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30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08107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人民论坛、人口与经济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6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等;逆城市化的相关文献由346位作者贡献,包括沈东、陈伯君、王军等。

逆城市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7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08107 占比:99.95%

总计:608437篇

逆城市化—发文趋势图

逆城市化

-研究学者

  • 沈东
  • 陈伯君
  • 王军
  • 海夫
  • 石兰英
  • 樊奔
  • 简新华
  • 俞路
  • 冯春萍
  • 刘伯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梅莹
    • 摘要: “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准确把握中外“逆城市化”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对于“十四五”阶段城市提质增效、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80-2020年的1 112篇中外文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外的“逆城市化”多为“单轨”运行制,而中国则为“双轨”并行制。从研究热点来看,国内对“逆城市化”的研究主要围绕城市发展阶段、人口流动、现象的总结与比较、城乡关系4个视角展开;国外则聚焦于表现与趋势判定研究;区域划分研究;驱动因素及应用价值研究4个主题。从演进趋势来看,中国对于“逆城市化”的研究呈现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走向,并与城乡关系政策、户籍政策、城乡发展政策密切相关;国外则呈现出3个发展期:萌芽期(1983—1989);发展累积期(1990—2005);热度消退期(2008至今)。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对“逆城市化”的本土研究应着眼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着力于探求其对城乡的双向助推作用。
    • 王明田
    • 摘要: 城市郊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城市郊区规划一直是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行业的研究热点。20世纪80、90年代,为了解决城市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问题,各地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郊区发展。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近郊区纳入城市规划区,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大部分都绘制了城市郊区规划图,根据郊区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对郊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建设作出合理安排。2000年以后,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成为规划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西方的城市郊区化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二战之后欧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城市中产从中心城区迁往环境更加宜人的郊区生活,推动了城市郊区化。与之对照,我国2000年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郊区城市化而非城市郊区化。二十余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大量乡村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加之地产开发、园区建设和快速机动化等多元驱动,城市向郊区圈层式蔓延,郊区城市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
    • 温洋
    • 摘要: 2022年1月《小康》中旬刊以“六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为主题,全方位报道了全国各市、县和乡镇等基层在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就广东而言,要落实省委提出的“一核一带一区”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省一盘棋,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开发。要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思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信息数据与交通网络,在城镇化的同时实现“逆城市化”,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到乡下创业、居住、养老和旅游。在探索缩小城乡征地拆迁补偿差距方面,除了运用税收政策之外.
    • 张兆曙
    • 摘要: 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治理普遍面临着村民日益增长的成员权意识和参与困境之间的基本矛盾;而在东部发达地区,逆城市化发展则推动了乡村治理的场景升级,高阶发展场景提出了服务新业态和提升乡村体验的新要求。面对由基本矛盾造成的“老问题”和场景升级带来的“新议题”,湖州市通过对数字化改革成果与地理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出“数字乡村一张图”全景治理平台。该平台通过“感知界面-应用终端-控制中枢”的运行架构对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凭借数据融通机制和智能督办机制形成“一图感知、一屏管理”的全景治理模式。在“数字乡村一张图”的运行中,数字治理平台与移动终端的结合铺设了一条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数字化路径;智能监测与互联网应用的结合则推进了高阶发展场景中的服务升级和管控升级。
    • 孙文浩
    • 摘要: 现有文献鲜有研究高铁开通引发的FDI流动对城市创新究竟存在何种影响效应.本文使用1999~2018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网络对沿线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与机理.研究发现:(1)高铁网络对沿线城市的高质量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但对应用型创新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2)高铁网络引发的FDI流动导致沿线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进而抑制了城市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进程,其解释效力达到30%以上;(3)FDI借助高铁网络流动主要导致高研发强度城市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本文为政府利用高铁网络在全国层面引导FDI合理流动并推动沿线城市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经验数据层面的参考.
    • 罗敷
    • 摘要: 北欧生活慢,比如瑞典,科技文明世界领先,但首都斯德哥尔摩,海港城市哥德堡、海森堡,大学城乌普萨拉、隆德,以及马尔默和古城维斯比等大大小小的城市,即便经过两次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高潮,生活节奏还是慢慢悠悠。被高福利惯坏的北欧人,人生重点在追求生活品质上。如果结婚降低生活品质,那么北欧人就选择不结婚。房子也一样,如果买了房而不敢轻易换工作或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工作,北欧人宁可一生居无定所。
    • 刘嘉根
    • 摘要: 我国的户籍制度比较特殊,它不仅仅是人口登记、人口统计的工具,还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分配资源和利益,控制城市规模、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载体.在限制人口的自由迁徙的基础上,形成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但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民主政治的进步,对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一方面出现了农民工大量入城,城市流动人口的激增带来的治安、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和医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加重;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优越的政策支持吸引了大城市人口落户农村,出现了户籍的"逆城市化"现象.本文主要从户籍制度的"逆城市化"现象出发,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探究户籍"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背景、理论依据、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破解户籍"逆城市化"提出几点建议.
    • 王兴周
    • 摘要: 逆城市化是指当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城市化速度就会放慢,甚至出现逆向流动人口超过正向流动人口的现象.我国目前整体上仍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期,但部分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等)逆城市化条件已经趋于成熟;舒适性移民在我国已经萌芽,但还没有成为城乡逆向流动的主流.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逆城市化驱动因素和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日益凸显.既有研究已经证明,社会制度、户籍政策、土地制度、传统文化、乡土情结是我国人口逆向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乡村振兴不是传统乡村的复活,我们需要明确乡村功能的新定位,深入拓展农业的新功能,从促进返乡创业到促进返乡生活,分类完善返乡支持政策,以形成乡村振兴和舒适性移民之间的良性循环.
    • 霍露萍
    •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大城市地区已经出现逆城市化的趋势或现象,厘清逆城市化的概念及发展模式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从逆城市化的概念界定、形成的动力机制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回顾了国外文献的研究进展,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逆城市化不是导致城市衰落,而是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扩张现象,是一种城乡关系的转变过程,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方式.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的政策目标,在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注意中国已经出现的城市扩散现象,因势利导地发挥逆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 李晓玲
    • 摘要: 说到底,新时代的归园田居,是让生活多了一种选择。事实上,目前已经到了城市和工业反哺乡村的时候,整个社会兴起重建乡村、修复乡村自然生态和文化回归的高潮。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正在成为不少人向往的生活。城市化并不意味着乡村文明的瓦解。千百年来,乡村形成的村落空间、建筑风格,镌刻着一圈圈生命的年轮,印载着一个个家族的谱系,它比任何史书都更真切地见证着我们曾经的古老文明。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下乡居生活已然成为一些行动派的现实实践。毕竟,与土地的联系坚韧沉潜,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最终归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