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
乡村发展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0年内共计71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1篇、会议论文15篇、相关期刊423种,包括合作经济与科技、上海土地、农村经济与科技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社会管理创新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等;乡村发展的相关文献由886位作者贡献,包括龙花楼、刘彦随、陈秧分等。
乡村发展
-研究学者
- 龙花楼
- 刘彦随
- 陈秧分
- 李裕瑞
- 杨忍
- 张小林
- 戈大专
- 曹智
- 杨邦杰
- 刘洋
- 李红波
- 白万全
- 蓝方
- 邓蓉
- 郑风田
- 陈晨
- 陈燕纯
- 乐章
- 乔伟峰
- 乔家君
- 介潇寒
- 任义科
- 佟文玲
- 刘忻宇
- 刘玉
- 叶陈钦
- 吴小刚
- 吴薇
- 周波
- 姬亚岚
- 孙庆忠
- 孙莉钦
- 季中扬
- 宁志中
- 屠爽爽
- 常江
- 张宁蓉
- 张尚武
- 张昊
- 张昊楠
- 张琦
- 徐淑丽
- 方方
- 朱启臻
- 朱红
- 朱金莉
- 李庭华
- 李志发
- 李智
- 李磊
-
-
李鑫;
马晓冬;
Khuong Manh-ha;
祝金燕
- 《自然资源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运用城乡互动关系的变化,加强城乡合作实现乡村发展,亟需对城乡融合导向下的乡村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运用概念性框架法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城乡融合导向下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并以徐州市2018年120个乡镇为样本进行验证.结果 表明:城乡同质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外部动力,城乡互补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外部动力包括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与公共服务融合两方面,其间接作用于乡村发展的效应大小分别为0.1558与0.6836;内部动力包括乡村吸引力与要素集聚两方面,其直接作用于乡村发展的效应分别为0.702与0.3356;外部动力主要靠政府投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与公共服务融合来实现,内部动力则要靠乡村规划来塑造.本文对地方政府在操作层面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
-
常烃;
武圣钦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20年
-
摘要:
中西方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应审慎对待西方经验,走符合中国国情农情的乡村发展道路.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回顾了1940年代至今西方国家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了其乡村发展理念、机制与行为主体等方面的演进脉络,探讨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研究表明,西方乡村发展理念早期经历了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阶段,乡村发展机制从自上而下的外生式发展逐渐演变为自下而上的内生式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理念从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最终指向网络式发展模式下的多功能主义.但仍存在农业弱国粮食安全受威胁、乡村行动者网络不完整和城乡区域发展差异等若干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的发展脉络可划分为发展起步期、制度改革期、深化改革期、体制转型期和快速发展期五个阶段,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与西方乡村发展理念比较,我国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土地非农非粮化、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优化我国乡村振兴路径,提出要正确协调粮食安全与发展政策关系、处理好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构建社会网络提升乡村发展内生与外生动力、重视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
-
李裕瑞;
张轩畅;
陈秧分;
刘彦随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20年
-
摘要: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内容,探讨人居环境质量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层面解析了人居环境质量影响乡村发展的机理,并基于江苏省村庄抽样调查截面数据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就人居环境质量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及机理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①回归分析表明,人居环境质量对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②SEM建模分析发现,农村人居硬环境和软环境各构成要素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硬环境方面,基础设施条件直接促进乡村发展,其路径系数为0.40,环境卫生状况、农户居住情况与基础设施条件之间呈现较强的相互促进作用,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8(环境卫生状况ue03b基础设施条件)、0.65(农户居住情况ue03b基础设施条件)和0.54(环境卫生状况ue03b农户居住情况);软环境方面,乡村文化活动直接促进乡村发展,其路径系数为0.16;硬环境方面的环境卫生状况、基础设施条件与软环境方面的乡村文化活动也具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5(环境卫生状况ue03b乡村文体活动)和0.31(基础设施条件ue03b乡村文体活动).研究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助于乡村空间重构、组织重建、产业重塑,有效推动乡村形态、结构和功能转变.为更好地促进乡村发展转型与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当"软硬兼施",以完善基础设施和丰富文体活动为重点,并同步推进环境卫生治理和居住条件改善.
