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层底板

煤层底板

煤层底板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68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2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27792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建井技术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2016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研讨会、对接京津——廊坊优势与率先发展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煤层底板的相关文献由1345位作者贡献,包括武强、吴基文、李振华等。

煤层底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2 占比:1.11%

会议论文>

论文:70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27792 占比:98.64%

总计:28174篇

煤层底板—发文趋势图

煤层底板

-研究学者

  • 武强
  • 吴基文
  • 李振华
  • 杜锋
  • 王经明
  • 关英斌
  • 董书宁
  • 周甲富
  • 张帅龙
  • 曾一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全乐; 张勃阳; 郝明
    • 摘要: 煤层底板隐伏陷落柱突水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是我国华北地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为解决此类生产安全隐患,采用自主研发的煤层底板隐伏陷落柱渗流演化模型模拟试验系统对3组含不同陷落柱的试样进行试验,测试启动水压梯度、孔隙水压、流速等渗流关键参数,分析渗透压差-流速、孔隙水压-扩散半径的关系,并开展非达西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试验的启动水压梯度为0.60~1.57 MPa/m;渗透压差-流速、孔隙水压-扩散半径的关系均表现出非达西流特性;双曲线形式的孔隙水压系数与扩散半径拟合度较好;陷落柱渗流演化模型试验的非达西流β因子均为负值.
    • 刘港; 张勃阳; 吴琳琳
    • 摘要: 为揭示陷落柱突水时煤层底板的破断机理,基于板壳理论和断裂力学理论,建立隐伏陷落柱突水煤层底板的破断力学模型,研究陷落柱突水时煤层底板裂纹的扩展机理,得到底板内应力分布情况和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表明:横向荷载作用下,煤层底板内的应力与煤层底板厚度呈负相关,与距离中面的位置、半径和水压呈正相关;在含有裂纹的煤层底板中,随着底板厚度增加、裂纹增长和底板半径减小,裂纹越难扩展.利用理论结果分析徐州矿区张集煤矿"2·18"特大突水事故煤层底板破断机理,分析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
    • 钟凯; 雷薪雍; 王涛
    • 摘要: 某井田周围的水源丰富,导致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涌水问题,对煤矿生产安全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在对井田特征及主要水体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井田附近的水文地质特征。基于钻孔实验研究了11100掘进工作面围岩的水文地质情况,基于实验结果对工作面不同区域进行分区。利用综合探测、疏水降压和注浆加固技术制定了煤层底板承压水防治措施方案。通过实践应用发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疏放水量达到了2万m^(3),工作面底板的钻孔承压值由最大时的0.76 MPa降到0。
    • 郝卫光; 童传霞
    • 摘要: 陕西渭南澄合二矿奥灰含水层溶蚀裂隙和小溶孔较发育,富水性、透水性强,并且极不均匀。在早期的生产过程中出现多次底板突水现象,威胁矿井安全生产。针对奥灰岩溶水害,利用地面多分支水平井注浆的方式,对奥灰含水层裂隙、导水通道进行探查,并注浆改造含水层,增加隔水性能,完成超前治理。本文以澄合二矿31501、315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层位选择、钻孔布置、定向钻进技术和注浆技术等地面多分支水平井注浆关键技术。结果显示,压水段吸水率均小于0.01L/min.m.m,该区域奥灰水超前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 崔焕玉
    • 摘要: 荣康煤业有限公司11001工作面受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突水威胁严重,在工作面回采前需提前探查清楚并正确处理煤层下伏灰岩含水异常体。本文基于井下幅频电透视探测技术,采用定点三极电透视施工布置方法,对该工作面底板含水异常体位置进行了探测,钻孔验证了富水区域并进行了注浆加固,最后又进行了二次幅频电透视探测。结果表明,幅频电透视技术对底板岩性变化反应灵敏,在煤层底板注浆效果评价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王进尚; 王俊; 姚多喜
