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可给性

生物可给性

生物可给性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73613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药学杂志、农业环境与发展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会议、第九届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等;生物可给性的相关文献由486位作者贡献,包括崔岩山、尹乃毅、陈晓晨等。

生物可给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73613 占比:99.98%

总计:773743篇

生物可给性—发文趋势图

生物可给性

-研究学者

  • 崔岩山
  • 尹乃毅
  • 陈晓晨
  • 夏天翔
  • 张震南
  • 李开明
  • 汪光
  • 蔡晓琳
  • 姜昱聪
  • 廖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凯; 林国冰; 王琳
    • 摘要: 为优化土壤摄入过程中Cd生物可给含量的评估方法,以土壤标准物质GSF-5(GBW07445)和GSF-3(GBW07443)为样本比较一步萃取法、PBET法和赋存形态的关系,并采集长沙市周边40个土壤样本进行方法验证。结果表明,Cd在胃相中的生物可给含量与前4种结合形态密切相关;一步萃取法中6种萃取剂对土壤中Cd的提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EDTA-2Na>DTPA>CH_(3)COONa> CH_(3)COOH>NH_(4)NO_(3)>CaCl_(2),EDTA-2Na最优的萃取剂浓度为0.02 mol/L;测定实际样本的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一步萃取方法[0.02 mol/L EDTA-2Na, pH=7,固液比1∶20(W/V),温度(25±2)°C,转速200 r/min,时间2 h]与相应的PBET方法模拟的Cd生物可给含量具有高度相关性,其回归方程R^(2)为0.98,证明土壤一步萃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PBET方法来评估土壤中的某些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简化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研究。
    • 李韵雪; 闵远洋; 麦晋贤; 韩正洲; 马庆; 黄煜权; 廖沛然; 杨全
    • 摘要: 研究10个不同批次及产地的岗梅药材中重金属铅(Pb)、镉(Cd)、汞(Hg)、砷(As)和铜(Cu)的含量、生物可给性及转移率,并应用靶标系数危害法(THQ)评估5种重金属的健康风险。样品经湿法消解后,用原子荧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岗梅药材中存在镉和铅超标现象,超标率镉为80%、铅为100%;汞、砷和铜均未超标;岗梅药材水煎液5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标准,5种重金属很少溶于水煎液;10批次岗梅药材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均<100%,均未完全溶出,安全风险较低;10批次岗梅药材及水煎液重金属(铜、砷、铅、汞和镉)THQ(成人、儿童)值均<1。岗梅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岗梅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与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了岗梅药材及其煎煮液重金属安全风险,发现实验所用岗梅样品重金属均处于安全范围内。如此可见,中药材重金属超标问题不能一刀切,应考虑每个中药材的特点来制定相应合理的重金属限量标准。
    • 陈晓晨; 黄振佳; 陈雨晴; 尧聪聪; 张剑宇; 刁国旺; 袁菁; 徐开钦; 刘宪华
    • 摘要: 采集中国红壤、黑土、褐土、棕壤和黄壤五种典型土壤,经一个月老化制备成浓度为600 mg·kg^(-1)的砷污染土壤样品,利用体外(in vitro)试验方法(PBET-UF模型)研究经口部摄入的土壤砷在人体胃肠道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并评估其健康风险,进而从土壤性质角度(包括土壤基本理化特性及砷的赋存形态)综合地探讨砷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以分析不同土壤间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砷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37.2%~71.8%,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49.0%~73.3%,小肠阶段的生物有效性为48.6%~72.1%,各类型土壤间差异极显著;土壤砷从胃到小肠是一个逐步被消化溶出的过程,且小肠中溶解态砷均可透过模拟小肠上皮细胞的专用超滤膜;各类型土壤经口部摄入的砷健康风险存在极显著差异,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分别超过相应可接受限值两个数量级和一个数量级;此外,土壤砷