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pH

土壤pH

土壤pH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7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0756篇;相关期刊207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1中国海南·世界屋顶绿化大会暨2011博鳌立体绿化建筑节能论坛、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研讨会等;土壤pH的相关文献由227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龙、徐明岗、邓小华等。

土壤pH—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4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0756 占比:99.48%

总计:81182篇

土壤pH—发文趋势图

土壤pH

-研究学者

  • 张玉龙
  • 徐明岗
  • 邓小华
  • 史学正
  • 张明发
  • 徐仁扣
  • 田峰
  • 虞娜
  • 黄晶
  • 于东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春环; 王攀; 韩翠; 许艺馨; 黄菊莹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区域大气硫、氮沉降速率趋于平稳甚至下降,但西北地区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硫、氮沉降速率加快。燃煤电厂作为酸前体物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其周围开展硫、氮沉降效应研究,可为合理评价煤矿区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提供数据支撑。该文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3个燃煤电厂为采样点,研究了电厂周围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变化特点,分析了其与降水降尘中硫、氮沉降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变化范围分别为8.14—9.94,NO_(3)^(−)-N质量分数、NH_(4)^(+)-N质量分数、速效P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34—1.32、0.37—0.67、0.18—1.18 mg·kg^(−1),蔗糖酶活性变化范围为109.53—372.73 mg·kg^(−1)·h^(−1)。电导率、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变异系数较大,变化范围分别为51.60—3890.00μS·cm^(−1)、12.36—51.80 mg·kg^(−1)·h^(−1)和13.98—77.26 mg·kg^(−1)·h^(−1);各土壤指标在电厂间差异较大,在取样距离间差异较小,且无明显的规律性;土壤电导率、NH_(4)^(+)-N质量分数、速效P质量分数和磷酸酶活性与降水降尘中SO_(4)^(2−)沉降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速效P质量分数、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与降水降尘中NO_(3)^(−)沉降量显著负相关(P<0.05)。总体上,土壤pH与降水降尘中硫、氮沉降量相关性较弱。以上结果意味着,当前硫沉降强度有助于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促进速效养分积累,氮沉降则表现出相反的效应,但二者均未对土壤pH产生明显影响。考虑到高架源大气污染物的长距离迁移性、酸沉降的时间累积性、土壤污染成分组成的复杂性等,今后还需延长取样距离,并结合土壤污染源成分分析,从较长时间尺度上深入探讨工业排放源周边硫、氮沉降的生态效应。
    • 高鹏; 杨小敏; 简红忠; 李丹妮; 司华
    • 摘要: 为了探究钙镁磷肥对元胡种植区土壤酸化的阻控作用,通过连续两年的钙镁磷肥田间定位试验,以上元观镇当地元胡种植户施肥习惯为对照(CK),研究分析了在氮、钾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施用钙、镁、磷肥750 kg/hm^(2)、1500 kg/hm^(2)和2250 kg/hm^(2),对土壤pH、交换性酸、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盐基离子以及土壤基本肥力水平的影响。通过测算投入、产出效益,结果表明:施用钙镁磷肥能显著提升土壤pH水平,较(CK)处理提升0.27~0.31个单位,T100、T150两个处理能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酸总量和交换性氢含量,对降低交换性铝有一定作用。施用钙镁磷肥较(CK)处理能显著提升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是阻控土壤酸化的主要作用机制。但当施用量达到2 250 kg/hm^(2)时,种植元胡的新增纯收益会有所下降,伴随产生土壤中磷素过量的问题,会有造成磷素流失产生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因此在汉中元胡种植区土壤酸化改良中推荐钙镁磷肥施用量750~1500 kg/hm^(2)。
    • 任富天; 张秋英; 杨广; 柏杨巍; 高红杰; 李兆; 刘山宝; 王健祺
    • 摘要: 稀土元素在国家经济、战略上意义重大,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稀土元素的需求急剧增加,由稀土矿山开采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原位浸矿开采过程中大量使用铵盐作为浸矿剂,造成矿区水土环境受到严重化学污染,其中尾矿土壤铵态氮残留尤为严重。然而,稀土矿区土壤中铵态氮沿深层剖面(200cm以下)变化机制仍不清楚。选择江西赣南足洞矿区典型离子型稀土尾矿矿山(2003年开始采矿,2007年闭矿),对表层土壤、深层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共157件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了土壤pH、质量含水率和铵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土壤酸化严重和高浓度铵态氮残留是采矿活动遗留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2)矿山关闭12年后,尾矿土壤平均pH为3.87,铵态氮浓度为60~204.3 mg·kg^(-1),是未开矿土壤铵态氮背景值的12倍~40倍。(3)土壤pH和含水率影响铵态氮的吸附和解吸附过程,原位淋洗技术是去除残留铵态氮有效方法。研究成果有望为离子型稀土尾矿土壤中铵态氮迁移转化规律和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 明雪; 康振威; 黄智刚
