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
2017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

2017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山东曲阜
  • 出版时间: 2017-09-20

主办单位: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

会议文集:2017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政治领袖应该根据一人一票的方式选举产生,这种观点在很多社会被认为理所当然。因而,任何为政治尚贤制辩护的尝试都应该从批判选举民主开始。西方社会的多数读者,甚至不愿意考虑除一人一票选举制度之外的,其他在道德上具有合理性的选择,所以,支持“另类”选择的书应从质疑民主选举制开始。有些哲学家为投票权和竞选领导岗位辩护,其理由是无论是否导致有益于集体的后果,政治自由对个人来说都具有内在价值。但是,这些论证一直遭到激烈的反驳。如果目标是在中国推广选举民主,那么从投票的内在价值这一角度出发论证民主的优点将不会很有效,因为政治民意调查持续显示,东亚社会的公民对民主的理解只限于实质上的民主而非程序上的民主:也就是说,他们看重民主的价值,在于民主带来的积极后果而非民主程序。所以,在此应该提出的政治问题是民主选举是否会产生积极的结果。过去几十年,民主留下了骄人的记录:富裕、稳定和自由的国家都是民主国家。但是,民主也有重大缺陷,甚至未来可能造成政治上的困扰,而政治尚贤制是否有助于将这些问题最小化,至少值得在此讨论一番。
  • 摘要: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儒学开始没落,甚至被边缘化,丧失了作为"国家哲学"而具有的"治国兴邦"的重要指导作用.到了20世纪上半叶,儒学复兴运动日渐提上日程,所谓的当代新儒家作为主导,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西学,积极推动儒学的的现代化.在推动当代新儒学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当代新儒家的第一代学者,他们积极对儒学进行了阐释与宣扬.例如,牟宗三的"新心学"、冯友兰的"新理学"、马一浮的"新经学"等都各自具有诠释的独特理路,都为实现儒学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要探索通过易经哲学的分析,如何建立人的生活价值观和其普遍意义。笔者认为易经哲学中人道发现与其律则化,皆具有后现代的普遍价值。
  • 摘要:昔者梁惠王治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样的尽心尽力,还被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来批评嘲笑.从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荒政管理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梁惠王明明在谈荒政管理,但孟子不愿接这个技术性问题的话茬.他要梁惠王"王无罪岁",即直接无视客观性的天灾,而去追求更大的仁政化境.
  • 摘要:论文研究国际关系学领域个体性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侧重人与社会的关系,界定国际关系在社会体系中的认识论地位以及儒家思想对研究个体性作出的贡献,以便解释个体性在国际关系中的表现方式,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各种学派的基本概念.另外,儒学思想对个体性的理解有助于中国学者建构中国国际关系学说正在做出的努力.
  • 摘要:从1979年邓小平在他的发言中好多次提出了伟大的目标-要达到小康社会的中国大梦想.为了达到所拟定的目标,邓小平提出了建议建成"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的口号.他认为,达到这些目的会促使中国社会接近大同社会的建设.为了建设小康社会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发展阶段:1978-2001年;从2002年到目前大大提高一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到2002年有一些人口的一部分得生活遂平要大大提高.他们所获得的收入大部分是由各种各样的企业家支付的专门技能的劳动报酬.从2002年需要慢慢地过渡到新的分配方式-各种社会保险基金会,退休费,补贴,免费的教育和卫生以及为老人,孩子,残废人提供各种社会优惠和补贴的别的分配方式.
  • 摘要:在这个时代,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乃至在全球都影响很大,因为他的理论代表了人类普遍价值观,孔子理论的人文潜能是巨大的,许多思想家在寻求精神和谐和内在平衡时都曾对孔子理论进行过深深的思考,因为他的思想中饱含人类思想的精华.
  • 摘要:文明的真实涵义,应是建构在坚实的伦理基础上,役物而不役于物,始能贞定人类的心灵.教育之于社会所呈显的功能,应是传承、创造社会文化,陶冶个体成熟人格与良好社会适应的生活能力,同时亦当是统整国家社会的机能组织.伦理教育的探讨,一方面追求生命的意义以建立完整的价值体系,一方面期能落实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指示道德原则,提升道德生活.本文希望藉由下列几个面向作探讨:中国人是重视伦理道德的民族;指出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析论伦理价值与宗教价值;新世纪应有的省思与展望等;并期待因着论述的启发,进而揭示伦理教育对时代的影响性.