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与土壤pH、游离氧化铁铝含量、迁移系数S及迁移系数W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迁移系数S是影响土壤砷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的主导因子,土壤pH为影响其在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的主导因子,而游离氧化铁铝则主要通过与砷形成新矿物的方式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活性及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本研究的成果将为后续开展更符合现实土壤污染情形的调查及重(类)金属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手段的完善做出积极贡献。
    • 陶雪莹; 徐应明; 王林; 刘畅; 孙约兵; 梁学峰
    • 摘要: 为探究叶面施锌(Zn)对叶用油菜镉(Cd)和Zn生物可给性的影响与调控机理,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体外消化和连续提取方法,研究喷施不同浓度ZnSO_(4)和EDTA·Na_(2)Zn对两种油菜(Cd低积累品种华骏和普通品种寒绿)地上部Cd/Zn含量、生物可给性以及化学形态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线性拟合方法研究叶面施Zn影响下Cd/Zn生物可给性的变化与形态占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叶面施Zn对油菜地上部Cd含量无显著影响,Zn含量显著升高。喷施ZnSO_(4)降低了油菜Cd和Zn的生物可给性比例,最大降幅分别为24.37%和6.07%;而喷施4 mmol·L^(-1) EDTA·Na_(2)Zn则显著提高了油菜生物可给态Cd含量,同时提高了Zn的生物可给性比例,最大增幅分别为49.19%和8.40%。喷施ZnSO_(4)明显降低油菜乙醇提取态Zn的占比,最大降幅为10.88%;而喷施EDTA·Na_(2)Zn则明显提高油菜乙醇、H_(2)O提取态Cd以及乙醇提取态Zn的占比,最大增幅分别为25.59%、52.74%以及13.23%。油菜Cd/Zn的乙醇和H_(2)O提取态含量与其生物可给态含量、乙醇和H_(2)O提取态占比与其生物可给性比例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油菜Cd/Zn的乙醇和H_(2)O提取态对其生物可给性贡献最大,叶面施Zn主要通过影响乙醇和H_(2)O提取态Cd/Zn进而调控其生物可给性
    • 王璐瑶; 李健锋
    • 摘要: 土壤中重金属铅的来源、用途广,毒性大,可以不同形态相互转化,本文从含铅化合物的特性、危害及迁移特性展开阐述,提出铅污染土壤修复的目标为有效降低重金属污染物的流动性、生物可给性和毒性,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土壤控制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肖婧泓; 辛嘉英; 路雪纯; 刘青云; 宋微; 李慧敏; 方祁利
    • 摘要: 植物的营养组织和保护组织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是人体获取酚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经研究发现植物中的酚类化合物有两种存在形式,分别为游离酚类化合物和与大分子物质(纤维素、蛋白质和木质素)相互作用而成的结合酚类化合物。其中结合酚类化合物是酚类化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不易提取的特性使其研究受到限制。目前研究学者们对游离酚类化合物的研究比较深入,近几年关于结合酚类化合物的研究却比较少。不同存在形式的酚类化合物生理活性不同,因此结合酚类化合物逐渐被大众所关注。对结合酚类化合物的深共熔溶剂提取方法、生物可给性以及抗氧化、抑菌、降血糖等生物活性进行了归纳与阐述,为后续结合酚类化合物在食品行业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黄玲; 周存宇; 张建强; 孙梦强; 邹奇; 韦行; 陈志良
    • 摘要: 原位钝化技术是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然而土壤改良后作物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变化情况仍未可知。本研究以油麦菜为供试蔬菜,选择硅酸钠与腐殖肥2种典型土壤改良剂,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单一与复配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Cd赋存形态、油麦菜生长、Cd累积及其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硅酸钠对油麦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单施腐殖肥则能显著提高其生物量,0.6%生物腐殖肥+0.3%硅酸钠复配处理对促进油麦菜生长、减少其对Cd的吸收效果最佳。不同处理下油麦菜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均高于小肠阶段,与不添加改良剂的对照相比,各处理均可降低儿童和成人对油麦菜Cd的摄入量,但不同消化阶段成人油麦菜Cd的生物可给量均高于儿童。单一与复配改良剂均可有效降低油麦菜的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其中0.6%生物腐殖肥+0.3%硅酸钠复配处理下油麦菜对儿童和成人的健康风险降幅分别达40.82%和30.21%。膳食摄取不同处理的油麦菜对人体带来非致癌危害的可能性较小,但可能会对儿童带来潜在致癌风险。
