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煤

构造煤

构造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532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地质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1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90354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煤、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贵州省第二届硕博论坛等;构造煤的相关文献由104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贵、姜波、桑树勋等。

构造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1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0354 占比:99.49%

总计:90819篇

构造煤—发文趋势图

构造煤

-研究学者

  • 张玉贵
  • 姜波
  • 桑树勋
  • 屈争辉
  • 曹丽文
  • 琚宜文
  • 周效志
  • 侯泉林
  • 刘世奇
  • 刘会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普; 张一; 孙泽源
    • 摘要: 为解决白坪煤矿低透气性构造软煤瓦斯抽采质量差的问题,理论分析了影响低透气性构造软煤瓦斯抽采效果的主控因素,提出了基于封孔工艺、"钻孔修复+二次卸压增透"的穿层钻孔瓦斯抽采成套工艺技术体系。通过优化封孔工艺、"钻孔修复+二次卸压增透"新工艺技术现场应用,使得瓦斯抽采平均浓度提高了约1.41~1.85倍,单孔平均瓦斯抽采量提高了约3.11~3.85倍,证实了该工艺技术在白坪煤矿低透气性且应力敏感性强的全层构造软煤瓦斯抽采中的优势,旨在为该类煤层瓦斯抽采新工艺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 王琳琳; 龙正江; 朱冠宇
    • 摘要: 选择四个不同变形程度的中阶煤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煤样的等温CH4吸附/解吸实验、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分析,研究了构造煤等温吸附/解吸性随煤变形程度的演化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机理。结果表明,构造煤等温CH4吸附和解吸曲线随压力升高均呈现先快速增大后逐渐稳定的变化趋势,符合I型等温线特征,且均满足Langmuir模型,Langmuir体积随煤变形程度的增强总体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吸附/解吸迟滞程度则规律性降低。随煤变形程度的增强,芳香层面网间距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单元延展度则逐渐增大,单元堆砌度和堆砌层数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煤晶核横向上的应力敏感性比纵向上强,受构造变形的控制更为明显;芳核C=C骨架呈明显增大趋势,芳环缩合程度较原生结构煤有所增高,而部分脂族类结构和C=O结构呈现规律性地降低。在构造煤变形过程中,煤芳构结构重排、大分子结构定向化程度升高、有序度增加,这种煤晶核短程有序性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煤对CH4分子的吸附作用力,同时构造应力主要通过影响大分子结构侧链和含氧官能团的变化控制其吸附性。
    • 张宁远; 姚素平
    • 摘要: 煤孔隙结构是煤层气勘探开发与煤矿安全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构造煤相比于原生结构煤非均质性强,是煤储层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NanoScope Analysis和Gwyddion分析软件,对脆性变形序列构造煤的孔隙结构和表面粗糙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整体上促进了脆性变形煤孔隙的发育,但不同脆性变形构造煤受构造作用影响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煤受构造作用影响的程度,脆性变形煤孔隙结构演化可划分为强弱2个阶段:弱脆性变形阶段(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片状煤—碎斑煤)构造作用对煤体的孔隙结构影响较小,平均孔数量缓慢增长,平均孔径缓慢减小,该阶段构造作用主要促进了100~200 nm大孔的发育;强脆性变形阶段(碎斑煤—碎粒煤—薄片煤)构造作用对煤体孔隙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平均孔数量迅速增长,平均孔径迅速减小,这一阶段构造作用主要促进了10~50 nm介孔和50~100 nm大孔的发育。这表明脆性变形构造煤孔隙结构并非简单的线性演变。不同脆性变形煤的算术平均粗糙度和均方根粗糙度参数分别为3.00~6.05 nm和3.94~7.62 nm,其中,弱脆性变形阶段粗糙度整体较高且无明显变化,而强脆性变形阶段粗糙度迅速降低。通过AFM剖面分析,建立了煤表面孔隙形态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的算术平均粗糙度模拟结果表明,大孔是煤表面粗糙度的主要贡献者,构造作用主要通过影响煤中的孔隙结构,进而影响煤的表面粗糙度。
