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矿业工程>深部煤炭开采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坛
深部煤炭开采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坛

深部煤炭开采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安徽淮南
  • 出版时间: 2014-08-16

主办单位: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工程院

会议文集:深部煤炭开采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以羊东井田开采过程中发生的煤与瓦斯突出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的特征及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瓦斯因素、地质构造因素和开采因素等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羊东井田的煤与瓦斯突出为压出性质,区别于其他突出矿井;除了瓦斯因素外,构造应力是羊东井田产生压出的重要因素.研究成果对类似矿井异常瓦斯动力灾害机理分析及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 摘要:煤岩冲击动力灾害是煤矿深部开采面临的重大灾害之一.论述了煤岩冲击动力灾害预测预报的难度在于煤岩应力状态及冲击临界不能准确测定、煤岩结构存在隐蔽性、开采环境应力扰动的随机性、煤岩破坏不一定为冲击破坏等.试验和理论研究表明煤岩受载直至冲击破坏全过程伴随有电磁辐射、声发射等地球物理现象.这些地球物理参量的变化与煤岩受载应力状态存在耦合关系,可综合反映煤岩受载状态及其达到冲击临界的难易程度,通过对煤岩受载过程的力学及物理量的连续监测,可较为准确地进行煤岩冲击危险预警.通过分析研究各种监测预警技术的时空适应性及精度,建立了时空连续监测预警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煤岩冲击动力灾害较为可靠的监测预警.
  • 摘要:煤岩体应力及分布是巷道支护设计、矿压分析、巷道维护和预警动力灾害的重要依据.针对煤岩体应力监测存在的传感器与煤岩体耦合性差、方向性差、测值偏低且不能真实反映应力大小及其变化等问题,发明了煤岩体应力监测系统及方法,并在不同类型煤矿及工作面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适应于完整和破碎煤岩体,能进行单向、双向和三向应力实时监测,能实时反映煤岩体应力的大小及变化规律,可应用于应力分布、应力集中带位置、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措施效果评价及检验等.
  • 摘要: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机械化开采率的提高,瓦斯带来的安全隐患增多,煤炭机电设备的防爆性能亟待提高.通过对井下柴油机格栅式进排气阻火器隔爆性能的试验研究,并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厚重金属防爆电控箱、电控柜结构进行防爆装置的分析和试验,利用可燃气体在爆炸传播过程中的自由基被阻火材料捕捉并熄灭的原理特性,采用质地均匀、耐高温、具有良好透气性的柔性耐火纤维材料替代陶瓷珠球、格栅式机械阻火器进行防爆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具有良好透气性的耐火纤维与多层软质网状结构的不锈钢材料组合的阻火器,不仅具有良好的阻火性能,并具有质量轻、耐锈蚀、安装方便等特点.
  • 摘要:本文在测定构造煤的坚固性系数f值实验的基础上,对煤体破碎后的块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理论证明.结果表明,机械破碎煤样的块度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块度分布分维数Ds与落锤次数n、坚固性系数f之间存在着确定关系,分维值Ds是构造煤破碎程度与坚固性程度的恰当度量.Ds可以作为划分构造煤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 摘要:为了保证九龙煤矿二水平大巷的长期安全稳定,对巷道进行了巷帮二次注浆加固支护.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二次注浆加固时效性和二次注浆加固支护前后围岩变形、塑性区分布、锚索受力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巷帮二次注浆加固支护后,巷道整体变形量、围岩塑性区范围明显减小,锚索轴力未达到屈服状态,有效解决了千米深井软岩巷道支护问题;初次支护后15天进行二次注浆加固,巷道两帮移近量较初次支护减小60%,顶底移近量减小近40%,最大程度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是最佳二次注浆支护时机,并且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矿压观测结果相吻合.
  •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防爆探地雷达在煤矿井下精细探测陷落柱的技术方法,并分析了可行性.在理论研究阶段,使用数值正演模拟方法,研究陷落柱在雷达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在实际探测中,通过井下复杂环境观测系统的布设,精确还原陷落柱空间分布形态;在处理解释中,综合分析矿井干扰类型,采取多种方法处理压制干扰信号,取得较好的探测效果.研究表明,在矿井复杂条件下,使用防爆探地雷达可实现对陷落柱的精细探测.
