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峰丛洼地

峰丛洼地

峰丛洼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198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中国岩溶、中国国家地理、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峰丛洼地的相关文献由31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克林、张伟、蒋忠诚等。

峰丛洼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1.5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198 占比:98.41%

总计:7314篇

峰丛洼地—发文趋势图

峰丛洼地

-研究学者

  • 王克林
  • 张伟
  • 蒋忠诚
  • 陈洪松
  • 苏以荣
  • 何寻阳
  • 姜光辉
  • 张继光
  • 邓艳
  • 李阳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雨珩; 曾发明; 魏兴琥; 刘淑娟; 黄金国
    • 摘要: 为了解粤北岩溶区土壤酸化的空间分异特征,选择华南酸雨区的岩溶槽谷地貌和峰丛洼地地貌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数据进行空间插值预测,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分析岩溶槽谷地貌与峰丛洼地地貌中土壤酸化的空间特征及关键驱动力。结果表明:(1)区内土壤pH范围为4.62-8.19,主要以弱酸性(5.5≤pH<6.5)和酸性(4.5≤pH<5.5)为主。在不同地貌类型中,pH<6.5的土壤样品占比顺序为:岩溶槽谷(61.0%)<峰丛洼地(69.2%)VE岩溶区(75.0%);(2)岩溶区小生境复杂多样,在酸雨影响下,成土母质可能是研究区内控制土壤pH的关键因子,而土壤pH空间分异格局可能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3)坡度对土壤pH空间分异的影响仅次于成土母质,表现为土壤pH随坡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其与成土母质的交互作用对研究区内土壤pH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大。区内土壤酸化防治建议:(1)根据成土母质和坡度因子进行分区分类,并在岩溶槽谷和非岩溶区内设定土壤酸化重点监测区,进行精准防治;(2)除了对酸雨的防控外,还应该重视诸如氮肥使用、工业和矿业活动等外源性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 姜光辉; 郭芳
    • 摘要: 作为南方岩溶地区水柜水源的坡面径流,其形成和动态变化缺少精确且详细的解析。选择桂林丫吉试验场峰丛洼地的一个表层岩溶泉为对象,通过1个水文年多指标的监测,获得不同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的水文和水化学动态过程,以水文分析和水化学示踪解析径流水文特征、产流条件和水源组成。结果表明:坡面径流的水文过程季节性变化对比强烈,低水位总时长占全年的一半,连续时长超过3个月,全年连续断流有40多天,显示坡面径流水源不稳定,具有调控的必要性;受控于溶蚀作用的水化学动态展示了来自于多种界面的径流汇合过程;电导率等指标的波动共同指向降雨事件中形成于裸岩区的石面流发挥先锋作用。依据集流场的下垫面结构从3个方向提出调控建议:减少裸岩区径流渗漏;改善表层岩溶带通透性;揭露覆盖区隐伏径流。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增加水柜蓄水量,提高径流利用效率。
    • 蔡芸霜; 张建兵; 钟丽雯; 陆双龙; 黄丽排; 闫妍; 罗为群; 朱同彬; 胡宝清
    • 摘要: 农作区是峰丛洼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区,土地利用强度大,石漠化风险性高,是生态保育的焦点区.合理的耕作模式是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以桂西北典型峰丛洼地农作区——广西果化岩溶生态研究基地为研究区,采集典型农田类型火龙果地(相当于保护性耕作模式,HF)、玉米地(相当于翻耕模式,MF)、甘蔗地(相当于少耕+秸秆还田耕作模式,SF)和水稻田(PF)的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并将其与退耕还林(人工林,FL)、退耕还草(自然恢复,AF)样地相应性质进行对比,以评价不同耕作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为该区可持续耕种与生态保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表明:(1)与退耕模式(FL、AF)相比,耕作活动(HF、MF、SF)降低了土壤pH值与有机质、全氮含量,改变了土壤粒度(粘粒、粉砂、砂砾)组成比例;(2)HF、MF、PF、FL提升了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SF、AF反之;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3)各耕作模式及其不同土层的优势真菌门均为Ascomycota、Basidiomycota、Mortierellomycota;耕作没有改变土壤优势真菌的种类,但影响着其相对丰度;(4)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耕作模式真菌群落结构自成一类,但HF与退耕模式间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0-10 cm、10-20 cm间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但两者与20-40 cm相差较大;FL、SF和HF具有较多的显著性差异物种(Biomarker),其次为MF、PF,AF最少;(5)土壤pH值、碳氮比、氮磷比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6)耕作模式对土壤功能类真菌影响明显,HF、MF、SF、PF土壤腐生营养型真菌、病理营养型真菌的含量显著高于FL、AF;同时,SF中的土壤腐生营养型真菌含量最高;HF中的共生营养型真菌含量最高.HF具有与退耕模式较为一致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拥有最丰富的共生营养型真菌与较优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 刘讯; 赵久骞; 张运林
    • 摘要: [目的]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物质库和维持土壤肥力的基础.虽然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很多关于凋落物分解的研究,但是针对喀斯特地区丛峰洼地小流域不同森林群落的混合凋落物分解还未有研究,而森林凋落物能够为喀斯特丛峰洼地的森林植被恢复提供养分和营养元素,其主要是通过分解释放养分参与物质循环实现的,因此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情况对于该地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黔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7个典型群落下凋落物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收集7个群落下凋落物进行分解实验,并进行养分测定,包括有机碳、氮、磷含量测定,计算凋落物分解速率,建立分解速率模型.并分析不同分解时间下相同群落有机碳、氮、磷和化学计量的差异以及相同分解时间下不同群落间有机碳、氮、磷和化学计量的差异.[结果]1)7种群落的分解系数变化范围在0.043~0.073,分解t0.5为0.8~1.2 a,分解t0.95为3.4~5.7 a.2)有机碳在7个群落中均表现为释放.有机氮除了F群落为释放外,其余6个群落都为富集.有机磷含量除了C群落为释放外,其余6个群落都为富集.3)碳氮比在7个群落中均为释放,碳磷比在7个群落中均为释放,氮磷比在A、C、D群落为富集,在B、E、F、G群落为释放.[结论]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丛峰洼地小流域不同森林群落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变化情况与林分类型、立地条件等差异显著,建立得到分解率与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对于该地区森林维持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杨光英; 吴建峰; 杨银银
