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全国第二十届洞穴学术会议
全国第二十届洞穴学术会议

全国第二十届洞穴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四川通江
  • 出版时间: 2015-08-07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二十届洞穴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诺水河地质公园内完整保留了岩溶作用各阶段的地质现象,形成了主题突出、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景观组合.园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北缘,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边缘沉降带—龙门山大巴山沉降带,即米仓山台穹,构造线方向呈近东西向.该区出露一套寒武系—三叠系厚达2248m 的石灰岩地层,为岩溶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自0.65亿年的古近纪以来受推覆构造影响,使区内地壳呈阶段式上升,并且产生大量水平裂隙和纵张裂隙,为岩溶作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第四纪以来,区内降水十分丰沛,为岩溶作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水源.而洞内形态万千、绚丽多彩的钙华景观则是含Ca2+的水流经滴水作用、面状流水作用、池水作用、协同水作用、毛细管和旋卷流水作用的杰作.
  • 摘要:选取15年来典型洞穴事故救援案例,分析洞穴救援方案和参与救援的洞穴类型,认为在洞穴科学考察和洞穴探险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危险来源于迷路、水淹、岩石崩塌、跌倒、坠落、有毒生物、水中毒、碰头、霉菌感染等,并针对以上危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 摘要: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一张图”数据库基本框架下,中国地质科学院信息中心与岩溶地质研究所合作,矢量化80、90年代出版的4幅岩溶图,包括:1∶400万中国可溶岩类型图、1∶500万中国岩溶环境地质图、1∶400万中国岩溶水文地质图、1∶600万中国岩溶塌陷图.制作基于ArcGIS 的1∶400 万电子地图数据产品,实现不同比例尺,不同数据资源互相叠加使用,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及科学与数据共享的步伐.
  • 摘要:洞穴沉积物已成为研究岩溶地区过去环境变化记录的重要载体,尤其体现在高分辨率﹑短时间尺度研究上,但是,在利用洞穴沉积物进行古气候重建的过程中,有人注意到岩溶次生沉积记录与环境的不一致现象,对洞穴滴水的研究有助于对洞穴沉积物的古气候信息进行精确解译.本文选取重庆武隆芙蓉洞作为研究对象,从水化学方面分析芙蓉洞洞穴滴水的水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洞穴上覆土壤和上方基岩是芙蓉洞洞穴滴水中物质的主要来源;各滴水点水文学和水化学过程在一个水文年里的变化趋势基本上趋于一致;芙蓉洞洞穴沉积物中的Mg/Ca比值应该可以直接反映滴水中Mg/Ca比值的变化,从而可以直接用于反映洞穴外界气候环境变化条件的改变.
  • 摘要:湖北来凤百福司地质公园以天生桥、瀑布、峡谷、溶洞、峰林、峰从、天坑等岩溶景观为主要特色,景观类型独特,规模宏大,极具特色;景点分布结构合理;自然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并根据其特点,建议深度挖掘岩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内在联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加强区域协作,走“整合多赢”的道路。
  • 摘要:溶洞照明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洞穴灯光植物中绝大多数是藻类、蔗类、苔鲜类等抱子植物,为克服溶洞植物滋生问题,选择对溶洞植物生长不利的冷光源;选用不同波长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光源,选择合适的灯光控制系统,减少对植物的照射时间。同时,溶洞照明必须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应把内在文化和外在艺术相结合,处理好光与影、明与暗、动与静的关系。从近年通过走访掌握的情况来看,各溶洞照明水平发展不一,有些溶洞在近年做了灯光改造,灯光效果焕然一新。随着互联网+、溶洞+、旅游+的大趋势、大跨界、大融合的到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更新换代,灯具及控制系统的发展也进入到加速期,更新周期正在进一步缩短且正以加速度前进。旅游溶洞照明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应趋向智能化、集成化、模块化及精细化。
  • 摘要:文章介绍了洞穴再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洞穴学发展到现阶段,已包含洞穴水文地质、洞穴形成与演化、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洞穴气候、洞穴环境、洞穴考古、洞穴生物、洞穴开发与资源保护,以及洞穴探测与制图等相当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学科分支。我国在洞穴探测、洞穴石笋与古环境重建研究、洞穴旅游开发、天坑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较深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进展不够平衡,专业人才缺乏,同时也缺少纵向科研项目支持。洞穴学科的发展方向,除了传统的领域外,应重点开展:洞穴空间精确测量及建模、洞穴生成或钟乳石沉积的碳汇效应、洞穴(地下河)系统发育演化机理与模型研究、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成因机理研究、洞穴环境系统监测与景观保护研究。同时,应关注洞穴生成的数确测年、洞穴系统发育机理及地貌效应、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科学分类、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成因、洞穴环境系统组成要素相互作用机理、洞穴景观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研究。
  • 摘要:于2004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与中国地质科学院信息中心共同建立了岩溶洞穴数据库,收录了国内1000余个岩溶洞穴的数据资料,但相关配套数据资料不够完善,随着洞穴专家的进一步研究与探明,积累更新了更多的专业资料.本文在此基础上收集整合更新岩溶洞穴资料,选取了其中100个重点研究洞穴进一步补充完善,建立了中国重点岩溶洞穴数据库.本库收录了我国的100个重点研究岩溶洞穴的相关专业数据资料,数据完整可靠,进一步促进岩溶洞穴数据信息的共享应用.
