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5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2205823篇;相关期刊818种,包括理论导刊、江汉论坛、理论界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换届大会暨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15届年会等;二元经济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747位作者贡献,包括任保平、许经勇、彭建刚等。

二元经济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5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05823 占比:99.93%

总计:2207371篇

二元经济结构—发文趋势图

二元经济结构

-研究学者

  • 任保平
  • 许经勇
  • 彭建刚
  • 文峰
  • 刁仁德
  • 张桂文
  • 王修华
  • 高帆
  • 王梦奎
  • 任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颖; 贺唯唯
    • 摘要: 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长期存在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创新力度和效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融资本在城乡之间的迁徙和配置,随着中国改革迈入深水期与攻坚期,进一步释放制度性红利既是发挥“创新培育型”竞争优势的客观规律,也是化解金融市场监管缺位背景下中国地区之间存在的资本集聚受限、山寨驱逐创新等一系列矛盾的现实需要。基于传统要素分配理论,结合2003—2016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来检视城乡金融非均等化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发现城乡金融非均等化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且结果具有稳健性。相较于内陆城市、中小城市以及低资本劳动比城市,这种抑制效应在沿海城市、大城市以及高资本劳动比城市更明显。金融集聚作为城乡金融非均等化影响城市创新发展的媒介,其影响伴随城乡金融非均等化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趋势,且拐点位于城乡金融集聚约2.03的位置。因此,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城市规模以及要素禀赋等特征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金融治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城乡金融发展的创新效应。
    • 毛赢
    • 摘要: 一、引言世界上许多数地区似乎完全城市化了。例如,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西亚地区中大多数地区在这一份额上的年增长率很小,全年都低于0.62%,最接近0.25%(联合国2018年)。这些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城市化,将是我们主要关注的重点。在城市化率的增加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均GDP增长的非洲国家的数据显示,增加一个单位城市化率导致显著降低实际人均GDP增长约0.4个单位,城市化率对农村部门的相对经济规模产生差异影响,城市化率看似合理的外生冲击对城乡移民决策有显著影响。
    • 王亚男; 张明斗
    • 摘要: 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多维度来考察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农业产业集聚能够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且集聚程度每上升1%,城乡收入差距就会减少0.516%。整体而言,改善农业社会资本配置状况,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但存在地域上的异质性。农业大省比非农业大省更容易发挥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同时,农业产业集聚会对周边省份的农业发展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从而带动周边省份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策略,加快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打造并完善农业产业链,以发挥农业产业集聚的区域辐射作用。
    • 邢培学; 窦荣荣; 卢耀辉
    • 摘要: 中国目前已经开始建立相对贫困长效治理运行机制,将工作重心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稳步向共同富裕发展的新阶段推进。本文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依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贫困减缓效应,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贫困减缓的机制进行创新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缓解地区贫困;(2)数字金融不仅能够直接实现贫困减缓,通过中介机制分析发现,保障收入稳定、推动金融发展、改善收入分配是间接实现贫困减缓的重要作用路径;(3)数字普惠金融的贫困减缓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减贫效益显著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同时城市群对数字金融贫困减缓的效果要优于非城市群;(4)数字普惠金融指标降维发现账户覆盖率、支付服务、信贷服务能够有效缓解非省级市地区贫困。据此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重视效率、包容性的增长实现金融赋权贫困,对于推进经济持续发展、消除相对贫穷、实现共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 李想; 郭仲薇; 唐永
    • 摘要: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广大地区仍普遍处于城乡分离或城乡对立的状态,亟需加快探索实现城乡融合的路径,破解二元经济结构成为经济发展转型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当务之急。长期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许多富有代表性的观点,从理论争鸣、突出特点与影响评价等内容着眼,在系统梳理共识和争议的基础上,对指导新发展格局建设大有裨益。
    • 吕明晓
    •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二元性特征,并导致城乡居民出现收入差距.本文介绍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理论、模型、测度方法,选取1978年至2019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历年来比较劳动生产率、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的具体数值推算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得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启示.
    • 姚玉祥
    • 摘要: 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与城乡收入分配失衡的经验事实出发,重点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理论机制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劳动力禀赋效应以及居民储蓄效应等途径来影响城乡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从整体上显著恶化了中国城乡收入不平等.同时,中介效应检验证实了人口老龄化通过加剧城乡人力资本差异、强化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以及提高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等途径扩大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机制成立.研究结论为下一阶段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 郑美华; 李鑫淼
    • 摘要: 利用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政府基础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对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影响.结果 表明:政府基础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并且对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均有促进作用,政府基础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的提高有益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不同类型的政府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政府应扩大总体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优化基础公共服务支出的结构和在城乡间的分配,以实现缩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目的 .
    • 史桂芬; 李梅
    • 摘要: 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论证农业现代化、劳动力转移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并检验劳动力转移在农业现代化对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劳动力转移均能显著促进二元经济结构优化,其中农业现代化既可以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也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而非粮食主产区的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挖掘劳动力转移潜力,是二元经济发展阶段有效缓解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 郑美华; 李鑫淼
    • 摘要: 利用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政府基础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对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基础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并且对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均有促进作用,政府基础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的提高有益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不同类型的政府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政府应扩大总体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优化基础公共服务支出的结构和在城乡间的分配,以实现缩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目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