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村人口

乡村人口

乡村人口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人口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283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理论前沿、黄河.黄土.黄种人、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当代中国学国际论坛、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讨论会、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乡村人口的相关文献由24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善余、杨帆、毛颖颖等。

乡村人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 占比:8.4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2283 占比:91.36%

总计:2499篇

乡村人口—发文趋势图

乡村人口

-研究学者

  • 张善余
  • 杨帆
  • 毛颖颖
  • 周政旭
  • 夏璐
  • 孙莉钦
  • 宋国恺
  • 易家庆
  • 林成策
  • 段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娟; 冉佳莉; 杨芳; 杨丹; 韦恩宇
    • 摘要: 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及耦合关系的变化,是农村人地关系变化的重要特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文章以印江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四个时期的农村人口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近三十年来印江县农村人口变化与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并采用弹性系数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6年农村户籍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而常住人口呈先慢速减少再快速减少后缓慢增加的变化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农村人口人均用地面积变化呈现“双增”趋势;(2)1990—2016年印江县农村人口数量变化与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的耦合类型主要以A类为主,表现为失调型,说明居民点土地利用呈不协调、粗放状态。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参考,为促进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
    • 赵茂锦
    •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提升,人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乡村人口务工进城与城市人口的递增导致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变化。人民在保障基本生活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其对美好居住环境的精神需求也逐渐增加。城市人居环境要求住房舒适、交通便利、绿化完善,但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依靠合理的城乡规划设计。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进入"十四五"以来,乡村人口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正在由数量红利转变为质量红利。这意味着,国家对乡村人口素质提升有更高的期待,乡村学前教育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责任。乡村幼儿从"有园可上"到"上好园",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的期盼,更是乡村幼师奋斗的方向。
    • 李建忠
    • 摘要: 一、怀远县农村供水现状(一)工程现状怀远县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总人口133万,其中城镇人口33.59万,乡村人口100.41万。截至2020年,怀远县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共有21处,供水总规模达10.29万m3/d。县域内农村集中供水已实现全覆盖,农村已无分散供水,集中供水率100%,规模化供水受益人口比例100%。农村集中供水受益人口113万,供水范围覆盖全县18个乡镇。怀远县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基本上以乡镇为单位,制水工艺除徐圩水厂外采用的均为常规处理工艺,实际供水量约为2.68万m3/d,占设计供水规模的26%;农村地表水源供水人口覆盖比例约为68%。
    • 王明田
    • 摘要: 城市郊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城市郊区规划一直是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行业的研究热点。20世纪80、90年代,为了解决城市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问题,各地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郊区发展。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近郊区纳入城市规划区,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大部分都绘制了城市郊区规划图,根据郊区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对郊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建设作出合理安排。2000年以后,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成为规划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西方的城市郊区化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二战之后欧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城市中产从中心城区迁往环境更加宜人的郊区生活,推动了城市郊区化。与之对照,我国2000年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郊区城市化而非城市郊区化。二十余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大量乡村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加之地产开发、园区建设和快速机动化等多元驱动,城市向郊区圈层式蔓延,郊区城市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
    • 周大鸣
    • 摘要: “乡村都市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乡村发展的特有命题。乡村都市化不是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而是乡村产业经济结构、人口就业结构、乡村生活方式、大众传播方式、人的思想观念等五个要素的都市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历了一个逐渐告别乡土社会的过程,其都市化趋向是乡村未来变迁的方向,这是由城乡分割背景下人口转移的特征、农民工城镇化的特点和农业产业特性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从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的乡村都市化经验可以发现,乡村都市化是一个成功的过程,很多乡村问题在都市化过程中得以解决。
    • 冷莹
    • 摘要: 随着这些年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乡村学生数呈减少态势,很多乡村学校出现了班额在30人以下,即“自然小班”的状况。根据2020年的全省教育年报显示,我省现有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学校529所,学生5万多名,这些学校基本分布在我省的山区与海岛。
    • 杨江华; 王玉洁
    • 摘要: 数字乡村建设为破解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人口与人才短缺的双重困境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陕西省宜君县的案例研究,本文探讨了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新人口红利生成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下乡要着眼于我国乡村社会的人口现状和产业结构特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来盘活乡村生产要素和重构乡村产业体系,以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和实现农民生计模式的创新转换,为引回返乡青年人才资源、提升留守妇女人力资本回报和延展留守老年人口机会窗口创造积极条件,进而为催生乡村新人口红利提供多元的路径机制。宜君经验的重要启示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底层逻辑是“以人为本”,核心原则在于处理好外源与内生、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主要目标是帮助农民实现生计模式的创新转换,建立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 计会凤; 金赛; 许颖; 高更和
    • 摘要: 我国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对国家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乡村人口数量变化和未来演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中国乡村人口数量在1996年由增长转为减少,在2011年其总量开始低于城镇人口数量。2005年以后,在除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2个省区中,乡村人口数量减少最快的是河南省,其次是四川省、江苏省和山东省,而上海市、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乡村人口数量已趋于平稳。中国现阶段乡村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处于逐年减少的状态中,预计2035我国的乡村人口数量将减少至42000万人左右。模型均等系数为1,相对误差最大值为0.16,表明建立的乡村人口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
    • 黄匡时; 萧霞
    • 摘要: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这是关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我国乡村人口变动是关乎我国乡村建设的大事,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健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