    • 摘要: 【目的】基于广西扶绥县亚热带典型丘陵区,探究1980—2020年间耕地土壤pH的时空变异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作物产量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0年广西扶绥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20年耕地土壤监测数据,分析坡度、海拔、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耕地土壤pH变化的影响,利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其土壤pH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与1980年相比,2020年扶绥县西部地区渠旧镇和渠黎镇的立地条件较差,其耕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pH分别下降1.10和0.70,从中性向酸性转变;不同土壤类型中赤红壤的pH变幅最大,平均下降0.60;不同母质中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的土壤pH变异性最强,变幅为0.40。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和海拔与耕地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有机质含量与耕地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耕地土壤pH的重要因素,能分别独立解释21.5%、7.3%和3.7%耕地土壤pH的空间变异,说明海拔是造成土壤pH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1980—2020年期间,广西扶绥县的耕地土壤pH总体上呈快速下降趋势,其中,赤红壤的pH降幅最大,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土壤pH的空间变异最强;海拔是影响广西扶绥县耕地土壤pH变化的主要因素,须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性状,进而有效调控土壤pH
    • 强琳; 蒋跃利; 李静
    • 摘要: 目前,多个土壤pH测定分析方法在水土比、静置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pH玻璃电极,针对酸性、中性及碱性土壤,从水土比、静置时间两方面对影响土壤pH的因素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发现,土壤pH与水土比显著相关,它是影响土壤pH的显著因素,随着水土比增加,pH增大;土壤pH与静置时间没有明显关系,仅在水土比为1∶1时有一定相关性。酸性土壤pH在水土比为4∶1时基本为样品pH真值,因稀释效应,土壤pH测定分析建议采用较高的水土比;中性土壤pH在水土比为3∶1时基本为样品pH真值,建议采用中等的水土比;碱性土壤pH在水土比为2.5∶1时接近样品pH真值,建议采用偏低的水土比。
    • 王文婷
    • 摘要: 用酸度计测定土壤pH,当电极插入土壤悬浊液中要做到把握平衡时间准确读数,达到精准测定。本化验室经过多年的检测比对试验,先后更换了四台不同精度的酸度计,分析了土壤pH读数平衡时间的影响因素,在测定过程中得出一些把握平衡时间准确读数的方法技巧,以及日常批量土样检测中控制误差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技巧基本可以读准pH值,使测定误差控制在0.1~0.2 pH。(中、酸性土壤0.1 pH;碱性土壤0.2 pH)。
    • 郝淼; 曲兆鸣; 李兵; 牛国梁; 王龙林; 李成亮
    • 摘要: 【目的】水、肥是影响作物生产效益的两个重要因素,过量施肥是导致设施栽培土壤盐渍危害的主要原因。为获得番茄优质高产并降低钾肥投入量,我们探究了灌水与控释氯化钾的适宜用量组合。【方法】盆栽试验在设施大棚内进行,供试番茄品种为‘罗拉’。设置常规灌溉(W_(100))下不施钾肥(CK)和施用全量普通氯化钾(K_(2)O 0.95 g/kg,CF)2个对照;设置3个控释氯化钾水平,分别为常规K_(2)O施用量的100%(K_(100))、80%(K_(80),K_(2)O 0.76 g/kg)和60%(K_(60),K_(2)O 0.57 g/kg);设置3个灌水梯度,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90%~100%(W_(100))、72%~80%(W_(80))、54%~60%(W_(60)),共11个处理。在番茄主要生育期,测定了叶片光合效率和土壤pH、电导率(EC)值,调查了果实产量和品质。【结果】K_(80)处理的平均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K_(100)处理,K_(100)处理又显著高于K_(60)处理,且K_(80)较K_(100)和K_(60)处理的总吸钾量(植株和果实)提高了3.4%~7.8%,Vc含量增加了3.4%~3.9%,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2.2%~6.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了3.5%~7.4%,净光合速率提高了4.3%~10.9%,气孔导度提高了6.5%~11.9%,蒸腾速率提高了3.6%~9.5%。W_(80)处理的平均产量较W_(100)和W_(60)处理显著增加9.8%~16.0%,钾肥利用效率提高了6.3~7.1个百分点,V c含量增加了6.8%~24.0%,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5.6%~8.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了6.6%~9.2%,净光合速率提高了4.1%~10.3%,蒸腾速率提高了8.4%~16.6%,开花期、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的SPAD值分别增加了4.8%~12.0%、1.7%~9.4%和4.6%~14.5%,土壤pH提高了0.9%~2.1%,电导率下降了4.9%~8.2%。在9个水钾组合处理中,除K_(60)W_(100)和K_(60)W_(60)处理外的其他处理均获得了显著高于CK和CF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K_(80)W_(80)处理的产量、品质最高,水、钾利用效率也处于较高水平。【结论】灌水与控释氯化钾对提高番茄的产量品质和光合效率有显著的正交互作用,二者最佳的用量组合是减少灌溉量至72%~80%(W_(80))与减少20%的K_(2)O投入量并一次性基施,可提升番茄的光合效率,同时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EC值,因而增加了番茄产量、品质,提高了水分和钾肥利用效率。
