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5篇、会议论文95篇、专利文献932101篇;相关期刊526种,包括中国果业信息、理化检验-化学分册、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86种,包括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二届中国石油石化节能减排技术交流大会等;酚类化合物的相关文献由521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峰、张健、徐杰等。

酚类化合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5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9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32101 占比:99.89%

总计:933161篇

酚类化合物—发文趋势图

酚类化合物

-研究学者

  • 王峰
  • 张健
  • 徐杰
  • 张晓辰
  • 杨光宇
  • 王业红
  • 张志鑫
  • 曹炜
  • 王晓琴
  • 毛学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光耀; 柴新想; 程伟; 冯妍; 张光智; 张明霞; 王宝石
    • 摘要: 麸皮酚类活性物质因其潜在的抗氧化能力,在食品和临床领域受到极大关注。但麸皮酚类物质大多以结合态存在,生物利用度较低。近年来,固态发酵技术在促进麸皮酚类物质释放中取得重要进展。该文综述了固态发酵麸皮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复合菌系发酵技术,预处理耦合发酵技术与菌酶协同发酵技术等新型发酵策略的应用前景,以期为麸皮酚类化合物工业化高效制备提供一定的参考。
    • 王小超; 程妮; 段倩倩; 赵丞; 徐元元; 陈思南; 曹炜
    • 摘要: 蜂花粉富含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等功效,因此蜂花粉酚类化合物的吸收和利用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该文以油菜蜂花粉、五味子蜂花粉、茶花粉为原料,通过体外胃肠消化和结肠发酵,对比了3种蜂花粉在不同消化阶段以及发酵时间总酚、总黄酮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3种蜂花粉经体外胃肠消化后,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呈下降趋势,生物有效性减弱。在结肠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3种蜂花粉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在结肠发酵24 h时,3种蜂花粉总酚含量分别达到5.99、7.17、6.38 mg/g,生物有效性分别达到126.96%、139.74%、120.54%。结果表明,结肠发酵可以促进蜂花粉中酚类物质的释放,提高蜂花粉中酚类化合物的生物有效性,是蜂花粉多酚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该研究为益生菌发酵生产新型蜂花粉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 徐俊明; 翟巧龙; 龙锋; 蒋霞; 韩双美; 蒋剑春
    • 摘要: 电催化是一种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清洁、高效转化技术。在生物质精炼的各种策略中,电催化主要通过电子从电极表面转移到反应底物,在阳极和阴极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将生物质衍生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总结了几种代表性的木质纤维生物质衍生物,如糠醛、5-羟甲基糠醛(HMF)、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等,通过电催化反应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最新进展。其中,在生物质衍生物的电还原反应中,糠醛的电还原产物主要是糠醇和2-甲基呋喃,HMF的电还原产物主要包括2,5二甲基呋喃和2,5-二羟甲基四氢呋喃等;酚类化合物通过加氢脱氧可还原为高碳氧比、稳定的芳香烃类化学品;在生物质衍生物的电氧化反应中,糠酸是糠醛主要的电氧化产物,HMF主要的电氧化产物是为2,5-呋喃二羧酸;木质素可以通过电催化氧化转化为香兰素、愈创木酚等。讨论了电催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和反应参数(如电极电位、pH等)对生物质衍生物电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反应机理,并对电催化应用于生物质高值化利用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吕孝飞; 马君义; 郭俊炜; 杨立华; 任晓霞; 雍巧宁; 孔维宝; 邓煜
    • 摘要: 以甘肃省陇南市油橄榄研究所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城固32号’和‘莱星’油橄榄果为原料提取橄榄油,运用GC-MS、HPLC和E-Nose对不同品种与不同成熟度指数的橄榄油脂肪酸、酚类化合物及风味属性进行检测分析,以探究成熟度指数与不同品种橄榄油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指数的增大,‘城固32号’橄榄油中的硬脂酸、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PUFA)和油酸/亚油酸值呈下降趋势,亚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呈上升趋势,‘莱星’橄榄油中油酸和UFA含量及MUFA/PUFA和油酸/亚油酸值呈上升趋势,而亚油酸、亚麻酸和SFA含量呈下降趋势;油酸/亚油酸和MUFA/PUFA值在2个品种间存在差异,可作为鉴别‘城固32号’和‘莱星’橄榄油的依据;2个品种橄榄油中酪醇和总酚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香草酸和木犀草素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羟基酪醇含量在‘城固32号’中总体逐渐减少,在‘莱星’中总体逐渐增加,木犀草苷含量在2个品种中保持稳定;风味物质的E-Nose信号响应值在2个品种中均显著减小。利用橄榄油中脂肪酸和酚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以及风味属性的信号响应值差异结合主成分(PCA)分析可有效鉴别和区分不同成熟度指数的‘城固32号’和‘莱星’橄榄油。