  • 摘要:中空注浆锚索是集端锚和全长注浆锚固为一体的新的联合支护形式,和现有的锚索钻机配套,施工快速方便,注浆效率高。通过预应力端锚可防止围岩在裸露初期的过渡变形。结合全长注浆锚固,提高了锚固体围岩本身的承载能力,把载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锚固段,改善了锚固段应力集中状况,对巷道的长效锚固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种锚索在应力状态上属于载荷分散型锚索,分散了锚固段的集中应力,改善了对围岩支护效果。同时,较好地解决了锚索注浆问题,特制异径托盘可有效地阻止浆液流出,起到了封孑L作用。采用中空注浆锚索加固巷道两帮和顶板,减小了围岩的松动破裂范围,提高了护巷煤柱和顶板的稳定性。同时,锚固顶板的厚岩梁结构的力学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加了巷道抵抗动载的能力。该种锚索通过全长锚固解决了锚索腐蚀的问题,防止了因腐蚀造成的应力损失和承载力降低,可进行永久支护。
  • 摘要: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技术广泛应用于深井高瓦斯煤层群安全开采中,然而却存在着瓦斯流量和浓度偏低以及钻孔稳定性差的问题.基于淮南矿业集团深井卸压瓦斯治理实践,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钻孔压剪失稳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钻孔在非均匀应力环境中易发生挤压型失稳,岩层层间滑移易导致钻孔发生剪切失稳,采用厚壁套管、柔性充填、危险层位扩孔让压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钻孔稳定性.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超前留巷强化钻孔瓦斯抽采技术与保护层高位回风巷强化钻孔瓦斯抽采技术,并在朱集矿1111(1)工作面与1112(1)工作面进行了瓦斯抽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强化钻孔的抽采效果及钻孔稳定性显著优于普通抽采钻孔,单孔最大瓦斯抽采流量达8.1m3/min,有效抽采距离达150m以上,有效地控制了工作面回风瓦斯浓度,实现了卸压瓦斯的高效抽采.
  • 摘要:双鸭山矿区近年来开采深度增加,导致冲击矿压与瓦斯事故频发,对矿区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选取该矿区典型矿井集贤煤矿,通过井下和室内实验,测定了该矿西二采区一片工作面煤层和顶板的冲击倾向性及煤层瓦斯基础参数,并以此为依据,研究采用多种综合治理技术对冲击矿压及瓦斯灾害进行了防治试验,运用多种手段对实施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西二采区一片工作面煤层为弱冲击倾向,顶板岩层为无冲击倾向,且煤层属于Ⅲ类强烈破坏煤,煤层瓦斯含量较高,瓦斯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采取卸压解危和瓦斯抽采措施后,煤层和顶板裂隙发育较好,应力得到充分释放,工作面瓦斯浓度保持在较低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抽采效果,有效遏制了冲击矿压与瓦斯事故的发生.
  • 摘要:根据潘二煤矿深部近距离煤层群8煤和6煤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设计并开展了下行卸压开采三维数值模拟和二维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系统分析了8煤和6煤开采采动应力、岩层运移及煤柱对采动应力演化的影响规律.试验分析获得了8煤留设煤柱开采和6煤连续开采过程中覆岩运移、支承压力分布和顶板来压特征及煤柱对矿压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不规则煤柱引起的残余支承压力与采动支承压力的叠加是导致工作面片帮、冒顶严重的关键因素,揭示了下行卸压开采不规则煤柱对采动应力裂隙场演化的作用机理.为下煤层工作面围岩稳定性控制和连续回采研究的卸压开采采场参数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采动高应力演化为主导作用的煤岩动力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通过两类岩体结构的物理模型试验,采用炸药和静载共同作用的加载模式,在室内研究了巷道冲击地压破坏的作用机理.第一类试验模拟层状岩体结构,第二类模拟小块状岩体结构.模型体分别采用160cm×130cm×40cm和160cm×160cm×40cm,硐室为直墙拱形.模型试验中先施加静压力,竖直压力为相似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侧压系数为1/3.在静压力下开挖硐室,之后计划施加3次爆炸荷载,其TNT的装药量分别为10g、15g和20g.有3组试验在第3次爆炸荷载作用后模型体局部快速破坏,1组试验在2次爆炸荷载施加后经过一段时间出现静力作用下的破坏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层状岩体结构的模型试验条件下,破坏主要表现为硐壁表面有薄层材料振落,而在小块状岩体结构的模型试验条件下,破坏表现为从爆心到硐壁出现较大塌落空腔,类似于实际冲击破坏特征.
  • 摘要:从形成机理上分析研究了岩体物理力学性质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分析研究了岩体在上覆荷载增加和持续加载过程中其内部结构的地质演变过程及其耗散能与弹性储存能形成机理,认为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有从固体力学属性向流塑态力学属性转化的趋势,且岩体发生力学性质转化的临界深度与岩体本身的抗压强度及上覆岩体的物理性质有关.在深部煤岩体中存在着强大的弹性储能能量场及其能量场梯度,煤层开采形成的零位能量边界,会造成煤岩体中剧烈的储能能量场梯度,能量场梯度的再平衡调整是诱发多种矿井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由于深层地下水流,煤层瓦斯等在煤岩层应力平衡、应力传递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任何一种灾害发生时,都会在煤岩体中产生强烈的能量场扰动,进而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提出了以能量场控制与调节为指导思想的多种地质灾害耦合控制思路.该研究成果对深部煤炭资源开发及其他深部采矿工程活动的安全条件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针对深部矿井超高地应力作用下,岩石巷道围岩整体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局部破坏严重的巷道支护难题,以埋深大于1200m的大倾角、复合岩层、穿层巷道为工程背景,在进行系统地质力学测试、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支护形式选取与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深井大倾角岩巷围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根据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井下类似巷道围岩破坏特征分析,提出深井大倾角岩巷全断面强力复合支护与巷道关键部位强化支护的设计理念.通过采用新型高刚度强力护表构件、全长高预应力注浆锚索、底板锚注一体式注浆锚索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复合岩层巷道围岩"全断面强力锚网支护与注浆加固为一体"的综合围岩控制,降低了深部岩巷服务期间的综合维护成本.
