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儒释道

儒释道

儒释道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7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7篇;相关期刊545种,包括佛教文化、船山学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年全国博士后论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等;儒释道的相关文献由81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梦溪、赵卓平、严军等。

儒释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8 占比:96.2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27 占比:3.38%

总计:798篇

儒释道—发文趋势图

儒释道

-研究学者

  • 刘梦溪
  • 赵卓平
  • 严军
  • 彭治国
  • 佚名
  • 卞开悦
  • 孙波
  • 孙燕玮
  • 孟繁勇
  • 李绍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彦文
    • 摘要: 儒释道三家对仁爱、性命、和合这三个要论的表述各异,主旨相同,皆成经典。就“仁”而言,儒家以“仁者爱人”为仁,释家以“大慈大悲”为仁,道家以“百姓之心为心”为仁。苏东坡既以儒家之论为宗,以释家、道家之论为用,又对三家的三个要论持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儒释道学术旨要殊途同归。
    • 马月亮
    • 摘要: 被贬黄州的苏轼完成了思想由儒家主导向释道主导的转变。我们可以从一词二赋中的人称变化看出这一转变的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处于儒家主导的失意状态之下,他用第一人称“我”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如梦”的感慨;《赤壁赋》中第三人称“客”与“苏子”的对话,则是面对人生困境苏轼精神世界中儒与释道的碰撞;《后赤壁赋》中的“予”实现了碰撞后的超越,归于豁达与超脱,有着浓浓的释道的意味。
    • 耿子淇
    • 摘要: 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一股清流,是那个时代的超越。陶渊明在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人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行为决策和心理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心理传记学的知识,去解读陶渊明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与超越;通过儒释道三家精神的分析,去探究陶渊明生平经历中的悬疑点:出仕与厌仕,世俗情结和“逍遥”。
    • 舒大刚; 段博雅
    • 摘要: 蜀学之源,远及大禹时代,独特的蜀地文化、中原移民与文翁兴学是蜀学的三大源头;蜀学之流,于儒释道皆有开创性与奠基性之功,于文史有丰富内容与突出贡献;蜀学之质,在信仰体系、核心观念、制度创新、经典体系等方面卓有特色与贡献。溯其源、厘其流、疏其质,方能固其本、开其新,基于“立足巴蜀,面向全国,体系重建,走向世界”的理念,推动蜀学创新发展,坚固学术自信、文化自信。
    • 何郁
    • 摘要: 说实话,《赤壁赋》不好讲,但《赤壁赋》又必须讲,还必须讲好,因为它是我们高中语文的经典课文、重要课文。要讲好《赤壁赋》,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这篇文章对于理解苏轼的生命历程有着独特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轼就是在黄州赤壁,始有对生命的痛苦觉悟和省思。老师对这一点能否认识,是讲好这一课的前提。第二,这篇文章涉及对传统文化也就是对儒释道的现实理解,授课老师需要对此有独立的认知,有积累,有感悟,且能与苏轼同频共振。
    • 周嘉骏; 万然
    •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国宫廷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宫廷美学与大众文化的联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科技相结合,在提升文创设计美学价值的同时,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方法 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宫廷器物和民间艺术,以及每个时代的造物哲学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其材料、工艺、造型、哲学文化,以及隐含的内在联系,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供资源和灵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文化复兴。结论 中国宫廷艺术作为皇权美学的核心,其造物思想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智慧结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宫廷艺术真正融入了民间,从上层精英的欣赏品转变为大众的日常生活用品,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提高了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需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极致的造物工艺和科技相结合,通过对器型、颜色、材料、美学思想的整理,使其融入现代科技产品中,为大众审美做出正确引导,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 梁骥
    • 摘要: 千山香岩寺元明时期碑刻概有元皇庆二年(1313)《香岩寺雪庵和尚金公碑》、明正德年间《重兴香岩寺碑》和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重修上夹峰碑记题文》三甬。通过文献检索,对《香岩寺雪庵和尚金公碑》中雪庵行状、碑文残阙、碑刻传拓等情况进行考述。对《重兴香岩寺碑》所记儒释道融合情况进行论述,并结合《重兴香岩寺碑》《重修上夹峰碑记题文》,考证出明代正德年间和万历年间香岩寺僧人属临济宗和曹洞宗豫章派。
    • 杨韬
    • 摘要: 柿子湾崖墓群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墓葬分布于邻岷江东岸的柿子湾崖壁上。1956年8月16日、1980年7月7日,柿子湾崖墓群两次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墓葬”,年代为“汉”。其画像石刻题材多样且内涵丰富,儒释道三教在此均有呈现,仿生人住宅的布局形制和“事死如生”的意识形态,对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神灵信仰、四川墓葬文化及中国佛教历史等有着较为突出的参考意义。
    • 武卫红
    • 摘要: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凡艺术都有“道”与“术”两个层面。根艺创作不能一直停留于技术表层,更要掌握其内在“规律”,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所谓“道”,有“艺道”和“文道”两条。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论是根艺还是其他艺术,传统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殊途同归:凡是优秀作品,形式上都不约而同契合形式美的法则,即“艺道”;凡是内容上,不外乎体现儒释道传统文化精神,即“文道”。
    • 张坤
    • 摘要: 在唐朝,佛禅是主流文化。受佛禅文化的影响,唐朝文学作品中也有佛学义理的元素。仕途困顿中援引佛禅思想入儒学的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代表文人之一。教材选编的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始得西山宴游记》等作品就体现了“儒释”思想的交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