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力模型

社会力模型

社会力模型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公路运输、安全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15038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二届中国虚拟现实大会、2011年中国自动化大会暨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及中国自动化学会五十周年会庆、第十七届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年会)暨TIEMS中国国家委员会第一届年会等;社会力模型的相关文献由63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弘、张蕊、纪庆革等。

社会力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5038 占比:99.90%

总计:215254篇

社会力模型—发文趋势图

社会力模型

-研究学者

  • 刘弘
  • 张蕊
  • 纪庆革
  • 万雪芬
  • 刘志钢
  • 史其信
  • 曹宁博
  • 朱前坤
  • 杜永峰
  • 杨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郝妍熙; 刘戎阳; 胡华; 方勇; 刘志钢
    • 摘要: 行人和自行车混合行驶是一种常见的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方式,然而目前对于其混合流动力学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基于社会力模型,提出一种面向行人-自行车混合流的混合流社会力模型(MFSF)解析行人-自行车混合流的运动机理,修正了以往研究中的自行车模型,通过实际道路上行人和自行车混合流的观测数据校准模型,构建仿真平台,最后使用仿真平台重现单向道路中行人和骑行者的自组织现象。根据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流量-密度基本图的对比分析,验证了MFSF模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可以看出,MFSF模型可以再现行人和自行车混合流的自组织现象。当行人与骑车者的比例相同时,行人和骑车者的密度越低,骑车者的车道宽度变化就越小;当行人与自行车比例变化时,骑行者的比例越大,骑行者占用的道路越宽,且骑行者的车道宽度越不稳定;如果行人输入显著减少,则自行车者车道宽度显著增加。
    • 林金城; 纪庆革; 钟圳伟
    • 摘要: 社会力模型是人群运动仿真中的经典模型,该模型将行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都通过“力”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简洁且易于解释,但是影响行人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原始社会力模型中自驱力和社会心理力的计算存在不足。为了使模型能够仿真出真实的运动过程,研究者们对社会力模型进行了改进。文中主要研究了人群疏散过程中的主体:行人。从行人特征和行人角色两个方面对行人进行建模,其中行人特征包括行人之间的亲疏关系、行人性格以及个体情绪,不同亲密程度的行人之间的干扰程度不同,而行人情绪也会影响行人的判断;行人角色方面考虑了领导者和普通行人,分析了不同行人角色对疏散过程的影响,领导者可以帮助普通行人疏散。通过人群自组织仿真实验,验证了改进模型能够仿真出真实的人群疏散状况,保留原模型的优势。同时,统计了4种仿真模型下人群的疏散效率和出口利用率,对实验数据中的均值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导致行人疏散时间过长的主要原因是寻找出口耗时过长以及出口利用率不平衡。一般情况下,行人特征和领导者角色对行人疏散效率有积极影响,行人特征可以加快行人聚集以及优化行人期望速度,而领导者角色在帮助行人寻找出口的基础上,平衡了行人对出口的利用,保证了各出口疏散人数基本相同。
    • 赵颖; 王宪杰; 奂瑾; 王兆毅; 张帆; 王希
    • 摘要: 地震发生时,其引发的下落碎片会影响人员疏散速度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但现有的研究通常未考虑地震诱发的下落碎片对人员逃生的影响。因此,综合考虑地震作用下人员恐慌心理和下落碎片覆盖率等因素,对传统社会力模型的参数进行修正,并对云南大学力行楼进行人员疏散可视化模拟,提出一种“先避难,后疏散”的疏散方案。模拟结果表明:在考虑这些因素的情况下,其结果更加符合现实中地震场景的人员疏散活动,所提疏散方案可以为灾害疏散演习和疏散路径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 孔令争; 张蕊; 杨明航; 杨明辉
    • 摘要: 社会力模型由于模型机制原因,在行人微观仿真时无法实现主动超越行为,现有模型改进研究可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主动超越,但未关注主动超越完整轨迹的实现和验证。以地铁车站通道内中低密度下的单向行人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人步行轨迹分析主动超越行为的轨迹和心理特征。据此通过前进力、换道力、边际力组合构成驱动力,改进社会力模型,实现主动超越,通过速度-密度基本图、超越轨迹及超越行为等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社会力模型在实现行人的主动超越行为的基础上,实现了行人返回超越前原始步行道的行为特征,可再现符合实际的行人主动超越轨迹。