  • 摘要:深井煤岩动力灾害的防治理论及其技术一直是煤矿安全开采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但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基于目前我国煤矿深部开采面临的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巷道围岩大流变、承压水开采等重大灾害,聚焦煤与瓦斯突出以及冲击地压,借鉴煤与瓦斯共采的卸压开采的机理,提出了卸压开采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以及冲击地压的机制,展望了深部动力灾害控制的研究方向.
  • 摘要:以淮南矿区潘一东煤矿-848m1242(1)运顺底板巷为工程实例,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了深部构造应力区巷道围岩破裂变形规律,针对性提出"分步联合支护"的设计方案,即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高强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锚索完成一次支护,以U型钢支架辅助注浆进行二次强化支护.现场支护试验表明,构造应力区巷道采用"分步联合支护"的方法,有效应对了深部构造应力区巷道的围岩活动特点,对巷道变形控制效果十分明显.
  • 摘要:煤层瓦斯突出危险区与煤层的赋存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小构造、煤层厚度突变、瓦斯富集区、煤体结构等四个地质因素关系密切.由于我国含煤地层经受多起改造作用,含煤地层赋存状况复杂,通过横向上高密度的地震探测技术,有利于提高地下地质情况的掌握程度.这里总结分析了地震探测技术预测上述四个地质因素的关键技术.针对小构造提出了一种快速精细解释方法,即通过层位自动追踪确定构造发育区,通过地震双属性解释技术提高构造解释精度和效率;针对煤层厚度预测,基于楔形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了厚度变化与地震振幅属性的关系,指出在四分之一波长范围内,随着厚度增大,地震振幅属性主要是负相关关系;针对瓦斯富集区,建立了煤层含气量与AVO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实现了地震AVO属性对煤层含气量的预测;针对构造煤分布,基于波阻抗平均方程,提出并建立了煤层波阻抗分层处理、测井资料分析构造煤波阻抗及圈定构造煤分布的方法.
  • 摘要:以淮南矿区地面瓦斯抽采工程实践取得的大量资料为基础,结合物探测井和透孔成果,分析了保护层开采条件下地面瓦斯抽采井井孔破坏特征、井孔受力与破坏形式及井孔破坏的影响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采动影响下地面瓦斯抽采井破坏以错断和变形为主,主要发生在松散层下部厚黏土层内部和基岩段中上部的软硬性交界面;岩层的层间滑移、非均布挤压和离层是造成地面瓦斯抽采井破坏的根本原因,层面的滑移规律和岩层力学特性是井孔受力、变形、破坏的关键因素,地质条件在垂向上决定了井孔破断的位置和井孔破坏的方式,岩层厚度、岩性组合及水文地质条件对于剪切破坏、轴向拉压破坏发生程度和位置具有控制作用,高煤炭生产强度是引起岩移破坏井孔的直接原因.在保护层开采条件下寻找采动岩移引起地面抽采井破坏的低危险区,合理布置抽采钻孔,可减轻采动对钻井的破坏作用.
  • 摘要:本文对处于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隧道,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模拟全断面一次快速开挖,以研究硐壁瞬时失去原有岩体的支承,是否会产生卸载应力波以及其在岩体内的传播过程,以及突然卸载后,巷道周围岩体的破坏形态。研究表明:对圆形巷道突然卸掉原岩对硐壁的支撑力,不会对硐壁造成冲击,围岩内未产生拉伸波动现象,没有产生应力冲击波在模型体传播的现象;巷道围岩不会产生破坏,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内缩变形;但会引起径向应变和环向应变的动态快速变化,并急剧趋于平稳.测得的动态环向应变值为压应变,动态径向应变值为拉应变.随着距硐壁距离的增大,环向压应变绝对值和径向拉应变值快速减小,但拉应变值衰减速度快于压应变的衰减速度.
