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岩溶资源与油藏岩溶储层研究学术研讨会
岩溶资源与油藏岩溶储层研究学术研讨会

岩溶资源与油藏岩溶储层研究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4-11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岩溶资源与油藏岩溶储层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塔里木盆地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形成与构造演化过程中,发育了巨厚的碳酸盐岩,并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类型、规模巨大的岩溶缝洞系统,是台盆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与勘探的重要领.基于野外露头与井下地质、地球物理预测与岩溶地质描述、静态特征与生产动态等多学科动静态一体化研究,揭示了塔中奥陶系礁滩复合体岩溶、内幕不整合层间岩溶发育机理与展布规律,创新性建立了礁滩复合体岩溶、不整合岩溶与断裂相关岩溶叠合复合发育模式,揭示了大型岩溶缝洞系统空间发育规律,指导了油气勘探开发实践.
  • 摘要:麦盖提斜坡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类型及控制因素、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薄弱.根据钻井取心、薄片及地震资料属性分析,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有下奥陶统鹰山组中上部灰岩和鹰山组下部-蓬莱坝组白云岩两套储集岩系,其中鹰山组灰岩为裂缝型储层,主要受沉积相和多期断裂岩溶作用控制,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斜坡西段的群古恰克构造带、斜坡东段的鸟山构造带和玛东五排构造带;鹰山组下部-蓬莱坝组白云岩为裂缝-孔洞型储层,主要受白云岩埋藏重结晶作用、埋藏岩溶(有机)溶蚀作用、表层岩溶作用和断裂沟通淡水溶蚀作用控制,其中白云岩潜山型储层主要分布在玛东五排构造带,内幕白云岩型储层总体呈层状大面积分布,在鸟山构造带甚至更广的范围内均有分布.
  • 摘要:海相碳酸盐岩研究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与国外相比,我国海相盆地碳酸盐岩时代古老,油气分布复杂,勘探难度大,碳酸盐岩层系主要分布在多源多期成藏的叠合盆地中。只有通过厘定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期次、理清油气源,才能认识其油气富集规律。本文以鄂尔多斯和塔里木盆地作对比,重点研究以下两项内容:形成环境和后期演化对比、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预测方法对比。已有研究表明,这两大盆地在中新生代都经历大规模构造变形,具有不同的构造演化史分区及关键构造事件;本文通过研究不整合的性质和构造演化特征,来探索不整合剥蚀量恢复方法,研究不整合发育过程对碳酸盐岩生烃史的影响。且两个海相盆地古生界都发育优质烃源岩,主要以泥岩、泥灰岩和煤系为主,热演化程度均己进入高一过成熟阶段;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在加里东期经历古岩溶作用改造,储层大部分都经历过原油裂解以上的高温过程,原油难以保存,形成裂解气或高成熟煤型气;而塔里木盆地塔中和塔北继承性隆起部位未经历高于180℃的高温条件,且最大埋深是在喜山期形成,因此在构造高部位保存了大规模古油藏。由此进一步对比分析,可获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形成环境和构造改造的一般特征,从而作出不同成因类型碳酸盐岩储层的预测与评价。
  • 摘要: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技术之一,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评价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将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保障项目支持下,系统收集分析了我国各盆地盆地地层、大地构造、油田地质、水文地质数据,研究了我国各盆地碳酸盐岩地层空间分布和孔隙度性.做出了《全国盆地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分级图》,《全国盆地碳酸盐岩厚度分级图》,《全国盆地碳酸盐岩孔隙度分级图》,《全国盆地碳酸盐岩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分级图》.逐一对全国各沉积盆地内800~5000m深度区间各地质时代形成的碳酸盐岩储层的二氧化碳储存能力进行了计算.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作出全国盆地E 级碳酸盐岩储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结果,绘制出《全国盆地碳酸盐岩储层二氧化碳储存适应性评价图》.对全国盆地二氧化碳储存进行了适应性评价,剔除了不适宜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沉积盆地,选出了可供下一阶段继续研究的适宜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沉积盆地.