  • 摘要:九乡峡谷洞穴景区是地表景观和地下景观构成的高原喀斯特景区.洞穴化学沉积景观老化和管理景观非自然性、特色性弱构成景区景观退化的中心内容.基于自然性、功能性、属地性原则,实施外来物种树木替代,封禁治理石漠化峰丛,恢复麦田河流域和峡谷洞穴区自然植被,改造人工群落,建设旅游通道乡土植物景观道,增强地表水渗透保护,激活洞穴化学沉积景观发育与更新、人工调节古边石池群水文循环,实现景区景观保护与生态修复,营造景区持续发展需要的景观品质.
  • 摘要:拟建四川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秦岭南缘米仓山,大地构造属米仓山基底逆冲带,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齐全.特殊地质背景造就了区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分布集中、组合独特,有从扬子板块古陆核变质-岩浆杂岩到震旦系—侏罗系盖层剖面反映地球形成演化的地质记录;同时还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不同层位碳酸盐地层中形成的造形奇特、规模宏大的峰丛、峰林、孤峰、石林(石芽)、峡谷等地表岩溶景观与石盾、石旗、石幔、鹅管、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地下岩溶景观.这里是揭示和解读四川盆地和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的重要窗口.
  • 摘要:洞穴遗址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也是喀斯特地区一种遍在性资源,本论文以广西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为例,通过对洞穴遗址生态旅游进行调研与分析,从生态学、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等相关知识和理论,提出洞穴景观的生态旅游措施、机制和方法,以期对实现洞穴遗址生态旅游景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并对洞穴生态旅游其旅游开发提出建议.
  • 摘要:全球喀斯特地貌面积广大,其中洞穴密布.洞穴沉积物对环境变迁特别是气候条件变化的敏感性而保存着大量的环境信息.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洞穴沉积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近些年来喀斯特洞穴化学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同位素定年、稳定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三个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1)石笋230Th/234U 定年范围距今5 万-35 万年,用来判定第四纪以来石笋形成年代及历史时期气候事件的时间节点.(2)洞穴沉积物碳、氧同位素特征用来重建古气候变化曲线及季风特征.(3)Mg、Ca、Sr、Ba 和P 等元素含量特征同样可用来重建古生态环境,环境事件等.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均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新的可靠的指标较少,今后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各指标体系之间的结合,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完善的参数体系.
  • 摘要:对芙蓉洞现有的照明供电方式、照明配电、照明控制、功能性照明系统和景观性照明系统等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IPA 法,分析了游客对芙蓉洞灯光照明系统的期望值和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提出芙蓉洞灯光照明系统的优化对策:第一,提高芙蓉洞灯光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继续做好灯光照明的安全保障、排除照明设计的安全隐患、提高灯具的防护等级和提高照明供电等级等三项内容;第二,加强芙蓉洞灯光系统的主题性;第三,注重芙蓉洞灯光系统的生态性,包括采用LED 光源和充分发挥照明控制系统功能两项内容;第四,增强芙蓉洞灯光系统的景观性,包括确定不同类型景观的照度水平、灯光色彩多元化、灯具与电线隐形化、丰富洞穴照明方式和采取多种用光方式等五项内容.
  • 摘要:水龙洞规模不大,但次生化学沉积物发育密集,小巧玲珑,形态多样,造型优美,同时洞中石旗和石帘发育较为典型,形态逼真,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价值.根据洞穴形态特征和景观自身特色,运用科学研究选择游览路线、灯光及导游设施布置来进行洞穴旅游开发.