    • 熊凯; 赵玉娟; 陈健; 张运; 赵广东; 杨洪国; 史作民; 许格希
    • 摘要: 【目的】对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以及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亚高山暗针叶林9.6 hm2(400 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动态样地表层0~10 cm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亚高山暗针叶林动态样地的土壤pH均值为4.85;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值分别为50.05、3.40、0.53、24.97 g/kg,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均值分别为11.44、2.24、8.12 mg/kg;(2)p H低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西侧,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高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东侧,全钾高值主要呈南北走向的条带状分布,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分布则呈斑块状;(3)土壤pH和养分的变异系数在11%~86%之间,其中pH的变异系数为11%,硝态氮和有效磷的变异系数均为86%。土壤pH和养分的块基比值范围为0.11~0.50,硝态氮和有效磷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土壤性质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4)除pH与全氮和全钾、有机碳与铵态氮、全氮与有效磷、全磷与全钾和硝态氮、全磷与有效磷外,其余21对土壤性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呈酸性,各土壤养分含量富集程度较高。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土壤性质之间具有较为普遍的相互联系,土壤有机碳在本文研究的8个土壤性质的综合变异中最具有代表性。
    • 陈晓晨; 黄振佳; 陈雨晴; 尧聪聪; 张剑宇; 刁国旺; 袁菁; 徐开钦; 刘宪华
    • 摘要: 采集中国红壤、黑土、褐土、棕壤和黄壤五种典型土壤,经一个月老化制备成浓度为600 mg·kg^(-1)的砷污染土壤样品,利用体外(in vitro)试验方法(PBET-UF模型)研究经口部摄入的土壤砷在人体胃肠道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并评估其健康风险,进而从土壤性质角度(包括土壤基本理化特性及砷的赋存形态)综合地探讨砷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以分析不同土壤间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砷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37.2%~71.8%,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49.0%~73.3%,小肠阶段的生物有效性为48.6%~72.1%,各类型土壤间差异极显著;土壤砷从胃到小肠是一个逐步被消化溶出的过程,且小肠中溶解态砷均可透过模拟小肠上皮细胞的专用超滤膜;各类型土壤经口部摄入的砷健康风险存在极显著差异,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分别超过相应可接受限值两个数量级和一个数量级;此外,土壤砷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与土壤pH、游离氧化铁铝含量、迁移系数S及迁移系数W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迁移系数S是影响土壤砷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的主导因子,土壤pH为影响其在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的主导因子,而游离氧化铁铝则主要通过与砷形成新矿物的方式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活性及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本研究的成果将为后续开展更符合现实土壤污染情形的调查及重(类)金属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手段的完善做出积极贡献。
    • 和利钊; 顾静; 李琼; 杨国航; 牛婧; 张海欧; 郑子健; 赵振
    • 摘要: 以甘肃省某化工厂历史遗留铬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开展还原稳定化法修复铬污染土壤小试研究,确定最佳修复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9种不同配比的复配修复药剂分别对铬污染土壤进行处理,添加后养护3 d,综合对比浸出液中的污染物浓度、还原稳定效率和反应前后土壤pH变化,得出6%硫酸亚铁+3%硫化钠和6%氯化亚铁+3%硫化钠的修复效果较好。添加8%氯化亚铁+4%硫化钠,养护3 d,可使污染土浸出液中的总铬和Cr^(6+)达到修复目标值,养护30 d,可使还原稳定效率达到100%。添加不同百分比的硫酸亚铁+硫化钠和氯化亚铁+硫化钠,对场地污染土壤pH影响不大;添加不同百分比的硫酸亚铁+硫化钠和氯化亚铁+硫化钠,养护3 d和养护30 d,对场地污染土壤pH影响不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