  • 摘要:云南省国土总面积39.4万km2,其中岩溶区面积110875.7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15%.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19个有岩溶分布.滇东地区有岩溶面积超过国土面积30%的县(市、区)51个,岩溶区面积67779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3.9%.岩溶山区地表干旱缺水严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从水资源总量上看,滇东地区并非属资源性缺水,相反岩溶区地下水资源还十分丰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工程难度较大的地下水.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进一步开发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势在必行.提出要加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研究,对重要经济区、人口相对集中区,采用多种勘查手段,不断提高勘查程度,进一步准确确定岩溶水系统边界,寻找新的水源地,提高岩溶水资源评价精度,研究岩溶发育特点与富集规律,不断提高打井成功率,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时,要大、中、小型并举,统筹规划,多方式开发岩溶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山区要因地制宜,大力修建小塘坝、小水池和水窖等集水工程,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积蓄利用表层泉、季节泉岩溶水,提高山区蓄水供水能力,有效抵御干旱灾害。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设。根据村镇分布情况,选择其中一些位于村镇集中地区、交通便利、水量大的水源地,施工岩溶水或裂隙水深井,高标准地配套建设一批应急水源网点。要加大资金投入,配套完善近年来抗旱打成的一大批出水井的地面供水设施,切实提高农村生活用水的安全保障程度。逐步建立主要供水水源地自动化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监测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化。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禁止超采地下水。积极防治水污染,防止造成新的水质性缺水,有效保护水源。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区、分级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法规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 摘要:自1988年轮南1井在奥陶系突破发现中国第一个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至今,轮古奥陶系潜山油田历经20多年不间断的勘探与开发,在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描述方面,克服了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与描述难题、碳酸盐岩高产稳产等方面难题和挑战,发展了古岩溶油气地质理论,实现了复杂碳酸盐岩洞穴描述、油藏建模与高效开发。
  •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加,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岩溶山区,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干旱带来的石漠化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对解决西南水资源短缺问题有重要意义,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将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rn 三维地下水流动模型(简称MODFLOW)采用有限差分法将连续的时间划分成一系列的应力期及时间步长,空间采用矩形网格剖分。将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进行耦合,用差商近似方程中的微商求解封闭的线性代数方程组。rn 三重空隙介质的划分己被广泛接受,但是当前针对三重介质模型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的模型软件在管道处理和水流交换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行研究和改进。下一步将对流态转换方式,介质模型耦合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多重介质模型应用于西南地区。针对西南岩溶地区含水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地层特征和边界条件,建立概念模型和数值模型。并在测试中调试模型,得到准确的评价结果,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通过川西南重点调查段、涉及一州四市共19个县、181个岩溶水点的水文地质及地下水污染原型调查,本文在论述川西南岩溶区基本地质条件的同时,重点对该区岩溶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地下水污染情况做进一步阐述.川西南岩溶石山区为西南典型岩溶区,该地区碳酸盐岩地层厚大,裂隙溶洞水丰富,但由于岩溶区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地下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该区存在大范围的裸露碳酸盐岩区,地表水遗漏,土地贫瘠,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受到污染的风险较高.
  • 摘要:地下河的发育与水资源的分布特征,主要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通常情2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广西区重点岩溶流域水文地质与岩溶水开发示范》水[2006]011-01;《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河开发技术与环境效应研究》岩溶发[2006(38号)];况下,地下河发育区,岩溶发育强烈,具有良好的储水空间,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地下河,其形态特征与水资源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岩性、构造及岩溶发育条件等,对马山地区地下河的形成与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地下河在中东部沿红水河一带较为发育,中部发育规模较大.以红水河为最低排泄基准面,地下河均由南向北延伸,排入红水河.从地下河发育条件及其展布的形态特征,并根据马山地下河发育与水资源分布特征研究,区内水资源分布与地下河发育密切相关,在中部地下河发育规模较大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由南至北,埋藏深度由浅到深.供水能力也逐渐变强.
