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转非

农转非

农转非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8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1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490种,包括人民公安、中国监察、领导决策信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创意农业国际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2011中国社会学年会——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分论坛、2006年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等;农转非的相关文献由8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丽君、张玲、吉月木等。

农转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1 占比:99.6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34%

总计:884篇

农转非—发文趋势图

农转非

-研究学者

  • 李丽君
  • 张玲
  • 吉月木
  • 李光彪
  • 李德勇
  • 李林
  • 李颖晖
  • 丁凡
  • 侯宁
  • 侯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柴琪; 高博; 吴念韦; 何蕾
    • 摘要: 目的探讨微观社会资本与自评健康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失地农转非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符合条件的居民共2669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自评健康采用主观评分的方式,微观社会资本从家庭和个人两个层面测量,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微观社会资本对自评健康的影响。结果个人社交网络(OR=1.011)、人际支持(OR=1.010)为农转非中老年人自评健康的保护性因素。结论个人社交网络和人际支持与健康自评具有相关性,应重视拓宽农转非中老年人的个人社交网络,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农转非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 许岩
    • 摘要: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间巨大的工资差距是关乎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在农业转移人口大规模市民化的背景下,获得城市户口的“农转非”居民能够实现与城市居民在工资收入上的经济同化吗?以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的形成与弥合为线索,搭建了一个分析和讨论“农转非”居民能否实现工资同化的理论框架,并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的城市居民数据,通过Oaxaca-Blinder工资分解、倾向得分匹配(PSM)等多种实证工具考察了“农转非”居民工资同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过程,以及这种动态过程在不同所有制部门、不同“农转非”亚群体中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完成工资同化的制度诱因;在市民化之后,随着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逐步消除,“农转非”居民能够逐步实现与城市原住居民的工资同化,但大约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在异质性分析当中,公有制部门“农转非”居民以及由于土地被征用而实现“农转非”的居民完成工资同化所需的时间更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保障工资收入公平方面具有巨大的社会福利效应,市民化应该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 阿布木乃
    • 摘要: 随着城镇规模和工业用地持续扩张,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日益增长。然而,失去生计资产后,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保障和职业发展出现分化,不少家庭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因此,学术界深入研究了失去生计资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影响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本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 许岩; 杨竹荣
    • 摘要: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户籍区别强化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则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进而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然而,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变更的就业提升效应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实现了“农村人—城里人”的身份转变,有利于提高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进而促进就业质量提升,但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原有户籍对其就业的不利影响。因此,经历了户籍变更(在城市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本文称为“农转非”群体)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未进行户籍变更的农业转移人口(本文称为“农民工”群体),但与城市本地居民(“本地市民”群体)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农转非”群体与“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差异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户籍变更,还是劳动能力禀赋存在显著差异的结果;人力资本是影响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因而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选择性农转非”群体比“政策性农转非”群体有更高的就业质量。采用2013、2015、2017年的CGSS数据,比较不同群体的就业分布,并采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的就业质量效应,结果显示:“农转非”群体从事白领工作、进入公有制单位、获得无期限劳动合同的概率以及各类工作的时薪均明显高于“农民工”群体,这种就业质量的改善是“农转非”群体具有较高的劳动能力禀赋和户籍变更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积累均具有显著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因此,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选择性农转非”群体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将“农转非”“农民工”“本地市民”3类群体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并将“农转非”群体划分为“选择性农转非”群体和“政策性农转非”群体,比较分析各类群体的就业质量;同时,通过“农转非”群体与“农民工”群体的显著差异考察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的就业质量效应,并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会提高其就业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研究表明,落户城市的户籍变更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进一步改善就业还必须持续提高劳动能力禀赋。因此,应积极推动和激励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并不断提高“农民工”和“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
    • 刘大贤
    • 摘要: 今年,我与老伴马永华结婚已61年了。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就有我们没有了能证实我们是合法夫妻的结婚证。事情是这样的,1959年12月2日,我和永华到公社办理结婚登记领取了结婚证,那盖着大红章的结婚证,她一张纸,我一张纸。回家后,我们高高兴兴的,像得了奖状一样,把两张纸的结婚证,用浆糊紧紧地贴在了那栋土屋新房堂屋里墙上。1985年,农转非的永华来襄阳居住,把老房子卖掉了。
    • 徐俊霞
    • 摘要: 父亲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军人,参军第二年入的党,从部队退伍回到地方后,当了两年村支书,又到乡中学当了几年语文老师,后到县教委工作,一步步从普通职员晋升到教委主任。父亲的官虽然做得不大,权利范围也有限,但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他也没为家里作过贡献,家人都对他颇有微词。当时,父亲是非农业户口,母亲和我们兄妹3个是农业户口,那些年为农转非的事,母亲没少和父亲发生口角。
    • 高跃光; 冯晨; 唐雅
    • 摘要: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缩小城乡间人力资本差距.本文基于"农转非"落户这一政策背景,考察城乡户籍差异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符合"农转非"条件且实现了"农转非"的个体,其受教育年限有普遍增长.本文的研究反映了城乡户籍制度下教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于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许敏
    • 摘要: 那年,我回到生我养我22年的土地。像所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一样,我是普通农民家庭的普通孩子,因为考上了中专学校,户口便由农转非,成了一个真正吃"皇粮"的人。这无疑是件值得庆幸和欢喜的事情。只有当同学聚会,谈及城市不夜的繁华,谈及霓虹灯闪烁的迷离时,我心里才陡然升起一股惆怅。当初毕业分配的时候,我是有机会留在城区的,如果当初再努力点……这一切旁人不曾知道,我也只会在某个突然梦醒的午夜,望着窗外清冷的月色,轻轻发出一声叹息。
    • 江宇辉; 曹菁
    • 摘要: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江苏农垦云台农场公司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关键之年,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实现营业收入9081.72万元,实现利润总额4411.40万元,被省农垦集团公司评为先进企业和先进社区。云龙房产公司全年所有房源售出率达60%,完成项目二期设计强排工作和三期土地“农转非”准备工作。
    • 李颖晖
    • 摘要: 农转非群体进入城市后的收入获得是前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窗口.基于CGSS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城市原住居民,农转非群体的收入优势仅存在于私有部门,且以个体能力优势为前提.在教育程度与党员身份相当的情况下,在党政事业机关中该群体不仅不存在收入优势,反而呈现出相对劣势.社会资本欠缺,尤其是网络异质性和与领导层纽带联系上的劣势是农转非群体收入呈现相对劣势的重要原因.这表明,农转非群体的收入优势有制度条件限定,基本存在于相对边缘的体制空间之中,同时,基于人力资本与政治资本的能力优势并不能完全弥补农村出身者在社会资本积累上的劣势,说明户籍身份转换后,更为开放与公平的城市经济融合机制有待完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