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与瓦斯突出

煤与瓦斯突出

煤与瓦斯突出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3534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安全科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17篇、会议论文198篇、专利文献59807篇;相关期刊391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82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2015年安徽省煤炭学会通风安全专业委员会七届一次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大会等;煤与瓦斯突出的相关文献由5098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千庭、戴林超、赵旭生等。

煤与瓦斯突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17 占比:4.64%

会议论文>

论文:198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59807 占比:95.05%

总计:62922篇

煤与瓦斯突出—发文趋势图

煤与瓦斯突出

-研究学者

  • 胡千庭
  • 戴林超
  • 赵旭生
  • 文光才
  • 王波
  • 许江
  • 王恩元
  • 刘明举
  • 孙东玲
  • 刘延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韩颖; 吕帅; 张飞燕; 董博文
    • 摘要: 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是探索煤与瓦斯突出规律与特征,揭示其突出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理清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领域研究脉络及未来发展趋势,从煤样制备方法与制备装置、吸附气体种类、应力加载系统、突出诱导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5个方面入手,对国内外学者在物理模拟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以受力维数为分类指标,对数值模拟领域研究进展进行详细论述.分析可知,新型模拟装置研发、数据采集元件和相似材料研制,以及基于不同软件交叉、融通、互补的数值模拟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 许江; 魏仁忠; 程亮; 彭守建; 杨海林
    • 摘要: 为进一步认识煤与瓦斯突出后巷道内突出流体的运移传播规律以及突出灾害的防灾减灾机制,以大型物理模拟试验为主,研究了突出流体运动、煤粉堆积、冲击波阵面传播、静压和温度等多物理参数的动态响应特征,建立了突出流体运移模型,并着重分析了突出流体在弧形直角拐弯巷道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突出煤粉在巷道内堆积呈现出两头多中间少的分布特征,多数煤粉集中分布于拐弯后巷道;冲击波阵面的传播速度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演化趋势,气流速度快于煤-瓦斯两相流运移速度;巷道静压在单相气流阶段动态响应大,在煤-瓦斯两相流阶段骤降;空气压缩气流、瓦斯气流和煤-瓦斯两相流对静压的演化有着不同影响;在拐弯巷道运移过程中,空气压缩气流内有压缩波叠加现象使得波阵面传播速度加快以及静压升高,瓦斯气流和煤-瓦斯两相流受能量损失影响使得静压降低;巷道温度呈现出迅速下降后缓慢回升的趋势;近突出口区域温度受压缩做功影响,呈现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巷道内温度呈波动式上升分布状态,部分区域存在一个阻碍巷道温度降低的机制;弧形拐弯后形成一个低温气体聚集区,使得其温度下降量较大。
    • 高江涛
    • 摘要: 煤巷掘进过程中,为减少煤层瓦斯压力和含量,消除煤与瓦斯突出危险,避免各类瓦斯事故的发生,以左权阜生煤业典型的低透气高瓦斯松软煤层为例,根据水力冲孔卸压增透的机理,采用数值模拟软件确定了水力冲孔作用的有效影响半径,并将水力冲孔应用到工程实践中,从抽采效果、消突效果和掘进速度等角度说明了水力冲孔的效果。实践表明,水力冲孔的应用能有效减少煤层瓦斯压力和含量,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效果显著。
    • 张楠; 徐九洲; 邱黎明
    • 摘要: 为了解决薄煤层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困难的问题,分析了薄煤层中有效抽采区域分布特征:由于受薄煤层厚度的限制,瓦斯抽采有效区域在垂直方向的扩展受阻,更倾向于在水平方向延伸,导致水平方向的有效抽采半径远大于煤层厚度,有效抽采区域呈椭圆形分布,瓦斯渗流场主要集中在煤层走向和倾向上。根据该特征,指出基于本煤层抽采方式的中间巷掩护掘进消突技术能使抽采区域连成一片,更适用于薄煤层瓦斯抽采。分析了将中间巷掩护掘进消突技术应用于薄煤层中进行分块消突的优势和技术原理: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将上一工作面的回风巷作为下一工作面的进风巷;在进风巷向前施工瓦斯抽采钻孔,抽采范围覆盖并超前预定的中间巷20 m以上,通过瓦斯抽采消除中间巷的突出危险性;掘进中间巷;在中间巷向回风巷预定位置施工瓦斯抽采钻孔,抽采范围覆盖并超前预定的回风巷20 m以上,通过瓦斯抽采消除中间巷的突出危险性;最后对回风巷进行掘进,形成回采工作面。以某矿9305工作面薄煤层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抽采时间为10 d和30 d之间,有效抽采半径的增加幅度最大,随着抽采时间增加,有效抽采范围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小;钻孔间距为3 m时,两钻孔之间的有效抽采半径几乎相切,抽采效果最佳,抽采压力基本可以使大部分煤层瓦斯有效扩散、解析、被动抽采;对中间巷的瓦斯抽采有效降低了回风巷和递进中间巷区域之间的瓦斯压力。现场实测结果表明:9305工作面突出煤层中间巷掩护掘进的最优抽采钻孔间距为3 m,孔径为94 mm,有效抽采直径不超过5 m,钻孔深度为107 m;中间巷掩护掘进消突技术使得薄煤层瓦斯体积分数下降约70%,消突效果显著。
    • 徐恩宇; 李希建; 薛峰
