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1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2011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2011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河南新乡
  • 出版时间: 2011-08-22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会议文集:2011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伊犁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末次冰期以来中亚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变迁。现已运用土壤学、磁学、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区黄土进行不少有意义的探索。本文在总结伊犁盆地黄土形成年代的基础上,阐述了伊犁黄土的粒度、磁化率、碳酸盐和孢粉等各指标对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发现磁化率和色度由于受到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气候的指示意义较为复杂;孢粉和碳酸盐组合指示了研究区有些间冰期相对冷湿、有些间冰期相对暖干,冰期也是同样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组成表明伊犁盆地黄土形成于较干冷、化学风化作用较弱的气候条件;粒度对研究区气候的冷暖波动、干旱化和降水都有相对较好的指示意义。
  • 摘要:本文提出了表层岩溶带径流溶蚀控制岩溶坡地发育的动力学机制;给出了锥峰和塔峰溶丘形成的模式.用提出的动力学机制,分析了降水、岩层组构等环境要素对表层岩溶带顺坡径流量的影响.文章解释了西南喀斯特地区溶丘地貌类型的区域分布规律,认为滇东高原、贵州高原和广西丘陵平原的岩性和大地构造条件差异不大,气候是这三地溶丘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滇东高原为西南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低,表层岩溶带顺坡径流量小,溶丘地貌以常态山为主;其余两地为东亚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高,表层岩溶带顺坡径流量大,溶丘地貌以锥峰和塔峰为主,其中,广西丘陵平原的降水量大于贵州高原,前者溶丘地貌以塔峰为主,后者以锥峰为主。
  • 摘要:针对区域第四纪环境的特点,本文首先提炼和归纳了山西地堑湖盆湖侵-湖退的地貌沉积响应一般模式;然后,依据一些保留比较清晰的区域地貌沉积遗存,对区域第四纪、特别是第四纪中晚期的湖侵-湖退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追溯。分析的结果显示,自S8 古土壤或L8 黄土层堆积发育以来,区域湖盆曾发生过四次快速的湖退;而在相邻两次湖退期间发生的是缓慢湖侵。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的特点,本文最后对区域湖侵-湖退过程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盆地中湖泊的快速湖退→缓慢湖侵→再次快速湖退…这样的变化过程是与区域上地幔强烈上隆→减弱或渐趋稳定→再次强烈上隆…这样的构造循环相对应的。
  • 摘要:哈密是我国极端干旱荒漠中心,山地与盆地高差巨大,山地的平均高度为3 000~4 000m,盆地中心150~100m,最低点81 m,其地貌带与地表物质结构均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呈环状分布。本文基于哈密干旱荒漠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对干旱区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下的地貌过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极端干燥气候条件下,哈密盆地形成了风速最大,年大风日最多的“百里风区”和“南湖戈壁风区”,风蚀风积现代地貌过程强烈;而人类2000年以来的大规模屯垦活动,使哈密盆地细土平原的水土资源开发失衡,引走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河流流程缩短,使得绿洲下游水量减少,哈密盆地唯一的内陆河—库如克郭勒河断流,下游的沙尔湖干枯。同时,地下水大幅下降,绿洲下游边缘区天然植被衰败,风沙地貌灾害肆虐,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表明了极端干旱荒漠区以有限水资源为补给特征的我国干早区绿洲发育、演化的现代地貌过程,即哈密盆地细土平原的开发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制约,彰显了以水定地的特征,实际是现代地貌演化过程--细土平原到人工绿洲的形成过程。
