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2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3193篇;相关期刊718种,包括中国哲学史、齐鲁学刊、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2014健康城市国际研讨会、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孔子思想的相关文献由1225位作者贡献,包括骆承烈、杨信义、张国光等。

孔子思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2 占比:28.52%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99%

专利文献>

论文:3193 占比:70.49%

总计:4530篇

孔子思想—发文趋势图

孔子思想

-研究学者

  • 骆承烈
  • 杨信义
  • 张国光
  • 李启谦
  • 游唤民
  • 秦海
  • 金景芳
  • 何寿昌
  • 孙焕英
  • 宋广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席泽宗
    • 摘要: 近十余年来,我从科学思想史的视角,对古希腊文化和近代科学的关系、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诞生和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等问题还发表过一些看法,这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不小的争论。谈到这件事,要从我的《科学史八讲》中的《孔子与科学》这篇文章讲起。《科学史八讲》收录了我1990年到台湾地区访问时带去的8篇讲稿。《孔子与科学》一文以《论语》中所引孔子的言论为根据,通过对孔子思想的系统分析,认为孔子的言行对科学的发展并无妨碍作用,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和中国近代科学之所以落后.
    • 刘新牧
    • 摘要: "道德"二字,本是高尚字眼,有德有道之人,往往都是受人尊敬之人。但道德一旦冠之以"封建"二字,则其作用立马走向了反面——"吃人",并且一些人把道德的"恶"直接指向了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似乎道德的功能走向了它的反面,都是孔子惹的祸。这实在是冤枉了孔子。孔子的德化思想主要体现在"礼"和"仁",所谓"吃人"不过是后世大儒为迎合官家统治之道把孔子思想里的消极因素阐释到了极点。而他"德治"里思想的精髓,由于其宽泛性、包容性极具张力,反倒被人日渐淡忘。在孔子看来,有德之人,必有道,必藏仁,精于艺,这就是圣人的标准。这与今天的教育目标,简直是不谋而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提高道德的水准。这一目标不仅对教育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怎样向这一高标准迈进并找到提升的路径,是每个教师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几千年来,占据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创始人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其"德治"为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不失深刻的启迪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孔子"德治"思想的渊源,给新时代教师如何提升素质修养提供启发和探索性通道。
    • 摘要: 《论语》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评析】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和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仅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还使得古人的思想现代化了,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 陈权龙; 张平
    • 摘要: 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稳定的思想基石。孔子的思想核心为“礼”和“仁”,蕴含着社会化、社会治理和社会控制等理念,后世两千多年的思想流变、社会生活无不受其影响。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从差序格局与社会分层、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社会化等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以孔子为核心代表的“礼”“仁”思想,通过对这一核心思想的解读,理解这一核心思想对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起的作用。
    • 陈来
    • 摘要: 虽然近代以来我们对孔子和儒学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是就历史事实来讲,恐怕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一点:孔子思想和后来沿着孔子思想不断发展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主体。在2500多年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里面,孔子思想和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仅是主干主体,而且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我们可以说孔子和儒学奠定了中华文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来先生明的核心价值,对整个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相对于中国文化史上的其他思想流派,儒家对整个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 張永路
    • 摘要: 魏晉時期,玄學思潮的興起推動了儒道思想之間的會通。這種會通很多時候是以經學注解的方式呈現的,在這一時期的經學注解中,便有很多透徹着玄學的理論,其中重要代表就是王弼的《論語釋疑》。在注解中,王弼試圖以“自然”解“情”釋“孝”,這種解釋並非無中生有,而是與孔子思想有切實相通處。在孔子思想體系中,具有與“自然”相似表述意義的概念是“直”。孔子非常重視“直”,並以其作爲“仁”的重要内涵。由此,“直”與“自然”的相通就成爲王弼在《論語釋疑》中會通儒道思想的詮釋節點。這種詮釋力圖尋找出儒道兩家思想相通處,從孔子思想的基點對接道家思想,因此可以説王弼的注解仍然是處於詮釋的限度中。這無疑就是魏晉時期經學詮釋的新發展,也是正始時代儒道會通的新表徵。
    • 李锐
    • 摘要: 《论语·里仁》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以忠恕解孔子的一贯之道,然而忠与恕并不完全等同,关系也不密切。孔子看重的是仁和礼,《中庸》和《孟子》也强调其“中(庸)”的思想,而曾子著名的是孝。即便曾子偶尔也重视“忠”,但是很少见他谈恕;而《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因此,二程弟子及不少人认为忠恕近道而非道,或认为忠恕只是曾子对一贯之道的理解,未必符合孔子思想(参见郭畑、狄瑞波:《宋儒对“一贯”和“忠恕”的不同诠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
    • 赵立波
    • 摘要: 雍正登基三个月后,就火急火燎地将孔子五世先人的公爵晋封王爵。他解释说: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的称号已登峰造极,而我为表示支持儒家思想,只能帮他“光宗耀祖”。为进一步巩固孔子思想的主导地位,雍正在一次会试中出了《士人当有礼义廉耻》的题目,并对所有答案表示不满,认为这些学生只会对表面文字死记硬背,根本没领会“礼义廉耻”的深层内涵。
    • 陈力
    • 摘要: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人尊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等。孔子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还有学贵力行、躬行践履的精神,他以勤奋学习、勤勉修身、改造社会为己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创立了儒家学派。"学而时习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期望自己的学术、学说能够用世,指导当时的社会实践。如果自己的信念能够变成现实,那一定是令人喜悦的事情。
    • 摘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介绍孔子生平及周游列国事,下编介绍孔门传人的故事。在叙述故事中带着问号追索,带着思考交流。本书围绕孔子的种种"谜团",如孔子父母出身、为何要周游列国、子见南子的传说、孔子被三千弟子尊崇的原因等,进行了明白晓畅的解读,使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中,卸下孔子神圣的外壳,重新认识一个真实可感、有血有肉的孔子,进而领会孔子思想在他的时代、在后世、在当下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