  • 摘要:为了研究含瓦斯煤在流—固耦合作用下瓦斯渗流规律,将基于多孔介质的有效应力原理引入含瓦斯煤岩的变形控制方程;考虑到煤岩骨架、气体的可压缩性,推导出了煤岩孔隙率、渗透率动态变化方程;根据质量守恒方程、达西渗流原理,并考虑瓦斯气体渗流中的滑脱效应,得到了改进的瓦斯渗流方程.以上方程就构成了含瓦斯煤岩流—固耦合渗流控制方程.采用多场耦合数值分析软件对瓦斯钻孔抽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瓦斯压力、孔隙率以及渗透率的动态变化曲线,同时还分析了钻孔抽放压力、抽放时间、钻孔半径对突出煤岩内部瓦斯压力分布的影响.本文研究所得结论对深部开采条件下瓦斯灾害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
  • 摘要:利用FLAC软件对中兴矿1205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再现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垮落破断和应力应变场动态发展全过程.结果表明:竖向位移场均呈现不均匀沉降状态分布;采前不同倍采高处的位移下沉基本一致,采后不同倍采高的位移下沉不均匀性加剧.工作面顶板以上10倍采高处,横向裂隙发育最剧烈,属于高瓦斯富集区域.比较走向不同位置的位移,随工作面推进,不同倍采高时,得出累计开采200m时,距切眼沿走向方向的100m以内属卸压范围.随着采高增加裂隙发育程度也逐渐变小,在采动上部至少15倍采高(顶板以上60m)以内属垂向卸压范围.
  • 摘要:针对深井高瓦斯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群消突和首采层开采卸压瓦斯治理难题,本文以谢桥煤矿11426工作面开采为例,设计首采中间层无煤柱开采、实现上下突出煤层均消突的技术方案,研究了Y形通风工作面采空区瓦斯及风压分布规律,结合煤层群开采巷道布置条件,创新提出并实施留巷侧井下暗立眼回风阶段留巷Y形通风技术,强化留巷墙体封闭和留巷采空侧回风立眼封闭等卸压瓦斯抽采技术,实现了深井煤层群首采层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和邻近突出煤层的全面消突.11426工作面回采期间,绝对瓦斯涌出量最大47.67m3/min,工作面瓦斯抽采率高达65%以上,研究成果为今后类似深井煤层群开采的卸压瓦斯抽采和治理提供技术指导.
  • 摘要:结合对淮南矿业(集团)公司顾桥煤矿-780m水平南翼胶带机大巷施工遇顾桂地质异常体时围岩所表现出的特殊地质与工程特征分析,考虑注浆位置、注浆范围与围岩承载特性相适应,指明了耦合注浆的内涵.基于FLAC3D阐明了耦合注浆围岩控制机制,得出:同样的注浆厚度,注浆深度越小,围岩控制效果越好;同样的注浆起始位置,注浆的范围越大,围岩控制效果越好;应力峰值至巷道表面围岩注浆可以有效地抑制塑性区的发育,破裂区注浆可以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量.针对大型地质异常体极不稳定围岩注浆治理工程,提出采用"整体注浆—区域注浆—局部注浆"耦合注浆的方法,对围岩实施联合控制;给出了耦合注浆技术中各注浆环节的最优注浆范围确定方法,得出整体注浆的范围应大于2倍的峰值深度,区域注浆和局部注浆范围可由围岩弹塑性力学求解确定.采用耦合注浆理念,联合运用地面预注浆、超前预注浆和短注短掘技术,在顾桂地质异常体内施工巷道的工程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围岩注浆控制效果.
  • 摘要:本文分析了井下采掘工作面热害来源,建立了煤巷、岩巷调热圈及修正炮眼温度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淮南矿区地热成因及分布规律.建立了综采面风温预测的理论模型,采用计算机软件对采面及进、回风巷道风温进行了全面、分水平的计算预测.采用等效温度,制定了井下热害环境评价分级标准,对我国矿井降温技术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通过分析国内外矿井降温工程实践,得出矿井降温工程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地优化矿井降温技术.
  • 摘要:为分析地应力对煤巷掘进突出的影响机制,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分析了原岩应力分布及采掘进尺对巷道端头地应力分布及演化的影响.各向应力相等时,在巷道端头2m附近产生应力集中,一次掘进2m时应力变化最大;当各向应力不相等,且最大应力垂直于巷道轴线方向时,在巷道端头3m位置发生应力集中,应力集中系数约1.4,降低了沿巷道轴线方向透气性,阻碍瓦斯流动,巷道一次掘进3m时应力变化最大,巷道端头应力变化越大,能量释放越多越快,导致冲击越强,突出危险性也越大;而当最大应力沿巷道轴线方向时,在巷道前方不发生应力集中,随着一次进尺的增大,巷道端头应力变化也越大,越不易稳定,从而容易诱发延期突出.最终得出当巷道沿最大应力方向掘进,且一次掘进尺寸小于1m时比较安全,研究结果为突出矿井从设计角度进行防突起到指导作用.
