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33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115篇;相关期刊271种,包括前线、才智、理论界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社会行动的相关文献由356位作者贡献,包括冯鹏志、徐珣、东东枪等。

社会行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7 占比:6.0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5115 占比:93.89%

总计:5448篇

社会行动—发文趋势图

社会行动

-研究学者

  • 冯鹏志
  • 徐珣
  • 东东枪
  • 刘博
  • 刘文华
  • 刘欣
  • 刘继同
  • 刘继同(译)
  • 刘运来
  • 刘逸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波; 田萍
    • 摘要: 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是党中央缓解乡村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政策安排。当前,在城市优质生活空间、乡村新兴发展空间与城乡包容共享空间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年轻群体选择下乡干事创业,逐渐成为独具我国特色的城市“乡漂族”群体。城市“乡漂族”通过独辟“乡径”、精准下乡、稳中求进、声誉维持等社会行动机制,维持了其在城乡之间往返的均衡稳定状态。
    • 徐法寅
    • 摘要: 社会与个人、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方法论的根本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学的研究问题、理论发展、方法选择和学科地位。为了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而确立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涂尔干和韦伯分别针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提出了不同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但是,他们也都持有“结构—行动”二元论,虽然没有系统地考察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机制。针对客观结构主义和主观建构主义两种决定论的不足,吉登斯和布尔迪厄更加关注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机制;但是,由于关心的问题是结构再生产,走向了“结构—行动”一元论,不能解释结构变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释结构再生产和结构变迁的性质和发生机制,我们需要重回“结构—行动”二元论的本体论立场,并重构“结构—行动”一元论对结构和行动之间关系机制的分析,从而建立“结构—行动”互构论,强调结构的多样性和结构变迁的绝对性,具体说明行动者的能动性及其对结构变迁和结构再生产的影响机制。
    • 蒋含平; 汪娜娜
    • 摘要: 从知识成长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完整图景不仅包括先进知识分子学习、阐释知识的过程,还包括这种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体现为:知识群体的成长与理论“承载者”的扩大;呼应“实境”的知识资源的集合带来的知识体系的更新;“制度性媒介”构建起超越个体、到达组织的知识生产模式与社会网络。三者融汇,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由一种曲折而至的“学说”演进为与中国社会变革同频共振的“思潮”。建立知识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叙述,将为历史经验与现实实践的汇通提供更多元的研究进路。
    • 唐国建; 杨金龙
    • 摘要: 分享经济作为消费主义和反消费主义之间的一种调和方式,被视为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分享经济的一部分,共享出行因此也与绿色出行成为了一对共生概念,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消费社会谋划和建构的结果。通过对共享出行在价值理性动机、分享替代占有、能耗减少和公共责任假设上的经验性批判,可以展现出其与绿色出行之间关系建构的逻辑悖论。从生活者的视角来看,共享出行要成为一种真正的绿色生活方式,应该遵循三个建构策略:以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完善为核心的行为选择引导策略,以土地使用、交通系统和出行行为三者互动关系为核心的社会行动规训策略,以地位物品弱化和心理成本提高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内化策略。
    • 邓晓香; 辛欣
    • 摘要: 文章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表明:村落是保留传统武术、延续武术文化根脉的场域。村落武术传承人的社会行动策略为遵守村落法则,赢得当地人的支持;调试人际关系,赢得社会支持;传承人对武术文化传承的情怀。面对复杂的社会结构,村落武术传承人开始向“文化人”的趋向转变,为促进武术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 刁益虎
    • 摘要: 学生信任通常被视为其个人倾向,无论是心理学的“人格特质说”还是经济学的“理性选择说”均指向学生“愿不愿”信任的问题,而社会学视野下的学生信任则是一个“能不能”信任的问题。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对学生信任差异进行解释,发现学生信任的来源是“关系理性”主导下的社会交换,学生信任的限度在于其社会资本的存量,学生信任的选择是夹杂着理性考量、感性冲动与文化浸染的“社会行动”。因此,一个关于学生信任的“理想类型”应当包含三方面,一是认知层面的“理性预期”,二是情感层面的“信任冲动”,三是催生信任行为的学校组织文化。唯有如此,信任才能成为学校的集体社会资本,培育学生的社会信任将成为可能。
    • 李钊; 赵琦
    • 摘要: 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机构的官僚制度虽然是现代社会在形式方面高度合理的组织模式,却因非人格化的内在特征而持续遭到人们的批评。哲学层面的反思不仅能展现官僚制度重大缺陷的深度,还有助于在不同的根基上建构公共组织的替代性模式。本研究尝试从现象学的进路对公共组织的官僚制模式进行批判和重构。研究发现,匿名性的增长一方面是公共组织个体结构得以形成的条件;另一方面又是阻碍成员理解和反思组织实践的根本原因。未来公共组织应该从道德上拒绝容纳富余匿名性的官僚制度,并最终导向将匿名性限制在维持组织个体结构之最低限度之内的社会协同型模式。该模式要求以临时项目组为基本单元,打破典型官僚组织的固定职权体系,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理解和探索组织实践提供规范性指引。
    • 李钊; 赵琦
    • 摘要: 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机构的官僚制度虽然是现代社会在形式方面高度合理的组织模式,却因非人格化的内在特征而持续遭到人们的批评.哲学层面的反思不仅能展现官僚制度重大缺陷的深度,还有助于在不同的根基上建构公共组织的替代性模式.本研究尝试从现象学的进路对公共组织的官僚制模式进行批判和重构.研究发现,匿名性的增长一方面是公共组织个体结构得以形成的条件;另一方面又是阻碍成员理解和反思组织实践的根本原因.未来公共组织应该从道德上拒绝容纳富余匿名性的官僚制度,并最终导向将匿名性限制在维持组织个体结构之最低限度之内的社会协同型模式.该模式要求以临时项目组为基本单元,打破典型官僚组织的固定职权体系,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理解和探索组织实践提供规范性指引.
    • 邱泽奇
    • 摘要: 电车难题向自动驾驶技术L5场景的延伸会带来一个新难题:伦理和法律责任主体缺场.对此,自动驾驶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先进国家在规制上形成了两条路径:真人驾驶员路经和算法驾驶员路柽.前者解决了主体缺失难题却不适用于L5场景,后者适用于L5场景却没有解决主体缺场难题.L5场景的主体缺场,在本质上是社会行动者缺场,确认L5场景的社会行动性质有助于我们从社会互动逻辑出发寻找缺场的社会行动者.研究表明,L5场景缺失的主体其实是一个社会行动者关系链,处于前端的是自动驾驶车辆的制造商.
    • 曹丽娟; 唐琼
    • 摘要: 随着网络的兴起,社区报已经不再局限于纸质出版物,而是越来越多地以新媒体的形式出现于社区公众面前.虽然中国社区与欧美社区有着差异,但是二者之间总体上有着不少共同性.作为传媒的社区报基于社会学的认知与基本原则,对报纸的理念与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将作为共同体的社区文化融入办报实践之中,深刻认识和报道"邻猫生子"的新闻价值,这将是社区报经营的必由之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