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燃烧性能

燃烧性能

燃烧性能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59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建筑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9篇、会议论文664篇、专利文献257335篇;相关期刊615种,包括含能材料、火炸药学报、工程塑料应用等; 相关会议360种,包括2015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净化节能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等;燃烧性能的相关文献由556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凤起、樊学忠、李吉祯等。

燃烧性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9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664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257335 占比:99.09%

总计:259708篇

燃烧性能—发文趋势图

燃烧性能

-研究学者

  • 赵凤起
  • 樊学忠
  • 李吉祯
  • 杨荣杰
  • 高红旭
  • 张伟
  • 张晓宏
  • 李上文
  • 赵成刚
  • 徐司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郭灵越; 王璐; 张凯; 李佳隆; 涂元亨; 陈大勇
    • 摘要: 文章对生产、流通、使用领域的模塑聚苯乙烯泡沫板(EPS)、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XPS)进行采样,分析了其燃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按照燃烧性能等级B1级进行判定,符合率为49%。其中EPS保温板共计16批次,符合率为69%,XPS保温板共计64批次,符合率为44%。同时提出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点,并针对该风险点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 满兴家; 周正群; 梁源飞; 叶年业
    • 摘要: 对奥托循环、米勒循环以及米勒循环加进气遮蔽(Masking)三种方案的缸内气流、混合气浓度以及燃烧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米勒循环由于型线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缸内气流运动与燃烧性能,而Masking可大幅度提升滚流比,改善混合气浓度,增加湍动能,改善燃烧性能。对奥托循环和Masking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奥托循环,Masking方案外特性最大扭矩降低12%,额定功率降低3%,外特性油耗平均降低14.6%,部分负荷工况油耗平均降低7.1%。在Masking方案的基础上引入冷却EGR,发动机最高热效率达到38.6%。
    • 李晨阳; 文坤; 安崇伟; 宋浩宇; 叶宝云; 武碧栋; 王晶禹
    • 摘要: 为了设计点火燃烧性能良好且兼容微笔直写工艺的B/KNO_(3)(BPN)点火药配方,分别以聚偏氟乙烯(PVDF)、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F_(2311))、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F_(2602))、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F_(2461))、乙基纤维素(EC)、硝化纤维素(NC)、PVDF/NC为黏结剂,设计和制备了7种BPN基点火药油墨,并采用微笔直写装药工艺直写成型,考察了黏结剂种类对样品成型效果、点火燃烧特性和热分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黏结剂组分的变化会导致BPN油墨的稠度指数表现一定的差异性,其稠度指数顺序为EC/B/KNO_(3)>PVDF/B/KNO_(3)>PVDF/NC/B/KNO_(3)>NC/B/KNO_(3)>F_(2311)/B/KNO_(3)>F_(2602)/B/KNO_(3)>F_(2461)/B/KNO_(3),且不同稠度指数的油墨最终呈现不同的成型效果,直写样品截面矩形度的变化趋势与稠度指数一致;氟橡胶为黏结剂的BPN具有较高的燃速和较短的点火延迟,且氟橡胶H含量越高,样品线性燃速越快,不同黏结剂的BPN线性燃速顺序为:PVDF/B/KNO_(3)>F_(2602)/B/KNO_(3)>PVDF/NC/B/KNO_(3)>NC/B/KNO_(3)>F_(2461)/B/KNO_(3)>F_(2311)/B/KNO_(3)>EC/B/KNO_(3),纤维素黏结剂在减少点火延迟上没有突出贡献;添加氟橡胶可以使BPN起始反应温度降低约145°C,NC可以使BPN主反应的起始反应温度降低45°C,而EC的添加仅可以使BPN主反应的起始反应温度降低约5°C。
    • 张晓光; 时海军; 刘杰; 党漭; 何燕
    • 摘要: 采用机械共混法分别制备了由多壁碳纳米管(MCNTs)、羧基改性多壁碳纳米管(CCNTs)与膨胀型阻燃剂协效的膨胀阻燃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其中膨胀型阻燃剂由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和玉米淀粉以质量比3∶1∶1的比例组成。通过氧指数测试(LOI)、垂直燃烧测试(UL-94)、锥形量热仪实验(CCT)、热重-红外光谱实验(TG-IR)、扫描电镜(SEM)和拉伸实验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膨胀阻燃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NR3/2MCNTs的热释放峰值和总产烟量相比于NR3分别下降了9.6%和17.9%。多壁碳纳米管有助于降低膨胀阻燃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热释放峰值和产烟量,但是会使燃烧时间提前。热重实验结果表明,NR3/2CCNTs的残碳量比NR3提高了12.7%。羧基改性的碳纳米管可以促进膨胀阻燃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残碳量增加。此外,加入MCNTs和CCNTs后,提高了膨胀阻燃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应力。