  • 摘要:本文从煤的孔隙结构与容渗性,煤层瓦斯储运机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准备、启动、发展和终止及循环过程分析与数值模拟,全面分析了穿层钻孔的注气保压、集聚气体能量、完成突出准备的机理;瞬间释放注气压力,促成瓦斯压力梯度激发煤与瓦斯突出的启动机理;由瓦斯压力梯度初始破坏煤体后,形成瓦斯压力梯度、地应力梯度及重力共同作用的煤体破坏波发展机理;破坏煤体和瓦斯通过穿层钻孔的喷流动力过程及其与煤体破坏波发展之间的耦合及控制机制,即突出终止与循环机理.论证了激发与控制穿层钻孔煤和瓦斯突出的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技术可行性.
  • 摘要:在煤炭的深部开采过程中,煤矿井下面临更为严重的热动力灾害威胁.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地温增高导致煤的自然发火期缩短,加之因矿压增大,使得煤更易破碎,煤自燃灾害将更加突出.深部开采中瓦斯涌出量大幅增加,通风系统也更为复杂,瓦斯燃烧与爆炸事故的发生概率及危害性增大.本文分析了深部煤炭开采中的煤、瓦斯发生热动力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发生条件,提出了去除或减少可燃物、控制点火源、减少漏风、提高通风系统可靠性、采用高效阻化防火材料等防治热动力灾害的对策.
  • 摘要:针对煤矿深部软弱围岩地应力难以测量的技术难题,基于深部围岩在高应力作用下具有强流变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地应力测试新方法——流变应力恢复法地应力测试技术.该方法的提出给予如下假设:在深部巷道软弱围岩中钻孔埋设岩石压力传感器,由于围岩的强流变特性,传感器附近围岩的应力会随时间逐渐恢复,传感器感受到的应力随时间逐渐上升并最终趋于稳定,可以根据传感器的实测应力来分析围岩的初始应力状态和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的演化.该方法的分析原理是:在巷道围岩的钻孔中某一点,在位于两个完全不同轴的直角坐标系oxyz和o'x'y'z'上放置两个三向岩石压力传感器A和B,通过实测可以得出测点处位于oxyz和o'x'y'z'两个坐标系中的六个正应力分量σx,σy,σz和σ'x,σ'y,σ'z,在已知oxyz和o'x'y'z'坐标轴方向余弦的条件下,即可通过应力分析的转轴公式求解得出该测点处位于oxyz和o'x'y'z'两个坐标系中的六个剪应力分量τxy,τyz,τzx和τ'xy,τ'yz,τ'zx,从而确定该测点的应力状态.该方法不需要对岩体的力学性质做出任何假定,也不需要知道被测岩体的本构关系,仅需在测点处放置两个完全不同轴的三向压应力测试传感器,通过应力分析的坐标转换公式求解同一点两个完全不同轴坐标系的六个剪应力分量,从而严密确定一点的应力状态.基于该方法的原理,发明了三向岩石压力传感器、现场测试的孔内推送定位装置和注浆固定材料技术.采用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向岩石压力传感器埋入浆体介质后的嵌入效应及其自身的感知性能,建立了三向岩石压力传感器实测应力与浆体介质初始应力状态之间的数学关系.该方法获得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和澳大利亚国际发明专利.
  • 摘要:本文以潘一东煤矿1252(1)工作面为例,针对深井煤层群首采层开采卸压瓦斯涌出量大的特点,基于通风形式与抽采来源,优选卸压瓦斯技术和方法,提出了阶段性留巷Y形通风方式,基于首采层采场应力演化特征,结合卸压煤层底板巷、地面钻井、留巷埋管尾抽、高位钻孔等方法,优化卸压瓦斯抽采技术,总结分析了各种瓦斯抽采方法的效果及特点.1252(1)工作面回采期间,绝对瓦斯涌出总量最高达130.2m3/min,平均为100.1m3/min,采用卸压瓦斯抽采与综合治理技术后,工作面瓦斯抽采总量平均达88.9m3/min,平均瓦斯抽采率达88.3%,回风瓦斯浓度低于0.6%,平均为0.4%,工作面日产煤量最高达4505t,平均日产量3016t,累计抽采瓦斯量约3833.32万m3,实现了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首采层安全高效回采.研究成果为瓦斯治理技术优选及类似条件工作面瓦斯治理提供技术指导.
  • 摘要:基于煤与瓦斯动力灾害发生能量差异及属性分类,对口孜东千米深井首采区特厚13-1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危险属性类别进行了鉴定,同时对该矿13-1煤层首采111303综采面采前动力危险进行了区域预测,按照"区域措施先行、局部措施补充"原则试验了"瓦斯预抽达标、注水降冲有效"的复合区域措施及支架工作阻力在线监测、钻屑法工作面动力危险预测、强化支护、控制回采速度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高地应力主导型动力灾害,其成果对类似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针对矿山开采过程中所揭露的"地质异常体(含陷落柱)"突水致灾问题,以其形成地质背景为嵌入点,通过沉积史、构造史、古岩溶形成条件以及地下水流作用等方面分析,从宏观到局部描述了其在淮南煤田中形成与演化过程,重点探讨它在南部与中部水文地质单元中成因模式,最后,从地下水流动系统、古地貌与构造控水规律、综合地质勘探、地下水动态等方面探讨其综合预测方法.以上对于进一步理清"地质异常体"形成过程,并为矿山深部灰岩水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指导性.