    • 朱丹实; 张越怡; 付浩; 于懿; 曹雪慧; 励建荣
    • 摘要: 多酚-蛋白质复合物是形成苹果浊汁沉淀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我国辽西地区6个品种苹果浊汁中酚类化合物的含量,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特征酚类化合物与麦醇溶蛋白的互作规律,探究加工温度对多酚与蛋白质互作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原酸、没食子酸和表儿茶素为苹果浊汁中3种典型特征的酚类化合物。随着特征酚类化合物浓度的升高,对麦醇溶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猝灭方式均为静态猝灭。动力学分析表明:特征酚类化合物与麦醇溶蛋白结合能力强弱排序为:表儿茶素-麦醇溶蛋白>绿原酸-麦醇溶蛋白>没食子酸-麦醇溶蛋白。特征酚类化合物与麦醇溶蛋白结合稳定性排序依次为:绿原酸-麦醇溶蛋白>没食子酸-麦醇溶蛋白>表儿茶素-麦醇溶蛋白。热力学分析表明:表儿茶素、绿原酸和没食子酸与麦醇溶蛋白之间主要由氢键相连接,并发生疏水相互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苹果浊汁中特征酚类化合物与麦醇溶蛋白的结合稳定性呈下降趋势。本研究可为提高苹果浊汁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 李洁; 李宇; 苏静; 王鸿博
    • 摘要: 漆酶能够在有氧条件下催化酚类化合物聚合生成有色物质,从而对羊毛纤维原位上染。不同酚类化合物苯环上酚羟基与氨基基团的位置与数目影响纤维颜色及耐水洗/摩擦色牢度。与原羊毛相比,经酶促染色的羊毛纱线断裂强力、耐磨性、耐热性能均有提升,增重明显。
    • 陈金拳; 彭婷; 唐喆; 陈斯雯; 李冰岩; 樊鑫梅; 陈娟
    • 摘要: 目的:筛选既有药理活性又有粘附作用的药食同源物质及中药饮片。方法:分别观察样品在玻璃、聚苯硫醚和二氧化硅材料上的成膜情况和吸附强度。选择了10种在聚苯硫醚上成膜良好的药食同源物质及中药饮片进行银镜反应的观察。扫描电镜观察葛根吸附在二氧化硅上的情况,以及基质上的葛根发生银镜反应后的情况。结果:二氧化硅为基底的材料形成膜的速度比较快,而在聚苯硫醚基底的吸附能力更强。53种样品在基质上能观察到粘附膜。人参、葛根、当归可以形成银镜反应。结论:部分药食同源物质及中药饮片能形成粘附膜,可以用于界面材料的研发。
    • 魏文; 彭春杰; 李正斌; 郭鹏
    • 摘要: 酚类化合物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高含盐量的有机废水。探讨了树脂与氧化工艺相结合来实现废水资源化处理。研究发现,利用GC-13超高交联树脂可将废水COD由30896 mg/L降低至14500 mg/L,基本实现脱色效果。针对含酚类化合物的高盐有机废水,采用超高交联树脂吸附可将废水COD由30896 mg/L降低至14500 mg/L,基本实现脱色效果。结合臭氧氧化工艺进一步将废水中COD降至9500 mg/L,回收的盐白色且有机物含量0.11%,有效实现盐资源化回收。甲醇脱附即可保证树脂吸-脱附稳定,实现树脂再生利用。
    • 冯若矩; 袁姁; 王小敏; 梁时军; 李晋
    • 摘要: 采用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水质中10种酚类化合物,通过对前处理试验优化方法参数,使10种酚类化合物在100~2400μg/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结果表明:校准曲线线性良好(r>0.995),检出限范围在0.13~0.22μg/L,测定下限范围在0.5~0.8μg/L;对3种浓度的空白试样加标进行测定,测得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7.5%、1.9%~9.5%、2.2%~10.0%。对3种不同的水体进行了水样加标测定,测得的回收率为62.0%~82.0%、60.6%~70.6%、60.4%~70.4%。说明该方法定性准确,对酚类化合物的覆盖面较广,操作简便,在实际环境分析工作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彭礼枚; 谭丽君; 蒋建军; 向勇
    • 摘要: 建立快速检测水中20种酚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法。用HLB小柱富集水样中的酚类物质,以乙酸乙酯为洗脱溶剂,收集洗脱液,经旋蒸浓缩后,用火焰离子检测器检测,色谱峰面积外标法定量。20种酚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在0.5~10.0 mg/L范围内与其对应的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9~2.88μg/L。3种加标水平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87.0%~103.8%,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8%~4.89%(n=5)。该方法样品处理简便,可用于水样中酚类物质的检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