-
-
格哈德·汉克尔;
马媛;
干靓;
钱玲燕
- 《国际城市规划》
| 2020年
-
摘要:
与200年前的传统村庄相比,德国现今的典型现代村庄在村庄风貌、社会及经济结构、基础设施、村镇自治、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迁,但村庄共同体中的高参与度、合作互助和亲近自然等传统得以保留.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对德国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空间规划政策在近20年间发生了范式转变,由集中式、标准化、“自上而下”命令式的理念转变为内生型、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乡村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与城市具有同等价值且互相依赖,构成利益与责任共同体.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共存至今仍是德国重要的国家目标.
-
-
-
-
-
-
宁志中;
张琦
- 《地理研究》
| 2020年
-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乡村进入优先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认知乡村优先发展导向下的城乡要素配置规律与保障途径,对于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立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及“要素-结构-功能”的发展逻辑,解析乡村优先发展导向下城乡关系与要素优先保障的科学内涵,梳理中国城乡关系与要素流动的演变特征,进而从要素整合、空间融合和机制协同3个层面构建乡村要素优先保障的调控框架.结果 表明:乡村优先发展是立足乡村要素、优化乡村结构、实现乡村功能的演变过程;中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市优先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乡村要素配置总体上呈现可流动要素类型少、要素流出难、要素流入难、要素留下更难的“一少三难”状态;在当前阶段,亟需通过扩大乡村可流动要素类型、增强要素流动权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及疏解乡村流入城市的要素存量、扩大要素流入乡村的渠道和扩展城乡“灰色空间”等多种途径,以实现“乡村富余要素流得出、城市要素流得进、稀缺要素留得下”的乡村要素优先配置目标,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
-
霍尔格·马格尔;
董菁;
钱玲燕
- 《国际城市规划》
| 2020年
-
摘要:
关于德国城乡生活等值化的讨论备受瞩目.德国巴伐利亚州凭借其空间公平性模型提出了基于伦理基础的科学提案,特别是着力加强受危害乡村地区的发展.现今,重中之重在于承诺之后是否采取了连贯的客观上可理解且可评估的行动,从而使人们能更好地体味乐趣丛生的乡村生活,而非对乡村失望或逃离乡村.如此,该政策才可能在发生颠覆性变化的时代符合人们心中所期许的对减速空间与共鸣空间的需求,因为这些空间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乡村管理与发展将成为推动社会潜力的手段.
-
-
万雅欣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乡村是一个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高度融合的共同体,一直处于缓慢的自演化过程.目前的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中,大量的规划方案完全按照都市生活的模型来模塑乡村的景观,脱离农村实际,缺乏实用性.本文试图通过触媒效应来寻找一条适合乡村自身发展的道路.从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入手,以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的实践为例,探讨公众参与的建筑遗产保护实践对乡村发展带来的触媒效应.
-
-
XU Chen;
徐辰;
YANG Jin;
杨槿
- 《2017(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伴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开展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兴起,苏南乡村地区已进入发展动力多元、发展类型多样的转型重构期,乡村功能逐步从以生产为主转为“生产-生活-生态”并重.本文对近年来乡村发展的特征进行梳理,指出当前政策重点应逐渐从物质环境的改善转换为侧重传承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软硬件水平的同步提升,并提出苏南村庄分类引导发展的四种基本类型.
-
-
-
许吉仁;
董霁红;
卞正富
- 《2012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社会管理创新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挖掘乡村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维护乡村的特色性与完整性,进而构建乡村发展模式,为促进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rn 方法:遥感分析、实地调研和卷宗分析。rn 结果:⑴以江苏省乡村空间形态、社会经济及历史风貌为依据,结合乡村分类相关标准,将江苏省乡村分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沿江沿海滩涂区、水网区、历史文化古迹区五种;⑵发现江苏省现有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乡村发展案例,提出江苏省乡村发展的五种模式(丘陵地区梯度移民模式,平原地区南工北园模式,沿江沿海滩涂地区兴港护滩模式,水网地区疏浚存典模式和历史文化遗产地区疏浚存典模式)。rn 结论:对江苏省相类似地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例示范,同时也对中国乡村发展模式的建立提供思路。
-
-
朱金星
- 《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
| 2011年
-
摘要:
乡村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本文分析了浙江省遂昌县发展乡村休闲农业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着重阐述遂昌山区乡村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