    • 李伟; 钟艺; 郭敬杰; 蔡浩鑫; 李海滨; 花春雨
    • 摘要: 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严重制约了矿井的安全生产,不同类型煤颗粒在加载破碎特征反应了煤体结构、力学特性以及能量存储行为对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缺少煤颗粒的破碎特性研究。研究选取了原煤和构造煤颗粒,开展了不同粒径级配和应力条件下的侧限加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载过程依次分为滑移阶段、破碎阶段和压固阶段。在滑移阶段和破碎阶段构造煤抗变形能力均弱于原生煤,但是在压固阶段其应变硬化趋势明显强于原生煤。应力虽然会较大程度影响煤颗粒的相对破碎率,但是在压固阶段该影响较弱。加载过程中由于中粒径中部分煤颗粒结构不稳定,加载过后的煤颗粒存在明显粒径丢失现象。同时粒径级配也影响着煤颗粒的破碎,单一级配试样组中大粒径的试样相对破碎率更高,混合级配试样组的相对破碎率整体比单一级配的要低。相比于原生煤,构造煤的大、中粒径煤颗粒绝对破碎率更高,且破碎过程中更倾向于破碎成粒径更小的煤颗粒,构造煤颗粒破碎程度总高于原生煤。总体而言试验中构造煤颗粒应变硬化现象明显、破碎程度较高,甚至呈现流变特征,这是导致构造煤孔隙率小,渗透率更低的根本原因。且外界对构造煤颗粒输入的能量大都耗散在煤颗粒的摩擦、破碎以及塑性变形,因而储存在其本身的弹性能较低。
    • 孟召平; 张昆; 沈振
    • 摘要: 原生结构煤受构造应力破坏后形成不同类型煤体结构煤,其孔隙结构、吸附/解吸、扩散和渗透能力等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煤层气的赋存与产出。通过对沁水盆地赵庄井田3号煤层原生结构煤与构造煤样品进行甲烷等温吸附实验、低温液氮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分析了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的吸附-解吸性能及孔隙结构特征;应用单孔和双孔非稳态扩散模型,揭示了原生结构煤与构造煤中甲烷扩散的差异性及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中CH;的吸附量随煤体结构破坏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构造煤的解吸和扩散速率要好于原生结构煤。原生结构煤与构造煤的扩散系数均随压力的降低而减小,在整个扩散阶段构造煤的扩散系数高于原生结构煤。在高于5.0、1.5~5.0 MPa和低于1.5 MPa的压力区间,气体扩散主要发生在大孔、中孔和微孔中,分别对应于菲克型扩散、过渡型扩散和克努森型扩散。双孔扩散模型对于解吸数据的拟合度明显高于单孔扩散模拟结果;揭示了煤中气体扩散呈3个阶段变化规律,即:快速扩散阶段(S1),衰减阶段(S2)和缓慢扩散阶段(S3)。有效扩散系数与温度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温度越高有效扩散系数越大,但是到了低压阶段孔隙结构对煤中甲烷扩散性影响高于温度。该研究成果为构造煤区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铭杰; 卢守青; 司书芳; 王成凤; 杨梦华; 刘杰; 王圣程
    • 摘要: 为了分析构造煤与原生煤因孔隙结构不同而导致的内部瓦斯存储和运移所存在的差异性。结合低温液氮实验,分析2种煤样的孔隙特征参数与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发现破碎作用对原生煤和构造煤孔隙的破坏路径略有区别。对于原生煤,破碎作用先作用于较大孔隙,之后对微孔产生影响;而对于构造煤,破碎作用直接对较大孔隙和微孔隙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生煤孔隙表面越粗糙、微孔比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构造煤孔隙结构越复杂、微孔孔容越大,吸附能力越强。研究结果可为构造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提供研究基础。
    • 李文善; 张浩; 金智新
    • 摘要: 基于冷压成形理论,以密度和渗透率为指标,采用高压力循环加卸载的方法制取了压实程度同井下原位构造煤相近的型煤标样;基于该型煤标样,采用三轴压力机对原位构造煤的加载力学特性进行了对比测定,获得了煤体的应力应变特征、基础力学参数以及损伤破坏模式。测定结果表明:与原生煤相比,构造煤在峰后阶段应力跌落现象不明显,呈现出理想塑性特征;同时,弹性模量和黏聚力仅为原生煤的15.50%和26.50%,抗变形能力弱,力学强度低;此外,构造煤的颗粒集合体属性使得其峰后损伤模式和原生煤具有根本性不同,构造煤发生多重剪切损伤,损伤后的煤体呈现出粉化特征。
