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0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5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2439篇;相关期刊627种,包括法制与社会、青年探索、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第五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2015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等;社会融入的相关文献由151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娥、曾燕波、杨茂庆等。

社会融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5 占比:30.60%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1.26%

专利文献>

论文:2439 占比:68.15%

总计:3579篇

社会融入—发文趋势图

社会融入

-研究学者

  • 刘建娥
  • 曾燕波
  • 杨茂庆
  • 陈超
  • 杨芳
  • 余倩倩
  • 徐延辉
  • 李俊泳
  • 李莉
  • 王泽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生欢欢; 李田田; 崔海牛
    • 摘要: 利用2017年拉萨市流动人口动态检测报告数据,分析影响拉萨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文章利用Logit模型分析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并以走访数据来补充拉萨市特有问题.从Logit模型显著性分析以及居留意愿与社会融入的数量关系得出居留意愿和社会融入关系呈因果关系,并且居留意愿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程度最为强烈,同时得出影响拉萨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拉萨市就业环境状况,影响社会融入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流动人口的学习能力和拥有宅基地与否.
    • 陈宝文; 薛敏霞; 田欣雨; 胡吉良
    •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以及数据分析,研究深圳异地养老现状和社会融入问题,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在深异地养老者主观幸福感的方法建议。
    • 摘要: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1)》由1篇总报告、8篇分报告、2篇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从总体上勾勒了广州青年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基本现状;分报告则围绕《广州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从广州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学习、身心健康、婚恋、就业、文化消费、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发展政策与社会保障等方面展开深入系统的实证调研,从人口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多维学科视角,深入研究、分析当代青年的价值诉求、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广州青年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专题报告则重点分析了穗港澳台青年交流状况、广州青年的婚恋服务需求与婚恋服务状况。
    • 王先伟; 刘楠
    • 摘要: 以在福建省厦门市发展的台湾地区青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在陆台青社会融入的影响。从社会关系、社会参与和社会认同等维度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对在陆台青拓展社会关系网、增强社会认同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在陆台青社会参与的影响则有限。因此,在陆台青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在既有乡缘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大陆的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并逐步构建起对祖国大陆新的社会认同,但对于社交媒体在重塑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参与大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仍应审慎对待。
    • 刘世映; 袁凤琴
    • 摘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搬迁移民良好的社会融入是稳得住、能致富、发展好的关键。教育是促进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有效途径,对搬迁移民的就业、交往、文化及心理的融入极具价值,但安置点在对搬迁移民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就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社会交往空间存在局限性、文化融入的价值定位有失偏颇、心理融入时主体站位存在偏差的困境。可通过构建内容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的培训体系、拓展社会交往场域以稳固社会关系、形成和谐共生的安置点文化、明确搬迁移民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其具身融合,帮促搬迁移民进行社会融入
    • 杨玉冰
    • 摘要: 在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的目标下,激发退役军人群体精神价值与心理特质方面的优势,充分体现军旅文化价值,对于帮助退役军人群体应对环境改变后原本优势的特质被压抑的困境具有重大意义。在退役军人相关研究中,初期退役军人、老年退役军人和退役大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困境最为突出,其成因主要是退役前后落差的心理建设不足、军旅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适应困难以及个人身心素质、文化技术水平不足。针对困境与成因,应当采取针对性关照三大重点退役军人群体心理需求,模糊文化壁垒、降低文化适应成本以及社会工作介入、促进退役军人社会再适应的路径重塑退役军人群体精神价值与心理特质优势。
    • 蔡晶
    • 摘要: 论文从印度加尔各答华人社区的衰落与生存困境、印度文明传统环境下华人的生存适应与社会融入障碍、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下印度华人心理文化调适的局限等方面,探讨了华人在印度社会中的心理调适过程及其心理社会均衡的实现情况。华人在印度社会遇到的是种姓制度、宗教认同和单惠型为主的交换模式,与华人的家族及宗族认同、信用借贷型为主的交往模式产生了较大冲突。这种冲突使华人与印度社会形成隔绝,并难以实现社会地位、安全、情感等方面的满足。印度华人根据生存环境调整生存策略,以符合华人基本人际状态的方式,实现心理与社会的内外交互平衡,却又加剧了其封闭性、保守性,使其未能成功利用印度社会的制度和文化谋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革新,因而诉诸外部世界,通过再移民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新的发展机会。这是造成印度华人社会持续衰落的内在根源。
    • 秦蔚瑶
    • 摘要: 一线城市作为流动人口主要的聚集地,肩负着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压力。文章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选取四个一线城市作为样本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和居住意愿受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影响各有不同,对不同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整理有利于制定更为精准合理的政策。
    • 史清华; 周颖萱
    • 摘要: 基于2016—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验证了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区域差异,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当前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不改,长期居留意愿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华东和东北地区始终是“热点”城市集聚区。从城市包容度、社会融入能力和家庭特征三方面分析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入能力最为重要,其中已婚率、受教育程度、流入地已停留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更高的跨省流动比例则会降低长期居留意愿。城市包容度的重要性有限,但医疗公共服务的正向影响增强,平均工资收入和住房支出两大经济因素亦开始凸显重要性。家庭特征始终是流动人口长期居留决策的一大因素,符合新经济迁移理论。
    • 李国柱; 刘美晨
    • 摘要: 城市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作为有较高人力资本的资源,新生代流动人口对社会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研究新生代人口社会融合问题,有利于各地区吸引青年流动人口流入,对于推动经济与就业结构完善、发挥人口流动的积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全国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探究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采用有序聚类对全国八大经济区社会融入进行类别划分,同时对社会融入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度普遍较低,心理和经济维度融合较好,行为和文化维度融合相对一般;根据综合评价得出长江中游经济区流动人口融入度水平最高,西北地区融入度最低;社会融入主要受到生命历程、流动特点、能力与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