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0-13

主办单位:北京市教委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会议文集: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闽南传统乐舞,是闽南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成分。包括分布在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的民歌、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宗教音乐以及民俗音乐等。本文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以及对闽南传统乐舞的传承进行思考,提出了乐舞资源开发的不平衡性和闽南乐舞教育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此外,闽南传统乐舞教育组织要以闽南文化资源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方向。充分发掘和利用闽南优秀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实践中,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闽南传统乐舞文化,受到熏陶。
  • 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承受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失落,由此引发的政治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偏离、精神生态失衡、金钱物欲横流等负面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濒临坍塌、人们的幸福生活遭到质疑.面对上述问题,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来化解社会的垢弊.这首先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态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华东地区活态现状调查、分析与典型案例举证》为题,对华东地区的每一省份、每一市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做一个深入、细致、详实的实地调查.在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华东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一个宏观的概括.
  •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反映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体现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实在过于丰富,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建筑等等,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本文仅以东北三省为例,以乐教取径,艺术表演为对象,集绘画、书法、国学等为拓展,进行宏观的、有机的、动态的论述.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与当地的经济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东北三省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副省级市.同时辽宁省的铁岭市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地方.仅从乐教、国学及美术等方面进行阐述.
  •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继承好、发展好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课程结合起来,发挥信息技术作用,通过配乐诵读,提倡个性感悟,丰富课外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引用古代文献与史实,解读儒家文化,文教,乐教的意义.在深刻理解儒家文化,文教,乐教意义的基础上论述文教,乐教与儒家的关系,并探讨儒家复兴与乐教复兴的意义与怎样实现儒家复兴与乐教复兴.
  • 摘要:通过学由古至今的乐教例子、教育家理念与引用史实的手法对中华乐教进行深刻回首.其内容大致包括:1."乐教"的事跻含义.2.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3.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4.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宗教音乐的发展.5.民国时期中国乐教的发展.6.佛教音乐的改革.7.新文化运动时期乐教的发展.8.抗战以发乐教的发展.9.抗战时期的新音乐运动.10.1949年以发的乐教发展.
  • 摘要:读《乐记》,可知乐教自成体系,未必处处依傍于《诗》.《诗大序》、《小序》屡屡提及诗与政治的关系,而《乐记》论五声与人情、国政的关系,几乎不提及诗.即使证明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不相为侔.《孔子闲居》引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意思是说,君的恩义之志、诗的歌咏欢乐、礼都能至极于民,则乐亦至极于民,民亦同上情.礼教与乐教,主旨在上下以恩情相感.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教.《礼记·经解》记述孔子论六经之教的学理时,提及"诗教"与"乐教",两者并列不悖.
  • 摘要:论文通过《吕氏春秋》"乐论"的乐教史意义和《吕氏春秋》与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提出了《吕氏春秋》"乐论"的理论核心及其乐教理论意义.
  • 摘要:文章通过对《周礼》所载之内容与其相关内容之载籍文献考证与讨论,描勒了其中乐教体系之体系;并试对其小学乐教和大学乐教之内容与教育发生机制详尽之论考,期以明往圣以绝学启迪今日之教育,以传承之.
  • 摘要:本文就"乐教主旨"该以"纯艺术"还是"艺以修身"为主旨辨析,通过对社会各学界就艺术与修身育德之间的关系的主张进行分析.并对以艺术来修身、育德的人文关怀"功利主义"这一观念予以考辨.追求"纯艺术"的论调自近代以来颇为流行,艺术的价值被提纯为"为美而美"或"为艺术而艺术",与道德等其他价值相区隔,甚而将德性、文化、传统等等与人之存在最相密切的统统归之于功利主义倾向."纯艺术"与传统的"艺以修身"似乎构成了艺术追求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当今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在此问题上也困惑于根本方向的抉择.然而在古代,无论东方西方,艺术、审美普遍被置于伦理学的框架之中,纯粹的"美"被看成是危险的,伦理学正是要对艺术加以引导.西方从古希腊到基督教文化,美普遍受伦理学的支配,到十九世纪方产生动摇.中国的"为艺术而艺术"观念更是近代以来受欧风东渐的影响的结果,就此动摇了"艺以臻道"、"艺以修身"之传统.有学者认为是"现代性"构筑了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的对立."纯艺术"既然并非具有天然自在性,因而追溯"纯艺术"这一提法的历史缘起十分必要,一方面清理它的思想来历,另一方面也了解它的衷怀."纯艺术"的提出主要可溯及两方面的影响.一者是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文艺思潮的渐兴递嬗.另一者则是从康德到克罗齐并延续到现在的哲学美学观.接下来的分析,将分别就这两者探明原委.同时,整理回顾我国艺术思想之所以接纳"纯艺术"观念的由来.在此基础上,再对以艺术来修身、育德的人文关怀为"功利主义"这一观念予以考辩.