  • 摘要:先秦的许多文本通过身体与政体之间的关联,作托喻性的类比,强调特殊个体与社会群体的交集与形成过程:自我与他人相互牵涉、塑造的过程.如,君王的身体与国家的政体、人物比喻与政治现实等等.通过「气」的概念,表达这种复杂的关系,即,身体是创造的和被创造的,是多元而流动的.因此,不仅身体需要通过个人修为、社会规则,如,个体的德性与权威通过礼仪(ritual practice)、事体(narrative)去体现、彰显,同时身体内蕴含的政治意识在通过威仪与文体在与观众与读者的交流付诸实现,进而改变与塑造个人与社会身(群)体或民体.身体的象征性功能在治国导民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清华简里面「疾」这个概念的定义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对身体与德性、身体与政体的体现方式作进一步的探讨.
  • 摘要:《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语虽简约,却能很精准扼要的道出孟子之学的意蕴.按性善说为孟子思想的核心,而性善的标竿人物则为尧、舜,因尧、舜之所行所为乃在顺此本然的善性,自然而毫不勉强的合乎圣人的境界.孟子即曾屡屡言之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尧、舜,性之也.」「尧、舜,性者也.」可见「道性善」与「称尧、舜」实乃同一事而不可歧分为二.
  • 摘要:战国风云时代,荀子亟待重建一个上下有序、协调和睦的社会,然而荀子也知道,在一个诡谲多变的大时代里,任有再多的聪明才智,都无法预估未来局势.既然如此,「应变」就很重要了,因为只有适应变化,才能生存于这多变的时局之中.不难发现荀子时常提到「应变」,并认为应变不仅仅是必须要培养的一种能力,还是国家赖以存活下去的关键因素.于是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变应、通变、以义变应等相关主张,丰富了「变」的哲学义涵.荀子认为让国家运转更新,提高效率很重要,但是维稳与伦理也很重要,所以在「变」的提倡中,「礼」、「义」与「知」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因此荀子的管理哲学,一方面强调文化,另一方面也重视效率,整体来说是一种高效能的表现.故本文以为荀子的「变」的思想,对管理哲学有着相当程度的启发,这是荀子思想中的一个特殊理念,展现了儒家特色的管理之学.
  • 摘要:"礼治"是荀子政治哲学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范畴,这已经成为共识,笔者也赞同这个观点.但是,笔者认为"同治"才是最能体现荀子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
  • 摘要:波兰学者Topolski曾从内容上的时间性,将历史叙事(historical narratives)区分为三种理想型(ideal-type):年监(annals)、编年史(chronicles)、及一种更为严谨的历史叙事——编史学(historiography),Topolski其实仍认为annals是较初始的,它在结构上由单一事件(isolated event or single record)构成;相较于此,chronicles便具有条与条之间的因果相续性质,关键在于年与年之间的相互为序,使chronicles更具叙事性.虽然Topolski也强调这仅是一种Max Waber义下的理想型区分,实际上这三种型皆是互存的,但是,明显的,他确实将annals视为仅是记录的单纯属性,在型态上较为原始.作为中国史学的源头之一:《春秋》,的确,《春秋》文本在形式上确实简单,像极了初始的annals大事记,然而却也复杂到出现超过千册的「《春秋》学」遗典,形成了千年以来且绵绵不绝的解释传统,足以令人在「图书馆」中「考古」一辈子。古人并不比今人笨,如果愿意随着生命与年龄承认此点的话,那么,古人显然没有认为孔子的《春秋》「长得像」一部简单的「大事记」文本。
  • 摘要:在人类文明史上,儒教文明对于东亚各国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国家的运行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代表"儒学知识"的四书三经和家礼等书籍不仅融入东亚各地区社会文化脉络,甚至经过本地化过程(localization)在当地生根发芽.因此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角度研究基于东亚各国文化特点的儒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这一方面分析韩国忠清地区儒教本地化的过程以及传乘脉络,并介绍目前忠清范围内的圈4个广域市,道地方政府正在极力开展的有关忠清儒教文化圈旅游开发事业,最后简单介绍"忠清儒教文化院"这一专业机构的论证、筹建过程,以此说明儒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及运作的机制.
  • 摘要:本文旨在就作者多年来研究所得,指出中国政治传统的根本困结:「道的错置」,做一总的回顾、阐述,进而指出其回返、疗治的可能;如此,归返于正,斯为「道的正置」.从「道的错置」到「道的正置」的厘清与转化,进一步提出公民儒学的可能.首先,回顾近四十年来,作者自己关于此论题的探讨,做了一精神史式的反思;指出经由王船山到熊十力,并对举牟宗三,且在西方哲学思潮的激荡下,开启了一「本体-发生学」的学问探察方式.再者,关连着中国政治传统,就其「儒学的帝制」与「帝制的儒学」,经由「五伦、三纲」的深层分析,开决其辩证的纠结.进一步言之,集中「君、父、圣」三个核心性概念的纠葛,探察「君父、圣君」,彰显「道的错置」奇诡结构.解开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根本困结:道的错置,进而调整「内圣——外王」的结构,对比指出「外王——内圣」的新思考,而这强调的是一公民儒学式的思考.它主张在「契约性的社会连结」(公民社会)下,缔结「委托性的政治连结」(民主宪政),重新调节「血缘性的自然连结」的人伦次序,并长养「人格性的道德连结」的德性生长.总的来说,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互动轴」的转化与发展,相应的是由君子儒学,而开启了一崭新的公民儒学的历程.相应来说,这正是由「新儒学」而迈向「后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 摘要:传统文化包含极广,除经史子集四库而外,举凡绘画、音乐、建筑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范畴,是古圣先贤留的瑰宝.传统文化是靠汉字记录传承下来的,黄季刚先生说过:语言文字之学,为各种学问之预备,舍此则一无可通.先师林尹(字景伊)先生说:学问之道,识字为先.