    • 康元磊; 束展逸
    • 摘要: 基于MassMotion软件对青岛站地铁站进行客流疏散仿真建模,以社会力模型作为行人动力学模型,以最小成本模型作为行人路径选择的决策机制,研究地铁站内设施设备、拥挤度和出口选择方式对乘客疏散效率的影响,力图为乘客安全疏散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参照。研究结果表明,在未达地铁站内最大通行能力时,初始总乘客数对疏散时间影响较小;在达到地铁站最大通行能力时,初始总乘客数对疏散时间影响较大;在疏散前期关闭站厅层或站台层主要设备对疏散时间影响较小,而在疏散后期则会造成总疏散时间延误;乘客以等比例选择疏散出口会延长总疏散时间,但可降低站内最大密度以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
    • 韦欣欣
    • 摘要: 人行结构(如:人行天桥)的动力设计中,人致结构振动舒适度往往决定最终的结构设计方案。为满足舒适度要求,一般需要将结构振动水平控制在舒适度指标范围内。因此,在设计阶段,准确预测人致结构振动水平十分关键。为准确施加步行荷载,需要预先知道结构建成之后其上面活动的人群行为,如:行走路径和速度等。该文采用修正后的社会力模型,该模型能考虑不同的人群密度、所处地域、行走目的和方向,还能考虑行人到达结构的时间、初始位置、初始行走速度等的随机性。通过模拟一个典型桥面上的随机人群,展示了该模型的适用性。模拟结果表明:跟自由行走不同,人群中,行人的行走路径和速度因受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实时变化;行走路径不按直线路线;行走速度低于自由行走速度。相应地,人群作为一个整体,行人位置分布实时变化;人群平均速度也实时变化且低于自由行走速度,待人群稳定后,在稳定范围内波动。该文工作可为准确施加步行荷载提供思路。
    • 郑子泽; 郭江涛
    •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飞跃发展和人们对动画特效的迫切需求,人群建模引发了空前的研究热潮。人群运动建模和仿真已成为计算机图形学,安全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本文从人群运动仿真的意义出发,回顾了人群运动仿真的传统研究方法,并对常用传统模型的基本原理、优缺点以及相关应用进行了介绍。讨论了现阶段人群运动仿真的研究热点,包括现今极为火热的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新型仿真模型以及融入情绪传染的仿真方法。分析了人群运动仿真领域现阶段存在的不足,重点指出了当今对于情绪研究只重视情绪的感染方式而忽略了情绪差异下行人行为异质性的问题。最后,对人群仿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陈力; 杜彩肖; 姚萌; 王高洋; 梁博洋; 王敬瑜; 刘思琪; 李雨哲; 崔海航; 周敏
    • 摘要: 目的以典型的地铁站内行人出站过程为例,探究公共场所内微观人群运动对感染过程的影响。方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基于社会力模型,对行人出站过程中的感染传播情况进行模拟,验证相关防控措施的有效性。结果在研究参数设置和假设条件下,合理设置楼梯隔挡最多能够降低约23%的感染人数,增大行人间距最多能够降低约25%的感染人数,增大行人的移动速度最多能够降低约50%的感染人数。结论合理的隔挡设施以及较大的行人间距与期望速度能够降低感染人数,但出站总人数的增加会降低措施的有效性。
    • 毛清华; 余荣付; 毛承成
    • 摘要: 为提高多出口场景下行人疏散效率和精度,基于蝴蝶算法和社会力模型,提出一种新的应急疏散仿真路径规划方法。在原有社会力模型中,考虑距离出口远近及行人所处位置拥挤度对运动过程中期望速度的影响,引入速度调节因子,描述行人在疏散中的期望速度变化;针对蝴蝶算法中后期收敛速度慢和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提出自适应感知概率参数以增强局部搜索和全局搜索之间的平衡;在每轮迭代结束时引入迭代局部搜索策略,扰动局部最优解获得中间状态,并重新搜索上述中间状态得到全局最优解。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应急疏散仿真路径规划方法在多出口环境下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出口资源,提高疏散效率。
    • 刘启冉; 连静; 陈实; 范蓉
    • 摘要: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运动规划中预测周围交通态势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周围车辆间交互轨迹预测的运动规划算法.首先,针对结构化道路信息,构建改进社会力模型,对自动驾驶汽车周围的车辆行驶轨迹进行预测.其次,在Frenet坐标系下采样生成轨迹集合,将轨迹集合和预测轨迹投影到时空占用图上,计算投影点之间的最短距离进行碰撞检查,并结合加速度、曲率检查对轨迹进行筛选以得到候选轨迹.然后,构建代价函数对筛选过的候选轨迹进行评估得到最优运动轨迹.最后,不同行驶场景中的仿真结果表明,该运动规划算法能提前决策驾驶行为,规划出的速度曲线更加平稳,运动轨迹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行驶效率更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