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易经》

《易经》

《易经》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37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7篇、会议论文348篇、专利文献89篇;相关期刊1647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相关会议101种,包括2015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论坛暨第26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论坛暨第二十五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论坛等;《易经》的相关文献由315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在华、小易、杨力等。

《易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77 占比:88.23%

会议论文>

论文:348 占比:9.37%

专利文献>

论文:89 占比:2.40%

总计:3714篇

《易经》—发文趋势图

《易经》

-研究学者

  • 王在华
  • 小易
  • 杨力
  • 张其成
  • 潘长军
  • 袁志鸿
  • 庞树生
  • 于春海
  • 任运忠
  • 卢艳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钟茂荣
    • 摘要: 生态至美,文化先行。启以智慧,享其温馨。宣讲于公民而觉醒,付诸于宝策而持衡。美丽中华,仰圣贤之抱志;和谐盛世,赖你我之允膺。溯其恩怀厚土,感念祖庭。娲皇积芦灰而止水,禹帝凿龙门而通泾。观隅反三,明大德为鲁语;天人合一,臻佳境为易经。所以杜绝污染,护佑安宁。实践两山之理论,弘扬九夏之声名。环境宣言,应发展于无咎;发展思路,与环境而共赢也。
    • 张广华; 杨钰沛
    • 摘要: 《周易》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也是最古老的哲学,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璀璨文明。《易经》认为天地成形,阴阳初分,三为本,六为宗,而演绎万物;也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多则惑,少则明,古人认识事物多用归纳推理法,注重宏观把握。秦汉以降,文人士仕深受易经归纳、推演的哲学思维影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应是受《周易》阴阳爻变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结合《黄帝内经》脏腑经络理论,创设六经之病,将复杂多变的病症按类归纳,由博返约。用六爻之变阐释六经之病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相争,阴阳进退所表现出的病理变化。
    • 梁世杰
    • 摘要: 目的观察基于医易辨证哲学思维之太极消渴汤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6月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瑞丽江畔社区卫生服务站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以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与对照组同样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用中药太极消渴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体质量指数(BMI)、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BG、2 h PBG、Hb Alc、ALT、AST、BMI、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太极消渴汤治疗糖尿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糖、ALT、AST、BMI、中医证候积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贾利军; 李琦; 徐韵
    • 摘要: 在科学研究中,与西方科研范式不同,东方科研范式认为,整个世界甚至宇宙存在着一个终极真理或者终极属性“道”,研究的起点在于“道”,研究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悟“道”。“天人合一”则是以“道”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观下的方法论,是悟“道”的方法。东方有机整体观下的“天人合一”可为西方研究范式从量化研究到质性研究的方法论跨越提供新的解决思路。论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进一步探究“天人合一”的内涵,并提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即通过静心修道—感而遂通—观物取象,从而发现蕴含在天地万物中的客观规律,最终“得道”。
    • 陈夏临
    • 摘要: 从阅读汉学译本到实践道家理论,哈罗德·阿克顿爵士近百年前的道家印象,呈现了牛津新唯美主义与新现代主义学者的文化“他者”视域。从道教栖真清论之“无为”到道家入世门径之“有为”,阿克顿对中国道家思想与道教仪轨的认知,在书本与现实的双向感知中走向立体。阿克顿将《易经》卦象卜辞、方术与秘咒理解为一体两面的道教世俗生存策略,并把儒释道“三教合一”与基督教信仰相融合,形成儒释道耶四教融通的跨文化信仰体系,使其成为现代西方汉学家以身悟道的第一人。
    • 陈军民
    • 摘要: 在城市化大潮中,很多农村中学一跃变身为所谓的"新城"中学。因为与城区学校之间距离拉近,师生流动更为频繁,教学质量对比更为直接,有的"新城"中学优质生源锐减,办学规模急剧萎缩,甚至关闭。对此,作为"新城"中学的管理者,我们必须思考:为什么家长宁愿花费高价在城区租房,也要让孩子进城读书?"新城"中学怎样才能提高办学质量,让学生和家长满意?正,即中正,语出《易经》,有"位居其中,能保持正直公平的原则行事"之意。
    • 李天然
    • 摘要: 《易经》中讲:“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从中可以看出文化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作用。历史发展证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命脉,军事文化是一支军队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撑。人民军队在近95年的奋进历程中塵战弥坚、愈战愈强,积淀了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胜战基因。
    • 徐立勋; 朱振武
    • 摘要: 美国汉学家梅丹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当代诗歌的研究与译介方面颇有成就。梅丹理的《易经》研究结合符号学、人类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易经》中意象的审美意蕴及其所包含的世界观、宇宙观,进而将之融入到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析研究之中,为中国当代诗歌的研究提供了新路径。在诗歌译介方面,梅丹理特别关注中国少数民族诗人,尤其是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作,他认为其诗作蕴含着“观念的音乐性”,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梅丹理的中英文诗歌创作既包含美国自由体诗的形式与风格,又借鉴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与格局,进一步加强了中美文学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
    • 陈永华
    • 摘要: 做智慧型的教师似乎是当下很热的话题,但怎样的教师才谈得上是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如果以为掌握了一门技术,参悟了一种方法就获得了智慧的真谛,那实在是一种肤浅的认知。对于智慧,很多教师只是停留在“器”(工具)、“技”(技术)、“术”(方法)层面,缺乏“道”层面的领悟。《易经》说:“形而上者之谓道。”“道”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诚然,“道”是智慧的最高境界,但它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目标,但是,追逐它并努力靠近它当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 史航宇; 赖逸平
    • 摘要: “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老子》中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以及“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思想又可以在《易经》中寻找到思想资源。“有无相生”的思想源头是《易经》对“对待之象”的辩证认识与“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在“有无相生”基础上产生的“中空的无”的思想及《易经·大有》卦象可以看作“有生于无”的思想雏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