    • 摘要: 以黔西南和黔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对象,从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转移矩阵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10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地形地貌等因素分析了其变化影响.结果显示:①研究区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为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变化值分别为42.54 km2、-37.64 km2;②地形地貌对峰丛洼地土地利用的分布变化影响显著,主要在微缓起伏区、低起伏区和中起伏区,城镇用地面积最多,为13.28 km2,耕地面积减少最多,为12.86 km2;③在山低起伏区和高山起伏区,水域和未利用地有少量变化.该研究可为极贫困区在峰丛洼地分布的情况对土地利用开发的问题提供有用的理论参考.
    • 冯旭莲; 吴建峰; 廖晶晶
    • 摘要: 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以峰丛洼地形为主的极贫乡镇——大营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营镇农村居民点呈现出"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特点,具有显著的聚类空间结构特征.大营镇农村居民点的分布随着坡向、坡度、道路延伸方向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大营镇居民点在坡度较低、坡向为阳坡的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并且受道路因素影响呈条带状分布;居民点在坡度较大、距离公路较远的山区也有分布,但其分布受到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 罗书文; 吕勇; 吴克华; 邓亚东; 杨桃; 潘明; 傅良同
    • 摘要: 文章探讨了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内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及形成机制,为查清桂林岩溶地貌发育演化过程提供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地层、地貌的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区内构造发展史、岩相古地理环境变化及岩溶水文地貌过程等要素,对桂林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内中生代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形成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认为:三叠纪地层和白垩纪地层覆盖于泥盆纪地层之上,中间缺失二叠纪、侏罗纪地层,其原因是中三叠世时期地壳抬升,三叠系上统和二叠系被剥蚀殆尽,在侏罗纪研究区处于剥蚀期,导致两个时期地层缺失;而三叠系、白垩系残余地层分布在泥盆系形成的洼地、谷地、洞穴、山腰及山顶等地,主要是区内在中三叠世、侏罗纪时代古岩溶发育的天坑、洼地、谷地和洞穴等负地形,为晚三叠世和白垩纪沉积提供空间;现代岩溶地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岩溶负地貌将上覆地层向纵深方向携带,从而形成不同常理的地层接触关系;同时,这些负地形为堆积或沉积在内的三叠纪、白垩纪地层提供了免受剥蚀场所,使其残留至今。
    • 唐梅蓉; 杨奇勇; 唐海涛
    • 摘要: 以桂东北寨底峰丛洼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二阶微分和去除包络线二阶微分方法对土壤光谱进行处理,筛选出3种光谱指数与土壤有机碳(SOC)相关系数最高的特征波段,通过比较偏最小二乘回归、多元线性回归与多元逐步回归等模型的精度,确定SOC最佳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样品有机碳质量分数最小值为0.20%,最大值为6.06%,变异系数为63.28%,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异质性;(2)二阶微分光谱指数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精度优于原始光谱反射率及包络线二阶微分的模型;(3)二阶微分、包络线二阶微分光谱指数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预测模型均比通过原始数据建立的模型精度高出0.3;(4)基于二阶微分所建立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R^(2)=0.75,均方根误差RMSE=4.83和较大的剩余估计偏差RPD=2.00)。
    • 张雪梅; 祁向坤; 岳跃民; 王克林; 张信宝; 刘大元
    • 摘要: 峰丛洼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水热资源相对较好,由于其较高的景观异质性,该区面临着石漠化治理投入与分区粗放、治理技术与模式区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需开展面向石漠化治理的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地域分区.基于修正的地质图将峰丛洼地区划分成碎屑岩为主的非喀斯特区和碳酸盐岩为主的喀斯特区,依据气候分异特征将喀斯特区划分为滇东南桂西南西南季风非典型峰丛洼地区和东亚季风典型峰丛洼地区,进一步依据大地貌部位及微地貌特征将东亚季风典型峰丛洼地区细分为黔西南高原面浅碟型锥峰洼地区、黔南桂北大斜坡北部漏斗型锥峰洼地区、桂中大斜坡南部漏斗型锥塔峰洼地区和桂南丘陵浅碟型锥塔峰洼谷区等亚区.分区结果表明各分区自然地域特征鲜明:碎屑岩为主的非喀斯特区坡缓土厚,人口压力相对舒缓;西南季风非典型峰丛洼地区受气候影响显著,地貌形态以常态山为主;桂中大斜坡南部漏斗型锥塔峰洼地区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问题突出,但削减快、治理成效显著;黔西南高原面浅碟型锥峰洼地区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石漠化问题严重;黔南桂北大斜坡北部漏斗型锥峰洼地区石漠化比例相对较低、喀斯特景观资源丰富;桂南丘陵浅碟型锥塔峰洼谷地区水热资源最为充沛、人地关系相对缓和.面向石漠化治理的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地域分区明确了分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有助于提升石漠化治理的区域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