  • 摘要:岩溶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相比,在介质空间与水流特征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如:含水层随时间演化,极度的空间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渗透系数的尺度效应,补给、径流、水流、储存空间的双(多)重性等,因此,岩溶含水层的调查需要专门的方法,有些方法由传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改进而来,部分则专门应用于岩溶水文地质调查.针对特定调查目标时,应在地质、地貌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法结合,互为补充.例如,示踪试验在研究地下水流通道比等水位图方法更为精确;根据同位素或水化学特征了解岩溶水系统概况,然后开展示踪试验获取精确信息;洞穴探测用来验证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等;水流示踪试验、地下水位观测和岩溶地貌测绘相结合可确定岩溶地下水系统分布;泉、落水洞的水流数据与水化学数据分析相结合,了解水流系统的动力学特征等。
  • 摘要:按岩溶形成的时间,划分为古岩溶与现代岩溶.本文探讨了油气田古岩溶研究现状,油气田古岩溶与岩溶储层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岩溶缝洞(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式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并解决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型油藏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摘要:云南省2012年度整装勘查资金立项开展呈贡新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在万溪冲打成深度2001.6m,井口水温55℃,涌水量1230m3/d的探采结合井.提高了对地热地质条件及热储层埋藏分布规律的认识,并扩展了昆明地热田的南东部边界,扩大了地热资源量.rn 经作者对云南各地地热钻孔的统计分析认为,在碳酸盐岩地层埋深不超过3000m,按当地地温梯度推算碳酸盐岩储热层温度达到40度以上的地段,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都具有钻凿40度以上地热水井靶区的地热地质条件,尤其是在构造运动强烈的断陷盆地中。确定孔位需要物探验证的内容主要是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层埋深和厚度。云南的扬子区上震旦统下部南沱组冰碛层、陡山沱组滨海—浅海相砂泥质碳酸盐岩建造,对褶皱基底起到了填平补齐的作用。形成了平缓的浅海相沉积环境,沉积了上震旦统上部灯影组和下寒武统渔户村组硅质碳酸盐岩、含磷硅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厚度稳定,是普遍存在的地热水储层。其中的不整合面、断裂构造是深层承压水传输的通道,也是灯影组、渔户村组深岩溶发育的地质因素。因此灯影组、渔户村组构成的层状热储,是地下热水开采井数量最多,成井率最高的含水层。根据以上认识和本次勘探取得的新突破,结合研究区的基础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分析推断,将昆明地热田南东边界由呈贡吴家营附近向南推进至晋城镇南边,外延20余km。
  • 摘要:全省地质构造,按照地质历史分析法,可以青峰断裂、三里岗—平坝断裂和沿江断裂为界分为两大区,其北为秦岭地槽褶皱系的东端,其南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rn 秦岭地槽褶皱系的东端主要包括武当—铜柏—大别山区,整体为一向北西倾没,向南东翘起的北西向背斜隆起带,主体由变质岩组成。rn 扬子区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沉积盖层发育良好,以沉积岩为主。基底构造线主要为北西向,其次为北东向。rn 湖北省地层发育较齐全,除缺失志留系上统和泥盆系下统外,从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碳酸盐岩分布占全省18.59万平方千米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鄂西南、神农架地区碳酸盐岩裸露,分布面积占该地国土面积的70%;鄂北随州一带、鄂东黄石及鄂中荆门等地碳酸盐岩呈条带状裸露分布;在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碳酸盐岩呈覆盖型条带状分布。rn 在集中裸露岩溶分布地区,河谷深切,碳酸盐岩连续分布。一个值得深思与解决的问题是地下水赋存复杂,经常表现为隧道工程随处可见大型溶腔,溶隙,突涌水时有发生,但钻探取水又极为困难,即,如何准确圈定河谷深切地区岩溶地下水的空间赋存,在技术手段对岩溶规律认识及资源量评价方面具有极大的探索空间。rn 根据水利工程实践,从平面看,各水库间不存在邻谷渗流,底下、地上分水岭基本一致,地下水在流域内循环。但是,众多水库在高程上并不在一个高程带上,那么从此点否认为岩溶发育的向深仅在流域内展开,值得探讨。rn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下空间,同时也不可避免要对底下空间岩土体进行勘察,但问题是,勘探方式、方法不当引发的岩溶地面塌陷逐渐增多。由此,在碳酸盐岩分布的城市中进行地质勘探,其勘探技术及方法的优化就成为了一个大的课题。rn 尽管做了一些岩溶地面塌陷示范,但在监测方法选择,监测参数分析,预警阀值确定及预警发布等方面还有众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此类坡地的岩土组构特点,土壤流失方式和土地石质化过程.以锥峰、塔峰为特征的热带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于黔中高原浅碟型峰丛洼地区,黔-桂斜坡带漏斗型峰丛洼地区和广西峰林平原区等热带喀斯特地貌区,黔渝川鄂湘接壤的中低山槽谷区和湘中、湘南、鄂东中低山丘陵区等非热带喀斯特地貌区也有少量分布.热带喀斯特地貌区多裸露型喀斯特,坡地土层浅薄,岩石裸露,土地石质化强烈.
