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庸

中庸

中庸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2年内共计30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03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1568种,包括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求索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暨课题2014年度经验交流会等;中庸的相关文献由293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培高、黄展骥、朱萍等。

中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03 占比:98.91%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1.02%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07%

总计:3036篇

中庸—发文趋势图

中庸

-研究学者

  • 张培高
  • 黄展骥
  • 朱萍
  • 陈赟
  • 官文娟
  • 王乐
  • 郭晓东
  • 乐爱国
  • 佚名
  • 史家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书献
    • 摘要: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性,即天赋,是上天赐予每个人的礼物。因天性而教,即教育之道。“双减”后,基础教育应引领学生张扬天性、绽放天赋,向着核心素养培养,精准学习。让天赋带着学生飞,是教育之道与核心路径,也是教师当下的教育使命。
    • 李琪慧
    • 摘要: 郑玄的《中庸注》具有明显的文本整体意识,具有与朱熹《中庸章句》不同的分章结构,并对《中庸》主旨有独到理解。郑玄认为《中庸》的主旨是彰显“孔子之德”,孔子作为一个有德无位的圣人,承担着作经、制法的天赋使命。“孔子之德”包含三层含义,即“君德”“隐德”“前知之德”,合而言之,就是郑玄所理解的“孔子之中庸”。依据《中庸注》的理解,“孔子之德”主要凸显于《中庸》末章,但在全篇的文本中也存在前后对照的关系。
    • 沐风
    • 摘要: 作为《礼记》中的两篇,《大学》和《中庸》被单独抽取出来,与《论语》和《孟子》一起并称“四书”,成为宋元以后科考的必读书经,直至作为儒学经典传承至今,对于国人的价值理念仍旧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作为初学入德和道统的经典,虽言辞简约,却内涵广博,所以每每囫囵粗读,也仅能从其字面了解一二,至于其所含深意则远远无法触及。虽然对于天道唯诚、人道唯善的高深道理懵懵懂懂,但是对于贯穿通篇倡导力行实践、积微成著的教诲印象至深.
    • 李雅茹
    • 摘要: 中国传统山水画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浸润,儒家“中和”思想高度统一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理想中。以儒家的“中和”思想为起点,对部分作品从章法布局、笔墨、意境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和”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进而探讨“中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思想观念、审美态度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 摘要: 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的《表记》《坊记》的部分。《中庸》古层和《缁衣》阶段的子思思想对人内在的关心十分稀少,但《表记》中关于“仁”的论述成为了将“行”二分为“形于内”与“不形于内”的《五行》思想之基础。另一方面,《坊记》中一边以“礼”为“民之坊”,一边也意识到了“礼”之功能的限制性,从而显示出往《中庸》新层之“诚”思想迈进的前阶段。后期的子思思想是在对人内在怀有强烈兴趣的基础之上成立的,这种转换的轨迹可见于《表记》《坊记》二篇。
    • 张培高
    • 摘要: 学界对《中庸》在宋代的地位提升并最终成为四书之一的成因有较大的争论。事实上,在释僧智圆之前,儒士田锡、邢昺等已尽力推崇《中庸》。田锡助推《中庸》入科考;邢昺宣扬《中庸》心性之学,告诫君主和士人注重修身,由“内圣”而“外王”;陈充跟随朝廷崇儒风尚而释《中庸》;赵湘自觉阐发《中庸》,以斥杨墨、申韩之异端。正是儒士的推崇加速了《中庸》的传播,扩大了《中庸》的影响,推动了《中庸》学在宋代的兴起。并且,田锡、邢昺等对《中庸》所固有的“内圣外王”思想的自觉阐发及推崇,并非源自智圆或其他僧徒的影响,相反,智圆僧徒之所以热衷《中庸》,并以之作为调和三教关系的文献依据,还是宋初儒者及朝廷影响的结果。
    • 钟国兴
    • 摘要: “和”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概念,是孔子倡导的为人处世原则,也是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还强调“和而不同”等等。后来儒家的《中庸》《孟子》等著作对和的思想作了进一步阐释和发挥。本期刊登钟国兴教授有关“和”的书法作品,以及他撰书的对联:“和为人间大道,中乃斯世至则”。
    • 申剑飞
    • 摘要: 薛宝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雕塑的中心人物之一,也是贯穿全书脉络的“三角”爱情故事中并不那么讨喜的置身于两情相悦之外的“可怜人”。她的命运并没有逃脱全书的悲剧基调,更是典型地反映了《红楼梦》最官方最平易的解读———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而她本身的存在,也正是封建伦理纲常的产物。
    • 张鸿彦; 王诣涵
    • 摘要: 俄罗斯对“四书”的研究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其研究紧跟两国意识形态发展趋势和文学研究走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着不同于中国以及欧美的独特之处。与其他三部作品相比,《中庸》在俄罗斯的翻译与传播较少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呈现相对纯粹的学理性研究与翻译,是俄罗斯“四书”学研究领域特殊且重要的存在。本文以俄罗斯汉学发展为历史主线,选取代表《中庸》政治宗教、哲学诗学译释取向的两类译作,介绍《中庸》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分析不同学者-译者对关键词“中庸”内涵的阐释程度,展示《中庸》在俄罗斯的传播情况,从侧面反映中国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 朱萍; 易红波
    • 摘要: 以陈荣捷《中庸》英译本为个案,以深度翻译为理论视角,探讨了陈荣捷在中国哲学思想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深度翻译策略的类别和方法。研究从文外深度翻译和文内深度翻译两个维度进行展开,研究发现:前者体现为序言、前言、导读、参考书录、词汇表、索引等,后者体现为方括号加注、圆括号加注、段后评注、脚注。译者通过使用深度翻译对译文进行补充说明,对中国哲学真义进行阐释,凸显了中国哲学特质,对中国哲学典籍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