    • 摘要: 为了更有效地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考虑煤层瓦斯压力、瓦斯放散初速度、煤的坚固性系数、煤的破坏类型和煤层孔隙率5个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与灰靶决策模型(GT)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评价模型,并通过贵州省的大良田煤矿(DLT)、清河煤矿(QH)、耳海煤矿(EH)、顺发煤矿(SF)、青松煤矿(QS)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煤的坚固性系数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最大,孔隙率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最小;EH煤矿和SF煤矿属于小的突出危险,DLT煤矿和QS煤矿属于一般突出危险,QH煤矿属于大的突出危险,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 摘要: 隐患,是指隐藏的祸患,即隐藏不露、潜伏的危险性大的事情或灾害;事故隐患,是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可归纳为21大类: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其他类隐患等。在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中,要注意检查以下较普遍存在的事故隐患。
    • 许江; 程亮; 彭守建; 周斌; 魏仁忠; 杨海林; 李奇贤
    • 摘要: 为充分认识煤与瓦斯突出冲击气流的形成机理及其传播特征,基于气-固耦合作用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试验结果,结合气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冲击气流的形成及其运移模型,并应用于煤与瓦斯突出冲击气流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煤层瓦斯压力和应力下降过程中皆存在阶段性平稳或回升现象,说明能量的释放是分阶段完成的;煤层应力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卸压区、应力集中区和过渡区,其中,最大主应力的下降量和下降百分比皆高于最小主应力;当煤层瓦斯压力为2.0 MPa时,巷道内冲击气流速度可超过300 m/s,煤粉流速度受气体曳力带动可达70 m/s;冲击气流速度远大于煤粉流速度,存在气流先行煤粉滞后的现象,由此将煤与瓦斯突出过程划分为单相气流阶段和煤-瓦斯两相流阶段;巷道断面冲击力呈现出不均匀的分布特征,其部分区域出现了冲击力陡增现象;随距离的增加,强冲击力有从断面中心向外部扩展的趋势;冲击气流的流动状态与煤层瓦斯压力、突出孔洞形貌特征有直接关联;冲击气流呈射流状,在射流中会周期性地出现膨胀波区和压缩波区,同时,射流截面会出现周期性的先扩大后缩小现象,从而导致射流边界上下起伏呈波纹状;在冲击气流运移过程中通过其速度演化可划分出高速射流区、平稳运移区和回流区,回流区内存在旋涡;冲击气流受膨胀-压缩波系的影响分别会在巷道内形成楔形真空区和锥形压缩区,其静压分别处于负压状态和正压状态。
    • 李燕; 南新元; 蔺万科
    • 摘要: 针对现有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方法存在准确率低与响应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灰狼算法(IGWO)优化SVM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采用灰色关联熵权法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程度,根据关联度排序提取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瓦斯放散初速度和开采深度作为煤与瓦斯突出主控因素,将其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并进行归一化处理;为改善传统灰狼算法(GWO)种群易陷入局部最优和寻优速度慢的缺陷,引入越界处理机制和嵌入莱维飞行的随机差分变异策略对GWO算法进行改进(即IGWO),有效提升了GWO的收敛精度与速度;采用IGWO对SVM的核心参数和惩罚参数进行优化,将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因素输入到IGWO-SVM中进行分类,并将其与实际测试集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实现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鲸鱼算法-支持向量机(WOA-SVM)、灰狼算法-支持向量机(GWO-SVM)和粒子群-支持向量机(PSO-SVM)的预测方法相比,基于IGWO-SVM的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在提高SVM运算效率的同时满足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要求,准确率达到96.67%,预测速度为5.58 s。
    • 曹运兴; 张海洋; 张震; 刘高峰
    • 摘要: 断层带是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主要地质单元。大量煤与瓦斯突出案例统计显示,对于正断层,发生在上盘的突出次数和强度明显大于下盘,但造成这一现象的地质机理研究不多,特别是正断层上盘的地应力场在采动前后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突出发生的控制机理尚未完全揭示。基于此,以河南焦作矿区中马村煤矿DF_(4)正断层为地质模型,应用FLAC^(3D)软件,模拟研究煤层埋深分别为660、800、1000 m,对应3种地应力场(σ_(1)最大主应力、σ_(H)最大水平主应力、σ_(h)最小水平主应力、σ_(v)垂向主应力)状态σ_(1)=σ_(H),σ_(1)=σ_(v),σ_(v)=σ_(H)=σ_(h)条件下,采动前和掘进工作面逼近断层面过程中正断层两盘的地应力场变化规律,探索地应力分布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作用。结果表明,未采动原始状态下正断层上盘的地应力值高于下盘;无论上盘巷道还是下盘巷道,在掘进工作面逼近断层过程中,断层上盘的地应力值总是高于下盘;特别是,在巷道掘进至断层面附近10 m时,原始地应力与采动应力在断层带发生积聚叠加,地应力值在断层上盘大幅度增高。采动前后地应力在正断层上盘集中升高,可能是导致正断层上盘更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决定性因素。此项研究可为预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 薛斌
    • 摘要: 采用RFPA;数值软件模拟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过程,研究了从断层下方(上、下盘)和煤层同一水平(上、下盘)进行掘进的两种情况。通过研究分析,突出未发生前,随巷道向前掘进,断层区域出现应力集中增大并发生破坏。断层破坏后,煤层受到拉、剪应力的共同作用也发生破坏,煤层瓦斯解析。由于应力和瓦斯压力的平衡被打破在瞬间发生了突出情况。若沿断层上盘掘进,过断层后,巷道上方煤层发生破坏,煤体发生的破坏更严重,随着巷道在煤层的掘进,上部煤层受力增大,引起断层上盘的破坏,进而发生更加严重的突出。而沿断层下盘掘进,煤体的破坏较少,当巷道掘进至断层附近时,瓦斯压力使破碎的煤块沿着断层破裂面压入掘进巷道进而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