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解速率

分解速率

分解速率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5275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湖泊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福州市科协2014年学术年会、第十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未来地球国际会议等;分解速率的相关文献由841位作者贡献,包括薛立、佘汉基、蔡金桓等。

分解速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5275 占比:99.35%

总计:35505篇

分解速率—发文趋势图

分解速率

-研究学者

  • 薛立
  • 佘汉基
  • 蔡金桓
  • 郑欣颖
  • 冯佳鑫
  • 刘传海
  • 刘勇
  • 刘化冰
  • 刘华
  • 刘智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丽丽; 马忍忍; 张晓薇; 郭超; 刘国栋
    • 摘要: 南四湖优势植物凋落物的分解研究是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必不可少环节,是保持湿地多种功能的重要过程之一。采用单一凋落物方法,利用尼龙分解袋对当地优势植物芦苇和荷花的凋落物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在240 d的分解过程中,荷花凋落物的分解速率高于芦苇的分解速率,在分解前期62 d前,芦苇的分解速率基本与荷花持平,但在62~240 d中,芦苇的分解速率明显低于荷花速率;240 d后,植物芦苇、荷花的失重率分别为原始值的45.67%、45.27%;分解过程中的C/N变化、芦苇N值的波动变化不大,荷花的N变化极大,先迅速上升再迅速减少,明显影响了荷花分解的速率。
    • 杨航; 何介南; 罗航; 陈姣; 刘宇娟
    • 摘要: 为提高互叶白千层精油提取剩余物的利用率,本文以2年生互叶白千层精油提取剩余物为研究对象,探究物理粉碎、添加氮素、菌剂发酵和添加木醋液4种处理方式对剩余物分解速率的影响,为实现互叶白千层精油提取剩余物还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4种处理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互叶白千层精油提取剩余物的分解。试验结束时,剩余物质量残留率依次为CK(75.2%)>N添加(71.8%)>木醋液(68.3%)>物理粉碎(64.9%)>EM菌剂(53.2%);剩余物分解95%所需时间依次为EM菌剂(2.41 a)<物理粉碎(3.51 a)<木醋液(3.82 a)分解速率最快,适宜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应用。
    • 马建才; 马小明
    • 摘要: 设计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的实验装置,该装置既可以验证酶的高效性,也可以说明酶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平衡点的催化剂特性。同时,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可使定性实验转变为定量实验,有助于提升学生实验数据记录、分析等科学探究素养。
    • 李雨菲; 郭屹立; 李先琨; 李冬兴; 王斌; 陈婷; 陆芳; 向悟生; 黄甫昭; 刘晟源; 李健星; 文淑均; 陆树华
    • 摘要: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凋落物分解过程有助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的机理。本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全年收集的凋落叶混合均匀后采用分解袋法进行原位分解实验,探讨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物的分解特征。结果发现: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整体失重模式呈现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且不同生境类型下凋落叶失重率为:洼地>坡地>峰顶;分解过程中C含量呈波动状态,但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而N含量呈无规则波动;失重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并在分解初期和中后期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 C含量变化同海拔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则随分解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叶分解速率低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但与同类型的喀斯特森林退化区相当;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生境类型代表的微环境因子对凋落叶的分解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海拔引起的温度和湿度的差异是影响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和C、N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 解婷婷; 单立山; 张鹏
    • 摘要: 为探讨水分变化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特性的影响,以河西走廊杨树(Populus)-玉米(Zea mays)凋落物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水分(9200 m(3)/hm^(2),对照),轻度干旱胁迫(减少15%,7800 m(3)/hm^(2)),中度干旱胁迫(减少30%,6400 m(3)/hm^(2))3种不同水分处理条件,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杨树叶和玉米秸秆的质量残留率、分解速率和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两种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均增加,而分解速率降低。经过164 d的分解后,杨树叶和玉米秸秆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70.43%—77.49%、63.55%—68.29%。分析表明:水分和时间对各类型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5);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玉米秸秆的分解速率,但杨树叶的分解速率却只是在中度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P杨树叶。(2)两种类型凋落物的氮(N)残留率在分解过程中表现为降低的趋势,但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大,N的残留率增加,表明水分抑制了N的释放过程。分解164d后,同一类型凋落物不同水分条件下的N残留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同一水分条件下不同凋落物而言,玉米秸秆的N残留率最低,而杨树叶最高。总的来说,水分降低对干旱区农林复合系统内凋落物的分解和氮元素含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王英梅; 张兆慧; 刘生浩; 焦雯泽; 王立瑾; 滕亚栋; 刘杰