    • 赵健光; 王猛; 马如英; 阿斯亚·巴克; 高星月
    • 摘要: 煤与瓦斯突出地区基本都有构造煤的发育,构造煤的孔隙结构是瓦斯吸附、扩散和渗流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研究不同类型构造煤孔隙的发育特征,以青龙煤矿构造煤为研究对象,基于压汞法表征其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分形维数对孔隙进行定量表征,详细分析了青龙煤矿构造煤孔隙结构的复杂特征。结果表明:①构造煤类型主要有碎裂煤、片状煤、碎斑煤、鳞片煤和揉皱煤,孔隙发育微孔和大孔,不同类型的构造煤在显微尺度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脆性变形与韧性变形之间特征显著;②碎裂煤微孔和大孔孔隙形态以半封闭孔和开放孔为主;片状煤微孔和大孔孔隙均发育半封闭孔和开放孔;碎斑煤微孔和过渡孔孔隙形态以半封闭孔为主;鳞片煤微孔形态以半封闭孔为主,大孔孔隙形态以开放孔和细瓶颈孔为主;揉皱煤中微孔和大孔孔隙形态均以半封闭孔和细瓶颈孔为主;③当进汞压力处在低压段(0.01~0.69 MPa)时,在脆性变形阶段,分维值变化规律为碎斑煤>片状煤>碎裂煤,韧性变形阶段,分维值变化规律为揉皱煤>鳞片煤;当进汞压力处在高压段(0.31~8.84 MPa)时,脆性变形阶段碎裂煤分维值最大,韧性变形阶段揉皱煤的分维值高于鳞片煤。构造煤在高压段的分维值整体比低压段高,高压段下的煤体变形程度更复杂,渗流孔复杂程度高,孔隙结构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 张永利; 董毓斌; 涂钰滢; 刘婷; 马玉林
    • 摘要: 中国煤储层地质开采条件复杂,具有低压力、低渗透率、低饱和度以及含气量高等特点。众学者通过多种手段研究煤层气增产技术,实现了高速开采煤层气的目的,但由于对煤储层解吸渗流机理的不明确,未能实现大规模开采。通过温升实验,得到红外辐射下煤体温度变化规律,红外辐射功率越大,煤体升温速率越快,所能达到的温度也越高。分析得到煤体温度与红外辐射功率的关系式,该关系式为探究红外辐射下煤体的温升规律及后续的红外辐射下煤体的解吸-渗流实验提供参考。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辐射三轴加载实验系统开展煤体的解吸-渗流实验,该系统主要分为红外辐射子系统、三轴加载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分别以轴压、围压、孔隙压力及红外辐射功率为变量对煤体的渗透率进行系统性研究,解决了红外场、应力场和渗流场不能同时加载的难题。该实验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高、密封性好、压力范围大、数值稳定及参数可单独调控等特点。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红外辐射作用下煤体渗流实验,定量分析煤体解吸渗流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孔隙压力较低范围内,煤体渗透率随红外辐射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渗透率最大增加45%。在相同孔隙压力条件下,低围压状态下煤体的渗透率普遍高于高围压状态下煤体的渗透率。推导得出煤体渗透率与红外辐射功率关系式,并对关系式中孔隙率相关参数k 0及热膨胀相关参数b进行分析,在红外辐射影响下,孔隙率相关参数随围压的增加而下降,煤体热膨胀相关参数在孔隙压一定时,随围压的增加变化范围在0.0045~0.0030。对红外辐射作用下煤体渗透率损失率进行分析,低孔隙压力条件下,煤体渗透率损失率随红外辐射功率的增加整体呈减小趋势。考虑红外辐射功率敏感性,在孔隙压力一定的条件下,煤体红外辐射功率敏感系数与红外辐射功率呈正相关。在孔隙压力不同的条件下,煤体红外辐射功率敏感性存在差异,说明红外辐射功率敏感系数不仅与红外辐射功率有关,更是孔隙压力与围压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红外辐射作用下煤体渗透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红外辐射功率与渗透率的关系式及影响参数。
    • 王永祥; 田畅; 马玉龙; 马勤雨; 翟雷; 王川
    • 摘要: 为了分析余吾煤业原煤和构造煤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比研究了原煤和构造煤样品表面元素碳、氧、氮元素的结构归属和相对含量,获得了样品的结构特征差异。碳结构主要以C-H和C-C形式存在,氧元素以C-O、C=O和COO-形式存在,N-5和N-6是主要的氮结构表现形式。与原煤相比,构造煤的表面元素表现为碳元素含量增加、氧元素含量减少及氮元素含量不变,体现了应力作用下煤体含氧官能团含量减少、煤化程度升高以及对氮元素含量影响较小的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