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58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9篇、会议论文76篇、专利文献1232篇;相关期刊264种,包括地理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第九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等;乡村聚落的相关文献由115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军、查小春、岳大鹏等。

乡村聚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9 占比:27.61%

会议论文>

论文:76 占比:4.21%

专利文献>

论文:1232 占比:68.18%

总计:1807篇

乡村聚落—发文趋势图

乡村聚落

-研究学者

  • 王军
  • 查小春
  • 岳大鹏
  • 甘枝茂
  • 吕静
  • 席建超
  • 王宏卫
  • 贺文敏
  • 马晓冬
  • 王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宇博; 孙弘
    • 摘要: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出发,探究山地环境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对山地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和边界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西南地区山地环境下的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特征,并基于研究结论对其今后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及未来发展的启示。
    • 安佑志; 张凤太
    • 摘要: 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人地关系矛盾较突出的区域之一,山地-坝地地貌组合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随着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出台和生态红线的划定,广顺镇加快了村庄规划设计,确保有效指导和规范农村建设行为,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和提升。以广顺镇山地-坝地系统为研究区,构建乡村聚落质量评价指数,探讨了人地关系类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广顺镇乡村聚落质量总体上是下降的,是由于聚耕比、聚水比的数值呈增加趋势,聚路比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从聚耕比、聚水比、聚路比指数来看,各种类型都出现了波动变化的特征,但各指数在山地和坝地等不同区域的变化类型各异;(3)广顺镇3种人地关系类型之间出现了相互转化的关系,在3种人地关系类中以两两发生变化的类型为主;(4)广顺镇乡村聚落经历了自然扩展、道路指向型扩展和按规划扩展等阶段。
    • 张明; 陈紫镕; 梁颖雯; 吴晓娴
    • 摘要: 乡村聚落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本文依据对珠海市斗门区展开的聚落空间文化调研,分析斗门区区域发展的现存问题,并对其聚落旅游开发发展时序进行分析和探讨。在乡村聚落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区域优势,唤醒村民积极性,注重开发时序,从而促进乡村聚落的发展。
    • 虞志淳; 赵捷; 党纤纤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乡村空间形态的研究逐渐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涌现出大量不同的量化研究方法与技术。本研究通过归纳总结国内近几年乡村聚落的空间定量研究,对形态指数分析法、参数化解析与重构法、空间句法、GIS、元胞自动机等研究方法进行评述。通过对不同研究方法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与适用范围,并剖析不同量化方法对乡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应用价值,为乡村聚落、乡村规划设计提供辅助与参考。
    • 白雪; 赵蓉; 安祥生
    • 摘要: 乡村聚落时空演化是农村特定环境的人地关系的体现,演化的驱动力是乡村聚落未来优化的基础。该研究以山西沿黄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与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00—2019年山西省沿黄区域的乡村聚落时空演化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山西沿黄乡村聚落呈现出不规则零散增加为主的时空演化,受高程和地形制约影响大,沿黄区北部聚落在山间平缓地区和道路两侧较为集聚,南部则呈现出大面积均衡集聚。
    • 安佑志; 赵鹏
    • 摘要: 乡村聚落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空间,也是乡村振兴和优化调控的基本单元。基于斑块形态和面积等角度划分乡村聚落类型,以总变化率和年均净变化率两个指标将东风镇村级研究区划分为增长型活跃区、增减平衡型活跃区、减少型活跃区和变化迟缓型区。结果表明:东风镇乡村聚落的斑块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增幅在下降,乡村聚落景观出现了破碎化现象,不同年份各行政村乡村聚落的发展并不平衡,但具体到每个村斑块数量和面积的增加各异。东风镇位于坝地区域的自然村寨变化剧烈,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乡村聚落类型变化形态出现了多次转变,如云锦村,这是由于受到较多的交通发展等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位于山区的自然村寨变化较缓慢,典型的如麦穰村。通过乡村聚落总变化率和年均净变化率公式计算得到东风镇基于面积的乡村聚落类型。由于研究时段的划分导致时间间隔不一致,部分村落在不同时段出现了乡村聚落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对东风镇乡村聚落用地变化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东风镇的乡村振兴和各村落的优化调控。
    • 黄颖; 资惠宇; 佘美萱
    • 摘要: 为了解水乡乡村聚落空间研究进展,运用文献统计分析和内容分析法,总结1915—2021年中国南方水乡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区域层面主要基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和城乡规划学进行定量研究,村域层面主要基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进行定性研究;不同时期的研究存在内容差异和方法差异,不同地区和对象的研究进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提出未来研究应加强规律探寻与实践指导的有效衔接,增加适地性因子和多时段因子的选取,加深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提炼地域乡村聚落空间基因库,加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 李秋娜; 史靖塬; 赵月苑
    • 摘要: 重庆乡村聚落具有巴渝文化、山地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乡建活动中艺术再利用的创作源泉。然而,当前重庆乡村环境存在老旧化现象,出现了空间废旧、形象衰败、活力丧失、文化流逝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合适的方法以提升空间品质,通过乡建设计满足优化和再利用的需求。本文以多种类型的重庆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总结地域文化背景下艺术介入村落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与策略,以实现乡村地域文化环境、村落空间环境与村民日常生活环境的和谐。
    • 马悦; 余昊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乡村聚落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形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支撑,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得出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低山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密度特点,并揭示了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南部县乡村聚落空间整体上呈分散分布模式,中东部密度高,西北部及南部密度较低;(2)聚落的分布形成中小型点状、条带状和斑块状聚落为主的空间形态,但局部空间分异特征复杂;(3)南部县乡村聚落的分布及形态特征主要受到地形、交通、水系条件的影响,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正态分布。该研究旨在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背景下丘陵地区乡村聚落的选址、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谐,实现乡村振兴。
    • 王兴平
    • 摘要: 乡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古老家园,也是文明和文化孕育与发展的温馨摇篮,乡村聚落更是现代城乡聚落的雏形和原点。即使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突飞猛进、大都市主导发展的现代社会,乡村依然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发挥着现代都市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寄托着都市人群的美好“乡愁”。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从根本上就具有非常鲜明、难以割弃的“乡土文化”属性,这也是中国文化绵延不断的强大“韧性”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