    • 钟雅琪; 杨新明; 吴众然; 李国锋; 蔡超; 池海峰
    • 摘要: 为探究济南市大气降尘中Co、Ni、Cu、As的污染特征及其人体健康风险,采用改进的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分析重金属赋存形态特征,通过体外消化模型表征其生物可给性,并评估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济南市大气降尘中Co、Ni、Cu和As均值分别为7.32、23.1、35.6、11.2 mg/kg,主要赋存形态为残渣态。(2)各重金属在胃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均较低,这主要与重金属赋存形态中残渣态所占比例较高有关;Co、Ni和As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显著高于小肠(p<0.05),但Cu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则低于小肠(p<0.05)。(3)济南市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元素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均小于1,处于可接受水平,但Ni和As存在较高致癌风险。因此,在环境政策制定中应考虑Ni和As的减排措施,以期降低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冯康宏; 范缙; Lik Ung Stanley Hii; 罗启仕; 曹心德; 续晓云
    • 摘要: 为科学评价重金属污染场地的人体健康风险,以某冶炼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PBET(Physiologically-Based Extraction Test)和IVG(In-Vitro gastrointestinal)两种方法测定了As、Cd、Cu、Pb、Zn的生物可给性,并对比了只考虑重金属总量与基于生物可给性的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场地土壤As、Cd、Pb的平均含量分别高达7063,691,3811mg/kg,严重超过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在PBET和IVG测试中,5种重金属的平均生物可给性介于1.81%~44.8%与1.78%~30.1%之间.As是PBET中生物可给性最高的重金属元素,而在IVG中Cd的生物可给性最高;含磷矿物的存在使Pb的生物可给性最低.提取液pH值及组成组分与重金属元素间的化学行为是造成两种方法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模型假设的条件下,土壤原有重金属的总危险商与总致癌系数为27.2与2.95×10-3.考虑生物可给性使二者降低了59.9%~84.4%与55.6%~79.4%,且两个系数大小均呈现PBET胃液>PBET胃肠液>IVG胃液>IVG胃肠液的规律.调整后可以认为Pb不再具有健康风险,Cd仅具有致癌风险,只有As同时具有非致癌风险与致癌风险.尽管考虑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后场地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人体健康风险,但经过调整后能更准确地识别重金属的危害程度,避免场地的过度修复.
    • 郭剑波; 常旭卉; 陈龙; 刘小茼; 王淑平
    • 摘要: 为研究环丙沙星(CIP)和镉(Cd)复合污染土壤中Cd的生物可给性,通过向无污染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环丙沙星(对照:0 mg·kg^(-1),Ⅰ:5 mg·kg^(-1),Ⅱ:25 mg·kg^(-1),Ⅲ:50 mg·kg^(-1))和Cd(80 mg·kg^(-1))进行老化实验,运用in vitro和SHIME模型评估老化后土壤Cd的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不同老化天数(第1 d:D1,第30 d:D30,第60 d:D60)复合污染土壤中Cd的生物可给性有所差异。随着土壤老化时间的延长,重金属Cd的生物可给性不断降低,表现为(D600.05);D1和D30小肠阶段Cd的生物可给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D60小肠阶段Cd的生物可给性呈增加的趋势;在结肠阶段,D30和D60各处理(D30 CIPⅠ+Cd处理除外)Cd的生物可给性均高于对照处理,且CIPⅢ+Cd处理达到最大。胃阶段不同停留时间(20、40、60 min)Cd生物可给性动态变化结果显示,60 min时Cd的生物可给性达到最大,20 min时各处理土壤中Cd的生物可给性变幅最大,Cd的生物可给性在胃阶段不同停留时间变化呈先快后慢趋势。研究表明,环丙沙星和Cd复合污染土壤中Cd的生物可给性在胃阶段较高,在小肠和结肠阶段较低。环丙沙星的添加对胃阶段Cd的生物可给性无显著影响,而对小肠和结肠阶段Cd的生物可给性有一定的影响,与未添加环丙沙星的对照处理相比,添加25、50 mg·kg^(-1)环丙沙星显著提高了老化30 d结肠阶段和老化60 d小肠阶段Cd的生物可给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