    • 摘要: 为深入研究底板渗流应力耦合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演变规律,应用FLAC^(3D)固液耦合模式模拟隐伏断层底板岩体的应力分布、变形破坏特征、递进导升渗流规律及裂隙扩展突水机制。数值模拟表明:在矿山压力和承压水压力影响下,随着工作面开挖,打破原来开挖面周围荷载平衡,底板岩层节理裂隙经历张开、闭合、扩展反复循环过程,当矿压破坏带和递进导升带之间的岩桥贯通,递进导升高度渗入底板破坏区域相互连通,发生底板突水,直观揭示了底板渗流应力耦合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机理。
    • 梁耍; 王世博; 葛世荣; 柏永泰; 谢洋
    • 摘要: 综采工作面的高精度煤层地理信息是实现智能无人开采的关键,但现阶段所构建的煤层三维模型垂向精度较低,无法满足智能开采的实际需求。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综采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动态修正方法。将得到的初始煤层三维模型静态数据及开采过程中采煤机截割产生的动态数据融合,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预测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基于空间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LSTM)、编码-解码长短期记忆网络(Encoder-Decoder LSTM)的预测算法),根据上一回采阶段的煤层数据,动态预测下一阶段未开采区的煤层底板曲面和煤层厚度。采用双层循环嵌套的网格搜索方法对上述3种预测算法进行参数调优,获取未开采区煤层底板曲面和煤层厚度的高精度垂向分布数据,作为煤层三维模型修正值,动态修正下一阶段未开采区的煤层三维模型;随着工作面不断开采,利用新获取的修正数据持续动态修正并更新初始煤层三维模型,从而提升初始煤层三维模型精度,使动态修正后的煤层三维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综采工作面实际煤层分布。以山西吕梁市某煤矿18201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为例,采用提出的动态修正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修正,在工作面推进方向16〜23.2 m范围内,动态修正后的煤层底板平均误差为0.0685 m,煤层顶板平均误差为0.076 m,相较于修正前的底板平均误差0.20 m、煤层厚度垂向平均误差0.40 m,动态修正后的煤层三维模型精度大大提升,证实了该修正方法的有效性。
    • 李建林; 王雄雄; 王燕; 常晓峰
    • 摘要: 针对目前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和规律研究主要集中在开采工作面,而对整个采区研究较少的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煤层底板脆弱性层次结构,利用正交试验下的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利用采区钻孔勘探资料和GIS图形叠加功能建立采区煤层底板脆弱性分区模型,并用该模型对采区范围的底板破坏深度进行预测。以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二矿为例,通过与典型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模拟值比较,建立煤层底板破坏深度与脆弱性分区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影响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6个因素按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作面斜长、顶板岩性组合、采深、底板岩性组合、煤厚和煤层倾角;底板脆弱程度每增加1级,破坏深度增加5 m;采区底板破坏预测深度为12.2~31.7 m。基于脆弱性指数法的煤层底板破坏深度预测,为采区范围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 陈洪亮
    • 摘要: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院研制的露天矿用端帮大倾角带式输送机具有沿端帮大角度连续输送和自主自适应行走能力,主要用于露天矿深部煤炭连续出坑运输,可解决露天矿连续运输系统下坑至煤层底板难、端帮带式输送机与卡车运输交叉干扰、端帮连续运输系统制约内排跟进等行业共性难题。
    • 丁立; 王经明
    • 摘要: 煤层底板隐伏导水陷落柱和断层突水频繁造成华北型煤矿淹井和灾害。为研究危险源在底板含水层内的多种效应以及底板隐蔽水危险源定位技术,根据华北C-P煤田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沙槽试验研究。试验显示,在流场稳定后测区内陷落柱效应表现为水头、水温和浓度等值线都呈同心的闭合圈状,危险源位于最大等值线闭合圈内;测区内断层的效应表现为水头、水温和浓度的等值线都呈平行线状,危险源位于两条最大平行线之间。2种危险源的温度和浓度最大等值线范围都远大于水头的范围和危险源的实际尺寸,且实际位置都靠近等值线密度大的一侧。试验发现不论危险源为何种类型,水头等值线在逆水流方向上稀疏,在顺水流方向上密集;温度和浓度等值线则在顺水流方向密集,逆水流方向稀疏。当危险源位于测区以外时,靠近危险源区域的等值线的密度大,远离危险源的区域等值线的密度变小且走向发生大幅度转折。测区外两种危险源的效应类似,难以区分。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了图解法和等值线拟合法2种危险源定位方法:对于测区内的危险源,可以采用图解法和拟合法定位,即通过最大等值线区域圈定危险源范围,再经试算得出误差最小的位置;对于测区外的危险源,只能采用图解法定其存在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