  • 摘要: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洞穴旅游安全是一个研究时间短暂的新兴学术领域,至今仅有25年的研究历史;研究成果较为分散,主题不突出,现有研究成果多属于洞穴或洞穴旅游研究中的“捎带”成果,至今尚无以洞穴旅游安全为主题的独立研究成果;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洞穴旅游安全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领域,研究内容限于浅表层次;研究尺度以微观为主.洞穴旅游安全作为洞穴旅游的新分支,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在未来应综合运用洞穴学、安全学、旅游学等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确保洞穴旅游环境、旅游者、旅游从业者等安全的角度出发,扩展洞穴旅游安全研究的内容;近期可着重对其理论架构、安全认知、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安全救援体系等展开研究.洞穴旅游的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落石击打、中毒、窒息、辐射、传染疾病、触电等。影响洞穴旅游安全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为保证洞穴旅游安全,对洞穴内外危岩(石)进行定期排查和加固,建立洞穴气象实时监测系统;降低有害气体的危害;完善洞内旅游设施,确保安全;预防和控制洞穴携带病菌生物的感染;防范洞穴探险事故。
  • 摘要:金佛山喀斯特洞穴系统地处海拔约2000米地带,具有庞大复杂的通道系统结构,为了探讨洞穴形成年代,采用洞穴调查、采样分析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通过洞穴系统结构分析、石笋的U-Th与U-Pb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古地下河沉积的胶结卵砾石层宇生核素26Al-10Be埋藏测年与松散堆积物的ESR测年及光释光定年法,确立了以金佛洞为代表的金佛山高海拔洞穴系统形成年代的古老性和演化复杂性,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金佛洞内胶结卵砾石层石英砂砾宇生核素26Al-10Be埋藏年代古老,表明金佛洞形成于上新世或中新世以前;金佛洞规模性崩塌岩块沉积物定年结果表明该洞大规模崩塌发生于早更新世;地下河松散堆积物ESR 测年结果为0.60±0.09Ma~0.81±0.12Ma,表明自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该洞至少经历过三次细碎屑物沉积;在洞内堆积物上的洪积锥光释光测年结果约为0.1Ma,表明在晚更新世早期地表洪水通过落水洞向洞内贯入大量砂砾.结果确切表明,金佛山喀斯特高海拔洞穴系统形成于新近纪,成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为古老的洞穴,对研究长江三峡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喀斯特发育史、重建新近纪古环境与古气候和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加以保护.
  • 摘要:在都安洞穴生态系统中,生活着不少堪称活化石的动物类群,如盲步甲、盲鱼、盲虾、马陆和桃花水母等,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其呈现特点是物种丰富度高、特有性极高、种群数量特别稀少等。
  • 摘要:芙蓉洞是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最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但芙蓉洞内普遍存在洞穴原始环境发生变化、仍然大量使用热光源景灯、灯光系统全程统开统关、灯光植物及对钟乳石破坏、洞穴沉积物老化和风化,以及洞穴标识标牌杂乱不统一、不美观,科普标识内容少,无导游跟随讲解和互动等问题。因此,芙蓉洞景观的科学保护的要务是必须树立科学保护理念,改变洞穴游览粗放的管理方式,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减少洞穴与外部空气交换,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比较高的相对湿度,避免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遭受物理风化。减少游客在洞内的停留时间,降低洞穴空气CO:含量,减少散热量,降低洞穴HZC03水汽对洞穴次生沉积物的溶蚀。调整及改造灯光系统,并改变洞穴灯光植物滋生的条件,抑制其对钟乳石景观的生物风化作用强度。
  • 摘要:中国地质科学院信息中心与岩溶地质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基于ArcGIS的岩溶天坑空间数据库,并开发了基于ArcReader的岩溶天坑的离线数据产品.该数据产品采用轻量级的、免费的ArcReader软件构建的,用户可脱离庞大的、昂贵的ArcGIS软件平台离线使用的岩溶天坑空间数据产品,从而进一步促进岩溶天坑数据的共享应用,为科学研究、地质遗迹环、规划、环境保护及旅游等领域用户提供数据服务.
