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化
市民化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0年内共计268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2篇、会议论文15篇、相关期刊1126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人民论坛、产业与科技论坛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转型期的城市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前景国际研讨会、2012年山东社科论坛:“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等;市民化的相关文献由293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静、徐占春、王慧博等。
市民化
-研究学者
- 丁静
- 徐占春
- 王慧博
- 张铁军
- 郑爱翔
- 高君
- 王飞
- 赵洪波
- 李学坤
- 王道勇
- 黄晓利
- 黄锟
- 何玲玲
- 刘政永
- 吴波
- 周楠
- 张国胜
- 张广胜
- 张榆琴
- 张超
- 李培文
- 李晓阳
- 杜宇
- 王竹林
- 白春梅
- 简新华
- 胡平
- 郧彦辉
- 何晓红
- 何秋红
- 余臻蔚
- 刘万云
- 刘妮雅
- 刘洪银
- 卢金慧
- 吴业苗
- 吴岚
- 姜明慧
- 孙娜
- 崔宁
- 张慧
- 张洪霞
- 文军
- 朱瑶
- 李倩
- 李彦蓉
- 李志友
- 李菊花
- 李鹤
- 杨云善
-
-
武小军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当今城市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同质化的、无限开放的语言放入一个异质化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并描写语言在此种环境中的变异特征.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语言作为相对活跃的因素,呈现出明显的动态特征,而社会描述则相对被弱化.基于流动人口视角,从其语言变异探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动因,流动人口出现的方言内部调整、向普通话趋同等反映出其顺应城市社会的语言角色定位,深刻体现出“市民化”驱动下积极的语言适应行为;城市社会在变革中却表现出诸多顺应不足,城市认同与语言认同形成冲撞,流动人口维持低水平普通话而无法形成语言的“质变”.
-
-
-
-
-
周韬;
刘珊;
王超;
张雪
-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基于行为与预期视角,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进程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河南省3市1280个农业转业人口的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itic模型实证研究了反映农业转业人口主观意愿的相关因素对其进城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城市务工时间和幸福感对其进城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收入水平、劳动合同、社保、职业等因素影响不显著.提出了提升心理预期;发挥市场机制对农村资源要素的配置;从制度层面把控关键要素(人、业、钱、房等)推行市民化;发展农业转移人口的选择能力;打造公平的竞争平台等政策建议.
-
-
苏红键
- 《贵州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城乡两栖是与不完全城镇化相伴随的现象,针对当前城市落户意愿与落户条件的结构性矛盾,在构建包含两栖能力、两栖成本的落户意愿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多分类Logit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两栖能力方面,以是否拥有承包地和宅基地衡量的农村生活能力越强落户意愿越低,以受教育水平和住房稳定性衡量的城市生活能力越强落户意愿越高;以迁移范围和公共服务水平衡量的两栖成本越高,落户意愿越高;当两栖能力都强时,落户意愿主要取决于两栖成本,主要表现为市域和县域两栖人口落户意愿较低;年龄与落户意愿表现出显著的波形“~”关系,城市行政级别越高落户意愿越高.未来推进市民化,要积极建立完善农村权益交易市场实现“带资迁移”,全面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水平和覆盖面,加快推进户籍制度回归人口登记管理的本质.
-
-
-
-
-
-
张桂文
-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7次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现阶段实现发展方式转交,推进二元经济转转型的关键.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诸多症结性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根据我国二元经济转型与现代化建设全局,进行战略谋划与顶层设计.要把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城镇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和生活空间;把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结合起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保护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权益的同时,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把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与财政体制改革相结合,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
-
-
叶显东;
熊瑛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在融入市民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分析了失地农民产生的原因、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了市民化的一些对策,以确保失地农民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员.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需要社会积极参加的过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帮助和解决。国家制定更健全的政策,保证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中来。地方根据实际,遵循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安置失地农民,努力消除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障碍。就失地农民本身而言,自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创造条件主动融入城市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紧跟社会的需要。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失地农民问题,定会在清楚认识、转变发展观念的形势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得到合理的解决。
-
-
-
-
-
陈斌
- 《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社会政策研究”分论坛》
| 2011年
-
摘要:
目前,在传统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挤压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的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并呈现出与第一代农民工迥然不同的特质,西部地区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制约以及自身的特点,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成为了更加困难的系统工程.面对这一基于乡城劳动力转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现实课题.本文以社区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城市农民工专属社区在实现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功能,提出了通过构建社区这一场域以改变农民工固有的惯习,并推动和实现其城市融入的路径模式.对于西部地区乃至中国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