  • 摘要:本文利用深部煤炭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巷道围岩破裂机理与支护技术模拟试验系统”,对深部巷道围岩中是否存在分区破裂化现象,什么情况下存在以及什么情况下不存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最大荷载平行于硐室轴线情况下的高地应力环境下,硐室围岩的受力变形和破坏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先加载,再开硐,再超载"的条件下,首次得到了硐室围岩体内的应变场分布规律和周围产生的分区破裂化现象.测试结果表明:拱顶部位、侧墙部位和底板下部围岩内的径向应变均为拉应变,这是造成这种受力条件下硐周出现环状裂缝的根本原因;硐室的破坏是自底板开始,然后向侧墙和拱顶部位依次发展;整个硐室未见明显变形,硐室底板、侧墙及拱部围岩均产生环状裂缝,处于破坏状态;底板裂缝范围大,割裂体宽度也大;拱部裂缝范围小,割裂体宽度较大,裂缝少;侧墙部位裂缝范围距中,割裂体宽度较小,宽度分布较为均匀.试验证明,无论硐室围岩应力场是开硐前施加还是开硐后施加的,只有在最大压力平行于巷道轴线条件下,才能在硐室周围岩体内产生环形、分层断裂形态.
  • 摘要:煤层深部开采条件下,煤层埋藏深,构造掌控性差,地下水压力大,水源补给范围广,工作面常受到底板高承压水害威胁,使得深部高承压突水灾害的防治成为一个较难的课题.作者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500m深的一掘进巷道发生的730m3/h断层突水事故为例,介绍了在出水巷道内精心设计一座带预埋排水管路的挡水闸墙,通过闸墙材料、强度与施工方法的设计,实现自由控放疏排矿井突水的方法.该方法既利用了水的静压作用给生产工作面供水,又控制了突水灾害的负面影响,更多地暴露水文地质条件,实现了水害防治、水资源利用及成本节约的多重功能目标.后续工程实践表明,效果非常理想,将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软岩巷道支护,特别是深部软岩巷道支护,一直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难题之一,深部软岩巷道支护的理论研究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文章首次基于静载条件下的"强弱强"理论研究了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应力、变形特征为变形大但应力小,得出软岩巷道支护的关键在于构造全断面、高强度、可缩性好的内强支护小结构,进而提出以结合主动支护和被动支护优点的全断面锚架注组合承载壳作为软岩巷道支护内强小结构的新型支护形式.以平煤十一矿丁六采区回风石门的修复工程为例,采用了"长锚索+U型钢棚+注浆"的联合支护方案,构筑出巷道全断面组合承载壳结构作为巷道支护内强小结构,观测结果显示:巷道两帮最大移近量354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324mm,有效控制了巷道的变形和破坏.
  • 摘要:沿空留巷无煤柱护巷方式与保留煤柱护巷相比,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有很大优越性.采用数值模拟研究的方法对厚硬顶板条件下沿空留巷围岩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丰富我国沿空留巷的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沿空留巷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充填墙体性能较好,适应回采产生的支承压力影响,保证在墙体外侧切顶.但是不宜一味追求材料的高强度,应从留巷围岩小结构的控制着手,通过巷内锚杆、锚索、单体辅助支护等加强留巷围岩小结构稳定性.
  • 摘要:本文根据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吸附解吸性能两个方面的相似性,通过反复对比含瓦斯煤相似材料的性能特点,将一定粒度的煤粉作为骨料,选取水溶腐植酸钠作为胶结剂,制作了多个试件。经过材料的物理力学和吸附解吸性能测试,考察其与突出煤层的相似性,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了含瓦斯煤相似材料的配方和强度范围为0.5~3.0MPa,得出了以腐植酸钠溶液作为新型型煤胶结剂的型煤配置制备工艺。
  • 摘要:根据软岩巷道地压显现特征,制作一种特殊形式的三维网壳锚喷支架,研究其在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中的适用性.结合潘三矿区典型巷道工程,完成高地压作用下承载特性室内试验,研究网壳锚喷结构的受力、变形破坏规律.依据支架结构特点和室内试验结果,设计出全封闭网壳锚喷结构并应用于软岩巷道的治理.工程证明,网壳锚喷结构设计合理,能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不但有很高的承载力,而且具有可缩性,可以满足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要求.