  • 摘要:塔中隆起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古隆起,自早古生代—泥盆纪形成以来,构造相对稳定,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仅在顶部遭受剥蚀;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稳定隆升,未受断裂强烈切割破坏.早奥陶世末期至晚奥陶世早期,南缘造山带及盆内从拉张环境转为挤压环境,塔中地区发生整体隆升形成北西向古隆起,在隆起高部位地层遭受强烈剥蚀和风化、淋滤,进行强烈的岩溶作用,从而形成岩溶储层的缝洞相同,致使隆起上绝大部分缺失了中奥陶统及上奥陶统底部的吐木休克组,下奥陶统鹰山组从北向南剥蚀量逐渐增大。
  • 摘要:塔河油田是中国第一个特大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田,主力含油层位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具有储集空间类型多样,非均质性十分严重的特征.其中,对油气储集和渗透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型溶洞和裂缝.针对大型溶洞,本文根据野外露头特征及溶洞的成因和形态规模,以塔河油田4区S48单元和7区T615单元为例,将其分为地下河管道型溶洞、孤立型溶洞、竖井型溶洞和廊道型溶洞四种类型。
  • 摘要:虽然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及其应用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是强岩溶化含水介质地下水的定量研究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次研究基于岩溶水的基本特征,采用了以控制性钻孔为主,多源数据自动地层建模、曲面建模方法,构建了基于研究区地质条件的水文地质三维结构模型、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樟市镇规划水源地天然资源量为2986.3万m3/a,与地下径流模数法计算排泄量所得天然资源量2979.74万m3/a相吻合.
  • 摘要:以Fracture To Karst程序为基础,耦合地下水渗流模型和溶蚀动力学模型,构建裂隙岩溶含水系统二维剖面演化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模拟不同补给条件下裂隙岩溶含水系统的演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演化过程中,两种系统的水位逐渐下降,小泉被袭夺疏干,最终在侵蚀基准面处形成大泉;系统的差异溶蚀形成优势裂隙,袭夺补给水流,最终形成泉管道,降雨补给系统的溶蚀集中在潜水面附近,河流补给系统的溶蚀则向深层裂隙拓展;不同补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泉发育模式,降雨补给系统,泉由汇向源发育,而河流补给系统,泉由源向汇发育.上述模拟结果为预测岩溶发育程度、分析岩溶发育规律和构建合理的演化模型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选择由地下水补给且富含水生植物的典型河流,开展高分辨率水文地球化学监测和高频率水样取样工作,分析了水化学的昼夜动态变化特征并对比其沿流程的变化,探讨了水化学昼夜循环产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理。rn 研究表明,河流水化学离子成分多呈现出昼夜动态变化的特点,Ca2+、DIC白天下降幅度达22.4%,昼夜循环主要受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控制,但不同成分沿流程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存在Ca2+、DIC和营养元素成分的流失。研究河段硝酸盐含量较高(农业活动产生的面源氮补给),沿流程有减小趋势,受生物同化作用控制,白天小幅升高夜间回落的昼夜动态变化,主要受硝化作用过程控制。DOC与TOC含量小时数据呈现快速波动特点,白天上升夜间下降,受生物代谢活动控制,DOC的日变化幅度可相差1倍。岩溶区地表河流水化学昼夜动态变化规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不仅能揭示水化学无机组分昼夜循环的控制因素,也有助于更好理解岩溶作用过程中无机碳与有机碳的快速转换特性,对提高岩溶碳汇的估算精度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在重庆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流域选择水井和地下河,采用滤膜法监测地下水中的总细、大肠杆菌、粪大肠菌、粪链球菌等,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对地下水中的人畜粪便污染来源进行辨析。并利用拟杆菌PCR-DGGE方法对大肠杆菌/粪大肠杆菌的粪便源鉴定结果进行进一步矫正和优化。从而建立岩溶地下水中人畜粪便污染来源的辨析方法,并为岩溶地下水中粪便污染人畜来源比例的定量分析提供微生物DNA分子标记。rn 根据8月7个地下水样品和人畜粪便的对比,发现样品中人类粪便和猪粪的的平行样品之间相似度最高,达到60%以上,而人粪与猪粪样品的相似性不到10%。此外梨子磅和老龙洞洞口样品的普氏菌与人粪样品相似度极高,达到80%以上;其他采样点水样的普氏菌群落分别与人粪和猪粪的相似性为20-30%左右。此结果说明,人粪与猪粪之间普氏菌群落存在较大差异,普氏菌可以用做区分人粪和猪粪的指示菌。而水样与粪便之间的相似性结果,与大肠杆菌的结果对比,梨子磅和老龙洞主要为人粪污染,而其他点主要为混合污染。普氏菌DNA-DGGE的检测结果较大肠杆菌更为优化。rn 在下一步研究中,需要切割普氏菌标志性条带进行基因测序,而后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QPCR定量分析人粪和猪粪的污染量,并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他粪便的污染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