  • 摘要:洞穴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地下景观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易损性、不可恢复性等特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百色的洞穴旅游资源为例,分析了目前百色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知名度不高、产品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百色市洞穴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摘要:诺水河地质公园位于通江县北部,地理区位条件较优越,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成因类型多样,景观规模大,景观品质高,以岩溶洞穴钙华堆积景观为主的导向型景观资源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其它配套景观相对较集中,互补性强,配套性好,具有重要的科研、科考价值,美学观赏价值,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 摘要:本文对第十六屆国际洞穴学大会(2013 捷克)、《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与保护》国际会议(2014俄罗斯)及国际旅游洞穴协会第七屆大会( 2014 澳大利亚)概况予以介绍.阐述了其参加会议的主要成员国组织代表,及就洞穴系统的安全性及旅游开发性进行了综述。
  • 摘要:本文主要以洞穴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河南省洛阳市栗川县鸡冠洞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经验为范本,对洞穴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面临溶洞封闭性强,旅游形式单一,景观普遍性强,视觉效果相似,环境容量不足,环境污染性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开展景区资源的保护工作,购买雾化设施,通过人工造雾的方法,还原洞穴资源可再生的环境温度,加强洞内保湿,防止溶洞景观风化;使用冷光源系统,在溶洞内全部安装冷光源,有效地减少光和热辐射对溶洞景观的影响;同时,溶洞进出口安装保密性强、防风、性能好的防护门,减少空气流通造成的景观风化;增设防护网,对洞内石盾、石旗、石花、莲花盆等50余种稀有景观全部采用护网、栏杆等防护措施,强化地质科学知识培训。
  • 摘要: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是洞穴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洞穴旅游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借鉴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内容构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本溪水洞导游解说词创作过程中的体会进行理论归纳.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创作与修订,只有处理好“科学性”与“趣味性”,“专业”与“通俗”,“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创新”,“内”与“外”,“点”与“面”,“雅”与“俗”等关系,才能使洞穴导游解说词具有生命力.
  • 摘要:中国旅游洞穴发展的两大对策的论述,目的就是把中国的旅游洞穴事业做大做强。通过对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提出了评选年度最佳洞穴奖和年度十大洞穴人物奖来促进洞穴的经营、管理和营销.
  • 摘要:在旅游目的地已进入竞争时代的今天,如何才能让通江县诺水河溶洞群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成为诺水河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对游客开放的中峰洞、狮子洞、楼房洞、龙湖洞各具特色,但存在着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空间竞争激烈;旅游营销各自为政,品牌意识淡薄;多个经营管理主体并存,职责分工不明确;开发水平低,配套设施不足;保护意识缺乏等问题.为此,诺水河溶洞群的旅游开发可采取如下对策:实施差异化开发战略,统一营销、共塑品牌,提档升级洞内设施,强化景区管委会的职能,改善洞穴周边环境,强化溶洞保护意识.
  • 摘要:通过对全国主要洞穴在景区组成中的地位、比例和重要性分析,将洞穴景区分为四种类型:由洞穴独立形成的景区、以洞穴为主形成的景区、洞穴为重要景点之一的景区、以洞穴为辅形成的景区.这种洞穴分类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对洞穴景点的开发利用规划和对外形象宣传.
  • 摘要:大数据技术发展至今,已从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向更高级智能阶段的发展.无处不在的信息感知与采集终端为采集海量数据提供了必要条件.本文介绍中国地质科学院通过整合改造构建的岩溶地区多源异构数据的大数据应用资源。根据岩溶地质数据库根据总体框架设计,岩溶类地质数据整合已取得初步进展,已经启动生产加工的一批岩溶地质专业库及数据产品,成为适应大数据应用的岩溶地质基础数据资源。这批数据资源已经在科研、生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得到应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百福司玉龙洞、月亮洞”沉积物类型、地质背景和发育过程进行研究,初步结论为:玉龙洞是咸丰断裂带上,地表水与地下水共同溶蚀的结果,沉积物类型丰富;月亮洞为廊道状洞穴,洞内崩塌遍布,是地下水排泄、物质输运的通道,沉积物较少;卯洞为山体底部河流沿裂隙冲蚀溶蚀的结果,为伏流型洞穴.
  • 摘要:旅游洞穴是作为地质遗迹资源的洞穴资源具有旅游属性并开发为旅游产品的一种洞穴类型.百色市14个旅游洞穴资源基本为岩溶型洞穴,研究其发育的成因,运用理论性和实践性两种标准,对其行政区内旅游洞穴资源进行分类,为其旅游整体性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最后提出按照洞穴的游客吸引力程度、可容纳游客规模大小、提高经济效益潜能三个指标进行分类的新的理论探讨.