  • 摘要:本文采用试验测试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煤级煤质的基本物理化学结构、煤体储层的地质特征,探讨了低阶煤对瓦斯吸附解吸的作用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低煤级煤层考虑甲烷吸附解吸特征的Shi-Durucan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从煤的含气性、膨胀收缩效应及应力变化等角度探索了煤层渗透率、煤体压缩系数、储层表皮系数及煤体兰氏体积等关键参数对地面井瓦斯产气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煤层气藏对储层渗透率较为敏感,产气速率、产水速率、累计产气量与渗透率成正相关;煤体压缩系数对产气速率影响不显著,产气速率与压缩系数呈负相关,即压缩系数越小,产气速率相对较大,压缩系数越大,产气速率相对较小;表皮系数对产气、产水速率峰值有较大影响,但对峰值后期产气速率影响不大,对累计产气量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阶段时间内累计产气随表皮系数增大而减少;而兰氏体积大时,其产气速率、累计产气量明显较高.研究结果对于低煤级煤层瓦斯地面规模化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我国中东部主要矿区相继进入千米深部开拓延伸阶段,巷道围岩稳定控制面临诸多技术挑战.本文从千米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内外动因出发,揭示了千米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机理,系统地提出了千米深部岩巷围岩稳定控制的理论和关键技术.针对煤矿深部软弱围岩地应力难以测量的技术难题,基于深部软弱围岩具有的强流变特性,提出了深部软弱围岩地应力测试的新方法——流变应力恢复法地应力测试技术,通过大量现场测试揭示了千米深部围岩地应力场特征.基于数值流形方法(NMM)和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的融合,建立了深部围岩扩容碎胀大变形破裂过程分析方法,通过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监测,揭示了千米深部巷道围岩的变形破裂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应力状态恢复改善、强度增强、破裂损伤区固结修复、应力峰值转移控制与承载圈扩大"的深部巷道稳定性分步联合控制理论,发展形成了千米深部岩巷分步联合控制成套技术:自主研发了以可控预应力超高强锚杆、高强抗弯抗裂喷层、高强高韧注浆材料和分步注浆技术为核心的可控预应力超高强锚—注支护体系,有效提高了围岩的固有抗剪强度,改善了围岩的应力状态,提高了围岩抵抗"三高"作用下剪切破坏的能力;自主研发了大扭矩气动锚杆预紧安装机,可根据不同级别围岩的稳定控制需要将初始预紧力控制在50~120kN范围;创新发展了深部巷道底鼓控制技术,研制了底板锚索快速成孔钻机和底板注浆锚索,实现了巷道底板支护施工技术的关键性突破,使深部岩巷底鼓大变形破坏失稳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揭示了深部巷道膨胀性围岩大变形破坏失稳的机理,创新发展了膨胀岩巷道稳定控制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围岩的膨胀变形破坏,确保了巷道的有效使用断面,保障了矿井通风安全.成果在淮南、平顶山、徐州、淮北、新集等矿区得到推广应用.成果应用后,巷道稳定周期延长50倍以上,断面收缩率降低到原来的1/50以下,掘进月进尺提高1倍以上,支护维修综合成本降低30%以上.
  • 摘要:为有效控制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浓度,防止瓦斯事故的发生,结合潘一矿东井低透气性煤层开采实际情况,在"Y"形通风采空区空气流场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Y"形通风采空区预埋管抽采的瓦斯治理技术.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控制采空区瓦斯浓度.
  • 摘要:煤作为沉积矿产,其上覆岩石的层状结构是非常显著的地质特点.本文以陕北榆神府矿区2-2主采煤层上覆岩石层状结构及特征为背景,以砂岩层数、砂岩平均厚度和砂泥比为变量,构建了18种不同类型的层状结构模型,运用数值模拟实验的方法,分析研究了砂岩层数、砂岩平均厚度和砂泥比对下沉系数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量化关系,探讨了煤层上覆岩石层状结构对开采沉陷的影响规律,对指导煤炭开采和开采沉陷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对影响渗透性的若干关键因素开展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围压下、不同瓦斯压力和不同应力—应变状态下煤岩样的渗透特性,建立了煤样的渗透性与围压、瓦斯压力和应力应变等主要控制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不同载荷条件下煤样的控制机制和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固定瓦斯压力下,煤样渗透性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服从指数函数变化规律;固定围压作用下,受Klinkenberg效应影响,渗透率与瓦斯压力关系呈"V"字形走势;在微型裂隙闭合和弹性变形阶段,煤样渗透率随应力增大而减小,进入屈服阶段后,渗透率达到最小值并在峰值强度到达之前完成反超过程.