  •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海外孔子学院及对外汉语专业艺术领域实际教学的现状分析,试图在学习借鉴综合艺术课程、跨文化传播理念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我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华乐教"课程以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专题"为主线,建立体现中国文化结构的模块单元,基于专题将中国传统艺术内容结合现当代艺术元素进行有效整合提出该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教学原则,使学生多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深层含义,为该群体学生在进入汉语文化教学的实践领域开拓新视野、提供新思路.
  •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孕育了炎黄子孙灿烂的华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纽带.但是,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走下"神坛",在中西方文化呈现出融合的状态的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在经受着前所未有冲击.在新时期,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华北地区活态现状调查入手,运用文献收集法和实地考察法,搜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五省、市、自治区有关乐教、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美术、国学等活动举办的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列举出该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典型案例,对华北地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态现状做客观的把握.
  • 摘要:公共音乐剧、教育戏剧是全球主流教育的重要课程.作为以音乐、戏剧的方式进入学生人格、品格培养以及主流价值观传承的重要形式,它亦应该成为中国现代乐教复兴运动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在现代乐教复兴中的思考和实施初步成果.
  • 摘要:《诗经》是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源头,它的内部的思想精神对后来的政治与教育影响深远.《诗经》作为周朝礼乐文化的现实反映是中国政教诗论的范本,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的典型.先秦诗乐舞的关系紧密,其产生的背景又是礼乐文化十分昌盛的周朝.所以《诗经》的作品背后必然凝结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并且深受"和合"思维的影响.因此,《诗经》的作品内涵和仪式特征都充满礼教色彩,而它也与先秦乐教追求和谐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 摘要:笔者介绍了清代、日据时代、国民政府来台后时期、解放以后各时期的乐教文化,以一个台湾本土意识的事视野,瞻视近百年来台湾的乐教行为,并做出简单评述。
  • 摘要:本篇报告选取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个省和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从乐教、表演艺术、国学、美术、民俗等方面对该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观照,从区域研究的视角,辅以典型案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态现状调查、分析与典型案例举证”课题作力所能及的补充。
  • 摘要:《乐记》与《诗大序》出自同一时代,出自同一群作者之手,它们出现的时代,恰好是《乐经》和古乐"残亡"的时代.因此,它们可以视为原初乐教的一个时代下限,也是对于乐教的一个合适而完整的总结.因此本文把《乐记》与《诗大序》放在一起考察,在其分合处考察,考察一、乐教的界限作为综合文化体和统一教育理想的乐教的范围二、诗乐的合分功能的转换人性的根源处的相通三、乐教的维度: 天地之中向上与向下四、新乐教的.《诗大序》中既体现了"诗乐舞"合一的美学思想,与乐教相通的诗教教化观和人性论,也表现出了诗从综合的乐教中的初步分离,由重视乐音向重视文字的转化.
  • 摘要:本文通过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乐教文化,古代美学思想、国学、哲学、诗歌散文方面。并运用现代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摘要:本文探讨当代"乐教"之文化考察,分为"人文心曲"与"古琴与经典传唱"的具体项目来探究,对以前的工作成果提出考察,并对现在与未来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前瞻性噢突破性的规划.当代乐教的理论基础则除了传统乐教文本(乐记、论语……等)的研究之外,也在中西文化沟通的背景中,提出音乐美学诠释学,环绕孔子美学以及海德格尔(M.Heidegger)的存有思想以及音声曼陀箩而展开.以使得此文所探讨的当代乐教,不仅能够为中国所用,也具备推广到全世界的知识基础.