  • 摘要:海南琼中乘坡河石臼群是我国罕见的地质奇观,河床上分布长约1000米,宽约100米的石臼群,其数量之多,体形之大,造型之绝妙,有臼中套臼,臼外连臼,千姿百态的石臼.其形成奇异、成因各说不一,有“冰臼说”,有“水力磨蚀说”,归终石臼成因是在特定的地质地貌和水文条件下形成的,其景观资源独特,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有科考、科普、科研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人类要保护好这些珍稀且不可再生的石臼资源,有必要在琼中建立一个“花岗岩石臼群地质公园”.
  • 摘要:本文阐述了洞穴的发育特征与气候、海平面变化的关系。根据近400000年以来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温度、海平面与当代对比以及地球长周期变化的米兰柯维奇假说等全球气候变化信息分析,约有总计300000年左右的时段海平面比现代要低40米,冰期海平面最低时比现代低100-120米甚至更多。仅有距今125000年的最后一次间冰期时海平面较现代高4米或更高一些,其余时段均低于现代海平面。喀斯特地形或地下洞穴通道发育具有特征性的时间尺度是10000--100000年,因而发育时间短暂的洞穴系统有充分时间亚因海平面上升成为今日分布于较大深度的洞穴。
  • 摘要:重庆丰都县都督乡师家嵌天坑溶洞群的考察收获颇丰,其洞内的次生沉积物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科学价格.2013年11月,为了获取天坑溶洞群的生物、水文、岩溶结构等基本数据,以及它与周边洞穴的关系,重庆洞穴探险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洞穴测量方法,运用激光测距仪、方位仪和倾角仪,辅以CAMPASS 洞穴成图软件对天坑溶洞群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和测绘.结果显示:(1)师家嵌天坑在平面上为类椭圆形,口部直径为207-92米,口部面积34609.6平方米,容积3879704.4立方米,最大深度 185 米.(2)天坑南侧高程996米处,有高13米宽24米的巨大洞口,洞口修建有土石围墙及防卫工事,这就是玉龙洞的主要入口.玉龙洞为主要化石洞穴,已测长度7720.9米,垂直幅度121米.距离洞口40 米处深达43米的竖井可到达下层的月亮洞.(3)天坑西侧瀑布落水点处的月亮洞,高20米,宽达36米,此处为天坑的最低标程905米,天坑的主要消水通道.目前已测量长度563.4米,落差就达47.8米,目前地下水流多以潜伏形态汇入地下.(4)玉龙洞又与月亮洞相连,在地下形成多层洞穴,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长达数公里的洞穴系统 .
  • 摘要:四川诺水河洞穴群,以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不同地质时代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为物质基础,有序分布于诺水洞两岸的山峰内,自下而上,大致可分为4层,即海拔高程分别为500-800m、1000-1200m、1300-1600m,1600m以上.该洞穴群是由以中峰洞、龙湖洞、狮子洞、楼房洞等为代表的128个洞穴共同组合的多层洞穴群,分化石洞穴和地下河洞穴两种,洞道以廊道型和厅堂型为主.洞内各类次生化学沉积物,总体上,以重力沉积物为主,包括滴石类的鹅管、石钟乳、石笋、石柱,及流石类的石幔、石幕、石旗、石瀑布、石盾等为主,辅以池水沉积类的边石坝等,及飞溅水沉积类的榴状体、棕榈片等;这些次生化学沉积物大小不一,形态丰富,栩栩如生,总体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组合方式多样(或共生发育,或成群发育,或鹤立鸡群),分布密度或稀或密(或稀疏分布于某一洞穴,如中峰洞;或密集分布于某一洞穴,如狮子洞;或稀、疏相间,如楼房洞),共同构成优美、惟妙惟肖的洞穴旅游环境.其中:(1)中峰洞,是典型、罕见的迷宫式洞穴系统和白云岩洞穴,同时拥有目前国内外面积最大的洞穴厅堂之一,即曙光洞.(2)龙湖洞,拥有多处珍稀、罕见的洞穴景观(如鹅管群、地下湖泊、向光性石钟乳群等).(3)狮子洞,整体显示“规模小、类型全、密度大”的总体特征,是诺水河洞穴群中钟乳石景观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分布密度最大的洞穴,同时还拥有沿同一高程环绕发育、罕见的边石坝.(4)楼房洞的雄川瀑布和九天瀑布等是目前国内外罕见,宏伟的大型石瀑布之一.(5)宋家洞的石盾群,是目前发育密度和单片发育面积最大的石盾群之一.它们共同组合构成国内外独特、罕见的喀斯特多层洞穴群,是反映洞穴喀斯特及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演化历程的典型示范区之一,是洞穴喀斯特中最奇特的自然现象和重要美学价值区之一,具有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优美性,可以作为全球同类地质遗迹对比研究的典型地,具有重要的全球性意义.
