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的相关文献在2014年到2020年内共计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专利文献5篇;
《论语》的相关文献由12位作者贡献,包括于丹、白常继、夏海等。
《论语》
-研究学者
- 于丹
- 白常继
- 夏海
- 史志康
- 佚名
- 李零
- 李红梅
- 鲍鹏山
- 翟杰
- 贺红亮(摄影)
- 黎千驹
- 东辉
- 周海春
- 唐明贵
- 张希林
- 张石山
- 程碧英
- 邢颖慧
- 周国平
- 倪蓓锋
- 金陵客
- 钟灵
- 乐爱国
- 叶匡政
- 彭军
- 本然
- 李敏
- 杨朝明
- 王勇
- 胡晓地
- 陈军
- 陈旸
- 刘毓庆
- 张勇
- 本刊编辑部
- 李蹊
- 毕宝魁
- 王辉
- 钱逊
- 黄鸣
- 付强
- 吴天明
- 安德义
- 廖名春
- 张岩
- 曾祥芹
- 朱全国
- 李钢
- 杨林
- 林语堂
-
-
尹赋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20年
-
摘要:
《论语·雍也》"井有仁"章,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论语》中难以解说的篇章之一.前人在解说此章时,未能深入分析宰我提问的背景、主旨及其逻辑缺陷,故在异文辨正和相关词语的疏释上缺乏明晰的思路,甚至落入宰我的逻辑陷阱之中.本章宰我"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的设问,旨在讨论"仁者从仁"绝对性的问题,故无论"井有仁"还是"井有仁者"可并通,但宰我将其绝对化.而孔子的回答,在彰显其逻辑缺陷之外,主要从君子之自我修为及人我关系方面予以了回应,既强调了对"仁"的选择、追随与坚守,又强调了"智"在君子人格中的重要意义,还凸显了孔子对以绝对化面目出现的"远人之道"的警惕.
-
-
曾海军
- 《天府新论》
| 2020年
-
摘要:
《论语》 中有很多被当作"负面思想"的语录,往往被指出有各种不同的局限性.有见识的学者可以感受经典的力量,懂得其中言情与言理之别,或者能洞悉民情,对"民"的定位既不"失人"亦不"失言",以及对于 《论语》 中的思想即"见"即"识",懂得其超越各种局限性的价值,明白并没有所谓的"负面思想".
-
-
杨思贤
- 《学海》
| 2020年
-
摘要:
《乡土中国》一书大量引证《论语》,赋予其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新理解.《乡土中国》营造了文学化的语境来诠释《论语》,首先是注重修辞,以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将经典的理解从玄理引向日常可感的世界;同时在新的主题语境下,打乱原有的经典文本顺序,将经典文本纳入自己的文章构思中,实现了经典文本结构关系的重组.《乡土中国》持社会学的诠释向度,以实地的社区研究为诠释基础,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恢复了《论语》的发生语境.费孝通不驻利用《论语》印证了自己的观察与经历,同时他援引当代经验对《论语》的诠释,也使古代经典获得了当代新生.在《乡土中国》的诠释实践中,文学化语境和社会学立场是表里配合的,为在现代社会科学背景下阐释、利用古代经典提供了借鉴.
-
-
邓田田
- 《伦理学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君子”范畴最早出现在《尚书》里,以社会地位为其核心取向.商周更替的社会变革引发权力观念的重构,如何守住权力成为关键话题,经历了“有位”——“以德配位”——“有德”的转变过程后,“位致君子”的先天法则被“德致君子”的后天法则所取代,“君子”的内涵由地位指向转变为道德指向,并在《论语》中实现其范畴在仁义、智勇、礼和、忠信、中庸这五大领域内的固定.受《尚书》所提出的三条“进德”之道——好学精进、躬行实践、自省自警的影响,《论语》提出成为君子的三条路径,即学为君子、行为君子、省为君子.《论语》在继承《尚书》中“君子”范畴的同时予以升华,开创其纯粹的道德境界.
-
-
-
-
周卫勇
- 《教育学报》
| 2020年
-
摘要:
自古以来对《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章的阐释,由于对其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故”“新”二字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产生了众多不同的主张,但皆未深度阐发其中所蕴含的孔子的师道观问题.由于《中庸》亦有“温故而知新”一语,而且与之相关的文本资源极为丰富,因此据《中庸》的精神以及有关内容以重新理解《论语》此章,不仅可以形成“故”“新”皆为“礼”的基本结论,而且使“温”字的理解可以摆脱以往过分侧重于以训诂探求文字本义的局限,从而赋予“温”字及全章内涵以生活化的理解和生命意义的解读,进而揭示出《论语》此章的宗旨在于突出学者的文化生命力和生命意义,其所蕴含的孔子师道观的基本内涵为:以文化身,以身为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
-
康廷山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先秦子书所引"传"体文献多为各学派历代师徒递相传习的资料,主要包括有关学派先贤言行的记载和上古三代史料.前者与《论语》《荀子》等书文献性质相同,所以两书在汉代亦被称作"传".后者则当源于《尚书》之原始资料,亦为儒、墨等学派传习的重要文献."传"体文献多为本学派的核心内容,在学派内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解经之"传"与《论语》《荀子》及先秦子书征引的"传"体文献,无论是在产生流传及命名方式上,还是内容功用上都有相通之处,因此,汉人多将这两类"传"视为同类文献,汉代"经传"一词中的"传"也往往同时关涉这两类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