  • 摘要:道光20年唐监(1778-1861)至北京任职,讲学期间拢聚了一批尊崇程朱思想的宦游士人,形成京师理学社群,透过纂辑学术史着作所形成的理学社群正体现了清代中晚期理学复兴的一个侧面,刘廷诏《理学宗传辨正》即是极具代表性之作.本文尝试经由《理学宗传辨正》之探讨,论析道咸时期京师理学社群的道统观,说明此一道统观以「格物穷理」为核心,从而论析这些儒者批判陆王心学之意涵,指出这个看似深陷门户泥淖的背后,一方面固然是强化程朱理学之价值;另一方面实隐涵了身处力求经世实践思潮下的理学家藉由对理学的再诠解,使其在国势社会钜变的政教场域中取得新的意义.
  • 摘要:中西友谊观都强调德性或者美德,都重视君子之交。西方思想家的理论论述比较多。相对而言,中国哲人的谈论比较结合具体的例子。虽然,友谊在五伦中位列最后,但是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很多动人的绝唱。中国文人对友谊的论述体例比较多样化,同时也比较注重神交。
  • 摘要:当今世界以商品经济和民主人权为主流,商品经济虽为人类带来商机和脱贫致富的经济果实,然而物质享受至上的价值观,导致精神价值的虚无化.民主宪政肯定人性之基本尊严和人人享有宪法所保障之自由、平等和生存权益,但是无形中使人们重法律而轻忽道德.在个体权利意识高涨下,人的道德意识弱化,在人生的价值观上,人不自觉地走上权利主体而忽略了道德主体性,这也使现代文明所以衍生人际间的冷漠、疏离和异化的一项主因.周代素有礼义之邦的美称,礼乐中所蕴含的「亲亲、尊尊、贤贤、男女有别」之人文精神,将人与天地、先祖、历史文化、家族与社会凝结成有情有义的温暖生活世界.
  • 摘要:唐宋以后《春秋》学术发展出「排斥三传」的解经态度,认为《左传》「传事不传义」,而将《左传》由经解的地位转化成史籍的身份,使《左传》性质改变.时至明代,《左传》经解地位松动之后造成《左传》研究多样化发展.从文献纪录观察,明代《左传》学术或是出现史籍型态如「纪事本末体」、「世家体」的改编,或是如王世贞明言「为古文辞者尚好《左氏》」,而从「文章」或「文学」角度解读《左传》的着作;或是专门研究「《左传》兵法」的着作.这种明代《左传》学术分头峥嵘的现象,固然可以发掘更多《左传》的精彩内涵,但是作为一个经学史研究者,更想要关心与探知的是,这些研究与解读,虽然在着作的出发点上非专为解经而作,但是他们所表现的对于春秋史事、人物的理解与评价,在理解《左传》或《春秋》上是如何表现?以及它们在当时的功能如何?这样型态的《春秋》、《左传》学术发展,在《春秋》学史、经学史中的意义又是如何。
  • 摘要:西方学者常说传统中国为"儒国"(Confucian China),虽似以偏盖全,儒教不能涵盖中国传统思想之全部;但毫无疑问,儒教在传统中国的影响深远,一枝独秀,最后形成传统中国强大的儒家"政治意识形态"(political ideology).殷海光将此词译为"意底牢结",音义具见,颇见巧思,不妨采用.儒教的伦理、学说、原则、迷思、象征影响到传统中国社会的组织与阶级,指引社会运作,甚至为社会秩序提供政治与文化的蓝图.儒家思想无疑成为旧中国的"政治意底牢结",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司法、行为、经济、信仰、军事等等.统而言之,儒教的确主导中国传统社会的走向,影响政府与社会的运作,陶铸中国文化至伟,故称之为"儒国"未尝不可.
