证信号配时区间优化模型,并运用VISSIM软件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所建模型可行、有效,且考虑饱和流率区间的信号配时区间优化模型更适合于关键相位饱和流率波动较大的两相位信号交叉口,机动车平均延误和交叉口通行能力较Webster方法分别优化了35.9%和14.9%。
    • 周航; 陈学武
    • 摘要: 为了深入掌握城市公交通勤者的活动和出行特征,提升既有公共交通刷卡数据与活动交易等数据的应用价值,提出活动出行链构建与特征提取方法.本文明确活动出行链应包括活动链标识、活动属性和出行属性3项类别的17个字段,通过对活动类型的更新、活动出行记录的填补与合并,得到活动出行链构建结果.同时,从日常活动和通勤出行2个角度,制定了公交通勤者活动出行特征分析的4层指标体系,包括活动频次、活动空间多边形面积、非工作活动习惯、通勤方式、公交/小汽车通勤时耗比等12个特征指标,并结合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进行指标提取方法阐述.通过南京样例数据的活动出行链构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部分指标提取结果示意,可知方法可行.活动出行特征指标提取结果,可为后续活动出行特征分析和公交相关设施优化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
    • 马铨(文/图); 缪永春(文/图)
    • 摘要: 昆明市二环快速系统作为城市快速路,建成投入使用后为群众跨区域出行提供了便利,有效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为保障城市交通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昆明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及市民出行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二环快速系统逐渐暴露出“快速不快”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其路网功能的整体发挥。为此,笔者结合当前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对昆明二环快速系统现状进行了调研,思考如何最大程度提升城市快速路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并提出意见建议。
    • 李冰; 王正辉; 马铭炜; 杨鸿宇; 冯悦
    • 摘要: 在充分分析典型四相位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前、后的行人流与右转车流冲突的前提下,以行人过街时间占有率和行人群到达分布作为分析指标,利用可插车间隙理论得出行人单向通行和双向通行条件下的右转车通行能力计算公式;根据行人流随机消散和集中消散的不同特征,应用随机分布理论推导出右转车穿越行人流的延误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比分析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前、后右转车通行能力和延误的变化值。结果表明,除了在少数行人流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行人二次过街的设置会小幅度减少右转车的延误;在其他大多数情况下,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后,右转车的通行能力将受到限制,延误增大,其中,平均通行能力降低了16.68%,平均延误时间增大了21%,所以,当右转车交通需求较大时,需同时考虑行人和右转车的交通运行状态,优化设计是否采用行人二次过街,避免右转车超出极限忍耐时间而增大与行人冲突的概率。
    • 摘要: 根据《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本刊自2022年第1期起对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进行调整,详见《城市交通》采编平台(https://csjt.cbpt.cnki.net)“投稿指南”栏目。常见著录格式示例如下。
    • 郑舒文; 姚雨昕; 张鹤鸣; 张一; 郑含蓓; 赵亮
    • 摘要: 满足儿童和家长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为儿童构建安全、舒适、趣味的街道空间,既是对儿童群体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也是城市存量更新、提质增效的基本要求。从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三个方面出发,采用调研访谈、GIS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市紫竹院街道南长河两岸片区道路空间进行儿童友好性调查评估。据此进行儿童友好型街道空间改造的方案设计,包括优化街道横断面、综合利用机会用地、布设儿童友好的街道设施、进行道路红线内外一体化设计等。最后,进一步提出儿童友好型街道空间的设计框架,为不同城市的街道空间改造提供技术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