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
儒释道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0年内共计5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6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408种,包括船山学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茶博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年全国博士后论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等;儒释道的相关文献由60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梦溪、赵卓平、严军等。
儒释道
-研究学者
- 刘梦溪
- 赵卓平
- 严军
- 彭治国
- 佚名
- 卞开悦
- 孙波
- 孙燕玮
- 孟繁勇
- 李绍青
- 申晓峰
- 艾勇
- 赵立敏
- 余燕双
- 刘岩
- 刘茜茜
- 史星宇
- 孙祯宇
- 宋虹桥
- 宫为菊
- 张建建
- 张树卿
- 张秋华
- 张鹏丽
- 时瑞
- 朱静
- 李名奇
- 李西亚
- 柯文辉
- 梁坤荣
- 段玉明
- 潘链钰
- 王丽滨
- 王伟
- 王同
- 王艺锦1
- 许嘉璐
- 赵晓峰
- 郭鑫华
- 陆镜生
- 陈力祥
- 陈贵成
- 韩彩琼
- 黄梓汶
- 龚鹏程
- Alex Lai
- fotoe
- 丁盈吉
- 丁荣泉
- 万士
-
-
赵立敏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对于西方人来说,一个人在信仰一种文化的同时接受另一种相反的文化可能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然而这在中国古人身上却十分常见.儒、释、道代表的是三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文化,中国人却能在这三种文化之间悠游自在,显示出强大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于那些不被儒家文化接纳或整合失败的边缘群体而言,可以比较容易地投向佛教或道教等其他文化体系;对于主流群体中同时信奉儒释道的人而言,则可能面临更大的跨文化适应焦虑,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通过功能分区,让儒释道三种文化在不同时空发挥作用,从而很好地实现了社会、身体与心灵三者的平衡.
-
-
黄梓汶
- 《文学教育》
| 2020年
-
摘要:
儒释道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受推崇的三家学说,其中许多的价值观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国人,但若只打造"圣"的理念却会与民众的现实生活脱节。因此,儒释道三家经典中,皆有做出对"圣"与"凡"的平衡,让"圣"者亲近"凡"者,"圣境"贴合"凡境",以此利于大众接纳、遵循,从而发扬本门学说,擦拭更多弟子、信徒心中的明镜。本文将从儒释道三家的典籍入手,举例说明"圣""凡"平衡的体现,并尝试探究这种现象的成因。
-
-
黄梓汶
- 《文学教育(下)》
| 2020年
-
摘要:
儒释道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受推崇的三家学说,其中许多的价值观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国人,但若只打造“圣”的理念却会与民众的现实生活脱节.因此,儒释道三家经典中,皆有做出对“圣”与“凡”的平衡,让“圣”者亲近“凡”者,“圣境”贴合“凡境”,以此利于大众接纳、遵循,从而发扬本门学说,擦拭更多弟子、信徒心中的明镜.本文将从儒释道三家的典籍入手,举例说明“圣”“凡”平衡的体现,并尝试探究这种现象的成因.
-
-
史星宇
-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特的文化信仰,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巫教.在云南大理白族祖先与来自中原的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之中,不断地将优秀的儒释道文化纳入自己的本主信仰之中,形成了一种多元的信仰体系.大理沙址村的本主文化即为其中的一个典型缩影,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大理地区“三教合一”的融合格局.
-
-
赵立敏
- 《国际新闻界》
| 2020年
-
摘要:
冲突与融合是跨文化传播的两大旋律,冲突既是融合的阻力,也是融合的动力,什么样的冲突往往造就什么样的融合.佛教在华传播作为中国跨文化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教先后经历了深层次的理论冲突、身份冲突、权力冲突.在理论上,儒释道围绕各自价值观念展开公共辩论,为三家理论的调和奠定了基础.在身份上,佛教曾困于自己的外来身份,然而它与胡的身份纠缠既是民族认同的力量,又成为了佛教传播的契机.而权力上的冲突则最终规范了儒释道的功能分区,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传播秩序.
-
-
-
-
张本淏
- 《现代园艺》
| 2020年
-
摘要:
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是一家.儒释道三教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优秀文化的结晶,对我国的社会、人文、思想、建筑乃至园林都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各类寺院景观也在不断改变,但关于寺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建筑形式及空间布局上,很少涉及到植物景观的营建,且研究对象多为单一教派的寺院,鲜有涉及到多元思想下的寺院.因此,以济南华阳宫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下的寺院作为研究对象,发掘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内涵,提供一种现代寺院植物景观营建的通用性和可行性并存的方案.
-
-
-
-
YAO Zhan-jun;
姚站军
- 《2012年全国博士后论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2012年
-
摘要:
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暴露出越来越突出的内在困境,面对现代科技时代的工业文明的得与失,地迫切需要建构当代社会可持续协调生态文明的大智慧,而这种大智慧就是要在科技时代的工业文明所奠定的生产力基础上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关系.五千年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形成了共同作用且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态体系.传统儒道佛伦理文化生态与当代的可持续协调文明生态建构息息相关.传统伦理文化理念深刻蕴涵着建构当代生态文明的大智慧.传统伦理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文明实现的大智慧的重要精神资源,对于每一现代自身人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上主要是通过构建,“自”与“身”之间的和谐境界,从而确保人类的“心灵环保”。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