  • 摘要:文章以新乐教与中华文明的当代复兴为题,提出了以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首要急迫的任务,是复根以自救,因此中华文明前途忧虑唯恐不足,逞论复兴。但国人还需有自信,毕竟还可以思考,如果可将这些教训作为养料,镇密地梳理传统,培育正气,中华文明的复兴还是可以假以时日的。
  • 摘要:音乐教育是需要哲学基础的.一个世纪以来,音乐教育者在林立的西方哲学思想中探索与寻觅,迷茫与徘徊,以图从中找寻到一条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之路.然而今日,当还在为是"实践哲学"还是"审美哲学"争论不休时,却常常将脚下这片千年沃土予以遗忘.事实上,从先秦诸子到魏晋玄学,以致东渡而来的佛教文化……沉睡的中华大地上有着无数可供汲取与挖掘的宝贵思想.而这其中便有着足以令当代音乐教育安身立命的哲学根基,这一根基,就是中国古代的人格教育观.本文力图从儒、释、道三个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寻找可能的哲学支柱—人格教育观.本文阐明:无论从社会的角度(儒家),还是从自然的角度(道家),还是从内省的角度(释家),儒、道、释三家审美哲学的核心都聚焦于人格教育.同时回顾近代以蔡元培"美育代宗教"为代表的思潮对古代人格教育思想的继承、结合与运用,以期觅得点亮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启明灯.
  • 摘要:孔子和儒家的礼学扎根于乐中.孔子对音乐的理解是超常的,尤其是在齐国闻《韶》的经历不同寻常.它是一种深度的开悟,让他领会到"尽美尽善"的生命境界,并因此而参与塑造了他的思想、为人和事业.通过詹姆士阐发的神秘体验的视野,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闻《韶》的意识境界.本文的主题——"孔子闻《韶》有悟"——在孔子思想研究中,似乎直到晚近还没有被当作一个问题提出来过,但它很值得注意.就理解孔子的哲理特征而言,它的重要堪比于"龙场悟道"对于理解王阳明的意义.
  •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天中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中华文化源与流相结合,具有深邃而又常新的生命力,它像一条永不衰竭、奔腾不息巨流,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田,孕育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中华乐教复兴总体上应体现在:呼吁立法,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普遍认同,成为当代国人的共识;在对乐教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努力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尊重不同国家优秀文化的多样性,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用以补充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中华乐教复兴、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 摘要: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源自周代国家的礼乐教育,为了国子之礼乐教育首先要对相关机构中的专业乐人实施教育,因此,周代国家礼乐教育面对两种人,一是专业乐人,一是国子.没有前者自身的教育也就无法完成对后者的教育.作为礼乐,既要把握乐德、乐语、乐舞,还要考量与多种礼制/礼俗仪式相须固化为用,以及不同乐制类型对应不同礼制仪式类型的丰富性,这是完整意义上的礼乐内涵.以社会和谐有序为目的的乐教意义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礼乐观念之上.既往对周代礼乐教育更多关注周王室和国子,却忽略在《周礼》与《仪礼》中所表述的周王室之礼乐与诸侯国的相通一致性、承载礼乐群体亦应进行教育的层面.由此引发周王室之皇家礼乐机构与诸侯国礼乐机构究竟有怎样关系的思考,音乐本体与礼乐为用的探究.作为仪式性群体固化为用、且具有多类型性和多种风格的礼乐形态,在没有现代科技以为支撑的社会形态下,如何能够完成这种相通一致性亦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摘要:本文以华南地区为例,以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对象,指向"教育"这一核心论域,对华南地区做一个细致、深入、详实的调查分析.同时,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行典型案例举证、地区比较研究,对华南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一个宏观的概括.
  •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悠久历史所沉淀下来的精华.随着社会的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人们逐渐意识到优秀的传统 文化对人的灵魂以及精神的熏陶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各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是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巩固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记忆、丰富人们的民族文化知识、提升中华文化的品牌,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找准中华文化的定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传统音乐教育为主线,旁涉国学、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武术、手工艺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就我国行政区划意义上西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和分析.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