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乡关系

城乡关系

城乡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0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20604篇;相关期刊948种,包括瞭望、人民论坛、甘肃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城乡关系的相关文献由18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泉、叶超、刘维奇等。

城乡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0 占比:7.43%

会议论文>

论文:72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20604 占比:92.25%

总计:22336篇

城乡关系—发文趋势图

城乡关系

-研究学者

  • 李泉
  • 叶超
  • 刘维奇
  • 苏明
  • 谢元态
  • 孔祥智
  • 张兆曙
  • 范根平
  • 赵洋
  • 夏永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通
    • 摘要: 社会成员在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中进行大规模社会流动是中国当前重要的政治社会现象。中国乡城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过程并非是从农村向城镇的简单位移,而是需要乡城流动人口能动地跨越由制度因素所形塑的场域界限、被新的共同体接纳并实现与新场域的有机融合。这种脱嵌式社会流动的制度逻辑是各级地方政府基于城镇社会人口容量的限制而进行的秩序考量;其深层制度逻辑是一种精英筛选机制,即地方政府以乡城流动人口的个人能力或实际贡献为标准而设计的差别式市民资格准入机制。这种精英准入机制是典型的单向流动机制,即乡城流动人口获得城镇社会的市民身份是以其放弃农村户籍身份和农村集体利益为代价的,这直接制约了以尊重流动人口“融城-返乡”自主选择权为特征的双向流动机制的形成,应当成为中国加快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改革任务。
    • 贺萍萍; 杨梅
    • 摘要: 城乡现代化进程相互交织和影响,在空间环境变迁上能够鲜明地体现出来。一方面,我国城市空间变迁呈现出技术、资本和经济多重建构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复制和参照城市空间建设的样态,我国农村空间变迁呈现出一种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张力,引发诸多空间冲突和空间异象。当下正值农村建设高潮,对空间生产进行反思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 朱战辉
    • 摘要: 在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的村庄,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类型分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村庄内生性基础结构分化的现实基础分类推进。城市吸纳型村庄具有靠近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村庄人口社会结构完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经济社会系统全面被城市所吸纳,城乡融合发展是这类村庄乡村振兴的实施方向。城乡互动型村庄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实现城乡关联,在人口流动和乡村资源配置中,形成了以中坚农民和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经济社会结构,这类农业型村庄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城镇化稳定器的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基本秩序,是进行乡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偏远村庄由于远离城镇以及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口不断流失与村庄空心化的考验,因此这类村庄应探索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
    • 周清香; 何爱平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视角揭示了城乡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城乡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科学诠释和必然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关系依次经历了交流互惠—二元分割—互动协调—分离失衡—统筹发展—融合发展六个阶段。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路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新时代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不充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短板。重塑新型城乡关系,需要从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求出发,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实现城乡经济融合、社会融合以及生态融合,助力高质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 孙圣民; 陈家炜
    •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关系发展始终以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为内核,各种涉农政策的出台派生于工业化与现代化所处的具体阶段和改革情景。随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制约“三农”发展的基本矛盾得到缓和。与此同时,生产领域的改革也逐步取代了税费补贴,开始在涉农政策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城乡融合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以农村、农业和农民为代表的“三农”要素也因此出现了概念上的泛化和漂移。与之不匹配的是,传统涉农生产领域的改革多以“三农”要素作为政策设计与实施的目标对象,“三农”要素的变化对政策实施中如何做到精准聚焦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政策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受到了挑战。在理解“三农”要素变化逻辑与影响的基础上,以动态视角对涉农政策进行改进,是切实实现政策聚焦、促进城乡关系与“三农”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行路径。
    • 王名成
    • 摘要: 长久以来,尽管中国电影中对于城乡的态度、视角和立场大都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但往往殊途同归地完成了城乡之间二元对立关系的表达,并体现出乡愁与市恨的基本情绪基调。这不仅暗相呼应了西方文艺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也代表了当代中国电影中关于城乡表达的基本立场,同时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老电影一脉相承。未来随着影片视角的进一步变化及丰富,乡愁与市恨的戏剧化表达倾向也就有了更多变化的可能。
    • 苗智慧; 方前移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认为,社会分工、产业融合及科学技术是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城乡融合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困境的解决对于加深城乡融合程度、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注重在发展农村生产力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分工,以三产业的融合进一步突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壁垒,以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创造条件是解决城乡融合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困境的有效路径。
    • 喻燕; 宾津佑
    • 摘要: 该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对2009—2020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整体水平呈现逐年上升但城市内部差异持续扩大的时序特征,呈现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向西、东、北3个方向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有教育投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外商投资、科技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交通设施投资等。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统筹城乡国土空间规划、健全农业创新发展体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健全农民增收机制等发展建议。
    • 张娜; 王智
    • 摘要: 诞生于互联网的土味文化是城乡文化交融下乡村文化形态的畸变,也是乡村文化群体自身话语建构的大胆尝试。在土味文化棱镜中,快感消费游弋于底层叙事,阶层跃迁梦想隐匿于草根玩乐,土味网红在大众狂欢喧嚣中实现了“网红+乡村经济”的转型,折射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味文化从话语实践到经济实践的变迁。同时,针对土味文化乱象,也需明确文化红线,通过主流文化“入场”进行语义收编,引导网络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提振乡村文化自信。
    • 郭金枚
    • 摘要: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全新背景,同时也对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新时期城乡关系视角出发,在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关系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内涵应包含村庄发展建设与国土资源管控两个层面的内容。为使规划简单、实用、易懂,从管控纵向传递和发展横向引导两个维度构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并从技术路径、内容体系两方面进行路径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