    • 摘要: 目前,水合物法捕获二氧化碳时,都会添加不同的形成促进剂。而这些促进剂对后期二氧化碳水合物运输条件、封存条件的影响还未可知,因此本文对比研究了纯冰粉体系、单一促进剂体系和复配体系中CO_(2)水合物的稳定性,促进剂分别选用0.24g/L十二烷基酸钠(SDS)、0.288g/L四丁基溴化铵(TBAB)、5g/L纳米石墨(GN)及0.33g/L NaCl 4种促进剂。在常压、274.65K条件下利用定压分解方法研究不同体系中CO_(2)水合物的分解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单一促进剂体系中CO_(2)水合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SDS>TBAB>GN≈纯冰粉>NaCl,并且SDS能够延长CO_(2)水合物分解时间,其平均分解速率相对于纯冰粉体系分别减少了29.6%、15.8%及18.5%。在复配促进剂体系中TBAB+NaCl中水合物稳定性最强,TBAB占主导作用,NaCl+GN中水合物稳定性最弱,NaCl占主导作用。此外文章还分析了促进剂体系中CO_(2)水合物稳定性提高的作用机理,主要与促进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 高嘉; 卫芯宇; 谌亚; 董玉梁; 杨玉莲; 张丹桔
    • 摘要: 森林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季节性冻融交替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但不同林型的凋落物对冻融响应的差异性很少被量化.为了解冻融环境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进程的影响,以川西亚高山森林地区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典型林型的凋落物为实验材料,从凋落物基质质量、冻融环境等影响凋落分解的因素着手,采用模拟冻融循环过程(-5-5°C),研究了冻融循环中3种林型凋落物分解速率和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发现,3中典型林型凋落物经过不同冻融处理后,其质量损失、质量损失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昆交林凋落物和针叶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呈慢-快-慢的趋势,而阔叶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逐渐减小.在冻融循环处理下,3种林型的凋落物碳绝对含量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说明微生物固定外源碳和凋落物释放碳间存在动态平衡.相同林型的凋落物在不同冻融处理下,有机碳释放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冻融环境显著(P<0.05)促进了混交林凋落物和针叶林凋落物有机碳的释放,但是对阔叶林凋落物有机碳的释放没有起到促进作用.这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亚高山森林土壤冻融事件频发将加快凋落物的分解,但变化程度受到凋落物质量控制.
    • 蒙仲举; 万芳
    • 摘要: 以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及羊草+短花针茅(Leymus chinensis+Stipa breviflora)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试验,采用分解袋法,测定不同枯落物在分解过程中残留率的变化,分析枯落物元素释放规律及分解过程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整个试验期内,不同枯落物残留率和质量损失率呈慢—快趋势,分解速率表现为羊草+短花针茅>短花针茅>羊草;试验区枯落物分解可以较好地拟合为Olson模型,不同枯落物分解50%和95%分别需要2.79~3.15,12.05~13.62年;(2)经过360天的分解,不同枯落物的全C、N、P均表现为释放的状态(NAI<100%),其中全C呈现波动释放的变化特征,释放比例为47.88%~54.54%;全N、全P呈释放—富集—释放的变化特征,其释放比例分别为36.34%~47.87%,57.08%~74.71%。(3)不同枯落物的分解均提高土壤有机C、N、P含量,均比初始值分别增加1.41~1.50,1.27~1.40,0.14~0.15 g/kg。研究结果为草地生态系统元素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 王相震; 刘彦清; 周运红; 王利东; 司瑞雪; 陆景星; 贾忠奎
    • 摘要: 【目的】为提高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的利用率,探索不同处理方式对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加快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恢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使其保持长期较高的生产力。【方法】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剩余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粉碎、尿素、EM菌和木醋液4种处理方法,进行4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剩余物进行25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方式随时间变化对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分解的影响。【结果】分解率最高的9号处理(0.3~0.5 cm的颗粒直径,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10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0的木醋液)是分解率最低的22号处理(大于1.0 cm的颗粒直径,3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0的EM菌,稀释倍数为1000的木醋液)的2.04倍。4个因素对剩余物分解最有利的水平分别是:0.3~0.5 cm的颗粒直径,3~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5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600~800倍的木醋液。从最优9号处理组合中可以看出,各个因素的水平不一定都在最有利的水平之内,推测其中可能存在综合效应的影响,但还需进行试验证明。【结论】通过研究使用不同处理方式处理抚育剩余物,得出颗粒直径对剩余物分解率的影响最大,而4个因素共同作用对分解率的影响普遍大于单一的尿素溶液、EM菌和木醋液的处理。为加速人工林抚育剩余物分解,以保持林分较高的生产力提出参考建议。
    • 李帅; 贾龙; 赵婷婷; 高兴兰; 崔德杰; 柳新伟
    • 摘要: 为研究翻耕时间对绿肥还田后分解和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利用网袋法在烟田进行冬牧70分解试验.设置2个翻耕时期,分别于2016年3月23日(T1)和4月23日(T2)将绿肥还田,在翻耕后12、25、36、49和61 d取样测定其分解剩余率、氮、磷、钾、碳含量及其累积系数等.结果表明,翻耕期影响绿肥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速率,翻耕晚分解速度慢,分解剩余率高,养分释放慢.至试验结束,T1、T2处理绿肥分解剩余率分别为10.98%、25.33%;而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0.76%、1.35%,1.52%、1.42%,0.44%、0.33%;除T2处理的氮素累积系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外,其他元素的累积系数都呈现降低趋势,至61 d时,T1、T2处理的氮累积系数分别为0.02、0.53;磷累积系数分别为0.13、0.28;钾累积系数分别为0.02、0.03;碳累积系数分别为0.07、0.21,且T2处理各养分累积系数始终高于T1.以上表明T1处理下绿肥各元素释放比例大,分解程度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