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106篇;相关期刊986种,包括法制与社会、公民与法:法学版、山东人大工作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科技研究——2015科技产业发展与建设成就研讨会、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2007年城市安全与和谐法制建设研讨会等;法治精神的相关文献由200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武俊、本刊编辑部、李永君等。
法治精神
-研究学者
- 刘武俊
- 本刊编辑部
- 李永君
- 洪礼和
- 徐迅
- 李正斌
- 付子堂
- 任言实
- 侯兆晓
- 叶竹盛
- 叶飞
- 欧阳晨雨
- 秦德君
- 贺志明
- 钟培源
- 阮桂红
- 人民日报评论员
- 刘雪屏
- 勉晓萌
- 吴爱英
- 姚忠禄
- 张敏
- 本刊评论员
- 李若檑
- 林钿
- 熊培云
- 王振民
- 王石川
- 莫纪宏
- 董建华
- 赵霞
- 钱弘道
- 阎玮
- 高岩玮
- 黄伟
- 丁德早
- 丁德昌
- 丁红华
- 严世贤
- 乃依木·亚森
- 乔中国
- 于小川
- 任帅军
- 何丽萍
- 关保英
- 刘丽
- 刘伟
- 刘依霖
- 刘军
- 刘婷婷
-
-
仲阳
-
-
摘要:
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法治理念渗透至社会各个角落。新闻评论作为重要的新闻产品,在传递法治价值、弘扬法治精神、构建法治认同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从新媒体时代的格局变化着手,探索法治评论提升创作水平,增强传播效果的现实方法。
-
-
闫红星
-
-
摘要:
在现代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情景创设是教学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并收获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法治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
-
巩金玲
-
-
摘要:
高中思想政治课讲授法治内容、使用法治资源,让学生关注社会的同时增长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践行法治精神、落实法治义务,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升学生法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升学生法治意识需要把法律规范作为课堂内容进行讲授,把法治案例作为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把法治精神作为重要信仰努力践行,把守法用法作为应尽责任主动担当。
-
-
刘岚
-
-
摘要: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初中生逐渐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以道德观、法治观引领下的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为两大支点,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轴的一门必修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课程的重要任务。新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更加凸显对学生健康人格、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爱上课堂,从而收获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
廖小明
-
-
摘要:
新时代公平正义引领共同富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指导的要求,是立足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理想与现实之较大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必须面对的价值伦理基本样态,而在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促使公平正义内涵拓展和外延发展,赋予时代特色和时代内涵。作为新时代重要目标和重大任务的共同富裕,其内在蕴含公平正义,外在彰显公平正义,需要公平正义的引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正义,要引领和张扬共同富裕的价值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道义规范的公平正义,要引导和调节共同富裕的进程和评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精神的公平正义,要规约和调控财富分配范围和界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公平正义,要管控与矫正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和问题。
-
-
徐林
-
-
摘要: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同时,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良思潮通过各种途径侵蚀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对他们的“三观”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法治教育,将法治理念融入学生生活,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参与、体验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一、唤醒主体意识,参与法治实践,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
-
-
吕庆明;
邢楚晨
-
-
摘要:
当前高校法学教育中存在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的倾向,这主要是法学教育中流行的“主体—客体”认知模式造成的,其根源在于法学研究中采取的“外在视角”和“旁观者立场”。这致使关于法治主体性的研究不足,造成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割裂的倾向,并因此导致依托于法学研究的法学教育实践同样存在对学生主体性的忽略、对“育人”宗旨的偏离、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不够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有待加强等问题。法治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有机统一。从主体角度看,形式法治具体表现为法治精神,实质法治则表现为爱国主义。主体的法治观念是爱国主义和法治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基于此,应以当前法学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秉持“育人”的宗旨,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抓手,遵循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理性和情感相平衡的方法论原则,实现爱国主义和法治精神的有效融合、彼此促进。
-
-
沈逸舟
-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这个时代命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互联网正在编织一个巨大的网络,使得社会各方面发展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互联网经济带来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挑战。由陈兵编著、知识产权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自由与秩序:互联网经济法治精神》一书,以“互联网+”为研究背景,立足互联网经济深入发展的当下,从互联网经济法治入手,探讨当今我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法治问题和风险挑战,为互联网经济法治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策略。