  • 摘要:目的:初步探究双河洞系统中阴河洞和杉林洞两个支洞的放线菌多样性,并对分离菌株的抗菌活性进行筛选.方法:以纯培养方法获得放线菌,以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菌株类别,获得的菌株进行液体发酵,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发酵产物对真菌和细菌的抗菌活性,同时用PCR 技术进行NRPS、PKSⅠ和PKSⅡ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探测.结果:从两个支洞样品中分离到的放线菌分布于7个科10个属,两个洞共66 株放线菌中有32株的发酵产物在至少一个抗菌活性筛选中显示阳性,总阳性率为48.5%.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初步探测结果显示,31株菌存在至少一个所测的生物合成基因,NRPS 28 株,PKSⅠ17株,PKSⅡ21株,其中12株同时具有3种生物合成基因.结论:研究初步显示了双河洞系统蕴含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值得深入研究.
  • 摘要:老黄龙洞位于昆明市阿子营乡黄龙潭村,是黄龙洞泉早期的化石出口.本文通过老黄龙洞洞道发育特征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构造裂隙、地层层面、岩性等地质构造因素对洞穴洞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构造断裂、地层层面控制着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洞穴剖面形态特征.岩性对洞穴剖面形态有重要影响,影响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溶蚀、风化堆积物以及崩塌作用的差异来体现.
  • 摘要:通过采集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山王洞洞穴冲积物,利用Mastersizer 2000对40个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测试分析并计算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I)、偏度(SKI)和峰度(KG)等相关参数.结果表明:(1)山王洞地下古河道沉积物优势粒级以粉砂、黏土为主,其含量占总体水平的70%以上,整个冲积剖面表现为2 套(9-1 号与40-31 号样品)由粗到细变化的砂体相互叠置和1 套(30-10 号样品)粒级含量相对稳定且粒级较小的砂体构成;(2)山王洞冲积物分选性差,具有河成沉积物的特点,冲积物粒径大小表明可能存在两个降雨量较大阶段和一个降雨量较小阶段;(3)沉积物颗粒较地表河沉积粒度细且分布集中,悬浮总体的累积百分含量高,反映洞穴古河道河流总体水位稳定或水动力较弱,可能与洞穴流域范围内地表植被好,地表侵蚀不严重有关。
  • 摘要:西双版纳勐腊县宝牛角洞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勐远保护站境内,是一个典型的受到地表河流入渗补给发育的树枝状的洞穴系统.洞穴长3360m,高差88m.南泥河上的裂点迁移位置控制着进入洞穴的地下水量,从而控制着整个洞穴系统的发育过程.南泥河切穿中生代非碳酸盐岩进入二叠系灰岩分布区后,河水沿灰岩地层层面溶蚀扩大,在上游地段发育了多发相互平行的洞道,并向下游趋于汇集,形成了树枝状的洞穴系统.上游洞段,受河流裂点位置自西向东迁移过程的影响,进入洞穴系统的水量受到强烈影响,形成大量河流堆积物,与地表河流相类似,洞内发育了二层“类堆积阶地”,分别高出洞底流水面约3m 和1-1.5m,“阶面”宽分别为1-1.5m 和3-4m,并存在一个明显的宽0.5-1m 的“河漫滩”.在“类阶地面”上砾石磨圆性好,长轴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上游西支洞道中的卵石直径可达20-30cm,揭示当时洪水流速可达3-3.5m/s,对应的流量达9-14m3/s.依据宝牛角洞发育特征,可以初步推断在南泥河裂点迁移到宝牛角洞洞口附近时,宝牛角洞已有一定发育规模,并在与南泥河争夺水量过程中曾一度占优,南泥河甚至可能曾经变成了季节河.当裂点穿过地下河第一个补给水口后,地表裂点逐渐夺回优势并最后完成对地下水的袭夺.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