  • 摘要:采用高精度的RTKGPS 差分技术与测量方法,2006~2008年连续三年对我国海岸沙丘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翡翠岛的一个典型海岸横向沙脊进行了三个横剖面的高精度观测。横向沙脊高程、断面以及典型位置的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横向沙脊脊顶和背风坡坡脚夏秋季东移、冬春季节西移,沙脊脊顶总体上是向西移动,年均移距最大1.83m,但同期观测剖面背风坡坡脚的移动距离最大仅0.16m;横向沙脊脊顶高程夏秋季降低、冬春季升高,观测期间沙脊脊顶高程平均降低了1.58m,而三个观测剖面的断面面积观测期间则分别增加了0.47%、0.79%和0.69%,因此海岸横向沙脊的移动与形态变化的季节性十分明显,总体上具有沙丘下部基本稳定、顶部以往复前进方式向陆缓慢移动以及沙体加积增大但脊顶高程逐渐降低的特征,其原因主要与区域风况特点及人类活动有关。
  • 摘要:在中国,“地理”二字出自《周易》,其中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殊不知“地形”二字也与此有关,在《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也许可以理解为《周易》除了夜观天象及其种种变化之外,主要就在于观察“地”之“成形”了,也就是种种地形的变化了。实际上,《周易》八卦中,《坤》者为“地”,在八八六十四卦中与“地”相关的就有15 卦,分别为坤(2)、师(7)、比(8)、泰(11)、否(12)、谦(15)、豫(16)、临(19)、观(20)、剥(23)、复(24)、晋(35)、明夷(36)、萃(45)、升(46)等。
  • 摘要:新疆地域辽阔,在地貌结构上,新疆表现出“三山夹两盆”的大地貌结构特征。山区占总面积的53.64%,在阿尔泰山、天山与昆仑山内有45 条主要山系,山间盆地或谷地有33个,地貌结构复杂;构造地貌类型有6个一级类和8个二级类;地貌形态成因类型有9 大类及若干次级类,包括了我国除海洋以外的陆地地貌基本类型。地貌类型的结构是平原、台地面积仅占35.41%,表明新疆是以山地、丘陵和沙丘为主的区域;干燥、风成地貌占52.17%,流水地貌仅占27.07%,反应出新疆荒漠面积的广大与优质土地资源的不足和环境较差。新疆大地貌在元古宙早震旦世海域广阔,约占总面积的79.6%,中生代早侏罗世,陆地面积约占95.0%,新生代上新世,昆仑山和天山隆起,昆仑海和塔西海海水退去成为陆地,从元古宙到新生代经历了沧桑巨变的过程。近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区域人口的增加及人工地貌过程加强,冰川退缩,冰川地貌类型面积减少,水库、农田等人工地貌类型增加,河流缩短及尾闾湖干,盐碱地和风沙地貌类型面积增加。
  • 摘要:距今1.1百万年前,黄河切穿三门峡,并开始形成山前冲积扇平原,变成外流水系.距今3--4万年前的末次冰期间冰段,黄河切开军功峡、若尔盖湖水外泄|,此后黄河源区与黄河上中下游贯通一起,东流入海。黄河大三角洲北达天津以北入渤海、东南流夺淮河入黄海,大三角洲范围随第四纪的多次海进海退而变化。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冰盛期(20---15kaBP)海平面下降,低于现今海面-150~-160m,远离现今海岸600km.以上。全新世高温期(距今6000年前左右)海面上升,比今日高2~4m,在渤海湾西部天津附近,海岸线后退80~100km。在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海浸范围约50~60km。苏北废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岸线在盐城、阜宁西面,海浸水平距离约60~70km。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山山水水都打上了中华文明的烙印.因此,山水旅游名胜,既要表现丰富的优秀的人文地理内涵,又要表现各景点特有的地质地貌景观.不应把中外学者一直反对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古冰川遗迹问题,作为冰川旅游品牌加以宣传,误导游客。
  • 摘要:本文据黄河中游水系河流阶地研究的大量资料,通过对比采用的各种测年方法等因素,从而获得一个较准确数值年代的黄河中游统一的阶地序列。黄河中游水系河流阶地共分为七部分,即兰州段黄河阶地、晋陕峡谷段(河口镇到河津禹门口)黄河阶地、禹门口至河南孟津段黄河阶地、渭河阶地、泾河阶地、洛河阶地、汾河阶地。兰州段黄河共发育了九级阶地,各级阶地分别形成于10ka、50ka、70ka、860ka、960ka、1050ka、1240ka、1400ka、1600ka。晋陕峡谷段黄河共有8级阶地,各级阶地分别形成于3.4ka-10ka、17.6ka-35ka、35ka-140ka、140ka-590ka、780ka-850ka、3300ka-4900ka、6270ka、6500ka。禹门口至河南孟津段黄河共有4级阶地,各级阶地分别形成于50ka、128ka-149ka、245ka、860ka-865ka。渭河宝鸡上游段共有7级阶地,各级阶地分别形成于10ka-11ka、60ka、130ka、410ka-420ka、620ka、790-1100ka、1100-1500ka;宝鸡下游段共有5级阶地,各级阶地分别形成于10ka、120ka-150ka、400ka-650ka、800ka-900ka、1200ka-1300ka。泾河共有5级阶地,各级阶地分别形成于10ka、120ka-130ka、520ka-620ka、820ka、1200ka。洛河共有5级阶地,各级阶地分别形成于10ka、120ka、400ka-650ka、720ka-900ka、1000ka。汾河共有八级阶地,各级阶地分别形成于9.26ka、52ka、130ka、500ka、750ka、早更新世晚期、早更新是早期、上新世早期到中期。
