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8307篇;相关期刊924种,包括人民论坛、学理论、产业与科技论坛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等;中国精神的相关文献由152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兆云、魏泳安、本刊编辑部等。

中国精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7 占比:15.8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307 占比:84.08%

总计:9880篇

中国精神—发文趋势图

中国精神

-研究学者

  • 王兆云
  • 魏泳安
  • 本刊编辑部
  • 刘博
  • 刘涛
  • 周志强
  • 徐东升
  • 朱志明
  • 许全兴
  • 贾善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身沛; 陶芷婷
    • 摘要: 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是基于“两个大局”背景下的精神塑造,不仅凝聚着中华优秀文化的永恒魅力,而且包含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谱系。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新时代内涵及其表现有着明显民族特质和世界意义,尤其是在培育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人类共同价值方面,中国精神有着更为开阔的世界视野。当前,在理性反思中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核提炼,丰富其精神外延,能够成为中国声音传播的精神根基,成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精神支撑,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宝贵精神资源。
    • 刘琳琳; 吕宜平; 周维国
    • 摘要: 中国人民面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所表现出的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防灾减灾面前应用自然规律、不懈求索的科学精神,都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自然灾害”教学为例,以地理视角解读新闻为基础,创设灾害与防灾救灾背景,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将中国精神渗透在灾害教育中,展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 李敏; 周艳芳
    • 摘要: 中国精神根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精神融入中学地理课程的路径,在地理课程中实现用中国精神文化浸润、滋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增强地理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 范明雄
    • 摘要: 为提高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的质量,结合战“疫”背景下一线工作人员体现的中国精神,以中职学校为例,对思政教育的实施展开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将中国精神运用到思政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思政教育的引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开展针对性思政指导教学,实现在教育中对战“疫”成果的转化。同时,在此次战“疫”工作中,对中职学校思政教育起到根本性改革作用的因素是战“疫”过程中一线工作人员无私奉献社会、坚守理想信念的精神,因此思政教育对中国精神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层面。通过此种教育形式,帮助中职学生理解中国精神,也有利于中职学生对思政核心理念的把握与定位。
    • 陈其泰
    • 摘要: 新时代新征程为学术研究开阔了视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了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新飞跃”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时代主题,努力探讨“传统学术的精华通向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剖析典型性命题,展现中国智慧的光彩”,就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对新课题作深入考察和精心阐释,拿出原创性、时代性、体系性的新成果,定然使研究者和受众成效显著地提升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确立文化自信,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卢晓涵
    • 摘要: 中国人民在抗击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塑造出了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了新时代的抗击疫情精神,都是中国精神的凝练表达。新时代的抗击疫情精神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灾的新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抗灾到底的新信心,激励着华夏儿女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
    • 姜博
    • 摘要: 自1956年上映的影片《铁道游击队》开始,“扒火车”“打鬼子”的游击队员形象便开始鲜活于受众心中。2021年上映的影片《铁道英雄》则使得受众再度重温发生在津浦铁路线上的传奇故事。在这段“铁道抗日史诗”的影像书写中,经历着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的历史变迁、从英雄群像到个体聚焦的人物形象转变、从思想引导到情感认同的时代精神升华。纵然这两部影片时隔65年,却均为当下的“中国故事”注入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当代的“中国精神”赋予更为宽广的时代内涵。
    • 杨小东; 宋吉兴
    • 摘要: 近代中华民族自救与自强的实践起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当时以及此后中国精神的衍生动力与核心内涵。回顾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精神生成于近代中国到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过程中,将完全成熟并彻底展现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时期。作为一种宏大的精神现象,“中国精神”这一概念是对近代中国到新时代中国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旨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总概括。中国精神在现阶段的性质上体现为一种复兴精神,具有参照性、整体性、民族性、建设性、发展性的特征。在实践指引上,中国精神可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体力量、赋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构建美丽新世界的中国智慧。
    • 严金莉
    •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把培育和践行中国精神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让大学生成为中国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从价值意蕴、路径选择、机制保障三个方面为着力点,推动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需要从理论维度阐述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从实践维度探索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健全和完善制度机制确保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 郑丽芳; 李丹颖
    • 摘要: 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提升中国人民精神境界的重要资源。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构筑中国精神的重要资源,是构筑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革命文化构筑中国精神有其可行性,革命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当代价值为构筑中国精神提供历史和现实依据。革命文化构筑中国精神有其必要性。用革命文化构筑中国精神是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需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的迫切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