    • 周晓杨; 姜文; 雷晓龙; 闫宝任; 周梦圆; 胡翔; 宋会彬
    • 摘要: 采用水下声发射法测试了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高能推进剂燃速,使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燃速压强指数,开展了GAP/CL-20高能推进剂燃烧性能调节研究。结果表明,减小CL-20粒度、增大AP粒度、使用增塑剂Bu-NENA(丁基硝氧乙基硝胺)部分取代硝酸酯增塑剂等途径,均可降低GAP/CL-20高能推进剂燃速和燃速压强指数;CL-20粒度由31.45μm减小到7.14μm,推进剂7 MPa下,由15.88 mm/s降低至12.07 mm/s,燃速压强指数由0.75下降到0.70;AP粒度由132.17μm增大到337.45μm时,推进剂7 MPa下,速由15.88 mm/s降低至14.97 mm/s,燃速压强指数不变;使用4%增塑剂Bu-NENA,推进剂7 MPa下,速由15.88 mm/s降低至14.08 mm/s,燃速压强指数不变。综合使用334.7μm的AP、7μm的CL-20和4%的Bu-NENA,GAP/CL-20高能推进剂7 MPa下燃速由15.88 mm/s降低至11.09 mm/s,燃速压强指数由0.75降至0.59。
    • 赵峰; 王宏明; 苏祥文
    • 摘要: 为了研究喷油正时对船用中速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本文以MAN L23/30H中速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技术搭建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计算模型,以原始发动机实验数据为参照,进行模型的校准与完善。通过改变天然气替代率(0%,25%,50%,75%)以及喷油正时(SOI=-10°CA,-5°CA,0,5°CA),进行船用中速柴油机的燃烧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纯柴油模式下,随着喷油正时的推迟,发动机单缸指示功率及平均有效指示压力下降,NO排放降低;在双燃料模式下,发动机的动力性对喷油正时更为敏感,由喷油延迟造成的动力性削减较纯柴油模式大。
    • 蒋炎坤; 陈烨欣; 何都; 鲁伟; 梅梓晗
    • 摘要: 为评估当量比燃烧工况下掺烧甲醇裂解气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以一台点燃式甲醇发动机为原型,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通过不同工况下的缸内压力试验数据进行模型标定。基于标定模型研究了当量比燃烧情况下不同裂解气替代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甲醇裂解气替代比会导致缸压峰值、放热率峰值上升,且相应的曲轴转角提前,燃烧重心前移,燃烧持续期缩短。甲醇裂解气替代比增大,相应的发动机循环指示功逐渐减小,主要原因在于当量比燃烧情况下进入缸内的燃料质量及其总热值降低。在考虑尾气余热回收后,增大裂解气的替代比,指示热效率会有所上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替代比为50%时达到最大值41.26%。
    • 高宇晨; 李曼曼; 胡睿; 杨伟涛; 张玉成; 田德庆
    • 摘要: 为实现复杂结构发射药的制备,利用挤出3D打印成型技术制备了以光敏树脂为黏结剂、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为含能固体添加剂的光固化发射药,并对其力学性能及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挤出3D打印机可实现固含量为70%的含能物料挤出打印,通过打印条件优化,可以实现样件较好的层间粘接;挤出成型发射药的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分别为10.21 MPa和50.94 MPa;相对于硝化棉三基发射药,其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更高,但最大形变量下降;以CL-20为固体填料的光固化发射药表现出高燃速特点,100 MPa时燃速达到17.88 cm/s,但其压力指数较高,达到1.47。表明材料挤出3D打印技术在光固化发射药成型中应用是可行的。
    • 邵桢; 吴丰成; 刘大斌; 王彬彬
    • 摘要: 为研究内部孔隙率对硝化棉基烟花药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捏合塑化-剪切造粒工艺以及添加致孔剂、高温水煮的处理方法,制备了疏松结构的硝化棉基烟花药样品,并对样品的内部孔隙率、表观密度、堆积密度、表观燃速和定容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致孔剂和高温水煮可以明显降低硝化棉基烟花药的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提高内部孔隙率,显著提高表观燃速,减少定容燃烧时间;当采用30 mL致孔剂和100°C水煮条件时,与原样相比,内部孔隙率与表观燃速分别提高了113.8%和354.9%。
    • 李祥晟; 郭菡; 郁鸿飞; 郑鹏飞
    • 摘要: 为了研究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干式低排放(DLE)贫预混(LP)燃烧室改用氢燃料时的性能变化和掺氢极限,满足低碳排放燃机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以某F级发电用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室为研究对象,数值研究了天然气/氢气混合燃料不同掺氢比(H_(2)体积分数0~100%共6种工况)对燃烧室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燃烧室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表明,燃用天然气的LP燃烧室在改用氢燃料时,存在着回火的巨大风险,在掺氢比达40%时回火导致的燃烧器喷口高温区域明显,在更高的掺氢比下存在烧毁的可能,且高氢条件下回火发生且向上游传播,为机组运行带来巨大的安全问题。中心以扩散方式工作的值班燃烧器不存在回火风险。产物中CO和CO_(2)的含量随掺氢比的增加而降低,H_(2)O含量增加;NO_(x)的排放量随氢含量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增幅并不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