  • 摘要:为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影响,在云南星云湖水深8.2m 处采集1 支85cm 长的柱状沉积岩芯,对沉积岩芯中的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植硅体种类丰富,呈有规律变化,其组合揭示了近160a 以来星云湖地区环境演变过程。植物种类之间存在不同的比例关系,而且留下了人为扰动的明显印记。在整个沉积物柱的植硅体组合中,松等大型乔木始终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越到上部比例越大,除了受滇中地区气候地理因素的影响外,可能还有人为的原因。星云湖地区近160a 来的气候有明显的波动,由温凉湿润到湿热再到温热的趋势,在上世纪20年代与 40年代是高温期,而40年代是最湿热的,这与传统中提到的80年代温室效应说法不相吻合。
  • 摘要:在GIS 平台上利用DEM数据对龙岩北溪流域地貌进行定量研究,计算了流域的面积高度积分指数、地貌信息熵和河流蜿蜒度等地貌指标,通过分析认为该流域地貌处于壮年期的演化阶段。
  • 摘要:鄱阳湖沙山地层清晰完整,基于SM1剖面OSL年代测年和粒度分析,对鄱阳湖沙山多参数年层计数进行初步分析,明确了典型沙山年层的粒度特征。通过设定年层计数的标准对SM1剖面年层进行统计。研究表明,年层计数结果与光释光测年及文献记录吻合。沙山沙质地层具有计年和储存环境信息的功能。利用鄱阳湖沙山进行年层计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 摘要:潮滩地区是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利用潮滩沉积记录可以提取影响区域重大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的历史变化。罗源湾潮滩中上部盐沼和光滩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罗源湾潮滩沉积物以细颗粒为主,盐沼内部和潮滩中上部光滩柱状沉积物平均粒径分别为5.41~45.00μm和5.46~68.82μm,利用210Pb测试计算得到的沉积速率分别为1.96cma-1和1.23cma-1。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记录了近百年来的对该罗源湾产生重要影响的台风事件,也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罗源湾经历的几次较大规模的人类活动。
  • 摘要:湘西北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湖南省地貌灾害高发区,地貌形态直接影响地貌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湘西北大地构造对区域地貌形态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新构造运动剧烈抬升,河谷地貌发育,侵蚀溶蚀强烈,形成湘西北特殊的地貌环境。根据以往的地质资料,结合地质科考,将湘西北作为一个整体地貌单元分为四类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侵蚀构造地貌、侵蚀剥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并分析各类地貌的特征及分布范围,全面认识湘西北城镇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湘西北城镇地貌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以桑植县地貌灾害调查为例,论述地貌特征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桑植县地貌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坍塌、软土触变等,各类地貌灾害点分布与地貌形态密切相关,地貌的过渡带地貌灾害发生概率较高。根据湘西北地貌灾害特征提出几点防治措施,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黄河形成的时代和过程是中国地貌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北方新构造运动的基本问题。万里黄河是同时形成的吗?如果不是,不同河段出现的先后顺如何?如果说黄河是沿河各盆地相互连接的结果,那么晋陕黄河南北的河套和渭河两盆地相隔最远,成为黄河贯通的难点和关键,究竟是什么因素或事件促成了相隔500km多的两个盆地相连?其连接和贯通不过程又怎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