-
-
代兵
-
-
摘要:
习主席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使全军官兵信仰法治、坚守法治。"让法治精神、法治观念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就要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培塑作用,深刻认识法治教育训练是提高官兵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基本途径。基层单位要准确把握法治教育训练的特点规律,不断增强法治教育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
-
孙国栋
-
-
摘要:
每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在考验政府的治理能力,同时也会促使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升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已两年有余,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的党和国家在能够做出科学合理地决策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行政原则,遵循法治精神,并且时刻体现着权利保障原则、合理性原则、效率原则,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
-
罗莉
- 《2015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的加快,依法治校已成为中国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并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实施依法治校必须从管理体制、个体管理行为等各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要注意法与国家政策、法与学校规章制度的有机统一.实施依法治校,对学校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对中国整体教育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
-
-
-
冀名峰
-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 2014年
-
摘要:
孔子十分强调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论语·为政》描述了德治成功实现之后的美丽政治画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加之儒家经典中大量关于德治相关论述,使孔子德治思想在孔子全部思想中显得非常突出、生动、丰富和诱人.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孔子治国理念中重视"以德治国"而不大重视"以法治国",实际上并非如此.言不可因其少而谓其轻,不可以因为孔子论述法治内容相对较少而认为孔子不重视法治.在《孔子家语》中,孔子借回答闵子骞问政的机会对德治和法治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清晰地论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善御民者,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明确指出,治国要靠两手,一手是德治,一手是法治,二者具有同等重要性,都是"御民之具",并且特别强调"壹其德法",坚持德治精神和法治精神的高度统一.孔子上述德治和法治思想对当今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的启示,本文结合社会管理实践阐述了其中若干重要意义.
-
-
何飞;
曹源
- 《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1、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会》
| 2011年
-
摘要: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选择,建设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弘扬法治精神,在我国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应体现"法律至上"和"人民意志至上"的法治精神.我国经由30年的改革开放,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了"法治"作为国家建设的基本方略,同时参与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的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行政理念的构建与研究.从国外100余年的行政实践看,政府既不能充当消极的"守夜人",也不能充当万能的干预者,而必须成为现代行政理念的实践者,这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不仅要通过依法行政实现行政管理,创设良好的公共秩序,而且要通过依法行政满足人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需求,注重并加强对社会自身机能的培育.
-
-
关保英
- 《2007年城市安全与和谐法制建设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平安城市建设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关注较多的问题,然而,平安城市只有具备法治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安城市,即法治精神是平安城市所具有的基本的精神实质,该精神实质所具备的合理内涵是法律之治,而这样的法律之治贯穿于平安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是平安城市及其建设的核心测量和评定指标。法治精神本身是由一定的技术参数构成的,这些技术参数包括:诸权运行的合法化标准;城市区域立法与上位法衔接的合理性标准;市民维权法律手段运用的比率状况等。我们认为,就目前的认知水平而论,平安城市法治精神培植的路径主要有:关于诸国家机关权力行使方式的定位问题;关于法律人法治功能普遍化的问题;关于市民法文化的倡导问题。
-
-
-
-
梁国军
- 《2015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存亡、民族兴衰之大事.从小抓起,是由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低龄化这一显著特点决定的,是由中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符合量变质变规律.为加强依法治校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防微杜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切实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美环境,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异彩.
-
-
梁国军
- 《2015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存亡、民族兴衰之大事.从小抓起,是由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低龄化这一显著特点决定的,是由中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符合量变质变规律.为加强依法治校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防微杜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切实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美环境,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