  • 摘要:动载作用可诱发冲击矿压已成为共识,但研究甚少.基于应力波理论、断裂力学、能量理论,分析了煤岩体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变化特征,强度、冲击能指数、动态破坏时间等冲击倾向性参数变化规律,能量传播、存储、消耗、转移转化特性,探讨了动载作用下煤岩结构的能量闭锁及解锁释放诱发冲击矿压机理.研究表明,应力波作用会引起煤岩介质产生应力增加而形成动载;煤岩体动态冲击倾向性增强,冲击破坏剩余能量增加,冲击强度增强;开采空间附近煤岩体是冲击能量的锁闭结构,具有一定强度,能锁闭深部煤岩体弹性应变能,动载作用易于引起该结构解锁释放能量而诱发冲击.对矿井卸压爆破诱发冲击矿压实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动载诱发冲击矿压的规律.基于动载诱发冲击矿压机理,对动载诱发冲击矿压的防治原理和具体方法措施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本文以某冲击地压煤矿的现场实际开采条件为研究对象,利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对该矿在M4-5煤层中布置的4个采煤工作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工作面围岩应力状态,认为M4-5煤层和M9-10煤层的开采破坏了上覆岩层的完整性,对底板岩层造成了大范围破坏,减弱了岩层强度,降低了下部煤层开采时岩层积聚能量的能力.因此,M4-5煤层的开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边界煤柱、切眼煤柱和停采线煤柱等区域,受高强度开采和断层构造的影响,这些区域产生较高的集中应力,存在冲击危险性.
  • 摘要:本文以某矿250203综放面掘进过程中的冲击矿震为研究对象.为了研究掘进过程中冲击矿震规律,将巷道划分为三种情况研究:在实体煤中掘进;沿上区段巷道边缘掘进;沿上区段采空区边缘掘进.发现实体煤掘进容易发生冲击,震源主要发生在上帮与顶板,且能量最大,破坏范围最大;相比较于沿实体煤掘进,沿上区段巷道边掘进,在上帮和底板的震源比例增加,能量减小,破坏范围缩小2倍;对于沿上区段采空区边缘掘进,发生在下帮及底板的震源比例很高,能量最小,破坏范围最小,且冲击只引起底板破坏.提出针对不同的掘进情况,采取不同的卸压措施:实体煤掘进和沿上区段巷道掘进应加强上帮及顶板的卸压,当沿采空区侧掘进时,应加强下帮和底板的卸压.
  • 摘要:顾桥煤矿中央区与南区贯通期间遇超大地质异常断裂带,工程受阻.采用三维地震资料二次处理与精细解释及地质前探保障技术,探明了顾桥煤矿南翼胶带机大巷所处特殊地质异常体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该特殊地质异常体为多条断层相互切割形成的"△"极不稳定高应力集中区,断层为多期活动断层,围岩属于V级极不稳定岩体,巷道掘进时常伴有泥石流现象.针对该区域内巷道支护难题,首先合理优化巷道布置,以减小特殊地质异常体高应力集中区的影响;其次采用地面预注浆、超前预注浆区域注浆治理技术和短注短掘局部注浆治理技术,以提高围岩稳定性;最后运用全封闭双层"O"形棚,结合喷浆及注化学浆对壁后充填,对巷道围岩进行支护,利用新型预应力组合锚注加固技术,结合反拱地坪及护棚锚杆联合加固方法,对底鼓进行治理,最终控制了围岩的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 摘要:掘进工作面是煤矿水害事故发生最多的位置,目前主要采用井下地球物理方法和钻探等手段进行预测预报.与其他地球物理方法相比,井下瞬变电磁法施工方便快捷,对水害源反应灵敏,被广泛应用于掘进工作面灾害水源超前探测中.而井下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无法实现探测数据实时处理和连续对比.本文基于Windows CE平台,开发了嵌入轻便矿用瞬变电磁仪内的掘进巷道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数据实时处理和连续对比系统,系统实现了超前探测数据快速处理成图和实时显示,依据已验证探测结果中视电阻率数值,给定阈值,如有异常区系统会自动提示,并且在同一界面实现本次结果与以往结果进行连续对比,便于非专业人员操作和解释,提高了探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测实时处理和连续对比系统能够快速对超前探测数据进行处理解释,实时监测掘进巷道前方岩层富水性,为煤矿巷道安全掘进提供了技术保障.
  • 摘要:针对层状顶板锚固段内岩体离层位置的不同及锚固界面损伤程度不同而研究了其对锚固杆系统支护强度的影响,推导了离层空间宽度的计算公式,得出:当锚固体—岩体界面未损伤时,离层发生位置对锚固支护强度无影响;界面将在离层空间宽度超过极限宽度后发生损伤,此时支护强度随宽度增大而呈指数式上升,同时引发脱黏区扩大,这种扩大致使支护强度随之下降,但当离层发生在锚固体尾部和中部时,后期下降程度趋于平缓.相对于离层空间宽度,弹性阶段的锚固体伸长量可忽略不计;此外,界面损伤脱黏从锚固体尾部向端部渐次发展对锚固系统的正面影响要明显优于从端部向尾部发展;最后,淮南朱集矿的实例修正了研究结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