  • 摘要:将讨论的问题是如何解释《中庸》的这句名言.此语连同其下文一共只有三十六字,可以先全文引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段话字面上似乎不难,但王夫之在其《读四书大全说》(卷二)中却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儒者第一难透底[的]关."如果王夫之此言有理,那么"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意义就值得重新研究.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对近现代日本产生巨大影响的"国体"观念的形成."国体"一词原本是汉语词汇,"国家典章"、"国家体统"之意,具有多义性.在日本,江户中期后一些汉学家开始使用"国体"一词,具有外交意义上的"国家体面"之意.但是当下的日语中,"国体"意为"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体制",更具体来说是"拥戴万世一系的天皇,不存在王朝更替(=革命)的国情"之意.这一观念于江户末期逐渐形成,至1890年(明治23年)前后才广为人知.
  • 摘要:在韩国近几年"甲方"和"超级甲方"现象一直在被舆论热议.所谓"甲方"和"超级甲方"是指诸如雇佣主对被雇佣者提出无理要求、特许经营公司对旗下加盟店滥用权力之类的社会现象.除此之外,还包括客人对服务行业者、教授对学生的粗暴言语与不正当的要求等热门社会话题.为了积极应对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韩国正在加速自己的脚步,并且可以说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4年12月29日,韩国国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将“人性教育”规定为义务的“人性教育振兴法”。此法于2015年1月20日公布,并在公布6个月后的7月21日得以实施。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现在韩国的各个学校正在为了展开人性教育而努力。
  • 摘要:现今,"家庭"正被重新审视.主要基于儒教思想的东亚世界传统家庭自无须多问,连作为其替代物在十八世纪之后伴随产业化的进行和发展成立的近代家庭观,时至今日也被卷入了巨大的变革漩涡之中.最近经常能听闻的诸如家庭崩塌·家庭革命,以及家庭个人化·家庭生活方式化等词语,正是其集中体现.而且趁着家庭价值观的多样化·不稳定而潜入的,家庭内部暴力·虐待儿童·对老人的置之不理·离婚率升高等社会病理现象的扩大,也是现今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未来的家庭究竟会走向何方?在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种种讨论中,本稿试图以儒教伦理的传统思想,尤其是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接近真相.
  • 摘要:在考察了犹太传统节期的基本状况之后,可以在中犹跨传统对话的框架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节期,或者节日,在中国主流传统,也就是儒家传统中,没有其在犹太传统中那样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的精英传统对节期的重视不及犹太传统?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基于节期与主流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
  • 摘要:本文将对牟宗三先生的孟子学做一介绍与述评,而聚焦于其对<告子上>的诠释,内容涉及孟告之辩.本文所采之文献资料系以牟先生之《圆善论》为主,而《孟子讲演录》为辅,前者较为精详,后者为学生上课整理稿,又前者大致可以综括后者.《圆善论》对于<告子上>的二十篇,做了十六篇的白话翻译以及义理阐发.至于<告子下>,牟先生则缺如,未做诠释.理由在于<告子上>前五章,几乎是《孟子》最难懂之处,而牟先生欲予以挑战,另一方面,也可说是孟、告之间是非对错症结之论辩(第五章由弟子代表老师接续论辩).牟先生一直述解到十六章,此章所谈的天爵、人爵,正是《圆善论》主题,圆善主题为德福一致,天爵、人爵常对应着道德实践与福禄之间的关系,即是自由与幸福的关连.本文重点将放在<告子上>前五章,因为这五章正是孟告之辩的展现,也是《孟子》全书最难之处.牟先生是以心学的方式来诠释《孟子》,此中,虽视朱子的诠释为正,而谓朱说亦有不足,未及「心即理」!然牟先生正是以心学的方式,而来吸收朱子格物致知之学,以及理、气二层存有的解释,这也是牟先生诠释的特殊之处.
  • 摘要:韩元震为十八世纪朝鲜后期「湖洛论争」重要人物,后人关注所在,不免集中于双方见解,乃至于后续的影响.然而韩元震于其师权尚夏过世之后,不仅总结论点,确立宗旨,更延续师门事业,完成宋时烈未竟工作,撰成《朱子言论同异考》,针对理气心性之间,考察分析,辨证尤多,「性」于气质得见,心本身即是气,圣凡心有不同,人与物有异,皆因人与人,物与物气禀不同,未能于气禀之中,得见理之所在,以迷离光影为学问,不免流于异端,气质用而物欲行,有违儒家本色.义理精微,难以言说,朱熹说法不同,关乎学术进程,然而多数是角度有异,各有偏重,必须深思潜玩而得之,初晚分判之法,并不是正确的理解方式,异同之间,必须融铸贯通,才有最终之解.韩氏突破朱学诠释困境,遂能彰显栗谷一脉心法,从而建构朝鲜儒学直究朱熹而上溯孔子的学术样态,成果丰富细密,饶有儒学检证与学脉建构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