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法治实践

法治实践

法治实践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51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11篇;相关期刊303种,包括法治与社会、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2009年年会、山东省法理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教育研究会2015年年会暨“依法治国与法学教育”论坛等;法治实践的相关文献由476位作者贡献,包括钱弘道、付子堂、单一良等。

法治实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5 占比:26.7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411 占比:73.15%

总计:1929篇

法治实践—发文趋势图

法治实践

-研究学者

  • 钱弘道
  • 付子堂
  • 单一良
  • 张维
  • 本刊编辑部
  • 本刊评论员
  • 朱苏力
  • 江必新
  • 汪铁民
  • 乔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林嘉:《论我国劳动法的法典化》劳动法法典化,即要求全面总结我国劳动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各方面成熟经验,对现行劳动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编纂劳动法典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劳动法的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维护劳动法律规范的统一,补充劳动法律规范之不足。编纂劳动法典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治实践和劳动法学研究基础上持续推进。根据我国国情和法治特色,劳动法典编纂的体系结构应采“总分”结构,通过“先补齐单行法、后编纂劳动法典”的“两步走”径路实现。
    • 摘要: 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林嘉:《论我国劳动法的法典化》劳动法法典化,即要求全面总结我国劳动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各方面成熟经验,对现行劳动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编纂劳动法典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劳动法的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维护劳动法律规范的统一,补充劳动法律规范之不足。编纂劳动法典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治实践和劳动法学研究基础上持续推进。根据我国国情和法治特色,劳动法典编纂的体系结构应采“总分”结构,通过“先补齐单行法、后编纂劳动法典”的“两步走”径路实现。
    • 武建敏
    • 摘要: 以规则和权力为中心的推动型法治模式缺失了对实践概念及实践智慧的合理性把握,无法洞悉实践的普遍性和具体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陷入了理性构造主义的无限性之恶。在深刻把握实践概念及实践智慧的基础上,中国法治谋划理应迈向实践主义的法治立场。实践是自身向善的活动,法治实践同样内在地包含着善的目的性欲求,而这种善的实现不仅依赖规则的普遍原理,更重要的是需要实践智慧的登场。实践智慧以审思明辨的方式驾驭法之善的运行机理,而实践智慧本身也同样意味着对行动、事件和精神的珍视。法治实践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主观性与客观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传统与现代性等诸多元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法治的发展进程。
    • 傅加斌
    • 摘要: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闽西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最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之一。1928年8月至1934年10月,闽西苏维埃政权就在福建的西部开展一系列立法、司法、执法的“红色法治”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大规模、成体系的法治实践
    • 吴翠
    • 摘要: 法治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组成,也是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应围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三项任务拓展教学内容,多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法治案例,丰富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活动参与感、体验感,以此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 刘永勇; 梁楹
    • 摘要: 青少年法治素养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人才建设的重要目标,青少年法治素养主要包括知法懂法的认知维度、尊法守法的思维维度以及用法的行动维度。当前的青少年法治培养主要存在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实践能力不足以及法治教育人才不足等现实困境。通过法治课堂建设、打造精品法治教材打破日认知维度上的枷锁;加强实践教育,加大力度建设法治实践基地提升实践用法能力达到行动维度的要求;建设高水平法治教育队伍,探索“法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法治氛围,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教育培养的效果。
    • 郭金平
    • 摘要: 在全面依法治国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法治基础理论研究也愈显重要。法治范式是法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法治实践的重要分析工具。陆洲教授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年)就是国内对法治范式进行系统和专门研究的著作。该书是陆洲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的结项成果,课题结项时被评为良好。在交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前,该书又获得了2021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在业界已经得到初步认可。
    • 徐林
    • 摘要: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同时,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良思潮通过各种途径侵蚀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对他们的“三观”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法治教育,将法治理念融入学生生活,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参与、体验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一、唤醒主体意识,参与法治实践,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
    • 杨雪梅
    • 摘要: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出生就与互联网打交道的新一代。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到法治实践中,培养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抛一块"砖",唤醒学生的法治之弦"大家最近千万不要随便外出哦!"一进教室,我便慌里慌张地唠叨着。学生一下子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我身上,我接着说,"昨天我在一个群里看到消息,说咱们这里有个码头被查封了,因为一艘渔船上出现了疑似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人员,这太可怕了……"
    • 侯欣一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便与法治结下不解之缘。1920年代后期有了局部政权之后,中国共产党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观、法律观为指导,结合农村环境,开启了新的法治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建设,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阶段,形成一整套规则、体制、机制和经验,涉及立法、执法、司法、运行机制、民众参与等诸多领域,在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利益、公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法治实践不同于人类历史上已有的法治实践,但又是人类法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存在。这不仅是由中国的人数、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和影响力所决定的,更是由中国共产党法治实践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